顶点小说网 23wx.cx,一个女人的回忆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就在参观了火柴厂不久,她第一次来了月经。鲜红的血,把她的衬裤都染红了。那阵势,把她吓坏了。她像所有第一次来了月经的女孩子一样,以为要死了。
是陈美莲告诉她,她已经是个长大了的女孩子了。
长大了,这是一个很鼓舞人的词汇。
这是一个奇迹。
也就从那时候开始,母亲说,她是学会用大人的眼光看世界了。她试着用成人的眼光,看自己,看家里人。她开始从李家庄,一个封闭的世界,走向更广阔的社会。慢慢地,她开始懂得了许多大人间的复杂关系,也懂得了宽容与理解。
她很高兴自己真正长大了。
母亲说她的学习很好。
事实上,她是没有条件进那所中学读书的。在这之前,她在李家庄,在私塾里是跟着读过几册《百家姓》、《增广贤文》、《论语》的,后来上了村里的小学校,也读过新编的《识字》和《国文》。她是一个内心很聪慧的女孩子,许多东西,一教即会。她比许多男孩子要聪明。甚至,她比她的两个哥哥都要聪明。也正因为如此,她的父亲才让她继续到县里读书。
母亲说,她所以能进那个中学,也是因为她的父亲在本地,还算是个名人(尤其是在兴办了火柴厂后)。当然,校长也很开明,就让她进了预备班。
母亲当时很兴奋,--她当时也就是一个小姑娘。读书,对任何小孩子来说,都是一件很新鲜的事情。何况,是到县城里读书。最根本的,是母亲喜欢读书。书本让她觉得有趣。在那个年代,女孩子能读书识字,还是一件非常不简单的事情。
她喜欢。
到了学校才知道,事实上,她们那个预备班是很好的。男女生并不在一起。女生和男生是分开的,女生是专门的班级。一直要到高年级,才会男生同班。母亲说,教她们的,是一个从南京来的师范毕业生,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的实践者。母亲说,开学不到一个月,那位女老师就让她带领全体同学去参观火柴厂,并且在那里参加了集体手工劳动。她的父亲李玉楼也亲自出面接待了。
母亲说,从那年春天开始,她和陈美莲的关系有了很大的变化。她们贴近了。她们所以能拉近距离,大概除了因为她指导她的生理上的一些问题外,更主要的是陈美莲完全敞开了自己的心思。至少,我母亲认为陈美莲是敞开了。她几乎和她无话不谈。她发现,陈美莲并不像家里人说的那样可憎,--她是一个可怜的受过罪的女人。
她是一个不幸的人,直到遇上了李玉楼。
陈美莲一直想要个孩子,可是,在这个春天,她又一次流产。这次流产,对她的打击太大了,她简直不能承受,要垮掉了。她认为老天爷是在故意惩罚她,否则,她怎么会如此不幸呢?她知道,所有的人都在关注她的怀孕,甚至是她的敌人。为了肚里的孩子,她是多么的小心啊。不管是男是女,只要她能生下来,她才能真正算是李家的人。否则,她就一直是个“外妾”。她甚至想到过要吃素。有一阵子,她差不多每个星期都要到庙里去,向菩萨们祷告。可是,菩萨硬是要夺走她的心头肉。在她都已经是三个月的时间,她在台阶上趔趄了一下(当时并没觉得什么,简直就像放屁那样简单),然而,到了晚上,就流了,血流了一地。这一次她算是明白了,她再也怀不上了。县里的一位老郎中也明确地告诉她,说她是胎位浅,如此再三,只怕这辈子再也不可能怀上了。
谁都知道她伤心欲绝。有什么事情,能比一个女人不能怀孕,更让她伤心的呢?怀孕对女人而言,应该是极其简单的事情,是与生俱来的本领。但她没有这样的能力。这是会被人嘲笑的,是一种强烈的耻辱。
为了这事,她差不多病了有大半年。如果不是李玉楼再三安慰她,请了医生来治(不仅有中医,还有西医),也许她就一病不起,撒手黄泉,也未可知。
母亲说,她到县城里来,让陈美莲觉得不再孤独了。
陈美莲把她当女儿,更像当小妹妹。她在她面前经常提到的一个人,不是李玉楼,而是李家武。这是母亲没有想到的。但她当时也没往深处去想,以为只是她的一种爱心的抒发。和哥哥李家文不同的是,李家武选择去了北平念书,学的是桥梁专业。他说他想成为一名工程师,桥梁工程师。谁也想不到,他会选择这样的专业。他这样的决定,还是得到了家里人的大力支持。不管怎么说,他选择的是一个正经的学业,而且听上去前途不错。既然家里人从来没指望他继承发扬那份家业,他能自己找事做,就是最好的了。他走了,把陈美莲的半颗心带走了。陈美莲也没有别的意思,就是喜欢他。喜欢他青春、干净的学生模样,黑黑的头发,白白的一张脸。也许是因为她过去的生命中,遇到的全是各种粗鄙的男人,而李家武这样文质彬彬的,就击中了她的内心,要了她的命。
李家武成了她的牵挂。
她知道他是明白她的意思的,同时,他也是有很多误会她的意思的。她怕他内心里看不起她。他后来对她很冷淡。她想对他解释,却发现她什么话也不好说。她有什么过份的吗?她只是有一次在雨天,让他打着伞,到张家园去。在路上,没人注意的时候,她拉了他的手。他当时并没有拒绝。她自己的心跳得很厉害,脸红烫得像喝过了烧酒。那种感觉是很异样的。她想起来,只有好多年前,她对着那个姓赵的小伙子,才有过。但过去所有的那些,都过去了。她现在很少想到姓赵的小伙子。不是她薄情,而是她实在不愿意去想。它就像一块影壁,时间长了,受着雨水的侵蚀,慢慢地生霉了,斑驳了……
李家武去北平读的时候,家里人是知道的。临行前,他是专门回了李家庄的。在家里只住了两天。母亲说,她的母亲一直哭。她放心不下。大儿子的离家出走,对她是个很大的打击。而且,她的父亲把他的叛逆,说成是她的因素(至少有她一部分,认为她作为一个母亲,平时对大儿子太娇纵了。而事实上谁都知道,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母亲的作用是非常小的。可是,李玉楼必须要找一个替罪羊)。现在小儿子也要走,怎么能让她舍得下?
母亲说,家里用了一辆马车,把哥哥李家武送到陈家渡。家里所有的亲眷差不多都去送了,除了在城里的李玉楼和陈美莲。母亲说,她也去送了,跟在马车的后面。那时候乍暖还寒,虽然隔三差五的会刮一些小南风,但大地上的绿色植物还很少。偶尔有一些泛了绿的植物,也都在风里瑟缩着。那天的天很蓝,万里无云。太阳虽然是明亮的,但却不热烈,就像是还没睡醒的样子,无精打采的。远远的黄河像一条被人遗弃的灰黄的布带子,在平原上蜿蜒着。一排大雁,鸣叫着,向某个不知名的地方飞去。
“你可以向父亲要求的,念书。”哥哥当时对她这样说。
“你要坚决要求,他可能就会同意了。现在女孩子读书很多的。读书不是坏事。”李家武说,“或者你可以让妈妈劝劝他。”
妈妈没有想到不久后,她真的就实现了这样的梦想。
这完全可以说是一个梦想。
而梦想能够实现,一定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
后来几十年过去了,母亲却一直记住了那年春天,和火柴厂联系在一起的春天。
从那个春天开始,李家有持续两年的大发达,是个鼎盛期。
李玉楼的事业达到了高峰。
乡下的各项收成都不错。那一年里,整个都是风调雨顺的,庄稼长得特别好。庄稼长得好,租子收得也就格外好。农户们也都是高兴的。既然多收了粮食,租子也就交得痛快。甚至,把陈年的欠账也都还清了。从内心里,他们还是感激东家,让他们租种了田,得到了粮食。雇佣们同样如此,他们的工钱也涨了,分到的份子粮也多了。而在城里的商铺,生意兴隆,无论是绸布庄,还是米店,或是杂货店。更重要的,是火柴厂的生意真好。虽然县城里已经有了电灯,但是只是很少有人家才用上。而且,洋火的用途是最广泛的。抽烟、烧灶、点香……没有了火柴,日子一天也过不下去。而他们家生产的火柴,很快就行销了全县。而且,都行销到了外县、外省……
李玉楼那两年里,完全扑在火柴厂上,忙得不可开交。
一忙,他连儿女的事都顾不上了……
。就在参观了火柴厂不久,她第一次来了月经。鲜红的血,把她的衬裤都染红了。那阵势,把她吓坏了。她像所有第一次来了月经的女孩子一样,以为要死了。
是陈美莲告诉她,她已经是个长大了的女孩子了。
长大了,这是一个很鼓舞人的词汇。
这是一个奇迹。
也就从那时候开始,母亲说,她是学会用大人的眼光看世界了。她试着用成人的眼光,看自己,看家里人。她开始从李家庄,一个封闭的世界,走向更广阔的社会。慢慢地,她开始懂得了许多大人间的复杂关系,也懂得了宽容与理解。
她很高兴自己真正长大了。
母亲说她的学习很好。
事实上,她是没有条件进那所中学读书的。在这之前,她在李家庄,在私塾里是跟着读过几册《百家姓》、《增广贤文》、《论语》的,后来上了村里的小学校,也读过新编的《识字》和《国文》。她是一个内心很聪慧的女孩子,许多东西,一教即会。她比许多男孩子要聪明。甚至,她比她的两个哥哥都要聪明。也正因为如此,她的父亲才让她继续到县里读书。
母亲说,她所以能进那个中学,也是因为她的父亲在本地,还算是个名人(尤其是在兴办了火柴厂后)。当然,校长也很开明,就让她进了预备班。
母亲当时很兴奋,--她当时也就是一个小姑娘。读书,对任何小孩子来说,都是一件很新鲜的事情。何况,是到县城里读书。最根本的,是母亲喜欢读书。书本让她觉得有趣。在那个年代,女孩子能读书识字,还是一件非常不简单的事情。
她喜欢。
到了学校才知道,事实上,她们那个预备班是很好的。男女生并不在一起。女生和男生是分开的,女生是专门的班级。一直要到高年级,才会男生同班。母亲说,教她们的,是一个从南京来的师范毕业生,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的实践者。母亲说,开学不到一个月,那位女老师就让她带领全体同学去参观火柴厂,并且在那里参加了集体手工劳动。她的父亲李玉楼也亲自出面接待了。
母亲说,从那年春天开始,她和陈美莲的关系有了很大的变化。她们贴近了。她们所以能拉近距离,大概除了因为她指导她的生理上的一些问题外,更主要的是陈美莲完全敞开了自己的心思。至少,我母亲认为陈美莲是敞开了。她几乎和她无话不谈。她发现,陈美莲并不像家里人说的那样可憎,--她是一个可怜的受过罪的女人。
她是一个不幸的人,直到遇上了李玉楼。
陈美莲一直想要个孩子,可是,在这个春天,她又一次流产。这次流产,对她的打击太大了,她简直不能承受,要垮掉了。她认为老天爷是在故意惩罚她,否则,她怎么会如此不幸呢?她知道,所有的人都在关注她的怀孕,甚至是她的敌人。为了肚里的孩子,她是多么的小心啊。不管是男是女,只要她能生下来,她才能真正算是李家的人。否则,她就一直是个“外妾”。她甚至想到过要吃素。有一阵子,她差不多每个星期都要到庙里去,向菩萨们祷告。可是,菩萨硬是要夺走她的心头肉。在她都已经是三个月的时间,她在台阶上趔趄了一下(当时并没觉得什么,简直就像放屁那样简单),然而,到了晚上,就流了,血流了一地。这一次她算是明白了,她再也怀不上了。县里的一位老郎中也明确地告诉她,说她是胎位浅,如此再三,只怕这辈子再也不可能怀上了。
谁都知道她伤心欲绝。有什么事情,能比一个女人不能怀孕,更让她伤心的呢?怀孕对女人而言,应该是极其简单的事情,是与生俱来的本领。但她没有这样的能力。这是会被人嘲笑的,是一种强烈的耻辱。
为了这事,她差不多病了有大半年。如果不是李玉楼再三安慰她,请了医生来治(不仅有中医,还有西医),也许她就一病不起,撒手黄泉,也未可知。
母亲说,她到县城里来,让陈美莲觉得不再孤独了。
陈美莲把她当女儿,更像当小妹妹。她在她面前经常提到的一个人,不是李玉楼,而是李家武。这是母亲没有想到的。但她当时也没往深处去想,以为只是她的一种爱心的抒发。和哥哥李家文不同的是,李家武选择去了北平念书,学的是桥梁专业。他说他想成为一名工程师,桥梁工程师。谁也想不到,他会选择这样的专业。他这样的决定,还是得到了家里人的大力支持。不管怎么说,他选择的是一个正经的学业,而且听上去前途不错。既然家里人从来没指望他继承发扬那份家业,他能自己找事做,就是最好的了。他走了,把陈美莲的半颗心带走了。陈美莲也没有别的意思,就是喜欢他。喜欢他青春、干净的学生模样,黑黑的头发,白白的一张脸。也许是因为她过去的生命中,遇到的全是各种粗鄙的男人,而李家武这样文质彬彬的,就击中了她的内心,要了她的命。
李家武成了她的牵挂。
她知道他是明白她的意思的,同时,他也是有很多误会她的意思的。她怕他内心里看不起她。他后来对她很冷淡。她想对他解释,却发现她什么话也不好说。她有什么过份的吗?她只是有一次在雨天,让他打着伞,到张家园去。在路上,没人注意的时候,她拉了他的手。他当时并没有拒绝。她自己的心跳得很厉害,脸红烫得像喝过了烧酒。那种感觉是很异样的。她想起来,只有好多年前,她对着那个姓赵的小伙子,才有过。但过去所有的那些,都过去了。她现在很少想到姓赵的小伙子。不是她薄情,而是她实在不愿意去想。它就像一块影壁,时间长了,受着雨水的侵蚀,慢慢地生霉了,斑驳了……
李家武去北平读的时候,家里人是知道的。临行前,他是专门回了李家庄的。在家里只住了两天。母亲说,她的母亲一直哭。她放心不下。大儿子的离家出走,对她是个很大的打击。而且,她的父亲把他的叛逆,说成是她的因素(至少有她一部分,认为她作为一个母亲,平时对大儿子太娇纵了。而事实上谁都知道,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母亲的作用是非常小的。可是,李玉楼必须要找一个替罪羊)。现在小儿子也要走,怎么能让她舍得下?
母亲说,家里用了一辆马车,把哥哥李家武送到陈家渡。家里所有的亲眷差不多都去送了,除了在城里的李玉楼和陈美莲。母亲说,她也去送了,跟在马车的后面。那时候乍暖还寒,虽然隔三差五的会刮一些小南风,但大地上的绿色植物还很少。偶尔有一些泛了绿的植物,也都在风里瑟缩着。那天的天很蓝,万里无云。太阳虽然是明亮的,但却不热烈,就像是还没睡醒的样子,无精打采的。远远的黄河像一条被人遗弃的灰黄的布带子,在平原上蜿蜒着。一排大雁,鸣叫着,向某个不知名的地方飞去。
“你可以向父亲要求的,念书。”哥哥当时对她这样说。
“你要坚决要求,他可能就会同意了。现在女孩子读书很多的。读书不是坏事。”李家武说,“或者你可以让妈妈劝劝他。”
妈妈没有想到不久后,她真的就实现了这样的梦想。
这完全可以说是一个梦想。
而梦想能够实现,一定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
后来几十年过去了,母亲却一直记住了那年春天,和火柴厂联系在一起的春天。
从那个春天开始,李家有持续两年的大发达,是个鼎盛期。
李玉楼的事业达到了高峰。
乡下的各项收成都不错。那一年里,整个都是风调雨顺的,庄稼长得特别好。庄稼长得好,租子收得也就格外好。农户们也都是高兴的。既然多收了粮食,租子也就交得痛快。甚至,把陈年的欠账也都还清了。从内心里,他们还是感激东家,让他们租种了田,得到了粮食。雇佣们同样如此,他们的工钱也涨了,分到的份子粮也多了。而在城里的商铺,生意兴隆,无论是绸布庄,还是米店,或是杂货店。更重要的,是火柴厂的生意真好。虽然县城里已经有了电灯,但是只是很少有人家才用上。而且,洋火的用途是最广泛的。抽烟、烧灶、点香……没有了火柴,日子一天也过不下去。而他们家生产的火柴,很快就行销了全县。而且,都行销到了外县、外省……
李玉楼那两年里,完全扑在火柴厂上,忙得不可开交。
一忙,他连儿女的事都顾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