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一个女人的回忆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是无法想像母亲家当年的富裕与壮观的。
其实也未必就很壮观,我想。所谓的壮观,只是比较于当时普遍的贫穷水平。母亲记得她家最热闹,最辉煌的时候,就是她的父亲创办了火柴厂。
那时候不叫火柴厂,叫洋火厂。洋火(火柴)、洋油(煤油)、洋灯(电灯)、洋机(留声机)……一切跟现代文明有关的东西,都带上一个“洋”字。经营的这些产品,不是日本货,就是英国货。李玉楼要创办火柴厂,遭到了太多的反对和压力。没有人相信他可以成功。可以说,他的整个家庭都是反对的。首先他的父母就反对他这样做。因为在他们看来,这太冒险了。现在这样的家业,已经足够让他们过上非常富裕的生活了。不仅有田产,还有盐场和绸庄。为什么还要办火柴厂呢?办那样一个厂,会需要很多钱。
可是,李玉楼一旦下定了决心,别人就阻拦不了。毕竟,他的父母都老了。他们并不懂得经营。他们早就把家里的实际掌控权,交给他了。他们除了无奈,还是无奈。李玉楼为了办起这个火柴厂,不得不把原来在盐场的股份,卖给其他人。
他是那个盐场的一个股东。
谁都知道,他这样做,其实是有很大损失的。
要办一个厂,当然是很不容易的。首先,就是要选址。母亲说,她的父亲用了半年的时候考察,最后选址在城北。然后就是请人设计,平整土地,然后开工,建筑厂房。那段时间,她的父亲几乎天天都盯在工地上。前前后后,一共又用了半年的时间。然后就是招工,还要从外面雇请师傅。
当年招工,真是盛况空前。火柴厂的围墙外面,挤满了人。甚至有人从一百多里地的地方赶来。有五、六十岁的,也有十几岁的。为了能得到一份工作,有人甚至跪下哀求。母亲说,招工的那些日子,她的父亲整整三天三夜没合眼。
但是,他却一点也不觉得疲倦。
李玉楼对火柴厂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洋火厂开业的那天,庆祝的人和看热闹的人,是人山人海。母亲说,她们是从李家庄特地赶到县城里去了。李氏洋火厂,就在县城的城北,流沙河畔。那可能是当时县里最早的工厂了。县里的要人,像县长、国民党党部的书记、警察局长、商会的会长、法庭的庭长、民团的团长……都去庆贺了。当然,他们全家人也去了。整个李家庄,差不多都走空了。
这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外祖父很风光。
洋火厂有十几间厂房,看上去很有规模。整个生产过程,当然也是复杂。开业那天,她的父亲向来宾介绍了整个运作情况。
首先是原料,必须是从外地购进。一般的木材是不行的,一定得是干燥松软的杨木。火柴厂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工制作细细的火柴棒。整个过程有十八道工序,锯木、剥皮、刨片、叠片(母亲说,那要叠得很高,一般要有60层)、切梗、烘干、理梗、排梗、蘸蜡、蘸药头、卸梗、刷磷……装盒、包封。烘干的工艺是很讲究的。母亲说,各个厂房里的工作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个房子里的工人是专门制梗,工人们每天的任务就是把几米长的杨木锯成若干个50cm长的木头,再把它变成细细的火柴梗。另一个房子里,大多是女工,专门糊火柴盒。有两个厂房,一般人进不去的,母亲说,“一个是白药房,一个是磷房。”不要说外人了,连这两个车间(这是现代的说法)的人都不能互相走动。尤其是磷房的人,绝对不能去白药房。假如有一个人手上沾了一点点磷,到了白药房,接触到一点点的一种叫氯酸钾的东西,立即就会把手炸伤。
工厂里的生产热情,也传染到了乡下。母亲说她也糊过火柴盒。准确地说,是全家人都糊。也就是半年时间,一部分糊盒、包封的生产任务,转移到李家庄了。她说她的祖父是主动要求的,因为在县里的车间已经不够用了。而且,家里的女人们闲着也是闲着。母亲说,她的祖父是个很苛刻的人,恨不得家里没有一个吃闲饭的人,都变成赚钱的机器。他自己就是一个劳碌命。他通过不停地忙碌,来证明自己在家庭里的重要。即使他干不动了,他还要吆喝别人,恨不得一刻也不让人闲着。
他后来就被人形容成特别刻薄的地主。
地主总是可恶的。
因为有了火柴厂,所以,那年春天整个城里都飘散着硫磺、松香、氯酸钾和锑粉的混合味道。在厂里,能剌激得人流眼泪。在这样的气味中,年轻的母亲(那时候应该是个很年轻的小姑娘)有了一种特别的体验,又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她进了县城参观了火柴厂后,就再也没有回到李家庄,而是留在城里读书了。她的父亲对她到底要不要读书,一直是很犹豫的。母亲说,她特别想要读书。她的姐姐没有读书。她是一直想的。也正因为她的姐姐没有读,所以,她父亲犹豫再三,最后同意了她的要求。那个时候,在一个小县城里,能让女孩子读书的人家,还是非常少见的。在那个县中里读书的女孩子,本县只有不多的一部分,更多的是从周围的地方来的。因为那所县中,是附近五、六个县里唯一招收女学生的高级中学。那个县城虽然不怎么样,但县中却是名声在外,非常响亮。
如果不读书,母亲说,她就会要求到火柴厂里,那怕当一个工人。不是在李家庄糊火柴盒,而是到县城的厂里去。反正她是不愿意留在李家庄的。那时候她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她有自己很独立的主意了。她不像她姐姐。她姐姐表面上很独立,但是,内心里却是没有坚定的主张。她的主张在内心里是矛盾的,纠缠不清的,犹豫的。可她就不一样了。她受哥哥李家文的影响更大一些。全家人对李家文都是有所埋怨的,但她却恨不起来。她在内心里很羡慕他,羡慕他可以独立走到很远的外面的世界去。
母亲随着自己慢慢长大,她也不喜欢那个家了。
她渴望到外面去。
她不再喜欢爷爷,也不再喜欢奶奶。除了自己的妈妈,还有平时并不经常看到的父亲,她想不起来谁还和她更亲热。而她的母亲,是个内心里很软弱的妇女。当时的农村妇女,或者都是那个样子。她们在家庭里没有什么地位。她们的地位取决于丈夫和儿子。她的丈夫是不用说的,已经把另外的半边床,让给了另一个年轻女人。岂止是她的半张床呢?她差不多是把整个床都让出去了。即使后来自己的丈夫再回李家庄,她也没有再和他同过床。所以,她的心思就全寄托在儿子们的身上。女儿们虽然亲,但是,却并不占有位置。
因为读书,母亲说,她的姐姐很妒忌她。
她的姐姐是个不幸的人。
母亲说,她的姐姐比她大好几岁,悄悄地和一个姓张的佃户家的儿子好上了。那个男的比她要大。谁也想不到,她会和那个小伙子好上。当然,这是不被允许的。谁都不会同意的,除了她自己。他们之间的地位太悬殊了。再怎么着,她也要嫁一户有个五、六亩良田的人家。家里人必须为了她一生的幸福而考虑。毕竟,在当地,李家是个大家族。一个大小姐,怎么可以下嫁呢!何况,她的父亲李玉楼在县里有个好朋友,姓柯的人家,也是开商铺的,他家有个年龄相仿的儿子。对方已经提过好几次了,只是李玉楼没有答应。
李玉楼没有答应,不是不同意,而是他在等时机。
即使是女儿,他还是要很谨慎地考虑。
他要为她的以后的幸福负责。
对于母亲的上学,她的姐姐可能一辈子(她的一辈子,其实也是非常短的)也忘不掉。她觉得家里人对她很不公平。她把她在恋爱上遭遇的挫折所产生的怨恨,全部转移到了读书这件事上。一直到她最后咽气,她也没能释怀。对这个家,她简直充满了怨恨。她不明白家里人为什么要那样制约她。她过得太不开心了,简直就没有一天是开心的。
母亲一提到她的姐姐,常常就不住地哀叹。她内心里很痛苦。她想:如果她不读书,也许她的姐姐心里会好受些。她的姐姐很抑郁,整天皱着眉头。母亲记忆里的姐姐,一直是脸白白的,身子细细的,无精打采的样子。她原来不是这样。但自从她喜欢上了那个小伙子,一切就都变了。
虽然母亲在整个事件中是无辜的,但是,她内心里一直很内疚。
那年春天,对母亲的意义是非同寻常的。就在参... -->>
我是无法想像母亲家当年的富裕与壮观的。
其实也未必就很壮观,我想。所谓的壮观,只是比较于当时普遍的贫穷水平。母亲记得她家最热闹,最辉煌的时候,就是她的父亲创办了火柴厂。
那时候不叫火柴厂,叫洋火厂。洋火(火柴)、洋油(煤油)、洋灯(电灯)、洋机(留声机)……一切跟现代文明有关的东西,都带上一个“洋”字。经营的这些产品,不是日本货,就是英国货。李玉楼要创办火柴厂,遭到了太多的反对和压力。没有人相信他可以成功。可以说,他的整个家庭都是反对的。首先他的父母就反对他这样做。因为在他们看来,这太冒险了。现在这样的家业,已经足够让他们过上非常富裕的生活了。不仅有田产,还有盐场和绸庄。为什么还要办火柴厂呢?办那样一个厂,会需要很多钱。
可是,李玉楼一旦下定了决心,别人就阻拦不了。毕竟,他的父母都老了。他们并不懂得经营。他们早就把家里的实际掌控权,交给他了。他们除了无奈,还是无奈。李玉楼为了办起这个火柴厂,不得不把原来在盐场的股份,卖给其他人。
他是那个盐场的一个股东。
谁都知道,他这样做,其实是有很大损失的。
要办一个厂,当然是很不容易的。首先,就是要选址。母亲说,她的父亲用了半年的时候考察,最后选址在城北。然后就是请人设计,平整土地,然后开工,建筑厂房。那段时间,她的父亲几乎天天都盯在工地上。前前后后,一共又用了半年的时间。然后就是招工,还要从外面雇请师傅。
当年招工,真是盛况空前。火柴厂的围墙外面,挤满了人。甚至有人从一百多里地的地方赶来。有五、六十岁的,也有十几岁的。为了能得到一份工作,有人甚至跪下哀求。母亲说,招工的那些日子,她的父亲整整三天三夜没合眼。
但是,他却一点也不觉得疲倦。
李玉楼对火柴厂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洋火厂开业的那天,庆祝的人和看热闹的人,是人山人海。母亲说,她们是从李家庄特地赶到县城里去了。李氏洋火厂,就在县城的城北,流沙河畔。那可能是当时县里最早的工厂了。县里的要人,像县长、国民党党部的书记、警察局长、商会的会长、法庭的庭长、民团的团长……都去庆贺了。当然,他们全家人也去了。整个李家庄,差不多都走空了。
这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外祖父很风光。
洋火厂有十几间厂房,看上去很有规模。整个生产过程,当然也是复杂。开业那天,她的父亲向来宾介绍了整个运作情况。
首先是原料,必须是从外地购进。一般的木材是不行的,一定得是干燥松软的杨木。火柴厂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工制作细细的火柴棒。整个过程有十八道工序,锯木、剥皮、刨片、叠片(母亲说,那要叠得很高,一般要有60层)、切梗、烘干、理梗、排梗、蘸蜡、蘸药头、卸梗、刷磷……装盒、包封。烘干的工艺是很讲究的。母亲说,各个厂房里的工作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个房子里的工人是专门制梗,工人们每天的任务就是把几米长的杨木锯成若干个50cm长的木头,再把它变成细细的火柴梗。另一个房子里,大多是女工,专门糊火柴盒。有两个厂房,一般人进不去的,母亲说,“一个是白药房,一个是磷房。”不要说外人了,连这两个车间(这是现代的说法)的人都不能互相走动。尤其是磷房的人,绝对不能去白药房。假如有一个人手上沾了一点点磷,到了白药房,接触到一点点的一种叫氯酸钾的东西,立即就会把手炸伤。
工厂里的生产热情,也传染到了乡下。母亲说她也糊过火柴盒。准确地说,是全家人都糊。也就是半年时间,一部分糊盒、包封的生产任务,转移到李家庄了。她说她的祖父是主动要求的,因为在县里的车间已经不够用了。而且,家里的女人们闲着也是闲着。母亲说,她的祖父是个很苛刻的人,恨不得家里没有一个吃闲饭的人,都变成赚钱的机器。他自己就是一个劳碌命。他通过不停地忙碌,来证明自己在家庭里的重要。即使他干不动了,他还要吆喝别人,恨不得一刻也不让人闲着。
他后来就被人形容成特别刻薄的地主。
地主总是可恶的。
因为有了火柴厂,所以,那年春天整个城里都飘散着硫磺、松香、氯酸钾和锑粉的混合味道。在厂里,能剌激得人流眼泪。在这样的气味中,年轻的母亲(那时候应该是个很年轻的小姑娘)有了一种特别的体验,又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她进了县城参观了火柴厂后,就再也没有回到李家庄,而是留在城里读书了。她的父亲对她到底要不要读书,一直是很犹豫的。母亲说,她特别想要读书。她的姐姐没有读书。她是一直想的。也正因为她的姐姐没有读,所以,她父亲犹豫再三,最后同意了她的要求。那个时候,在一个小县城里,能让女孩子读书的人家,还是非常少见的。在那个县中里读书的女孩子,本县只有不多的一部分,更多的是从周围的地方来的。因为那所县中,是附近五、六个县里唯一招收女学生的高级中学。那个县城虽然不怎么样,但县中却是名声在外,非常响亮。
如果不读书,母亲说,她就会要求到火柴厂里,那怕当一个工人。不是在李家庄糊火柴盒,而是到县城的厂里去。反正她是不愿意留在李家庄的。那时候她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她有自己很独立的主意了。她不像她姐姐。她姐姐表面上很独立,但是,内心里却是没有坚定的主张。她的主张在内心里是矛盾的,纠缠不清的,犹豫的。可她就不一样了。她受哥哥李家文的影响更大一些。全家人对李家文都是有所埋怨的,但她却恨不起来。她在内心里很羡慕他,羡慕他可以独立走到很远的外面的世界去。
母亲随着自己慢慢长大,她也不喜欢那个家了。
她渴望到外面去。
她不再喜欢爷爷,也不再喜欢奶奶。除了自己的妈妈,还有平时并不经常看到的父亲,她想不起来谁还和她更亲热。而她的母亲,是个内心里很软弱的妇女。当时的农村妇女,或者都是那个样子。她们在家庭里没有什么地位。她们的地位取决于丈夫和儿子。她的丈夫是不用说的,已经把另外的半边床,让给了另一个年轻女人。岂止是她的半张床呢?她差不多是把整个床都让出去了。即使后来自己的丈夫再回李家庄,她也没有再和他同过床。所以,她的心思就全寄托在儿子们的身上。女儿们虽然亲,但是,却并不占有位置。
因为读书,母亲说,她的姐姐很妒忌她。
她的姐姐是个不幸的人。
母亲说,她的姐姐比她大好几岁,悄悄地和一个姓张的佃户家的儿子好上了。那个男的比她要大。谁也想不到,她会和那个小伙子好上。当然,这是不被允许的。谁都不会同意的,除了她自己。他们之间的地位太悬殊了。再怎么着,她也要嫁一户有个五、六亩良田的人家。家里人必须为了她一生的幸福而考虑。毕竟,在当地,李家是个大家族。一个大小姐,怎么可以下嫁呢!何况,她的父亲李玉楼在县里有个好朋友,姓柯的人家,也是开商铺的,他家有个年龄相仿的儿子。对方已经提过好几次了,只是李玉楼没有答应。
李玉楼没有答应,不是不同意,而是他在等时机。
即使是女儿,他还是要很谨慎地考虑。
他要为她的以后的幸福负责。
对于母亲的上学,她的姐姐可能一辈子(她的一辈子,其实也是非常短的)也忘不掉。她觉得家里人对她很不公平。她把她在恋爱上遭遇的挫折所产生的怨恨,全部转移到了读书这件事上。一直到她最后咽气,她也没能释怀。对这个家,她简直充满了怨恨。她不明白家里人为什么要那样制约她。她过得太不开心了,简直就没有一天是开心的。
母亲一提到她的姐姐,常常就不住地哀叹。她内心里很痛苦。她想:如果她不读书,也许她的姐姐心里会好受些。她的姐姐很抑郁,整天皱着眉头。母亲记忆里的姐姐,一直是脸白白的,身子细细的,无精打采的样子。她原来不是这样。但自从她喜欢上了那个小伙子,一切就都变了。
虽然母亲在整个事件中是无辜的,但是,她内心里一直很内疚。
那年春天,对母亲的意义是非同寻常的。就在参...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