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东晋烽火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治史上的美谈,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其实,所谓的尧、舜、禹禅让,完全是虚构,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关于尧、舜、禹之间的关系,《尚书》中的《尧典》、《舜典》、《大禹谟》,《论语》以及《孟子》等书都有记载。
《论语》中没有明确讲三者是禅让关系,仅《尧曰》说:“尧曰:‘咨!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我们无法根据这些话就断定孔子肯定了禅让说。
其后的《墨子·尚贤中》说:“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尧把天子的位置让给舜,并不能证明禅让制的存在。而且墨子主张非攻,说出的话很有可能是被改编的。
第一次明确认为三者为禅让关系的是《孟子》:“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在这段话里,不仅孔子承认禅让制,孟子对禅让说更是深信不疑。
而另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则否认禅让制的存在,他在《荀子·正论》中说: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擅(禅)让。”是不然。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夫有谁与让矣!……故曰:诸侯有老,天子无老,有擅国,无擅天下,古今一也。夫曰“尧、舜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
《荀子·非十二子》曾批评孟子说:“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
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明确指出子思、孟子自己造出许多故事言论,并把这些故事言论说成是“先君子”之言,结果后世小儒就信以为真了。荀子这样讲,当然也包括了尧、舜、禹禅让之事,因为孟子说禅让说出自孔子。
荀子的弟子韩非云:“古之所谓圣君明王者,……逼上弑君而求其利也。”彼曰:“何知其然也?”因曰:“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察四王之情,贪得人之意也;度其行,暴乱之兵也。”(《韩非子·说疑》)
上古时期到底有没有禅让制度众说纷纭,一时下不了结论。西晋王朝立国之初,因一次盗墓事件,挖掘出了大量的竹简文史资料。后来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年)安排史官研究破译整理出来:《名》三篇、《大历》二篇、《易经》二篇、《国语》三篇、《穆天子传》五篇、《琐语》十一篇、《纪年》十三篇,可以说所获取的文史资料非常丰富。
尤其是《纪年》十三篇尤为珍贵,记载了上古三皇五帝时期到战国魏国时期,近1800年的历史。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导致东周之前的中国史书都已亡佚,这套《纪年》十三篇成为唯一没被焚烧掉的上古历史书籍。晋朝文史官员经过研究注释,将《纪年》十三篇注解为初释本和考正本,题名《竹书纪年》。
秦汉之后研究战国之前的历史,主要是参考《春秋》和《史记》,这两部经典史书才是正朔和权威。但是《竹书纪年》的出现颠覆了许多《春秋》和《史记》所记载的上古历史。虽然《竹书纪年》大部分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与《春秋》和史记基本吻合,但是记载的立场却相差很远。甚至完全与我们认知的历史不同,现举例如下:
一、《春秋》中的尧舜禹实行的禅让制,在《竹书纪年》中被推翻。《竹书》是这样描绘禅让制的:舜囚禁尧,夺取帝位;杀死同党称为四凶;禹据夏地抗舜,流舜于苍梧后杀死。
儒家学者在《春秋》中所推崇的上古三皇五帝的禅让制,《竹书》中被描绘成厚黑、宫斗、血腥的夺权战。所谓禅让制根本不存在,有的只是血淋淋的你死我活的争权夺势。
二、《竹书纪年》记载一代贤公伊尹是这样记载的: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七年,王潜出自桐,杀伊尹。直白的意思就是伊尹将年幼的商王太甲流放,自己直接篡位,后被杀。
而《春秋》和《史记》都记载是因为太甲贪玩被伊尹关闭,后太甲承认错误,伊尹复位太甲并辅佐他治理国政。如此明君贤臣的典故在《竹书》却被颠覆,一代大贤伊尹完全是个乱臣贼子了。
三、关于被后世所推崇的周公辅政的历史,《竹书纪年》根本没有提到。周公、召公联合执政的事迹在《竹书》表述为:诸侯国共国伯和代周天子执政,甚至连周成王重大的活动都没有记载。
按说伊尹的事迹都记载了,周公这么大的人物《竹书》不应该忽略。以至于很多人怀疑所谓的周公辅政是儒家学者根据伊尹的事迹杜撰出来的。
治史上的美谈,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其实,所谓的尧、舜、禹禅让,完全是虚构,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关于尧、舜、禹之间的关系,《尚书》中的《尧典》、《舜典》、《大禹谟》,《论语》以及《孟子》等书都有记载。
《论语》中没有明确讲三者是禅让关系,仅《尧曰》说:“尧曰:‘咨!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我们无法根据这些话就断定孔子肯定了禅让说。
其后的《墨子·尚贤中》说:“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尧把天子的位置让给舜,并不能证明禅让制的存在。而且墨子主张非攻,说出的话很有可能是被改编的。
第一次明确认为三者为禅让关系的是《孟子》:“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在这段话里,不仅孔子承认禅让制,孟子对禅让说更是深信不疑。
而另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则否认禅让制的存在,他在《荀子·正论》中说: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擅(禅)让。”是不然。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夫有谁与让矣!……故曰:诸侯有老,天子无老,有擅国,无擅天下,古今一也。夫曰“尧、舜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
《荀子·非十二子》曾批评孟子说:“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
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明确指出子思、孟子自己造出许多故事言论,并把这些故事言论说成是“先君子”之言,结果后世小儒就信以为真了。荀子这样讲,当然也包括了尧、舜、禹禅让之事,因为孟子说禅让说出自孔子。
荀子的弟子韩非云:“古之所谓圣君明王者,……逼上弑君而求其利也。”彼曰:“何知其然也?”因曰:“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察四王之情,贪得人之意也;度其行,暴乱之兵也。”(《韩非子·说疑》)
上古时期到底有没有禅让制度众说纷纭,一时下不了结论。西晋王朝立国之初,因一次盗墓事件,挖掘出了大量的竹简文史资料。后来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年)安排史官研究破译整理出来:《名》三篇、《大历》二篇、《易经》二篇、《国语》三篇、《穆天子传》五篇、《琐语》十一篇、《纪年》十三篇,可以说所获取的文史资料非常丰富。
尤其是《纪年》十三篇尤为珍贵,记载了上古三皇五帝时期到战国魏国时期,近1800年的历史。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导致东周之前的中国史书都已亡佚,这套《纪年》十三篇成为唯一没被焚烧掉的上古历史书籍。晋朝文史官员经过研究注释,将《纪年》十三篇注解为初释本和考正本,题名《竹书纪年》。
秦汉之后研究战国之前的历史,主要是参考《春秋》和《史记》,这两部经典史书才是正朔和权威。但是《竹书纪年》的出现颠覆了许多《春秋》和《史记》所记载的上古历史。虽然《竹书纪年》大部分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与《春秋》和史记基本吻合,但是记载的立场却相差很远。甚至完全与我们认知的历史不同,现举例如下:
一、《春秋》中的尧舜禹实行的禅让制,在《竹书纪年》中被推翻。《竹书》是这样描绘禅让制的:舜囚禁尧,夺取帝位;杀死同党称为四凶;禹据夏地抗舜,流舜于苍梧后杀死。
儒家学者在《春秋》中所推崇的上古三皇五帝的禅让制,《竹书》中被描绘成厚黑、宫斗、血腥的夺权战。所谓禅让制根本不存在,有的只是血淋淋的你死我活的争权夺势。
二、《竹书纪年》记载一代贤公伊尹是这样记载的: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七年,王潜出自桐,杀伊尹。直白的意思就是伊尹将年幼的商王太甲流放,自己直接篡位,后被杀。
而《春秋》和《史记》都记载是因为太甲贪玩被伊尹关闭,后太甲承认错误,伊尹复位太甲并辅佐他治理国政。如此明君贤臣的典故在《竹书》却被颠覆,一代大贤伊尹完全是个乱臣贼子了。
三、关于被后世所推崇的周公辅政的历史,《竹书纪年》根本没有提到。周公、召公联合执政的事迹在《竹书》表述为:诸侯国共国伯和代周天子执政,甚至连周成王重大的活动都没有记载。
按说伊尹的事迹都记载了,周公这么大的人物《竹书》不应该忽略。以至于很多人怀疑所谓的周公辅政是儒家学者根据伊尹的事迹杜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