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信与问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cl:你好!
你信中说“有几个兄弟说基督教的神比佛教或其他宗教的都好”而我常听到的却是“佛教比基督教更究竟”可见大家都感到了二者的差别。我不知道他们认为那差别是什么,但既有差别,大致就是两种:一是境界之高低,一是侧重之不同。
宗教,完全等于信仰吗?是的话,我们就失去了判断和皈依(某宗教)的根据。人们是根据信仰来建立宗教的呢,还是相反?我想是信仰在先。信仰的源由,是生命固有的谜团;于这谜团之下,求问一条人生道路(或意义)的欲望,使信仰不可免地诞生。这也正是人——不管自称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终不能逃脱终极之问与信仰的原因。而后才有了种种宗教。
那么,信仰是否也可以比较个高低呢?还是说,大凡自称是信仰的,就都在同样境界?倘若无需比较,或事实上也还没有人去比较的话,那不仅我们的讨论形同废话,就连你所说的“发展”、“演变”、和“产生一改革家,使之焕然一新”也不可能。而信仰之高低的比较,或发展与演变的可能,恰已暗示了更高境界的存在。当然,更高者也未必就能涵盖一切,但它毕竟是更高。
如果我们的讨论(以及自古不断地对神性的思问)不是废话,那又证明了理性的必要。事实上,一俟问到高低,我们就已然被挤到理性这条路上来了。
关于理性,我是这么看:理性是人的能耐,但人无论有多大能耐也是有限,而那生就的谜团是无限,所以理性永远不能代替信仰(所以把科学当成终极价值是现代性荒唐)。理性不能是信仰,但却可以是、甚至有必要是通向信仰的途径。在理性触到了理性的盲域,才是信仰诞生之时。相反,单是跟随了教义和教会的信仰,也可能有幸,也可能有祸——倘那是人造的偶像呢?我相信,耶酥与新约的诞生,一定有着希腊精神的功劳。此前的信仰(不论哪国哪族哪宗),都更倾向着神赐的福利——这大概是原始宗教的普遍特点,唯在此后,十字架上的启示才更强调了精神的皈依,或以爱称义。
你说“机缘一到,绝不可因为没有理性根据而拒绝”我这样理解你的意思:绝不可因为某种信仰是非理性的,而拒绝它。——当然,信仰所以是信仰,就在于它是非理性的,原因是:那谜团所指向的无限,无限地超出了理性的所能。但是我想,真正的信仰又绝不是无理性的。或者说,通向非理性的信仰之路,但愿不要是无理性的。为什么?这样说吧:理性绝不可以是信仰,但无理性却可能导致迷狂。是理性(而不是无理性)看到了理性的无能,看到了人智的有限,这才可能放弃了人智的傲慢,转而仰望和谛听神的声音。不经理性之如此的寻找与自我扬弃,甭说拒绝,先问:人是怎样接受或皈依了某种宗教的呢?只凭机缘?那么无理性的狂热是否也有机缘?机缘就像运气,还是那句话:也可能有幸,也可能有祸。尤其现今之人,都是亚当和夏娃的子孙,要想把“知识树的果子”吐个干净,真是万难。所以,仅凭机缘,于今日就显得更加凶多吉少。
凭什么说,十字架上的启示才更强调了精神或爱的皈依?最简单的理由有两点。一、自称法力无边,并许诺一个无苦无忧的福乐世界的神明,首先未必诚实(后面会说理由),其次还像似迎合着人欲。此类信奉的突出问题是:很容易使人滑向逃避苦难、单求福乐的心态。可这还能算是信仰吗?科学以及诸多主义,不都是在这样自称和许诺吗?信仰的要义,我以为是:在永恒的疑难中为精神确立一条道路,或在困苦频频的人生路上为灵魂坚定一种方向。二、再看十字架上的耶酥启示了什么吧。很明显,他没有、也不可能有无边的法力——否则他何致落一个横死?所以,他所有的,也就只可能是一份心愿了。就是说,他自认不能给人一个无苦无忧的福乐世界,他只能到这苦难的人间来,提醒人至死也要保全的一份心愿。这心愿除了是爱还能是什么?这心愿不像任何福利是可以给予的,这心愿只能靠启示,信与不信则是人的事了——这也正是他的苦(苦心承担)与弱(绝非法力无边)的原因吧。所以,这样的信仰并不看重神迹,而强调因爱称义。
但圣经上的主好像也是法力无边的(如约伯记),这怎么说?值得回味的是,这位神并不对约伯许诺什么,虽然他后来成全了约伯的什么和什么。事实上,这位神并不是救世主,而仅仅是造物主,他给约伯的回答总结起来只是一句话:我创造世界的时候你在哪儿?这明显是说:我创造我的世界,可不是为了照看你的事。也就是在这样的回答中,约伯听见了另一种声音——救世主的声音。
这就说到了两位神,或神的两面:造物主(或创世神),救世主(或启示神)。前者不仅是命运强加给你的,而且必是高高在上、冷漠无情的;而后者的降临则要靠人去仰望,去谛听,你若听不见,他就不在。对于单纯埋头寻食或直视物利的生命,他从来就没有诞生。所以说“看不见而信的人有福了”也只有“看不见而信的人”能够听见那救世主的声音。“看不见而信”这话颇有意味:他不许诺看得见、摸得着的福利,他只启示着看不见、摸不着的那一份心愿。
至于这位救世主后来成全了约伯的什么和什么,那是说,信心,终可以成全你的什么和什么。真的吗?真的因为我信他,他就能终于让我幸福吗?真的。因为,如果你伸手向他要福利,或要一份命运的公平,那你就还是听到救世之音以前的那个约伯,就还是在跟造物主理论,这既是认错了家门,当然也就不叫信心。但如果你听明白了,能够救人的不是那个冷漠无情的造物主,而是要把百折不挠的爱愿注入人心的那个救世主,幸福才可能成真。说白了,这位救世主的救世方针并不是要全面满足人欲,而是要扭转人的幸福观——从物利转向爱愿,从目的转向道路。唯当这扭转完成,救赎才是可能。所谓“基督之外无救恩”我想,指的就是这个,并非说基督之外无救恩,而是说在这样的扭转之外,人无从得救。
这便谈到了善。所谓善,未必仅仅是做好事。约伯也没做坏事,所以当厄运临头时他感到委屈,埋怨着上帝(还是那位造物主!)不公。利他,做好事,当然是善,但善好像不止于此。那句老话还是说得对:“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辈子呀!这么漫长的路上,谁能保证不会碰上不公与厄运?碰上了,甚至碰得好惨,是否还以神的爱愿为信?还信的,才算听见了救世主的声音——圣灵也才因之而降临。所谓信心,指的就是这个吧。这恐怕不是单靠本性可以达成的。约伯当初的委屈和埋怨,倒更像似人的本性。
其实“人性”和“神性”二词,已然给出了明确的划分:人性是有限的是残缺的,此即“罪”也。“罪”与“恶”不同,恶是人为,罪(有限或残缺)是那个造物主给的。而神性,一方面是指造物主的冷漠无情你得接受,一方面是说救世主的完美无缺,或他对人的从善从美的要求。从哪方面讲,人性都是不够的。所以才要信仰。换一个角度想:人怎么能信仰人性呢?人怎么能信仰自己(的性质)呢?人要朝向无限远大的尽善尽美,那才叫信仰!所以,我倾向这样的信仰:人与神有着永恒的距离,因而向神之路是一条朝向尽善尽美的恒途。
“人性善”与“人性恶”我更倾向后者。但不是说,我就不信人性中埋藏着善的种子。而是说,倘若只靠一份向善的人性基因,而没有智慧的神性之光的照耀,那一点善的趋势,很容易就被高涨着的物欲所淹没,被丰收着的“知识树的果实”所蒙骗。唉唉,时至今日虽不敢说糜菲斯特已经赢了,但是悬。
再说另一种许诺了消灾避祸、甚至万事亨通,并在终点上预置了福利双赢的信奉吧。那叫什么?那叫“看得见才信”我想,信仰通常就是在这儿迷失的,从此一步步走进了“人定胜天”科学呀,政治呀,经济呀,当然都是必要、必要又必要的,但有一点:那都是看得见而可信的领域。但生命的根本困境,或人生的巨大谜团,是在于:我们以看得见的有限,受困于看不见的无限。我常想,如今这人间就像一个巨大的实验室加厂房,它最终的产品究竟是什么呢?总不至于大家奋斗了一尝富裕了一场就算完吧?所以,在这看得见的实验室和厂房之外,在这看得见的物质收获与享受之外,人一直还在眺望,还在猜想,还在询问生命的意义,这才有了艺术、文学、哲学我顽固地以为这些行当的本分,就是要追问那看不见的、无限之在的意图。偏偏最近我听一位大导演说:“如果大家总是向我们苛求艺术,电影就无望成长为工业了。”于是我就又多了一份疑问:这人间,可还有什么是不要成为工业的、或不以成为工业为荣的事吗?理发?
说到这儿,不妨先说说国家、民族、地地域域和宗宗派派。在我想,宗教或还与此有些纠缠,而信仰却是(或应该是)截然地与此无关的。信仰,是人与神的私自联络,不是哪一国、族、宗的专利(这又是它不同于宗教并高于宗教的地方)。原因是,那谜团乃人生的谜团,国不过是它n次方的曾孙。国界,更不过是那谜团之外又添的一项人乱——连造物主都看它不是亲生,怎倒混来救世主麾下充数?所以,若讨论信仰,就不必太顾忌“政治正确”何况“政教分离”久已有之。谁敢说哪国哪族不是“伟大、勤劳和勇敢的”吗?都是,那就免了这句客套吧。然后再来讨论另一种对谁来说都是的困境:生而固有的谜团!
好像还是得再说说“政治正确”所谓种种信仰和文化的平等,是指什么?是指:法律承认一切信仰的权利,一视同仁地保护各门各宗的不受侵犯,而并非是说它们在信仰的境界上统统一般高。或者这样说吧:诸信仰是不是一般高,法律管不着,法律只管谁犯不犯法。或者再这样说:不管谁信什么,一样都是合法的;不管谁不让谁信什么,一样都是犯法的;犯法的,法律取消它,而这样的取消是不犯法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是:这种对多元信仰的平等保护,恰恰说明了信仰与信仰(以及文化与文化、宗宗与派派)并不都是一样的。正因其不一样,不尽一样,甚或很不一样,大家才明智地商定了一份规则,而后共同遵守——即我不赞成你的信,但我维护你信的自由权。文化人的争吵,常在这儿乱了层面,甲强调着的“平等”是指法权,乙强调着的“不一样”是说信念。
讨论问题,最要紧的是别错了层面。一层一层分清楚说,所以叫分析。否则难免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结果会闹得很情绪化。
事实上,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用着理性,虽然理性不等于信仰。我常想对“理性”作个界定,又苦于学问不够。我不知英文中这个词有几种意思。我以为,中文的“理性”至少有三种意思:一是说善于思考;二是说乐守成规;三是说善于压抑情感。我所取用的,都是第一种。
“‘没有唯一的真理’才是唯一的真理”这话容易引起混乱,让人不知所从。原因是,这话中的两个“真理”并不在同一层面。比如说吧“人有生存权”是一层面“人有选择不同生存方式的权利”是在另一层面。当我们讨论何为真理、何为谬误之时,必当事先限定层面,即在同一层面的二元对立中作出判断。比如“人有生存权”与“人无生存权”相对应“人有选择不同生活方式的权利”与“人无选择不同生存方式的权利”相对应。真理所以不是唯一的,是因为并不只有唯一的问题,而同一层面的问题,至少不能出现两种完全背反的真理。
错着层面的讨论,结果会是什么呢?结果是对=错,或谁说什么是真理什么就是真理(反正是“子非鱼”)。然后呢?然后大家若都是君子,便自说自话,老死难相往来。要么就都小家子气,耿耿于怀,积攒起相互的憎恨。再就都是强人... -->>
cl:你好!
你信中说“有几个兄弟说基督教的神比佛教或其他宗教的都好”而我常听到的却是“佛教比基督教更究竟”可见大家都感到了二者的差别。我不知道他们认为那差别是什么,但既有差别,大致就是两种:一是境界之高低,一是侧重之不同。
宗教,完全等于信仰吗?是的话,我们就失去了判断和皈依(某宗教)的根据。人们是根据信仰来建立宗教的呢,还是相反?我想是信仰在先。信仰的源由,是生命固有的谜团;于这谜团之下,求问一条人生道路(或意义)的欲望,使信仰不可免地诞生。这也正是人——不管自称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终不能逃脱终极之问与信仰的原因。而后才有了种种宗教。
那么,信仰是否也可以比较个高低呢?还是说,大凡自称是信仰的,就都在同样境界?倘若无需比较,或事实上也还没有人去比较的话,那不仅我们的讨论形同废话,就连你所说的“发展”、“演变”、和“产生一改革家,使之焕然一新”也不可能。而信仰之高低的比较,或发展与演变的可能,恰已暗示了更高境界的存在。当然,更高者也未必就能涵盖一切,但它毕竟是更高。
如果我们的讨论(以及自古不断地对神性的思问)不是废话,那又证明了理性的必要。事实上,一俟问到高低,我们就已然被挤到理性这条路上来了。
关于理性,我是这么看:理性是人的能耐,但人无论有多大能耐也是有限,而那生就的谜团是无限,所以理性永远不能代替信仰(所以把科学当成终极价值是现代性荒唐)。理性不能是信仰,但却可以是、甚至有必要是通向信仰的途径。在理性触到了理性的盲域,才是信仰诞生之时。相反,单是跟随了教义和教会的信仰,也可能有幸,也可能有祸——倘那是人造的偶像呢?我相信,耶酥与新约的诞生,一定有着希腊精神的功劳。此前的信仰(不论哪国哪族哪宗),都更倾向着神赐的福利——这大概是原始宗教的普遍特点,唯在此后,十字架上的启示才更强调了精神的皈依,或以爱称义。
你说“机缘一到,绝不可因为没有理性根据而拒绝”我这样理解你的意思:绝不可因为某种信仰是非理性的,而拒绝它。——当然,信仰所以是信仰,就在于它是非理性的,原因是:那谜团所指向的无限,无限地超出了理性的所能。但是我想,真正的信仰又绝不是无理性的。或者说,通向非理性的信仰之路,但愿不要是无理性的。为什么?这样说吧:理性绝不可以是信仰,但无理性却可能导致迷狂。是理性(而不是无理性)看到了理性的无能,看到了人智的有限,这才可能放弃了人智的傲慢,转而仰望和谛听神的声音。不经理性之如此的寻找与自我扬弃,甭说拒绝,先问:人是怎样接受或皈依了某种宗教的呢?只凭机缘?那么无理性的狂热是否也有机缘?机缘就像运气,还是那句话:也可能有幸,也可能有祸。尤其现今之人,都是亚当和夏娃的子孙,要想把“知识树的果子”吐个干净,真是万难。所以,仅凭机缘,于今日就显得更加凶多吉少。
凭什么说,十字架上的启示才更强调了精神或爱的皈依?最简单的理由有两点。一、自称法力无边,并许诺一个无苦无忧的福乐世界的神明,首先未必诚实(后面会说理由),其次还像似迎合着人欲。此类信奉的突出问题是:很容易使人滑向逃避苦难、单求福乐的心态。可这还能算是信仰吗?科学以及诸多主义,不都是在这样自称和许诺吗?信仰的要义,我以为是:在永恒的疑难中为精神确立一条道路,或在困苦频频的人生路上为灵魂坚定一种方向。二、再看十字架上的耶酥启示了什么吧。很明显,他没有、也不可能有无边的法力——否则他何致落一个横死?所以,他所有的,也就只可能是一份心愿了。就是说,他自认不能给人一个无苦无忧的福乐世界,他只能到这苦难的人间来,提醒人至死也要保全的一份心愿。这心愿除了是爱还能是什么?这心愿不像任何福利是可以给予的,这心愿只能靠启示,信与不信则是人的事了——这也正是他的苦(苦心承担)与弱(绝非法力无边)的原因吧。所以,这样的信仰并不看重神迹,而强调因爱称义。
但圣经上的主好像也是法力无边的(如约伯记),这怎么说?值得回味的是,这位神并不对约伯许诺什么,虽然他后来成全了约伯的什么和什么。事实上,这位神并不是救世主,而仅仅是造物主,他给约伯的回答总结起来只是一句话:我创造世界的时候你在哪儿?这明显是说:我创造我的世界,可不是为了照看你的事。也就是在这样的回答中,约伯听见了另一种声音——救世主的声音。
这就说到了两位神,或神的两面:造物主(或创世神),救世主(或启示神)。前者不仅是命运强加给你的,而且必是高高在上、冷漠无情的;而后者的降临则要靠人去仰望,去谛听,你若听不见,他就不在。对于单纯埋头寻食或直视物利的生命,他从来就没有诞生。所以说“看不见而信的人有福了”也只有“看不见而信的人”能够听见那救世主的声音。“看不见而信”这话颇有意味:他不许诺看得见、摸得着的福利,他只启示着看不见、摸不着的那一份心愿。
至于这位救世主后来成全了约伯的什么和什么,那是说,信心,终可以成全你的什么和什么。真的吗?真的因为我信他,他就能终于让我幸福吗?真的。因为,如果你伸手向他要福利,或要一份命运的公平,那你就还是听到救世之音以前的那个约伯,就还是在跟造物主理论,这既是认错了家门,当然也就不叫信心。但如果你听明白了,能够救人的不是那个冷漠无情的造物主,而是要把百折不挠的爱愿注入人心的那个救世主,幸福才可能成真。说白了,这位救世主的救世方针并不是要全面满足人欲,而是要扭转人的幸福观——从物利转向爱愿,从目的转向道路。唯当这扭转完成,救赎才是可能。所谓“基督之外无救恩”我想,指的就是这个,并非说基督之外无救恩,而是说在这样的扭转之外,人无从得救。
这便谈到了善。所谓善,未必仅仅是做好事。约伯也没做坏事,所以当厄运临头时他感到委屈,埋怨着上帝(还是那位造物主!)不公。利他,做好事,当然是善,但善好像不止于此。那句老话还是说得对:“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辈子呀!这么漫长的路上,谁能保证不会碰上不公与厄运?碰上了,甚至碰得好惨,是否还以神的爱愿为信?还信的,才算听见了救世主的声音——圣灵也才因之而降临。所谓信心,指的就是这个吧。这恐怕不是单靠本性可以达成的。约伯当初的委屈和埋怨,倒更像似人的本性。
其实“人性”和“神性”二词,已然给出了明确的划分:人性是有限的是残缺的,此即“罪”也。“罪”与“恶”不同,恶是人为,罪(有限或残缺)是那个造物主给的。而神性,一方面是指造物主的冷漠无情你得接受,一方面是说救世主的完美无缺,或他对人的从善从美的要求。从哪方面讲,人性都是不够的。所以才要信仰。换一个角度想:人怎么能信仰人性呢?人怎么能信仰自己(的性质)呢?人要朝向无限远大的尽善尽美,那才叫信仰!所以,我倾向这样的信仰:人与神有着永恒的距离,因而向神之路是一条朝向尽善尽美的恒途。
“人性善”与“人性恶”我更倾向后者。但不是说,我就不信人性中埋藏着善的种子。而是说,倘若只靠一份向善的人性基因,而没有智慧的神性之光的照耀,那一点善的趋势,很容易就被高涨着的物欲所淹没,被丰收着的“知识树的果实”所蒙骗。唉唉,时至今日虽不敢说糜菲斯特已经赢了,但是悬。
再说另一种许诺了消灾避祸、甚至万事亨通,并在终点上预置了福利双赢的信奉吧。那叫什么?那叫“看得见才信”我想,信仰通常就是在这儿迷失的,从此一步步走进了“人定胜天”科学呀,政治呀,经济呀,当然都是必要、必要又必要的,但有一点:那都是看得见而可信的领域。但生命的根本困境,或人生的巨大谜团,是在于:我们以看得见的有限,受困于看不见的无限。我常想,如今这人间就像一个巨大的实验室加厂房,它最终的产品究竟是什么呢?总不至于大家奋斗了一尝富裕了一场就算完吧?所以,在这看得见的实验室和厂房之外,在这看得见的物质收获与享受之外,人一直还在眺望,还在猜想,还在询问生命的意义,这才有了艺术、文学、哲学我顽固地以为这些行当的本分,就是要追问那看不见的、无限之在的意图。偏偏最近我听一位大导演说:“如果大家总是向我们苛求艺术,电影就无望成长为工业了。”于是我就又多了一份疑问:这人间,可还有什么是不要成为工业的、或不以成为工业为荣的事吗?理发?
说到这儿,不妨先说说国家、民族、地地域域和宗宗派派。在我想,宗教或还与此有些纠缠,而信仰却是(或应该是)截然地与此无关的。信仰,是人与神的私自联络,不是哪一国、族、宗的专利(这又是它不同于宗教并高于宗教的地方)。原因是,那谜团乃人生的谜团,国不过是它n次方的曾孙。国界,更不过是那谜团之外又添的一项人乱——连造物主都看它不是亲生,怎倒混来救世主麾下充数?所以,若讨论信仰,就不必太顾忌“政治正确”何况“政教分离”久已有之。谁敢说哪国哪族不是“伟大、勤劳和勇敢的”吗?都是,那就免了这句客套吧。然后再来讨论另一种对谁来说都是的困境:生而固有的谜团!
好像还是得再说说“政治正确”所谓种种信仰和文化的平等,是指什么?是指:法律承认一切信仰的权利,一视同仁地保护各门各宗的不受侵犯,而并非是说它们在信仰的境界上统统一般高。或者这样说吧:诸信仰是不是一般高,法律管不着,法律只管谁犯不犯法。或者再这样说:不管谁信什么,一样都是合法的;不管谁不让谁信什么,一样都是犯法的;犯法的,法律取消它,而这样的取消是不犯法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是:这种对多元信仰的平等保护,恰恰说明了信仰与信仰(以及文化与文化、宗宗与派派)并不都是一样的。正因其不一样,不尽一样,甚或很不一样,大家才明智地商定了一份规则,而后共同遵守——即我不赞成你的信,但我维护你信的自由权。文化人的争吵,常在这儿乱了层面,甲强调着的“平等”是指法权,乙强调着的“不一样”是说信念。
讨论问题,最要紧的是别错了层面。一层一层分清楚说,所以叫分析。否则难免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结果会闹得很情绪化。
事实上,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用着理性,虽然理性不等于信仰。我常想对“理性”作个界定,又苦于学问不够。我不知英文中这个词有几种意思。我以为,中文的“理性”至少有三种意思:一是说善于思考;二是说乐守成规;三是说善于压抑情感。我所取用的,都是第一种。
“‘没有唯一的真理’才是唯一的真理”这话容易引起混乱,让人不知所从。原因是,这话中的两个“真理”并不在同一层面。比如说吧“人有生存权”是一层面“人有选择不同生存方式的权利”是在另一层面。当我们讨论何为真理、何为谬误之时,必当事先限定层面,即在同一层面的二元对立中作出判断。比如“人有生存权”与“人无生存权”相对应“人有选择不同生活方式的权利”与“人无选择不同生存方式的权利”相对应。真理所以不是唯一的,是因为并不只有唯一的问题,而同一层面的问题,至少不能出现两种完全背反的真理。
错着层面的讨论,结果会是什么呢?结果是对=错,或谁说什么是真理什么就是真理(反正是“子非鱼”)。然后呢?然后大家若都是君子,便自说自话,老死难相往来。要么就都小家子气,耿耿于怀,积攒起相互的憎恨。再就都是强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