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那些年的奋斗人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最快更新那些年的奋斗人生最新章节!
最后这个事情就不了了之了,事后还查了一下为什么中国大陆是不准使用这些软件的,人家说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政治因素,上面的话有很多反华的言论。
看到这个时候我觉得就应该是差不多了,其他的话应该不是特别重大的原因,这个原因应该是最为关键的一个原因吧。
听到这样的事情之后心里还是很难受的,如果自己能够通过这样的软件找一些老外的话说不定就能够提升一下自己的英语水平。
之后还挣扎了一段时间,挣扎了一段时间就搜一下怎么才能够用这些软件,最后还是放弃了。
放弃的原因是很现实的,因为我是没有钱的,好像有那些软件能够接通外面的一些软件,但是那个软件的费用让我望而却步。
一年需要一百美元,看起来听到这个数字不是特别的多,但是也就是说按照当时的汇率来说,一年的话是需要800块钱呢,也就是说这一天就需要两块钱,一个月的费用是60多块钱。
苍天呀大地呀我一个月的话费在当时的时候好像也就是八九块钱,我怎么可能买一个这样的东西就是为了学英语呢,显然这件事情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所以我就搜了一下别的有没有能够连通国外的软件的软件,结果发现最便宜最便宜的也得在30左右。
就直接放弃了,就算了吧,30也是挺贵的,到时候零花钱本来就没有多少,如果每个月还要供30的话,显然是一件不太值得的事情。
而且以当时的条件来说,还真的不一定每天都能用得到,也就是说平均每天的话可能还会贵一点,所以直接就否定了,如果当时每个月五块钱我还是可以接受的。
就像我当初在手机上订了一个杂志一样,那个时候网络不是特别的发达,在手机上订一个杂志他会发给一条彩信,这个彩信的话就是每期的内容。
说实话那个时候还挺感觉高大上的,但是那个时候五块钱其实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准确的说我还是下了很大的决心。
五块钱已经很多了好不好,所以说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走在潮流前面的一个人。
但是这件事情万万是不能够让我老头或者我妈妈知道的,因为这件事如果让他们知道了的话又会说我不务正业了。
我的管理在某些方面来说还是很严格的,我是不允许看一些书籍的,甚至说我看一些漫画杂志都是要被收走的,那个时候就特别的渴望能够好好的看一本杂志。
说实话那个杂志是真的真的挺好看的,虽然有一些鸡汤,但是当时看来是很励志的一些鸡汤,现在的话也是有些反应了,就是那些很可能是假的,不对应该说是必须是假的。
就比如说我有一个美国朋友告诉我,其实这本杂志在他们国外是非常受鄙视的,然后其实我没有这个美国朋友。
那就是一些典型的鸡汤,把一些根本不知道的东西说的栩栩如生,好像自己真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一样,然后再通过这个事情表现出来一种强烈的人生哲理。
就比如举个例子吧,一个故事是这样讲的,一个人去一个山上旅游了,但是当时遇见了暴风雪,他被困在了半山腰,他一直在抓着一棵树,因为天黑他也看不到,看不到下面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所以说他一直不敢把这个手给松开。
其中一个版本是这个样子,就是这个人最后被冻死了,但是当救援队过来的时候人们发现,其实他下面不过两米的地方就是能够安全着陆的地方,但是因为他看不到所以他就死在这里。
另一个版本是,这个人最后冻的实在受不了了,直接跳了下去,结果就被摔死了,救援队不过20分钟就能赶到了。
这两个故事我是真的都看过的,并没有说吹牛什么的,这两个故事在前面都是一样的,只不过被不同的人改变成了后面不同的结尾。
那也就不需要多说了,最后也就是表明了一种不同的人生哲理。
第一种人生哲理就是大胆往前跑,大胆的往前迈,你不往前走你怎么知道前方是什么呢。
第二个人生哲理就是表达的,人生有时候是需要等待的,在原地等待有时候往往更好一点,比起来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还不如停下来好好的想一想。
两个故事如果是只看到一个的话,我们会觉得这个故事特别有哲理,哇说的是真对啊,而且以后我也要这么做,以后我要有子女了之后我也要如此的教导他。
但是这都是在没有看到另一个故事版本前,最后也就说明了一个道理,有事没事不要乱毒鸡汤。
当然了我看那些杂志的原因并不因为是这些鸡汤,这些鸡汤是附带的一些因素,我还喜欢别的一些东西,就比如说里面的轻小说,或者是中篇小说。
都是从别的地方转过来的,感觉还是非常的不错,在看那些杂志的时候其实大部分的杂志都是差不多的特点的。
前方几篇文章是写了一些比较有深度的文章,比如说一些名人的自传,或者是别人对于一些名人的评价及他的历史过程经历。
中间的话这是很多人都喜欢的轻小说甚至说还有漫画。
中间还会穿插一些笑话还有一些问题,甚至说有一些读者的留言之类的都会穿插在上面。
有一些杂志下面是写的一些名人的语言,好像大部分的杂志我都见过。
曾经在有些时候我就想专门买一个本子把这些下面名人的话给记下来,不过我现在就有点庆幸,幸亏当初没有这么做,如果当初这样做了的话,我现在一定会笑死自己的。
现在再看那些话的话,其实大部分的语言都是一些很浅显的语言,我们也是能够说出来的,毕竟说风凉话谁不会啊,而且其中大部分真的是风凉话。
我也绝对不是讽刺他们,这种风凉话说起来的时候是很伤人的,对于一些懵懂的学生来说看起来是挺有道理的。
当然了这些瑕疵丝毫不影响我对这些杂志的喜欢,我还是比较喜欢这些东西,喜欢这些东西带给我的那种快乐。
不过最后我发现了一件事情,我有可能不是喜欢这些杂志,我有可能只是喜欢反抗而已,反抗一些父母不让我去做的。
因为那些东西现在放在我面前的话,我可能懒得去看了,可能也会翻上一下,但是真的让我去看的话,我是真的没有那种原先的心情去看了。
我不知道这个想法是不是正确的,但是就目前来说我觉得以前喜欢看这个东西的原因就是上课喜欢看。
下课虽然也是经常的看,但是突然发现好像下课看的时候哪有那么起劲儿了,所以我很可能还是因为反抗的原因吧。
虽然这样说自己感觉有点不好,好像真的是自己为了看而看并不是为了学习文化知识。
不过说实话看这样的东西其实作为一个封闭的学生的话多多少少也是能够长一点见识的,里面东西可能有的是很假的,但是其实大部分的东西还是以真实的事件去描写。
换句话说即使他们在编的时候也需要变得很真实,要不然的话怎么才能够体现出来呢,要不然的话怎么才能够上一个杂志呢。
曾经这个东西还让我有一丝丝的奢望,就是特别的希望自己也能够上杂志挣一点稿费,我觉得这个思想已经不止一个学生有这样的思想了。
很多的学生看到这个东西之后都有了一个这样的事情,但是很多的人投稿之后无一例外的事情就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怎么回信都没有,然后自己可能就会慢慢的变得绝望。
再也不会去投稿,最后放弃了写作的这个梦想。
大多数的学生就不完全统计,都是有一个写作的欲望的,虽然很多的学生写作的欲望并不是特别的单纯。
也就是说并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或者说不是为了兴趣而写作,只是为了能够得到一点money,虽说最后的结果都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但是如果刚开始抱着这种心态的话,也就是说抱着一个能够得到一定结果的心态的话,往往最后都是失望的。
这种失望很可能就是他们的绊脚石,当然了这种失望最后也很可能变成我的绊脚石。
说的我好像能够坚持下来似的。
当时我觉得那些轻小说是挺好的也能够符合我的操作理念,自己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完全是可以创作一个轻小说的。
只不过最后我们所有的人都高看了我们自己,我们创造的东西在现在来看的话简直就是一塌糊涂,现在自己都不忍直视。
像那种传说中的高中毕业成为一个知名作家也只是好像在新闻中才能出现的,甚至到现在我觉得那种出现的可能性和考上清华大学是差不多的。
自从那次之后我对创作这件事情就有些失望,失望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的期望实在是太高了,自己的期望太高的话就容易导致这件事情的出现。
其实说不定我还真的有写作的那种天赋,只不过在一刚开始的时候不愿意经受一些挫折。
当然这些都是无所谓的,现在没有走上这条路说不定还很开心,如果真的走这条路的话说不定是又穷又酸,穷酸穷酸就是说的文人呀。
以前有时候不理解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句话,现在虽然还是不太理解武无第二,但是我已经特别的理解文无第一这句话了。
就是为人其实相互之间都是不服气的,他们的那种酸劲儿是很难受的,不会承认你比他强的,因为文学上的事情你本来就是说不清楚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文人对自己文章的理解那肯定是越来越好,也觉得自己的文章是越来越高尚了,但是对于别人的文章那就不可能理解那么清楚,甚至专挑那些毛病,鸡蛋里挑骨头就是文人做的事情。
这就是传说中的文无第一。
主要是我也经历过一个这样的情况,但我有一次考得比别人好的时候,别人即使有几次考的比我好,我也会觉得他是可能作弊了,又或者是他可能这几次发挥的比较好。
又或者是这几次正好老师出的题他正好复习到了,其实只要差距不是特别大的情况之下,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承受在这个家伙比我强。
这就是传说中的我也很酸。
杂志这件事情其实自己好像上了大学之后就不会特别感兴趣了,可能一方面也有智能手机的缘故吧,当有了智能手机之后这个东西好像是可有可无的了。
现在说这个东西在一定的情况之下是没有必要一直在自己身上的,以前的时候书包里如果有一本那种都喜欢看的漫画或者是都喜欢看的杂志的话,那是绝对很光荣的一件事情。
但是现在如果谁的书包里面有一本杂志,估计能够表明一件事情,就是他爸他妈不让她在上学的时候带手机。
当然也只是一个玩笑而已,现在的话有一个方面就可以看出,坐火车如果是白天的话基本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在玩手机的,如果说有一个看书的那真是太稀奇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智能机基本上大部分的事情都能干了,就连看杂志这件事情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如果你觉得不应该把别人的版权当作玩笑的话,或者是作为一个人是比较看重版权这个问题的话,那就直接在智能手机上购买一下,这个服务还是很到位的。
还有就是那个学英语的事情,最后当然是没有办法和外国人进行交流了,但是我发现其实如果和一些特别熟练的外国人交流的话也不算是一件太好的事情。
他们会有一些简写的,就是他们在打那些英文字母的时候有的是会简写的,原因当然是很简单的,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是越来越简便了。
或者是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运用的语言视野会趋于越来越简便,这一点是很容易就能够理解出来的,换句话说我们中国人其实有时候也是这个样子的。
只是有时候我们感受不到罢了,我们在用汉语在日常交流的生活中会省略一些东西省略一些语法上的东西,但是我们会感觉到这个语句还是很通顺的。
有时候是缺少主语有时候是缺少宾语,反正就是为了能够减少一些多余的东西,或者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东西但是还是能够让人听明白这件事情。
其实就美国而言或者是英语而言,他们有些单词简写的也是很严重的,他们自己可以听懂但是如果说给我们听的话,我们会听的一塌糊涂。
如果是一些复杂的例子就没有必要举出来了,就举一些不是特别复杂的例子吧,这样的话我们都能够听懂其他的话都是专业名词没有必要了。
就比如说you,这个单词的话已经是一个很简单的单词了,即使我们在用手机打出来的时候也是非常的简便的,但是他们仍然嫌这个单词赘余,直接把这个单词省略成了u,一方面这个字母可能是这个单词最后一个。
另一方面的话可能他们之间的发音是相同的,所以说就做到了一个这样的地步,所以说最后也就演变成了一个这样的样子。
反正无论如何当你刚开始和他们交流的时候,如果关系比较好的话那就尽量让他们在打字的时候使用做个最正规的说法。
如果进行语音交流的话那就让他们稍微说慢一点,也许我们在平常的交流的时候觉得这个语速还可以,并且我们同类都能够听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我根本不需要举一个中国人和英国人的例子,我只需要娶一个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地方就可以了,如果一些南方人和北方人说话用方言的话,只要是稍微稍微快一点几乎就听不懂了。
如果北方人说的也稍微快一点的话,南方人也听不懂,当然有时候南方人说的不太快北方人也听不懂。
当然这个只是举一个例子而已,只是说明一下这个问题,也只是说明一下这个问题最后究竟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
所以说如果有一外国人愿意和你交流的话,无论是正规的书写语言还是说说话上的语言,都尽量运用一些正规的,要不然的话你确实听不懂,听不懂的话就很难受那还不如不学。
而且考试的时候也是需要运用正规的,如果你习惯了那种东西的话对考试也没有什么好处,毕竟我们学这个东西其实大部分人并不是真正的能够做到和外国人交流。
虽然我们经常能够在电视上或者在现实生活中,比如说地铁啦,比如说一些中国和英国的朋友能够自如的交流。
&nbs... -->>
,最快更新那些年的奋斗人生最新章节!
最后这个事情就不了了之了,事后还查了一下为什么中国大陆是不准使用这些软件的,人家说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政治因素,上面的话有很多反华的言论。
看到这个时候我觉得就应该是差不多了,其他的话应该不是特别重大的原因,这个原因应该是最为关键的一个原因吧。
听到这样的事情之后心里还是很难受的,如果自己能够通过这样的软件找一些老外的话说不定就能够提升一下自己的英语水平。
之后还挣扎了一段时间,挣扎了一段时间就搜一下怎么才能够用这些软件,最后还是放弃了。
放弃的原因是很现实的,因为我是没有钱的,好像有那些软件能够接通外面的一些软件,但是那个软件的费用让我望而却步。
一年需要一百美元,看起来听到这个数字不是特别的多,但是也就是说按照当时的汇率来说,一年的话是需要800块钱呢,也就是说这一天就需要两块钱,一个月的费用是60多块钱。
苍天呀大地呀我一个月的话费在当时的时候好像也就是八九块钱,我怎么可能买一个这样的东西就是为了学英语呢,显然这件事情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所以我就搜了一下别的有没有能够连通国外的软件的软件,结果发现最便宜最便宜的也得在30左右。
就直接放弃了,就算了吧,30也是挺贵的,到时候零花钱本来就没有多少,如果每个月还要供30的话,显然是一件不太值得的事情。
而且以当时的条件来说,还真的不一定每天都能用得到,也就是说平均每天的话可能还会贵一点,所以直接就否定了,如果当时每个月五块钱我还是可以接受的。
就像我当初在手机上订了一个杂志一样,那个时候网络不是特别的发达,在手机上订一个杂志他会发给一条彩信,这个彩信的话就是每期的内容。
说实话那个时候还挺感觉高大上的,但是那个时候五块钱其实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准确的说我还是下了很大的决心。
五块钱已经很多了好不好,所以说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走在潮流前面的一个人。
但是这件事情万万是不能够让我老头或者我妈妈知道的,因为这件事如果让他们知道了的话又会说我不务正业了。
我的管理在某些方面来说还是很严格的,我是不允许看一些书籍的,甚至说我看一些漫画杂志都是要被收走的,那个时候就特别的渴望能够好好的看一本杂志。
说实话那个杂志是真的真的挺好看的,虽然有一些鸡汤,但是当时看来是很励志的一些鸡汤,现在的话也是有些反应了,就是那些很可能是假的,不对应该说是必须是假的。
就比如说我有一个美国朋友告诉我,其实这本杂志在他们国外是非常受鄙视的,然后其实我没有这个美国朋友。
那就是一些典型的鸡汤,把一些根本不知道的东西说的栩栩如生,好像自己真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一样,然后再通过这个事情表现出来一种强烈的人生哲理。
就比如举个例子吧,一个故事是这样讲的,一个人去一个山上旅游了,但是当时遇见了暴风雪,他被困在了半山腰,他一直在抓着一棵树,因为天黑他也看不到,看不到下面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所以说他一直不敢把这个手给松开。
其中一个版本是这个样子,就是这个人最后被冻死了,但是当救援队过来的时候人们发现,其实他下面不过两米的地方就是能够安全着陆的地方,但是因为他看不到所以他就死在这里。
另一个版本是,这个人最后冻的实在受不了了,直接跳了下去,结果就被摔死了,救援队不过20分钟就能赶到了。
这两个故事我是真的都看过的,并没有说吹牛什么的,这两个故事在前面都是一样的,只不过被不同的人改变成了后面不同的结尾。
那也就不需要多说了,最后也就是表明了一种不同的人生哲理。
第一种人生哲理就是大胆往前跑,大胆的往前迈,你不往前走你怎么知道前方是什么呢。
第二个人生哲理就是表达的,人生有时候是需要等待的,在原地等待有时候往往更好一点,比起来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还不如停下来好好的想一想。
两个故事如果是只看到一个的话,我们会觉得这个故事特别有哲理,哇说的是真对啊,而且以后我也要这么做,以后我要有子女了之后我也要如此的教导他。
但是这都是在没有看到另一个故事版本前,最后也就说明了一个道理,有事没事不要乱毒鸡汤。
当然了我看那些杂志的原因并不因为是这些鸡汤,这些鸡汤是附带的一些因素,我还喜欢别的一些东西,就比如说里面的轻小说,或者是中篇小说。
都是从别的地方转过来的,感觉还是非常的不错,在看那些杂志的时候其实大部分的杂志都是差不多的特点的。
前方几篇文章是写了一些比较有深度的文章,比如说一些名人的自传,或者是别人对于一些名人的评价及他的历史过程经历。
中间的话这是很多人都喜欢的轻小说甚至说还有漫画。
中间还会穿插一些笑话还有一些问题,甚至说有一些读者的留言之类的都会穿插在上面。
有一些杂志下面是写的一些名人的语言,好像大部分的杂志我都见过。
曾经在有些时候我就想专门买一个本子把这些下面名人的话给记下来,不过我现在就有点庆幸,幸亏当初没有这么做,如果当初这样做了的话,我现在一定会笑死自己的。
现在再看那些话的话,其实大部分的语言都是一些很浅显的语言,我们也是能够说出来的,毕竟说风凉话谁不会啊,而且其中大部分真的是风凉话。
我也绝对不是讽刺他们,这种风凉话说起来的时候是很伤人的,对于一些懵懂的学生来说看起来是挺有道理的。
当然了这些瑕疵丝毫不影响我对这些杂志的喜欢,我还是比较喜欢这些东西,喜欢这些东西带给我的那种快乐。
不过最后我发现了一件事情,我有可能不是喜欢这些杂志,我有可能只是喜欢反抗而已,反抗一些父母不让我去做的。
因为那些东西现在放在我面前的话,我可能懒得去看了,可能也会翻上一下,但是真的让我去看的话,我是真的没有那种原先的心情去看了。
我不知道这个想法是不是正确的,但是就目前来说我觉得以前喜欢看这个东西的原因就是上课喜欢看。
下课虽然也是经常的看,但是突然发现好像下课看的时候哪有那么起劲儿了,所以我很可能还是因为反抗的原因吧。
虽然这样说自己感觉有点不好,好像真的是自己为了看而看并不是为了学习文化知识。
不过说实话看这样的东西其实作为一个封闭的学生的话多多少少也是能够长一点见识的,里面东西可能有的是很假的,但是其实大部分的东西还是以真实的事件去描写。
换句话说即使他们在编的时候也需要变得很真实,要不然的话怎么才能够体现出来呢,要不然的话怎么才能够上一个杂志呢。
曾经这个东西还让我有一丝丝的奢望,就是特别的希望自己也能够上杂志挣一点稿费,我觉得这个思想已经不止一个学生有这样的思想了。
很多的学生看到这个东西之后都有了一个这样的事情,但是很多的人投稿之后无一例外的事情就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怎么回信都没有,然后自己可能就会慢慢的变得绝望。
再也不会去投稿,最后放弃了写作的这个梦想。
大多数的学生就不完全统计,都是有一个写作的欲望的,虽然很多的学生写作的欲望并不是特别的单纯。
也就是说并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或者说不是为了兴趣而写作,只是为了能够得到一点money,虽说最后的结果都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但是如果刚开始抱着这种心态的话,也就是说抱着一个能够得到一定结果的心态的话,往往最后都是失望的。
这种失望很可能就是他们的绊脚石,当然了这种失望最后也很可能变成我的绊脚石。
说的我好像能够坚持下来似的。
当时我觉得那些轻小说是挺好的也能够符合我的操作理念,自己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完全是可以创作一个轻小说的。
只不过最后我们所有的人都高看了我们自己,我们创造的东西在现在来看的话简直就是一塌糊涂,现在自己都不忍直视。
像那种传说中的高中毕业成为一个知名作家也只是好像在新闻中才能出现的,甚至到现在我觉得那种出现的可能性和考上清华大学是差不多的。
自从那次之后我对创作这件事情就有些失望,失望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的期望实在是太高了,自己的期望太高的话就容易导致这件事情的出现。
其实说不定我还真的有写作的那种天赋,只不过在一刚开始的时候不愿意经受一些挫折。
当然这些都是无所谓的,现在没有走上这条路说不定还很开心,如果真的走这条路的话说不定是又穷又酸,穷酸穷酸就是说的文人呀。
以前有时候不理解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句话,现在虽然还是不太理解武无第二,但是我已经特别的理解文无第一这句话了。
就是为人其实相互之间都是不服气的,他们的那种酸劲儿是很难受的,不会承认你比他强的,因为文学上的事情你本来就是说不清楚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文人对自己文章的理解那肯定是越来越好,也觉得自己的文章是越来越高尚了,但是对于别人的文章那就不可能理解那么清楚,甚至专挑那些毛病,鸡蛋里挑骨头就是文人做的事情。
这就是传说中的文无第一。
主要是我也经历过一个这样的情况,但我有一次考得比别人好的时候,别人即使有几次考的比我好,我也会觉得他是可能作弊了,又或者是他可能这几次发挥的比较好。
又或者是这几次正好老师出的题他正好复习到了,其实只要差距不是特别大的情况之下,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承受在这个家伙比我强。
这就是传说中的我也很酸。
杂志这件事情其实自己好像上了大学之后就不会特别感兴趣了,可能一方面也有智能手机的缘故吧,当有了智能手机之后这个东西好像是可有可无的了。
现在说这个东西在一定的情况之下是没有必要一直在自己身上的,以前的时候书包里如果有一本那种都喜欢看的漫画或者是都喜欢看的杂志的话,那是绝对很光荣的一件事情。
但是现在如果谁的书包里面有一本杂志,估计能够表明一件事情,就是他爸他妈不让她在上学的时候带手机。
当然也只是一个玩笑而已,现在的话有一个方面就可以看出,坐火车如果是白天的话基本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在玩手机的,如果说有一个看书的那真是太稀奇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智能机基本上大部分的事情都能干了,就连看杂志这件事情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如果你觉得不应该把别人的版权当作玩笑的话,或者是作为一个人是比较看重版权这个问题的话,那就直接在智能手机上购买一下,这个服务还是很到位的。
还有就是那个学英语的事情,最后当然是没有办法和外国人进行交流了,但是我发现其实如果和一些特别熟练的外国人交流的话也不算是一件太好的事情。
他们会有一些简写的,就是他们在打那些英文字母的时候有的是会简写的,原因当然是很简单的,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是越来越简便了。
或者是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运用的语言视野会趋于越来越简便,这一点是很容易就能够理解出来的,换句话说我们中国人其实有时候也是这个样子的。
只是有时候我们感受不到罢了,我们在用汉语在日常交流的生活中会省略一些东西省略一些语法上的东西,但是我们会感觉到这个语句还是很通顺的。
有时候是缺少主语有时候是缺少宾语,反正就是为了能够减少一些多余的东西,或者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东西但是还是能够让人听明白这件事情。
其实就美国而言或者是英语而言,他们有些单词简写的也是很严重的,他们自己可以听懂但是如果说给我们听的话,我们会听的一塌糊涂。
如果是一些复杂的例子就没有必要举出来了,就举一些不是特别复杂的例子吧,这样的话我们都能够听懂其他的话都是专业名词没有必要了。
就比如说you,这个单词的话已经是一个很简单的单词了,即使我们在用手机打出来的时候也是非常的简便的,但是他们仍然嫌这个单词赘余,直接把这个单词省略成了u,一方面这个字母可能是这个单词最后一个。
另一方面的话可能他们之间的发音是相同的,所以说就做到了一个这样的地步,所以说最后也就演变成了一个这样的样子。
反正无论如何当你刚开始和他们交流的时候,如果关系比较好的话那就尽量让他们在打字的时候使用做个最正规的说法。
如果进行语音交流的话那就让他们稍微说慢一点,也许我们在平常的交流的时候觉得这个语速还可以,并且我们同类都能够听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我根本不需要举一个中国人和英国人的例子,我只需要娶一个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地方就可以了,如果一些南方人和北方人说话用方言的话,只要是稍微稍微快一点几乎就听不懂了。
如果北方人说的也稍微快一点的话,南方人也听不懂,当然有时候南方人说的不太快北方人也听不懂。
当然这个只是举一个例子而已,只是说明一下这个问题,也只是说明一下这个问题最后究竟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
所以说如果有一外国人愿意和你交流的话,无论是正规的书写语言还是说说话上的语言,都尽量运用一些正规的,要不然的话你确实听不懂,听不懂的话就很难受那还不如不学。
而且考试的时候也是需要运用正规的,如果你习惯了那种东西的话对考试也没有什么好处,毕竟我们学这个东西其实大部分人并不是真正的能够做到和外国人交流。
虽然我们经常能够在电视上或者在现实生活中,比如说地铁啦,比如说一些中国和英国的朋友能够自如的交流。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