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甸甸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nbsp; 如果说这飞蝶隐喻着人生的要求,其最深刻的内容应是自由,而诗人却竭力向自己证明:这种追求是愚蠢和徒劳的,结局是悲惨的。这种心态在明初的知识分子中颇具代表性,正如娄坚王常宗小传中所说的那样,他们大抵皆“重足屏息以营职业
贝琼的诗非常大气,干净,历朝观潮诗中,他的浙江亭观潮显得从容不迫,颇具威力:
山摧岸坼昼冥冥,动地西风带蜃腥。
沧海倒流吞日月,青天中裂走雷霆。
欲招白马今无迹,莫信神鬼尚有灵。
一气虚空自升降,乾坤与我亦浮萍。
同样是写观灯彩诗词,他的西江月•元夕二首词也与众不同,可以咀嚼再三:
夜月将圆宝镜,春冰已碎青瑶。千门灯火近元宵,一向薄寒犹峭。海上双鱼不至,云间彩凤难招。小楼十二更萧萧,白发空思年少。
十日催花雨过,九衢着柳风轻。城中何处不观灯,菡萏夜开千柄。酌酒何辞潋滟(怎幺能推却斟满的酒杯),吹箫更引娉婷(美女)。如今海角叹飘零,月落半窗清影。
第一首的后四句从鱼、凤、楼台等灯彩联想到诗人自己年轻时代和眼前的境遇,引发无限感慨。想起年轻时观灯,看着满城的荷花灯彩开放着,有美女陪在身边吹箫。转眼工夫,韶光已逝,书剑飘零,只剩得半窗月华,照见他的身影。
贝琼一生著作颇多,能诗善文,其诗“温厚中自然高秀”“足以领袖一时”;其文“冲融和雅”有清江贝先生文集、诗集。在他的文集卷七中,有郑本初诗集序一文,他高度集中在辨析内在的道德涵养工夫对于诗歌创作的影响,他提出了四种工夫:
其一、思之精,发之不苟。贝琼以射箭譬喻创作:
故善射名天下,此发之巧者。功不及弓人,则其器弗良;巧不及羿,则其射弗神。余谓诗人之于诗,亦若是焉。天下之善诗者非一,而诗之工者甚寡。
务速者,不暇工,惰而不进者,不能工。必思之精如弓人之弓,发之不茍如羿之射,然后可言其工。
其二、学而求至于圣人。在清江文集卷十三跋王逸老书八仙歌后一文中,贝琼认为对于古人作品的熟读涵咏,以及道德性质的知识之追寻,最后达到悟而神的创作境界,是相当重要的事情,故其言“凡艺始于学,而卒于悟。学而工,不若悟之神”在清江文集卷十四彀斋记,他又复以射箭譬喻之:
及尝学为诗,复取三百篇及汉、魏、唐、宋诗,穷日夜而读之。是故正鹄既陈,决拾既备,引满而后发,至不至,力也,中不中,巧也,非人之所能齐也。所能齐者,法也。善学羿者,不失羿之法,射亦羿矣。此射者,必以彀为法也。学圣人者亦然。中者圣人之彀也学者亦必求至于圣人,而所得之妙,岂不在于所示之彀耶。
对于创作者而言,便必须上师古人,以古人作品为法,故必须“取三百篇及汉、魏、唐、宋诗,穷日夜而读之”熟读涵咏后方能体会古人生命型态之“中”(不仅是体裁之学习),便可“求至于圣人”如此完成的作品方能达到教化社会的本质功能。
其三、养气蕴德。在清江文集卷二八唐宋六家文衡序中,贝琼提出如何求至于圣人的问题,他提出一个从内而发的工夫:养气蕴德。
苏黄门曰:文不可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是气也,塞乎上下,腾而为河汉,旋而为风雨,薄而为雷电,列而为五岳,激而为海涛,人得之而发于文章,所谓气盛则言与之俱盛也。诸家惟能善养吾气,所着不期于于古而古,虽有高下轻重,遂与六经诸子并行不朽,岂非一代之豪杰乎?往往取其书熟读、详玩。大砥立言崭绝刻削而平衍为可观;不在于荒唐险怪而丰腴为可乐。此古人,不可至也。古之人不可至,茍有至焉,亦犹射之必为羿,工之必为般,庶乎其不远矣。若蕴德者,其志如此,宜将高视无前而不足于今欤?蕴德复蹈而为之,不以举世非之,而变,斯能古矣。
贝琼与宋濂、刘基相同地强调“养气”,此形下物质之气不只充塞宇宙当中,构成各种自然界的变化,亦存在于人类生命之内,而熟读涵咏古人作品便是养气之一环,而“养气”是为了要“蕴德”“蕴德”是为了要“善言其志”诗文创作便是善言其志之利器。
其四、反形式拟古。贝琼在前述引文时谈到“变”而“能古”即认为师古并非一成不变,更不是在形式上的亦步亦趋,故他在清江文集卷二八唐宋六家文衡序中云:
世之狃于所习,茍趋一时之好者,既不足以语此,或知师古为事者,又梏于昏愚怠惰,而不暇进其奥焉,此余之所深痛也。
可见圣人之言的学习,应该在于其基础,就是道德品格的学习,并非是文章形式上的抄袭,所以“养气蕴德”便成为贝琼言师古的工夫根本,只要你的生命型态能够上追古人(圣人),你作品的表述就可以达到古人的表现型态。当然这并不需要雕琢的工夫,纯粹是出于自然之音。
贝琼的诗文绝对是大家之作。在海宁乃至浙江甚至中国的文学史上,都应该占有一席之地。平时,我们说起海宁的诗人,会想到顾况、穆旦、徐志摩等,但绝对想不到贝琼这个大诗人。说起海宁的文学家或国学大师时,会提到谈迁、朱起凤、王国维、陈学昭、张宗祥等人,绝对不会提到贝琼!
贝琼已被我们遗忘得太久太久!一部清江贝先生文集、诗集,就是一座精神粮仓,我们似乎从来没有打开过甚至想去打开来看一看。在海宁,贝琼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许多人不知道,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不知道贝琼于泉下得知作何感想。他的诗句“别开慧眼山何幸,招得诗人地亦华”用在他自己身上也贴切,海宁有他地亦华,可海宁几乎要将他忘却了!清代的朱彝尊曾经写过贝琼传,至今我都没有读到这篇传记。但愿有一天,贝琼的新传出版了,让更多的海宁人甚至国人都知道贝琼是我国优秀的文学大家!我们没有理由将他疏忽掉。
此刻,窗外有月。我点燃一炷心香,深深地朝贝琼三鞠躬,并诚挚地说一声:魂兮,归来!我们再也不会把你遗忘!
nbsp; 如果说这飞蝶隐喻着人生的要求,其最深刻的内容应是自由,而诗人却竭力向自己证明:这种追求是愚蠢和徒劳的,结局是悲惨的。这种心态在明初的知识分子中颇具代表性,正如娄坚王常宗小传中所说的那样,他们大抵皆“重足屏息以营职业
贝琼的诗非常大气,干净,历朝观潮诗中,他的浙江亭观潮显得从容不迫,颇具威力:
山摧岸坼昼冥冥,动地西风带蜃腥。
沧海倒流吞日月,青天中裂走雷霆。
欲招白马今无迹,莫信神鬼尚有灵。
一气虚空自升降,乾坤与我亦浮萍。
同样是写观灯彩诗词,他的西江月•元夕二首词也与众不同,可以咀嚼再三:
夜月将圆宝镜,春冰已碎青瑶。千门灯火近元宵,一向薄寒犹峭。海上双鱼不至,云间彩凤难招。小楼十二更萧萧,白发空思年少。
十日催花雨过,九衢着柳风轻。城中何处不观灯,菡萏夜开千柄。酌酒何辞潋滟(怎幺能推却斟满的酒杯),吹箫更引娉婷(美女)。如今海角叹飘零,月落半窗清影。
第一首的后四句从鱼、凤、楼台等灯彩联想到诗人自己年轻时代和眼前的境遇,引发无限感慨。想起年轻时观灯,看着满城的荷花灯彩开放着,有美女陪在身边吹箫。转眼工夫,韶光已逝,书剑飘零,只剩得半窗月华,照见他的身影。
贝琼一生著作颇多,能诗善文,其诗“温厚中自然高秀”“足以领袖一时”;其文“冲融和雅”有清江贝先生文集、诗集。在他的文集卷七中,有郑本初诗集序一文,他高度集中在辨析内在的道德涵养工夫对于诗歌创作的影响,他提出了四种工夫:
其一、思之精,发之不苟。贝琼以射箭譬喻创作:
故善射名天下,此发之巧者。功不及弓人,则其器弗良;巧不及羿,则其射弗神。余谓诗人之于诗,亦若是焉。天下之善诗者非一,而诗之工者甚寡。
务速者,不暇工,惰而不进者,不能工。必思之精如弓人之弓,发之不茍如羿之射,然后可言其工。
其二、学而求至于圣人。在清江文集卷十三跋王逸老书八仙歌后一文中,贝琼认为对于古人作品的熟读涵咏,以及道德性质的知识之追寻,最后达到悟而神的创作境界,是相当重要的事情,故其言“凡艺始于学,而卒于悟。学而工,不若悟之神”在清江文集卷十四彀斋记,他又复以射箭譬喻之:
及尝学为诗,复取三百篇及汉、魏、唐、宋诗,穷日夜而读之。是故正鹄既陈,决拾既备,引满而后发,至不至,力也,中不中,巧也,非人之所能齐也。所能齐者,法也。善学羿者,不失羿之法,射亦羿矣。此射者,必以彀为法也。学圣人者亦然。中者圣人之彀也学者亦必求至于圣人,而所得之妙,岂不在于所示之彀耶。
对于创作者而言,便必须上师古人,以古人作品为法,故必须“取三百篇及汉、魏、唐、宋诗,穷日夜而读之”熟读涵咏后方能体会古人生命型态之“中”(不仅是体裁之学习),便可“求至于圣人”如此完成的作品方能达到教化社会的本质功能。
其三、养气蕴德。在清江文集卷二八唐宋六家文衡序中,贝琼提出如何求至于圣人的问题,他提出一个从内而发的工夫:养气蕴德。
苏黄门曰:文不可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是气也,塞乎上下,腾而为河汉,旋而为风雨,薄而为雷电,列而为五岳,激而为海涛,人得之而发于文章,所谓气盛则言与之俱盛也。诸家惟能善养吾气,所着不期于于古而古,虽有高下轻重,遂与六经诸子并行不朽,岂非一代之豪杰乎?往往取其书熟读、详玩。大砥立言崭绝刻削而平衍为可观;不在于荒唐险怪而丰腴为可乐。此古人,不可至也。古之人不可至,茍有至焉,亦犹射之必为羿,工之必为般,庶乎其不远矣。若蕴德者,其志如此,宜将高视无前而不足于今欤?蕴德复蹈而为之,不以举世非之,而变,斯能古矣。
贝琼与宋濂、刘基相同地强调“养气”,此形下物质之气不只充塞宇宙当中,构成各种自然界的变化,亦存在于人类生命之内,而熟读涵咏古人作品便是养气之一环,而“养气”是为了要“蕴德”“蕴德”是为了要“善言其志”诗文创作便是善言其志之利器。
其四、反形式拟古。贝琼在前述引文时谈到“变”而“能古”即认为师古并非一成不变,更不是在形式上的亦步亦趋,故他在清江文集卷二八唐宋六家文衡序中云:
世之狃于所习,茍趋一时之好者,既不足以语此,或知师古为事者,又梏于昏愚怠惰,而不暇进其奥焉,此余之所深痛也。
可见圣人之言的学习,应该在于其基础,就是道德品格的学习,并非是文章形式上的抄袭,所以“养气蕴德”便成为贝琼言师古的工夫根本,只要你的生命型态能够上追古人(圣人),你作品的表述就可以达到古人的表现型态。当然这并不需要雕琢的工夫,纯粹是出于自然之音。
贝琼的诗文绝对是大家之作。在海宁乃至浙江甚至中国的文学史上,都应该占有一席之地。平时,我们说起海宁的诗人,会想到顾况、穆旦、徐志摩等,但绝对想不到贝琼这个大诗人。说起海宁的文学家或国学大师时,会提到谈迁、朱起凤、王国维、陈学昭、张宗祥等人,绝对不会提到贝琼!
贝琼已被我们遗忘得太久太久!一部清江贝先生文集、诗集,就是一座精神粮仓,我们似乎从来没有打开过甚至想去打开来看一看。在海宁,贝琼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许多人不知道,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不知道贝琼于泉下得知作何感想。他的诗句“别开慧眼山何幸,招得诗人地亦华”用在他自己身上也贴切,海宁有他地亦华,可海宁几乎要将他忘却了!清代的朱彝尊曾经写过贝琼传,至今我都没有读到这篇传记。但愿有一天,贝琼的新传出版了,让更多的海宁人甚至国人都知道贝琼是我国优秀的文学大家!我们没有理由将他疏忽掉。
此刻,窗外有月。我点燃一炷心香,深深地朝贝琼三鞠躬,并诚挚地说一声:魂兮,归来!我们再也不会把你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