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丁钉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禅宗史话里有段非常有名的文字:宋代惟政禅师一次上堂法语,云:“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惟政禅师的这段话,后被佛教界引作参禅入室的法门。我辈肉体凡胎,戒、定、慧俱无,贪、嗔、痴全有,自是不敢指望能修持到佛界。但这段话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倒是颇值得咀嚼的。
人自生来,由懵懂无知、咿呀学语到渐通事理,实是一个循序的过程。初始接触各种事物,感觉新鲜,印象也深,难得而可贵。正如惟政禅师所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但这极易流入表象和肤浅,甚至被表象所蒙惑。恰似小儿幼时,总幻想早日长大成人,从此不受父母辖教,为心所欲,充分体现自我。然则去乡离家,真正自身独处时,始觉工作、生活、感情等烦恼纷至沓来。正如苏东坡所言:“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初记可以休。”故尔不只老人怀念青壮年时,成年人也多留念儿时光阴之逍遥无羁,感叹:童年多好啊!人似乎总希望自己不是现在的年龄。岁月使昨天变成了故事,烦恼自然产生,但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却因成长之故而认识得更为真切和深刻了。正是在这“悠悠岁月,只在瞬间”的历程中,用心、用身体,默默地、细心地、慢慢地去体会它、品味它,才忽而恍悟:哦,原来某事该如何如何,某事不该如何如何。新知建立在对旧知的分析甄别乃至推翻上,这便是惟政禅师所说的第二境界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对同一事物会有着不同的感受。就像读“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样的古诗一样,初读时读出了豪情,又读时读出了残酷,再读时读出了悲哀,及至后来还读出了无奈。认识便也随之上了一个层次:人生本来就有诸多无奈。人生达到第一境界并不算什么,基本上只要去接触、接受即可。较为丰富的第二境界则需要去分析、去比较,在纷繁芜杂中去粗取精,分清文野,理出高下,抉剔真伪,从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如此,人之认知、识见便可高于流俗,做人做事均可小有所成了。有人说:年轻时看路,宽阔;中年时看路,曲折;老年时看路,明白。我也深有同感。人,总是一代一代地反反复复地犯着同一个错误:少不更事时,对上代人的教诲(或经验之谈,或人生总结)多当作耳旁风,少有听得进去的。可到了一定的年龄时,方才悔叹:当初要是听上代人的话,要少走多少弯路啊!于是,如此这般地教诲下一代,下一代却同样当作耳旁风,就这样不断地循环着。
“而今得个休歇处,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境界,却是说得到而极难达到的境界。如果要达到这一境界,怀疑、分析和思考都已经不够了,须得经历如裂变甚至毁灭的锤炼。所有已建立起来的思维定势,已施行多年的规范格式,忽然有朝一日发现竟然与世格格不入,严重者如理想信念的颓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其实无须经此炼狱般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离不开特定的历史、客观环境等因素,想经历也未必轮得上。但凡挺过这一“关”的,大都臻入人生之“化”境。
远者,让我想到宋代的苏东坡。他本乃一绝世人才,却累遭贬斥、倾轧,从肉体到精神。但综观其诗文和人生境界之升华,可以说都是在受挫之后。如以时间分野,便是被痛贬黄州之后了。念奴娇、前后赤壁赋等不朽华章便是此时所产生。近者,当推历经“反右”、“文革”等诸多劫波而复生的当代诸贤,若列名可有一大串。取其一个共性,便是:百折不挠,信念坚贞。
老子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巧若拙,大智若愚”以及红楼梦中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均可比拟。人生真到这一境界,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只是,太远,且难。通俗如我辈者,权且过过嘴瘾或笔瘾罢了。
禅宗史话里有段非常有名的文字:宋代惟政禅师一次上堂法语,云:“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惟政禅师的这段话,后被佛教界引作参禅入室的法门。我辈肉体凡胎,戒、定、慧俱无,贪、嗔、痴全有,自是不敢指望能修持到佛界。但这段话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倒是颇值得咀嚼的。
人自生来,由懵懂无知、咿呀学语到渐通事理,实是一个循序的过程。初始接触各种事物,感觉新鲜,印象也深,难得而可贵。正如惟政禅师所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但这极易流入表象和肤浅,甚至被表象所蒙惑。恰似小儿幼时,总幻想早日长大成人,从此不受父母辖教,为心所欲,充分体现自我。然则去乡离家,真正自身独处时,始觉工作、生活、感情等烦恼纷至沓来。正如苏东坡所言:“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初记可以休。”故尔不只老人怀念青壮年时,成年人也多留念儿时光阴之逍遥无羁,感叹:童年多好啊!人似乎总希望自己不是现在的年龄。岁月使昨天变成了故事,烦恼自然产生,但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却因成长之故而认识得更为真切和深刻了。正是在这“悠悠岁月,只在瞬间”的历程中,用心、用身体,默默地、细心地、慢慢地去体会它、品味它,才忽而恍悟:哦,原来某事该如何如何,某事不该如何如何。新知建立在对旧知的分析甄别乃至推翻上,这便是惟政禅师所说的第二境界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对同一事物会有着不同的感受。就像读“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样的古诗一样,初读时读出了豪情,又读时读出了残酷,再读时读出了悲哀,及至后来还读出了无奈。认识便也随之上了一个层次:人生本来就有诸多无奈。人生达到第一境界并不算什么,基本上只要去接触、接受即可。较为丰富的第二境界则需要去分析、去比较,在纷繁芜杂中去粗取精,分清文野,理出高下,抉剔真伪,从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如此,人之认知、识见便可高于流俗,做人做事均可小有所成了。有人说:年轻时看路,宽阔;中年时看路,曲折;老年时看路,明白。我也深有同感。人,总是一代一代地反反复复地犯着同一个错误:少不更事时,对上代人的教诲(或经验之谈,或人生总结)多当作耳旁风,少有听得进去的。可到了一定的年龄时,方才悔叹:当初要是听上代人的话,要少走多少弯路啊!于是,如此这般地教诲下一代,下一代却同样当作耳旁风,就这样不断地循环着。
“而今得个休歇处,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境界,却是说得到而极难达到的境界。如果要达到这一境界,怀疑、分析和思考都已经不够了,须得经历如裂变甚至毁灭的锤炼。所有已建立起来的思维定势,已施行多年的规范格式,忽然有朝一日发现竟然与世格格不入,严重者如理想信念的颓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其实无须经此炼狱般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离不开特定的历史、客观环境等因素,想经历也未必轮得上。但凡挺过这一“关”的,大都臻入人生之“化”境。
远者,让我想到宋代的苏东坡。他本乃一绝世人才,却累遭贬斥、倾轧,从肉体到精神。但综观其诗文和人生境界之升华,可以说都是在受挫之后。如以时间分野,便是被痛贬黄州之后了。念奴娇、前后赤壁赋等不朽华章便是此时所产生。近者,当推历经“反右”、“文革”等诸多劫波而复生的当代诸贤,若列名可有一大串。取其一个共性,便是:百折不挠,信念坚贞。
老子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巧若拙,大智若愚”以及红楼梦中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均可比拟。人生真到这一境界,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只是,太远,且难。通俗如我辈者,权且过过嘴瘾或笔瘾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