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包兴桐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说是一定愿望的曲折反映——还真够曲折的。”最后,她们笑着说。
今年我们好多同学选了王副教授的民俗学概论,后来我发现,选这一门课的,不是像我一样来自己农村,对民俗现象有着切身体会的,就是一些生活在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看过民俗表演从而对民俗现象感兴趣的同学。
国庆长假来临前,王副教授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我们利用国庆长假收集一些有关民俗学的材料,算是这个学期的作业,也当作期中的成绩。我喜欢北京的这所著名大学,它选课非常自由,只要你要学习,整天有好课听——当然,你也可以除了拿规定的学分,其它什么课也不去上,整天泡在图书馆里;这里的考试方式我也喜欢,期中考就是一篇小论文,期末嘛,一点笔试加个人的看法。教授们以上课不点名,考试不用学生死记硬背而自豪。
我刚好有点想家了,便决定回家一趟,顺便到乡亲们当中收集些民俗材料。后来,我所做的作业是收集流传在乡亲们当中的一些有关城市的传说。从民俗学角度来讲,传说属于散文叙事型,有神迹传说、迷信传说、地方风物传说、人物传说和城市传说等类型。以前,我们家乡多的是前面四类传说,但现在,城市传说却开始出奇地多起来。也许是因为西部开发,多少也开发了一些乡亲们的见识,也许,一些从城里打工回来的人带回一些钞票和奇怪的病的时候,顺便也带回来一些关于城市的传说。于是,我决定收集城市传说。没想到,王副教授还给我的作业以很高的评价,有一次在课堂上说我收集的有些传说简直是太有意思了--令人深思了,他晃着脑袋说。
王副教授“令人深思”一说启发了我,我这个人平时也喜欢写点小说,我想,把这些有意思的城市传说凑在一起,也许会是一篇不错的小说——至少我这么认为。我这次收集的城市传说,除了上面讲的两个,还有一些。下面,下面这一个,我觉得也是挺有意思的。
主题:城市传说-人造怪盐
收集时间:2002年10月2日
收集地点:陕西省眉县流沙沟
当时情景:下午两点多,我来到我们村人称为大树下的张大爷的家。我们村一片黄土中就这一棵大树——是棵大榆树——所以,一说大树下就知道是哪。而且,大家平时也以大树为坐标,一说大树的上手下手,就知道是哪里。张大爷是我们村的百事通,也有人叫他张广播,好多故事好多新鲜的东西都是从他那开始广播的。谁有新鲜事,也乐意对他说。他是个老干部,现在退休了,什么事也不干,就当他的广播。张大爷一听说我是来听故事的,他就高兴地又是泡茶又是叫座。他说,听故事,找他算是找对了,现在这个社会,故事真多啊。他就坐在他家院子里的那棵大树下给我讲下面的城市传说,他称之为故事。十月的太阳还有点劲头,我们不得不时不时地随着树影的移动而移动我们的位置。
收集内容:有一个大城市,管理得非常好。比如说,它的米是政府从一个产粮区用专列运来的,盐也只吃某一个大公司出售的高级精盐。但是,令这个大城市的官员们头疼的是,最近几年,他们的市民变得越来越怪,或者说,怪人越来越多。比如,常常有一些青年男女身上什么也没穿——连根线也没有,大摇大摆地从街上走过,大盖帽给他们披上报纸——警察自己穿的衣服也不多——他们居然还扬言要把大盖帽送上法庭,说是大盖帽侵犯了他们的人身自由。
这样的怪人五花八门,就像现在电视里女人们穿的衣服,张大爷笑着说,不知是为自己的话得意还是有点不好意思——一个老头子居然说到电视里的那种女人。
有好几对夫妻用铁链把各自的脚链在一起,把钥匙丢到河里,说是要一直这样生活到铁链生锈了烂了断了为止。他们一到街上,就是在白天,也哗哗啦啦地一片乱响,后面又跟着一串看走新鲜的人和他们的崇拜者,就像古代的英雄好汉上刑场,非常壮观;晚上楼下楼,更是像发生了泥石流——邻居们耳朵都捂痛了。片警们常常不断收到投诉电话。但是,糟糕的是,这样的夫妻越来越多,很多人谈恋爱的时候就说好了,要做就做这样链在一起永不分开的夫妻,甚至,这成为某些年轻人求偶的条件。而且,这个城市还成立了一个叫“链爱的人”俱乐部。
我倒觉得这并不坏,这样的夫妻就不会说分开就分开了,张大爷笑着发表他的看法,笑得很天真的那种,你说呢?
我笑笑,觉得挺有意思的——不管是张大爷讲的传说还是他天真的表情。
还有一些在读书的青年人,那就更怪了。他们不想吃那些好吃的有营养的东西,他们开始喜欢吃以前60年闹饥荒那阵吃的一些野菜、粗粮;他们也不喜欢穿好衣好料,他们喜欢穿五六十年代的那些粗衣劳动布,衣服越破他们越喜欢,没破的他们也要故意把它们磨破剪破。
有些年青人干脆不说话,一句话也不说,就用一个摇头或点头。有的人决定一年不说话,有的人决定只在临死说一句“去死吧!”他们还成立了组织,叫“摇头派”
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不叫点头派,张大爷停下来喝了口茶,自己先摇起头来。
这样的怪人,反正这个城市多的是,当地一个说法是,窗口的一个安全套扔下来——只说他们白天黑夜都喜欢往窗外扔这玩意——可以粘住两个怪人,套住至少一件怪事。比如扫垃圾的工人,清晨到街上扫垃圾的时候,常常会在一些大厦前的街道上扫到一具安全套覆盖着的摔扁的尸体——昨晚又有人从窗口或楼顶上跳下来了。
看来,安全套并不安全,张大爷笑着说,然后又赶紧补充了一句:开个玩笑。
这些清洁工一点也不奇怪——他们见多了,见怪不怪。其实就是白天,也有人从楼上跳下来——一些没有摔扁只摔折了手脚的人说,他们对记者说,他们想飞,很想很想飞出去,从房间里飞出去,从楼群间飞出去。
想飞?一个个吃得肉嘟嘟的,还想飞?跟我的那个兔崽子孙子一样可笑,那个兔崽子也老是张着两只手说自己要飞了,这个兔崽子,张大爷乐呵呵地笑骂着。
头头们可头疼了,时不时有人从楼上说跳下来就跳下来,他们的政绩几乎被这些怪人给跳光了。他们请来了专家——而且是一些国际的专家。专家们经过一个多月的分析和调查——还解剖了一些死人,最后得出结论是因为某种矿物质中毒。
“怎么这么多人——差不多是整个城市的人了——中毒?不可能,总不会大家都吃一样的东西吧?难道是本拉登或老萨来我们这搞生化战?”头头们表示不信。
“这正是我们要解决问题的思路。有没有哪一样东西是全市的人都吃的?”
“那,多着啊,大米、油、烟、酒、盐,都是我们政府统一购买的。”
专家们就对这些东西一一进行化验,结果发现盐是假的,是一些人造盐,其主要成分是尿素。这事就这样被捅开了,当公安部门去找那个卖盐的公司,老板早闻声携巨款跑到国外躲了起来;再一查,很多的头头就在电视里消失了——他们吃了那个公司经理的巨额回扣。
故事完了,张大爷舔舔舌头,好像意犹未竟,又好像是表示点抱歉——他一定看出来我瞪着眼睛傻傻得还想接着往下听。
这就完了,我说,我回过神来,总觉得它应该有个什么结尾。
“你说,这些东西会是真的吗?怪吓人的。”没想到讲故事的张大爷却问起我来“这种又像真的又像假的东西最吓人。对了,你在哪儿念书?”
“北京。”
“北京不会有这样的事吧?那是天子的脚下,一定不会的。”
“北京还是挺好的。”我说。
“大家好,我来自上海。我觉得传说毕竟是传说,但就是真的,也不奇怪,城市里什么事都有,我们只管自己。”当王副教授把我收集的这个城市传说让我讲给大家听,要大家讨论的时候,一个来自上海的同学说。
“要说,你们西部——”一个女同学站起来说——大家说她那件名牌的亮点就在腰部那儿,但她也许意识到自己用词有点不妥,所以赶紧说“sorry,我没别的意思,我听说有些地方,有的女人一生就洗三次澡——出生、出嫁、去世,真的不可想象。”好几个女同学跟着她耸肩缩颈,做毛骨悚然状,好像她们正浑身不胜鸡皮疙瘩——也许,她们还有一层深意,她们想在这样的公众场合向我们大家委婉地暗示,她们时髦衣服下的身子,是绸缎一般光滑,舒肤佳一般洁净、幽香。
前面我说过,我们叫她们几个摩登秀,一看就知道她们是来自一些大城市的小资家庭,听说事实就是——当然,我知道的并不具体,虽然我和她们同学一年多了——包括对她。
说是一定愿望的曲折反映——还真够曲折的。”最后,她们笑着说。
今年我们好多同学选了王副教授的民俗学概论,后来我发现,选这一门课的,不是像我一样来自己农村,对民俗现象有着切身体会的,就是一些生活在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看过民俗表演从而对民俗现象感兴趣的同学。
国庆长假来临前,王副教授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我们利用国庆长假收集一些有关民俗学的材料,算是这个学期的作业,也当作期中的成绩。我喜欢北京的这所著名大学,它选课非常自由,只要你要学习,整天有好课听——当然,你也可以除了拿规定的学分,其它什么课也不去上,整天泡在图书馆里;这里的考试方式我也喜欢,期中考就是一篇小论文,期末嘛,一点笔试加个人的看法。教授们以上课不点名,考试不用学生死记硬背而自豪。
我刚好有点想家了,便决定回家一趟,顺便到乡亲们当中收集些民俗材料。后来,我所做的作业是收集流传在乡亲们当中的一些有关城市的传说。从民俗学角度来讲,传说属于散文叙事型,有神迹传说、迷信传说、地方风物传说、人物传说和城市传说等类型。以前,我们家乡多的是前面四类传说,但现在,城市传说却开始出奇地多起来。也许是因为西部开发,多少也开发了一些乡亲们的见识,也许,一些从城里打工回来的人带回一些钞票和奇怪的病的时候,顺便也带回来一些关于城市的传说。于是,我决定收集城市传说。没想到,王副教授还给我的作业以很高的评价,有一次在课堂上说我收集的有些传说简直是太有意思了--令人深思了,他晃着脑袋说。
王副教授“令人深思”一说启发了我,我这个人平时也喜欢写点小说,我想,把这些有意思的城市传说凑在一起,也许会是一篇不错的小说——至少我这么认为。我这次收集的城市传说,除了上面讲的两个,还有一些。下面,下面这一个,我觉得也是挺有意思的。
主题:城市传说-人造怪盐
收集时间:2002年10月2日
收集地点:陕西省眉县流沙沟
当时情景:下午两点多,我来到我们村人称为大树下的张大爷的家。我们村一片黄土中就这一棵大树——是棵大榆树——所以,一说大树下就知道是哪。而且,大家平时也以大树为坐标,一说大树的上手下手,就知道是哪里。张大爷是我们村的百事通,也有人叫他张广播,好多故事好多新鲜的东西都是从他那开始广播的。谁有新鲜事,也乐意对他说。他是个老干部,现在退休了,什么事也不干,就当他的广播。张大爷一听说我是来听故事的,他就高兴地又是泡茶又是叫座。他说,听故事,找他算是找对了,现在这个社会,故事真多啊。他就坐在他家院子里的那棵大树下给我讲下面的城市传说,他称之为故事。十月的太阳还有点劲头,我们不得不时不时地随着树影的移动而移动我们的位置。
收集内容:有一个大城市,管理得非常好。比如说,它的米是政府从一个产粮区用专列运来的,盐也只吃某一个大公司出售的高级精盐。但是,令这个大城市的官员们头疼的是,最近几年,他们的市民变得越来越怪,或者说,怪人越来越多。比如,常常有一些青年男女身上什么也没穿——连根线也没有,大摇大摆地从街上走过,大盖帽给他们披上报纸——警察自己穿的衣服也不多——他们居然还扬言要把大盖帽送上法庭,说是大盖帽侵犯了他们的人身自由。
这样的怪人五花八门,就像现在电视里女人们穿的衣服,张大爷笑着说,不知是为自己的话得意还是有点不好意思——一个老头子居然说到电视里的那种女人。
有好几对夫妻用铁链把各自的脚链在一起,把钥匙丢到河里,说是要一直这样生活到铁链生锈了烂了断了为止。他们一到街上,就是在白天,也哗哗啦啦地一片乱响,后面又跟着一串看走新鲜的人和他们的崇拜者,就像古代的英雄好汉上刑场,非常壮观;晚上楼下楼,更是像发生了泥石流——邻居们耳朵都捂痛了。片警们常常不断收到投诉电话。但是,糟糕的是,这样的夫妻越来越多,很多人谈恋爱的时候就说好了,要做就做这样链在一起永不分开的夫妻,甚至,这成为某些年轻人求偶的条件。而且,这个城市还成立了一个叫“链爱的人”俱乐部。
我倒觉得这并不坏,这样的夫妻就不会说分开就分开了,张大爷笑着发表他的看法,笑得很天真的那种,你说呢?
我笑笑,觉得挺有意思的——不管是张大爷讲的传说还是他天真的表情。
还有一些在读书的青年人,那就更怪了。他们不想吃那些好吃的有营养的东西,他们开始喜欢吃以前60年闹饥荒那阵吃的一些野菜、粗粮;他们也不喜欢穿好衣好料,他们喜欢穿五六十年代的那些粗衣劳动布,衣服越破他们越喜欢,没破的他们也要故意把它们磨破剪破。
有些年青人干脆不说话,一句话也不说,就用一个摇头或点头。有的人决定一年不说话,有的人决定只在临死说一句“去死吧!”他们还成立了组织,叫“摇头派”
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不叫点头派,张大爷停下来喝了口茶,自己先摇起头来。
这样的怪人,反正这个城市多的是,当地一个说法是,窗口的一个安全套扔下来——只说他们白天黑夜都喜欢往窗外扔这玩意——可以粘住两个怪人,套住至少一件怪事。比如扫垃圾的工人,清晨到街上扫垃圾的时候,常常会在一些大厦前的街道上扫到一具安全套覆盖着的摔扁的尸体——昨晚又有人从窗口或楼顶上跳下来了。
看来,安全套并不安全,张大爷笑着说,然后又赶紧补充了一句:开个玩笑。
这些清洁工一点也不奇怪——他们见多了,见怪不怪。其实就是白天,也有人从楼上跳下来——一些没有摔扁只摔折了手脚的人说,他们对记者说,他们想飞,很想很想飞出去,从房间里飞出去,从楼群间飞出去。
想飞?一个个吃得肉嘟嘟的,还想飞?跟我的那个兔崽子孙子一样可笑,那个兔崽子也老是张着两只手说自己要飞了,这个兔崽子,张大爷乐呵呵地笑骂着。
头头们可头疼了,时不时有人从楼上说跳下来就跳下来,他们的政绩几乎被这些怪人给跳光了。他们请来了专家——而且是一些国际的专家。专家们经过一个多月的分析和调查——还解剖了一些死人,最后得出结论是因为某种矿物质中毒。
“怎么这么多人——差不多是整个城市的人了——中毒?不可能,总不会大家都吃一样的东西吧?难道是本拉登或老萨来我们这搞生化战?”头头们表示不信。
“这正是我们要解决问题的思路。有没有哪一样东西是全市的人都吃的?”
“那,多着啊,大米、油、烟、酒、盐,都是我们政府统一购买的。”
专家们就对这些东西一一进行化验,结果发现盐是假的,是一些人造盐,其主要成分是尿素。这事就这样被捅开了,当公安部门去找那个卖盐的公司,老板早闻声携巨款跑到国外躲了起来;再一查,很多的头头就在电视里消失了——他们吃了那个公司经理的巨额回扣。
故事完了,张大爷舔舔舌头,好像意犹未竟,又好像是表示点抱歉——他一定看出来我瞪着眼睛傻傻得还想接着往下听。
这就完了,我说,我回过神来,总觉得它应该有个什么结尾。
“你说,这些东西会是真的吗?怪吓人的。”没想到讲故事的张大爷却问起我来“这种又像真的又像假的东西最吓人。对了,你在哪儿念书?”
“北京。”
“北京不会有这样的事吧?那是天子的脚下,一定不会的。”
“北京还是挺好的。”我说。
“大家好,我来自上海。我觉得传说毕竟是传说,但就是真的,也不奇怪,城市里什么事都有,我们只管自己。”当王副教授把我收集的这个城市传说让我讲给大家听,要大家讨论的时候,一个来自上海的同学说。
“要说,你们西部——”一个女同学站起来说——大家说她那件名牌的亮点就在腰部那儿,但她也许意识到自己用词有点不妥,所以赶紧说“sorry,我没别的意思,我听说有些地方,有的女人一生就洗三次澡——出生、出嫁、去世,真的不可想象。”好几个女同学跟着她耸肩缩颈,做毛骨悚然状,好像她们正浑身不胜鸡皮疙瘩——也许,她们还有一层深意,她们想在这样的公众场合向我们大家委婉地暗示,她们时髦衣服下的身子,是绸缎一般光滑,舒肤佳一般洁净、幽香。
前面我说过,我们叫她们几个摩登秀,一看就知道她们是来自一些大城市的小资家庭,听说事实就是——当然,我知道的并不具体,虽然我和她们同学一年多了——包括对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