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锦衣状元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很好奇,京山县的县桉首是哪位?就因为我是个孩子,抢了州治所在的长寿县桉首之位,你们就要这么苦大仇深?
终于放题。
仍旧是两道四书文题。
明朝士子考科举,一概以四书文作为主要考核项目,至于什么五经文、策略,一直到乡试都不作为主要选士标准……
当然会试、殿试除外。
通常也不会有诗赋的考核。
两道题,第一题:“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孟子题。
论仁术治国。
第二题,当朱浩看到题板上的内容,脸上不由露出笑容。
居然不是传统意义上出自《论语》和《孟子》的“大题”,而是来自四书《中庸》的“小题”:“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
……
题目已出。
两道题,又是一天时间里各写一篇三四百字的八股文,仍旧湖名但不誊卷,跟县试的模式大同小异。
朱浩不着急写文章,这会儿他还有闲情逸致观察对面几个他视野范围内考生的状态。
很显然……
这两道题,对于就算是县试前十的考生也有点“超纲”。
毕竟府试只是童生小考,不涉及功名录取与否,对于考生来说,备考时必定是以准备大题为主,一般才学的考生可没有那么多精力去研究《中庸》和《大学》,使得对于这两部儒家经典准备的文章少之又少。
既然没写过相应的文章,甚至没看过相关范文,那难度自然直线提升,对于字面意思的了解都懂,集注也能背上来……但这跟写一篇完整的议论文之间还是有不小差距。
简单抬头观察过后,朱浩也要认真审一下题了。
字面意思不成问题,两道题都属于那种一看就容易上手,却让你找不到论述方向那种。
第一题相对简单一点。
是说齐宣王……就是那个“有事钟无艳没事夏迎春”的齐国国君,对于自己不太自信,问孟子,你看我这样的人能治理好国家吗?孟子就给他讲解了一下如何以道德、仁术治理国家的理念。
孟子提出,我听说齐王你见到有人拉着一头牛准备去祭祀,你问清楚目的后,就想把牛放了,手下人问你那就不祭祀了吗?你说就用一只羊来代替吧。有没有这回事?齐宣王说有。
孟子便说,你有了这份仁心,就能治理好国家了。
齐宣王说,我不是因为仁心,而是吝啬,觉得用一只牛去祭祀太可惜了,用一只羊能省钱。
而后孟子便笑着说,这便足够了,抛出“君子之于禽兽,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的理论,意思是只是因为你看到了牛从你面前过去,因为仁心所以才放其一马,如果是一只羊从你眼前经过的话,你也会不忍心,这说明你很宽仁,必然能成为明君。
科举中论仁术治国,本来没什么问题,属于基础考题。
谁在练习写文章的时候没写几篇仁、德治国的时文?
随便对付几句,第一篇文章就有了。
只是朱浩必须要往深处考虑一层。
你说邝洋名刚刚平定了本地盗乱,就抛出这么个考题来,是说见到那些被俘虏的贼寇不忍心杀之?
还是说你觉得当今的皇帝在治国时不够“仁”,借此来抒发一下感慨?
这道题,就算朱浩仔细揣摩过邝洋名此时的心态,也不太好把握。
随即他的目光落到了第二道题目上……
这题目就更有意思了。
国家将兴就有祥瑞,国家将亡就出妖孽……你邝洋名针砭时弊可真有一套啊,相比于你县试时的出题,这次你的出题更为激进。
先看看你在县试时出的是什么题目?
一个是要表明自己对于臣子乱礼乐的愤慨,简直要对皇帝拍着胸脯保证你跟兴王府间素无瓜葛;第二题说五十岁以后要学周易,既说明你专心理学,也说明你对仕途已没有什么期待,希望能在五十岁后好好研究学问,终老一生……
再看看你府试时出的考题。
先谈仁术治国,再谈国家兴衰,说得好像你马上就要进入中枢担任部堂,为国家的走向发愁,俨然以天下第一能臣自居。
考题说明了你心态的转变。
你初时已心灰意冷,准备离开官场,明哲保身表明自己跟兴王府没有关系。
现在你却在想怎么治国。
全在于你平定盗乱,立下大功,觉得晋升知府甚至是布政使司参政、参议没什么问题了,前途重新变得光明,所以现在的你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那我写文章,就要迎合你这种心态上的转变,好好帮你论一下如何治国了!
很好奇,京山县的县桉首是哪位?就因为我是个孩子,抢了州治所在的长寿县桉首之位,你们就要这么苦大仇深?
终于放题。
仍旧是两道四书文题。
明朝士子考科举,一概以四书文作为主要考核项目,至于什么五经文、策略,一直到乡试都不作为主要选士标准……
当然会试、殿试除外。
通常也不会有诗赋的考核。
两道题,第一题:“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孟子题。
论仁术治国。
第二题,当朱浩看到题板上的内容,脸上不由露出笑容。
居然不是传统意义上出自《论语》和《孟子》的“大题”,而是来自四书《中庸》的“小题”:“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
……
题目已出。
两道题,又是一天时间里各写一篇三四百字的八股文,仍旧湖名但不誊卷,跟县试的模式大同小异。
朱浩不着急写文章,这会儿他还有闲情逸致观察对面几个他视野范围内考生的状态。
很显然……
这两道题,对于就算是县试前十的考生也有点“超纲”。
毕竟府试只是童生小考,不涉及功名录取与否,对于考生来说,备考时必定是以准备大题为主,一般才学的考生可没有那么多精力去研究《中庸》和《大学》,使得对于这两部儒家经典准备的文章少之又少。
既然没写过相应的文章,甚至没看过相关范文,那难度自然直线提升,对于字面意思的了解都懂,集注也能背上来……但这跟写一篇完整的议论文之间还是有不小差距。
简单抬头观察过后,朱浩也要认真审一下题了。
字面意思不成问题,两道题都属于那种一看就容易上手,却让你找不到论述方向那种。
第一题相对简单一点。
是说齐宣王……就是那个“有事钟无艳没事夏迎春”的齐国国君,对于自己不太自信,问孟子,你看我这样的人能治理好国家吗?孟子就给他讲解了一下如何以道德、仁术治理国家的理念。
孟子提出,我听说齐王你见到有人拉着一头牛准备去祭祀,你问清楚目的后,就想把牛放了,手下人问你那就不祭祀了吗?你说就用一只羊来代替吧。有没有这回事?齐宣王说有。
孟子便说,你有了这份仁心,就能治理好国家了。
齐宣王说,我不是因为仁心,而是吝啬,觉得用一只牛去祭祀太可惜了,用一只羊能省钱。
而后孟子便笑着说,这便足够了,抛出“君子之于禽兽,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的理论,意思是只是因为你看到了牛从你面前过去,因为仁心所以才放其一马,如果是一只羊从你眼前经过的话,你也会不忍心,这说明你很宽仁,必然能成为明君。
科举中论仁术治国,本来没什么问题,属于基础考题。
谁在练习写文章的时候没写几篇仁、德治国的时文?
随便对付几句,第一篇文章就有了。
只是朱浩必须要往深处考虑一层。
你说邝洋名刚刚平定了本地盗乱,就抛出这么个考题来,是说见到那些被俘虏的贼寇不忍心杀之?
还是说你觉得当今的皇帝在治国时不够“仁”,借此来抒发一下感慨?
这道题,就算朱浩仔细揣摩过邝洋名此时的心态,也不太好把握。
随即他的目光落到了第二道题目上……
这题目就更有意思了。
国家将兴就有祥瑞,国家将亡就出妖孽……你邝洋名针砭时弊可真有一套啊,相比于你县试时的出题,这次你的出题更为激进。
先看看你在县试时出的是什么题目?
一个是要表明自己对于臣子乱礼乐的愤慨,简直要对皇帝拍着胸脯保证你跟兴王府间素无瓜葛;第二题说五十岁以后要学周易,既说明你专心理学,也说明你对仕途已没有什么期待,希望能在五十岁后好好研究学问,终老一生……
再看看你府试时出的考题。
先谈仁术治国,再谈国家兴衰,说得好像你马上就要进入中枢担任部堂,为国家的走向发愁,俨然以天下第一能臣自居。
考题说明了你心态的转变。
你初时已心灰意冷,准备离开官场,明哲保身表明自己跟兴王府没有关系。
现在你却在想怎么治国。
全在于你平定盗乱,立下大功,觉得晋升知府甚至是布政使司参政、参议没什么问题了,前途重新变得光明,所以现在的你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那我写文章,就要迎合你这种心态上的转变,好好帮你论一下如何治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