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大魏读书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大魏京都。
随着两道惊虹之光的出现,皇宫与文宫皆然收到了南豫府的消息。
最为激烈的是文宫。
严儒文章先行而至,其中内容有大部分文人目呲欲裂。
一些愤怒的声音也随之响起。
“当真是狂妄!狂妄!区区儒生,竟敢如此狂妄!要灭我等圣意,辱我等为腐儒?”
“自朱圣之后,天下文人皆出朱圣,他许清宵如此狂妄,竟敢侮辱我等,这岂不是在侮辱圣人?”
“本以为南豫府出了一位大才,不曾想到,是出了一个万古狂生!好一个万古狂生啊。”
“此人蔑视圣意,此乃滔天罪过,天下文人都不会放过他的。”
怒吼声阵阵,皆是文宫内的读书人,其中不缺乏大儒充满出声。
但也有一小部分大儒,产生疑惑。
“我见过许清宵,并非是如此狂妄之人,这其中或许有些误会吧?”
“这般狂言,天地之间,无人敢说,或许的确是一场误会。”
有声音响起,算是帮许清宵,例如陈心大儒,他见过许清宵,对他看法很好。
所以并不认为许清宵敢如此狂妄。
也有人觉得,举世的大才有傲性,可在傲也不可能污蔑圣人,可能有些夸张。
但大部分儒生并不是这么认为的,毕竟传达文章之人,乃是严磊,这是大儒,立朱圣之意的大儒。
到了这个层次,若不是理念不同,立意相斥,基本上是不可能去针对有才华之人。
这没有必要,若是如此,那文坛还如何培育出新人?
儒与官不一。
否则为何儒道被天地认可,而官道无法被认可呢?
然而就在还有一部分人为许清宵出声时,刹那间第二道惊虹出现。
这是许清宵的文章。
这篇文章一出,整个大魏文宫都安静下来了。
方才为许清宵出声的儒生,更是彻底沉默,哪怕是陈心大儒看到这一幕时,也不由沉默了。
半响!
“狂!狂!狂!当真是狂妄至极啊!!!!此等狂生,竟然如此羞辱我大魏之儒,当真是狂妄!”
“任他严磊有些过分,可他毕竟是大儒,是文道前辈,五百年后,或许被世人称之为先贤,许清宵这篇文章,诛他之意,毁他之名啊!!!!”
“好一句相鼠有皮,好一句相鼠有齿,好一句相鼠有体,这三句话足以将严磊钉死在耻辱柱上,许清宵,狂!狂啊!”
怒声阵阵。
一开始,众人看到严磊之文,只是觉得许清宵羞辱圣人,有些狂妄,但并没有真正的动怒。
可随着这篇文章出现,众人彻底忍不了了。
严磊是大儒。
他们当中也是大儒。
而且皆然奉朱圣为人生终极目标,也就是一脉之人,同意儒生。
本身关系就甚好,而许清宵这篇文章,太过于激烈,一介书生,怒斥大儒,这是要造反啊!
“来人,拟一道文旨,给我送往南豫府,让南豫府府君,缉拿许清宵,此等狂生,人神共愤,若不抓他下狱,天下文人皆不服众。”
有大儒开口,要拟文宫旨意,抓拿许清宵,这是文人内部的事情,所以拥有权力拟旨,如果换作是其他人,就没有权力。
然而,就在此时。
一道声音响起。
“报!诸位大儒,南豫府发生民怨,举府喧哗,满城百姓游走于街,南豫府加急增兵五万。”
一则消息传入大魏文宫内。
原本还在愤愤不平的大儒们,在这一刻脸色瞬间变了。
民怨,游街。
这可不是小事啊,尤其对一个国家来说,民怨生变,若控制不好,将会酿出滔天大祸。
“许清宵果然是祸端,怒斥大儒,引来民怨,看来无需我出手,他便要因此付出代价。”
有声音响起,语气更加愤怒,认为民怨来于许清宵。
然而下一刻,后者的声音响起。
“不是.......”
“回大儒,南豫府民怨,来自许清宵不错,但民众上街,是为许清宵伸冤,如今南豫府民怨极深。”
“天机台已经传来消息,此等民怨,不得小视,南豫府府君李广新,已焚香烧来卷宗,还望诸位大儒过目。”
通报之人不敢怼大儒,但事实就是这样,他不得不说。
此言一出。
文宫所有儒生愣住了。
民怨来自许清宵?但都是为许清宵伸冤?
这......这!
“文宫一聚。”
也就在此时,一道宏伟的声音响起,传遍整座文宫,刹那间所有儒生全部动身,包括大儒也动起身来了。
朝着文宫走内部走去。
而与文宫激烈反应对比,大魏宫廷内就显得无比安静。
养心殿中。
大魏女帝静静地听着侍女通报南豫府之事,显得沉默不语。
“回陛下,整件事情婉儿已经调查清楚。”
“自立意文章显世后,天明书院学生前往南豫府,想要找许清宵谈论立意,只是这几日许清宵并未出现,没有接见。”
“天明书院连续三十五年力压南豫府,故此许清宵不去赴约,引来天明书院上下积怒,后六品正儒万安国亲临,教训学生。”
“但这般使得学生更加激怒,故此在南豫府各大酒楼大放厥词,引来百姓不悦,后因许清宵一身灰尘扑扑,被百姓误以为遭人追打。”
“引来误会后,天明书院的学生遭百人围攻,此事过后,南豫府府君第一时间控制主要人员,恰逢严儒亲临南豫府,主张此事,严法而行。”
“故南豫府府君,抓拿所有关联之人,一夜之间,罪犯增至四百七十二人,百姓惶恐不安,人人自危,而后南豫府楼宴开设。”
“许清宵于楼宴之中,作千古骈文,而后怒斥大儒,道出自己立下新意,更是说出天假为圣,必灭腐儒之言。”
“严磊大儒以文怒斥,昭告天下,却不曾想许清宵也有文器,相鼠之诗,骂的严儒昏死。”
婉儿跪在地上,将来龙去脉,仔仔细细地告诉大魏女帝。
整件事情就是如此,她没有偏袒谁,也没有帮谁,从下至上,都没有任何偏袒,只是在阐述事实。
蒙骗圣君,是大罪,没有人敢在其中玩任何猫腻。
龙銮上。
大魏女帝看着两篇文章。
一个是严磊斥责许清宵的。
一个是许清宵斥责严磊的。
两人几乎是不死不休。
然而让她惊讶的是,许清宵竟然能做到这个程度,上达天听。
要知道许清宵不过是个八品儒生啊。
只是很快,大魏女帝眉头微皱。
许清宵立意。
这是她根本没有算到的地方。
她为何向天下人道,许清宵所作之文章,乃是立意绝世文章?
其目的性是为了保护许清宵。
大魏王朝,不缺立意,有朱圣之意在,出了新意又能如何?
即便这个立意,是新的圣人之意,又能如何?先不说别的,能不能流传下去是一个问题,有没有人信是一个问题。
儒道争意,与宗教争香火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佛门也有道门,就算后面再出一个新的佛门,又能如何?
对天下局势有影响吗?
没有很大的影响。
然而对佛门有影响吗?
有天大的影响。
可关她皇帝什么事情?
她是帝王,眼中只有国家利益,百姓能否吃饱,百姓能否安居乐业,这才是她关注的地方。
只是她希望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意,别人希望吗?
自然不希望。
甚至说这朝堂当中,也有一批人不希望大魏王朝进入休息阶段。
为何?
为的不就是利益吗?
所以若她宣告天下,许清宵所作文章,乃是安国策,可以使大魏王朝蒸蒸日上,可以让大魏王朝国富民强。
那许清宵的麻烦就更大了。
儒生们不会说什么,朝中势力会允许吗?
保守派和激进派第一个反对,这些当官的人,哪一个不是人尖?
一心为国的也有,而且数量不少,可问题是只要涉及到了国本之争,这些人就万般顾虑,到时候又是什么试点测试,亦或者是慢慢来。
等个三五十年再说。
大魏王朝等得起吗?等不起了。
所以她不能说,不然的话,许清宵面对的就不是儒者了。
跟文人书生斗,最起码有一个好处,一切都是在明面上的,只要低调一些,少说些话,这些儒生也不敢做什么。
而若是跟朝中势力去斗,许清宵没有任何背景,只怕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她可以护许清宵,但不能护一辈子,而且一个真正的帝王,也要有权衡。
许清宵若真有大才,可以施行安国策计划,她可以保驾护航。
可若只是纸上谈兵呢?
安国策虽是绝世文章,但施行是一个问题,解决又是一个问题,其中有太多细节许清宵没有说出来,也有太多问题需要解决。
她在等许清宵。
可看现在的样子,不能再等了。
在女帝看来,许清宵就是一时气愤,所以将错就错,主动承认自己立下新意,而且还闹出这种事情来。
若是自己再不出手,就真的麻烦了。
“朕,明意。”
“明日上朝再说吧。”
大魏女帝开口,但就在此时,一道声音在外响起。
“报!陛下,南豫府已激起民怨,百姓上街游行,为许清宵鸣冤,南豫府府君李广新送来加急文件,请陛下过目。”
随着声音响起,跪在大殿内的婉儿立刻起身,接过文件,随后快速来到龙銮面前,将信封交给大魏女帝。
后者接过信封,拆开观看。
片刻后。
她神色依旧平静道。
“退下吧,一切等明日上朝再说。”
此话一说,婉儿退走,大殿内便只剩下女帝一人了。
龙銮上。
女帝看着手中的信封,眼神平静,可却一刹那间看穿了一切。
“李广新,为了保许清宵,你也算是煞费苦心啊。”
“若不是这许清宵朕有所需要,凭你这番行为,这个府君也就不要当了。”
龙銮上,女帝心中思索。
随着信封到来,她一瞬间便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南豫府发生民变之事,这可不是许清宵能做到的,甚至说任何人都做不到,唯独府君李广新能够做到。
借以大儒严法,从而弄得人心惶惶,让百姓产生民怨,关键时刻,再给予挑拨,一呼百应,营造如今的局面。
而李广新这般做,为的就是保护许清宵。
叫板大儒可不是一件小事,但李广新以民意对儒意,两者对比之下,自然儒意逊色不少。
毕竟天下一切,民为根本,百姓是天下的根基,哪怕是圣人,若是被世人所弃,也不值一文。
但这种做法,却触到了皇权底线。
换做任何时候,无论李广新出于什么目的,她也不会饶过李广新。
但偏偏是这件事情,她还真的不能惩戒李广新。
因为这件事情,与她有莫大的关系。
但本意上,她是为了保护许清宵,奈何造化弄人,这就是万物的变化。
罢了罢了。
大魏女帝将信封放置一旁,等待着明日的朝会。
她知晓,明日朝会,必是一场激烈的争斗。
这一日。
大魏京都上上下下都听闻了此事,京都当中,几乎所有人都在讨论此事。
相比之下,京都百姓偏为理智,并没有完全认可严磊,但也没有完全认可许清宵,不过许清宵为百姓伸冤之事,赢得了京都百姓好感。
无论如何,为民者,赢民心。
而各大国公府,也在议论此事。
所有人都知晓,明日早朝,会引发朝堂争吵。
但大部分人都觉得,许清宵这次凶险了。
怒斥大儒,立新意,这两点都会给许清宵带来天大的麻烦。
与此同时,南豫府越来越多的民众聚集,他们沉默不言,乌云遮盖南豫府天穹,雨没有停过。
阴郁的天穹,不仅仅是在天上,也在百姓心中。
所有百姓与文人,已经安静下来了,他们在雨中沉默,等待着朝廷给出一个交代。
周围各府都听说了这件事情,皆为震撼,在百姓眼中,许清宵为民伸冤,自然赢得诸多好话。
而在文人眼中,却两极分化严重,有人认为许清宵的确狂妄,甚至煽动民意,但也有部分文人认为,许清宵敢作敢当,为百姓请命,为真正君子。
至于立意之说,到没有太大的讨论,毕竟能否立意成功还是一个未知数。
而且天下文人,又不是朱圣一位圣人。
再说了,即便许清宵当真立意成功,否决朱圣之意,那又如何?
朱圣门徒只能说在天下文人当中占据数量最多,毕竟五百年前的圣人,影响力极大。
可还有一部分信奉其他圣人,这些人又不会仇视许清宵。
退一万步来说,七品之下根本就没有立意不立意的说法,你都没有明意,你连参合这件事情的资格都没有。
简单点来说,儒道七品之下,就属于读书人,没有任何阵营,哪怕你自幼看的是朱圣之书,崇拜朱圣,立朱圣为你的人生终极目标。
可唯独到了七品,你才能正式说,你是朱圣门徒,不然就是硬蹭。
所以与天下文人为敌,话是没错,但这只是形容词而已,非要精准的话,应该是与天下朱圣门徒为敌就是对的。
故此,也有不少文人比较欣赏许清宵,当然这一部分不多,而且即便是欣赏也不会表露出来。
毕竟朱圣门徒势力太大,没有人会吃饱没事干,给自己树敌。
南豫府大牢内。
许清宵还在顿悟之中。
他说三日明意,是给自己一个信心,也是凝聚精气神。
但到底三日能否明意,还是一个未知数。
深夜,雨停下来了。
大夜弥天,南豫府百姓心中的阴郁,并没有散去。
数个时辰后。
大魏京都。
随着日出东方,宫门开启,大魏文武百官,也纷纷走进了宫廷之中。
从宫门到太和殿,要经过几道流程。
宫门到金桥,便有御史言官把守,臣子有任何不妥之处,都会被一一记录下来,甚至谁谁谁和谁谁谁走在一起,也会被记录下来。
到了金桥之后,步行五百米,便能到太和殿殿下,等到太监开口,他们才能朝着太和殿走去。
而此时,宫门入口。
百官涌入,看似一团,可却无形中分成了四股势力。
身穿麒麟武袍的是一品国公,一个个龙行虎步,说话声音偏大,不顾及什么形象,只是大多数比较年迈,一些中年武官则站在其后,是武将势力。
以镇国公为首。
而另外一批穿着底色青白长袍的,则是儒官,大魏王朝的官职设立不同,分武将、文臣、。
因为有儒道的原因,所以文臣与儒官是分开的,大魏儒官,至少要七品明意,若不明意,怎能为官?
便是儒者。
为首的也皆是满头白发,但精神奕奕,从头到尾都一语不发,自我检点的很,显得高风亮节,与一旁的武将完全形成两种画风。
儒官之首,以吏部尚书陈正儒为主。
还有一批人数最多,三五成群,不断窃窃私语,这是大魏文臣,也可以称得上最具备势力的存在,国家大事操办,皆有他们出手。
只要武将儒官同意,那么施行就是他们来做。
武帝之前,朝中最大的势力是他们,后来武帝登基,文臣的势力下降了许多,但如今新皇上位,他们再一次凝聚。
原因无他,因国势而出。
倘若没有北伐之争,基本上朝中大大小小的事情,皆由他们负责,而北伐之争,让武将统一战线,也让儒官们统一战线,这两股势力凝聚在一起。
那所有的事情都得靠边站了。
文臣之首,则为顾言,为大理寺寺卿。
同时户部尚书,刑部尚书,这两位尚书也是文臣之首,组建东明会,辅国谏言。
最后一股势力则有些尴尬,人数不多,六七人罢了,与三股势力形成鲜明对比,有些孤寂,这股势力之首,为工部尚书李彦龙,主张休养生息。
没有任何人支持他们,尤其是武将,更是看都不愿意看他们一眼。
往往每次早朝,都会找他们一番麻烦,只要他们开口,武将第一时间就要开骂,儒官和东明会官员也不会有所帮忙,他们也不想直接得罪武将势力。
没有必要,除非涉及到自身。
百官上朝,所有人都知晓今日的早朝,会有大事发生。
“启朝。”
待百官抵达太和殿时,守在门口的太监顿时开口,尖锐的声音响起,百官稍稍加快了步伐。
换置鞋子,走进大殿之中。
太和殿空阔无比,十八根雕龙画凤的柱子立于周围。
百官站好属于自己的位置,望着龙椅上的大魏女帝,而后异口同声道。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洪亮的声音响起,这是基本流程。
“众爱卿平身。”
女帝之声响起,下一刻百官起身,再次高呼。
“谢陛下。”
但流程并未结束。
六部依次开口,提出目前的国家大事,待一番商谈结束后,基本流程这才算是结束。
不管有任何私事,或者是其他事情,前半个时辰都是在商讨国家大事。
百姓为先。
国家为先。
哪怕你听闻谁谁谁做了穷凶极恶之事,你都不能直接开口,因为这些事情都是小事,属于个人问题,或者是地方问题。
国家大事说完,你才能去说这些东西。
终于,就在这一刻,儒官当中有人出声。
“陛下,臣,有本奏。”
随着儒官传来声音,满朝文武皆然神色一变,但很快又恢复常态,静心聆听。
“宣。”
女帝的声音依旧平静。
“陛下,武昌一年,四月二十五日。”
“长平郡南豫府,发生一件骇人听闻之事,狂生许清宵,因朋友受难,乞求严磊大儒法外开恩,但遭到回绝,而后于南豫府楼宴之上,怒斥严磊大儒,贬低圣人,此等行为,目无王法,不尊皇权,不敬圣意,如禽兽一般。”
“甚至于楼宴中,对读书人拳脚相交,更是煽动南豫府百姓,企图制造民变。”
“臣,恳求陛下,以大不敬之罪,将狂生许清宵发配边疆,再以文宫之力,削他才气,剥他功名,以儆效尤。”
开口之人,是一位七品明意儒官。
他一番话,说的犀利无比,光是三点就足以让许清宵死无葬身之地。
不尊皇权!不敬圣意!煽动民众!
换做任何一人,被戴上任何一顶帽子,只怕这辈子就到头了。
可谓是字字杀人。
而这... -->>
大魏京都。
随着两道惊虹之光的出现,皇宫与文宫皆然收到了南豫府的消息。
最为激烈的是文宫。
严儒文章先行而至,其中内容有大部分文人目呲欲裂。
一些愤怒的声音也随之响起。
“当真是狂妄!狂妄!区区儒生,竟敢如此狂妄!要灭我等圣意,辱我等为腐儒?”
“自朱圣之后,天下文人皆出朱圣,他许清宵如此狂妄,竟敢侮辱我等,这岂不是在侮辱圣人?”
“本以为南豫府出了一位大才,不曾想到,是出了一个万古狂生!好一个万古狂生啊。”
“此人蔑视圣意,此乃滔天罪过,天下文人都不会放过他的。”
怒吼声阵阵,皆是文宫内的读书人,其中不缺乏大儒充满出声。
但也有一小部分大儒,产生疑惑。
“我见过许清宵,并非是如此狂妄之人,这其中或许有些误会吧?”
“这般狂言,天地之间,无人敢说,或许的确是一场误会。”
有声音响起,算是帮许清宵,例如陈心大儒,他见过许清宵,对他看法很好。
所以并不认为许清宵敢如此狂妄。
也有人觉得,举世的大才有傲性,可在傲也不可能污蔑圣人,可能有些夸张。
但大部分儒生并不是这么认为的,毕竟传达文章之人,乃是严磊,这是大儒,立朱圣之意的大儒。
到了这个层次,若不是理念不同,立意相斥,基本上是不可能去针对有才华之人。
这没有必要,若是如此,那文坛还如何培育出新人?
儒与官不一。
否则为何儒道被天地认可,而官道无法被认可呢?
然而就在还有一部分人为许清宵出声时,刹那间第二道惊虹出现。
这是许清宵的文章。
这篇文章一出,整个大魏文宫都安静下来了。
方才为许清宵出声的儒生,更是彻底沉默,哪怕是陈心大儒看到这一幕时,也不由沉默了。
半响!
“狂!狂!狂!当真是狂妄至极啊!!!!此等狂生,竟然如此羞辱我大魏之儒,当真是狂妄!”
“任他严磊有些过分,可他毕竟是大儒,是文道前辈,五百年后,或许被世人称之为先贤,许清宵这篇文章,诛他之意,毁他之名啊!!!!”
“好一句相鼠有皮,好一句相鼠有齿,好一句相鼠有体,这三句话足以将严磊钉死在耻辱柱上,许清宵,狂!狂啊!”
怒声阵阵。
一开始,众人看到严磊之文,只是觉得许清宵羞辱圣人,有些狂妄,但并没有真正的动怒。
可随着这篇文章出现,众人彻底忍不了了。
严磊是大儒。
他们当中也是大儒。
而且皆然奉朱圣为人生终极目标,也就是一脉之人,同意儒生。
本身关系就甚好,而许清宵这篇文章,太过于激烈,一介书生,怒斥大儒,这是要造反啊!
“来人,拟一道文旨,给我送往南豫府,让南豫府府君,缉拿许清宵,此等狂生,人神共愤,若不抓他下狱,天下文人皆不服众。”
有大儒开口,要拟文宫旨意,抓拿许清宵,这是文人内部的事情,所以拥有权力拟旨,如果换作是其他人,就没有权力。
然而,就在此时。
一道声音响起。
“报!诸位大儒,南豫府发生民怨,举府喧哗,满城百姓游走于街,南豫府加急增兵五万。”
一则消息传入大魏文宫内。
原本还在愤愤不平的大儒们,在这一刻脸色瞬间变了。
民怨,游街。
这可不是小事啊,尤其对一个国家来说,民怨生变,若控制不好,将会酿出滔天大祸。
“许清宵果然是祸端,怒斥大儒,引来民怨,看来无需我出手,他便要因此付出代价。”
有声音响起,语气更加愤怒,认为民怨来于许清宵。
然而下一刻,后者的声音响起。
“不是.......”
“回大儒,南豫府民怨,来自许清宵不错,但民众上街,是为许清宵伸冤,如今南豫府民怨极深。”
“天机台已经传来消息,此等民怨,不得小视,南豫府府君李广新,已焚香烧来卷宗,还望诸位大儒过目。”
通报之人不敢怼大儒,但事实就是这样,他不得不说。
此言一出。
文宫所有儒生愣住了。
民怨来自许清宵?但都是为许清宵伸冤?
这......这!
“文宫一聚。”
也就在此时,一道宏伟的声音响起,传遍整座文宫,刹那间所有儒生全部动身,包括大儒也动起身来了。
朝着文宫走内部走去。
而与文宫激烈反应对比,大魏宫廷内就显得无比安静。
养心殿中。
大魏女帝静静地听着侍女通报南豫府之事,显得沉默不语。
“回陛下,整件事情婉儿已经调查清楚。”
“自立意文章显世后,天明书院学生前往南豫府,想要找许清宵谈论立意,只是这几日许清宵并未出现,没有接见。”
“天明书院连续三十五年力压南豫府,故此许清宵不去赴约,引来天明书院上下积怒,后六品正儒万安国亲临,教训学生。”
“但这般使得学生更加激怒,故此在南豫府各大酒楼大放厥词,引来百姓不悦,后因许清宵一身灰尘扑扑,被百姓误以为遭人追打。”
“引来误会后,天明书院的学生遭百人围攻,此事过后,南豫府府君第一时间控制主要人员,恰逢严儒亲临南豫府,主张此事,严法而行。”
“故南豫府府君,抓拿所有关联之人,一夜之间,罪犯增至四百七十二人,百姓惶恐不安,人人自危,而后南豫府楼宴开设。”
“许清宵于楼宴之中,作千古骈文,而后怒斥大儒,道出自己立下新意,更是说出天假为圣,必灭腐儒之言。”
“严磊大儒以文怒斥,昭告天下,却不曾想许清宵也有文器,相鼠之诗,骂的严儒昏死。”
婉儿跪在地上,将来龙去脉,仔仔细细地告诉大魏女帝。
整件事情就是如此,她没有偏袒谁,也没有帮谁,从下至上,都没有任何偏袒,只是在阐述事实。
蒙骗圣君,是大罪,没有人敢在其中玩任何猫腻。
龙銮上。
大魏女帝看着两篇文章。
一个是严磊斥责许清宵的。
一个是许清宵斥责严磊的。
两人几乎是不死不休。
然而让她惊讶的是,许清宵竟然能做到这个程度,上达天听。
要知道许清宵不过是个八品儒生啊。
只是很快,大魏女帝眉头微皱。
许清宵立意。
这是她根本没有算到的地方。
她为何向天下人道,许清宵所作之文章,乃是立意绝世文章?
其目的性是为了保护许清宵。
大魏王朝,不缺立意,有朱圣之意在,出了新意又能如何?
即便这个立意,是新的圣人之意,又能如何?先不说别的,能不能流传下去是一个问题,有没有人信是一个问题。
儒道争意,与宗教争香火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佛门也有道门,就算后面再出一个新的佛门,又能如何?
对天下局势有影响吗?
没有很大的影响。
然而对佛门有影响吗?
有天大的影响。
可关她皇帝什么事情?
她是帝王,眼中只有国家利益,百姓能否吃饱,百姓能否安居乐业,这才是她关注的地方。
只是她希望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意,别人希望吗?
自然不希望。
甚至说这朝堂当中,也有一批人不希望大魏王朝进入休息阶段。
为何?
为的不就是利益吗?
所以若她宣告天下,许清宵所作文章,乃是安国策,可以使大魏王朝蒸蒸日上,可以让大魏王朝国富民强。
那许清宵的麻烦就更大了。
儒生们不会说什么,朝中势力会允许吗?
保守派和激进派第一个反对,这些当官的人,哪一个不是人尖?
一心为国的也有,而且数量不少,可问题是只要涉及到了国本之争,这些人就万般顾虑,到时候又是什么试点测试,亦或者是慢慢来。
等个三五十年再说。
大魏王朝等得起吗?等不起了。
所以她不能说,不然的话,许清宵面对的就不是儒者了。
跟文人书生斗,最起码有一个好处,一切都是在明面上的,只要低调一些,少说些话,这些儒生也不敢做什么。
而若是跟朝中势力去斗,许清宵没有任何背景,只怕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她可以护许清宵,但不能护一辈子,而且一个真正的帝王,也要有权衡。
许清宵若真有大才,可以施行安国策计划,她可以保驾护航。
可若只是纸上谈兵呢?
安国策虽是绝世文章,但施行是一个问题,解决又是一个问题,其中有太多细节许清宵没有说出来,也有太多问题需要解决。
她在等许清宵。
可看现在的样子,不能再等了。
在女帝看来,许清宵就是一时气愤,所以将错就错,主动承认自己立下新意,而且还闹出这种事情来。
若是自己再不出手,就真的麻烦了。
“朕,明意。”
“明日上朝再说吧。”
大魏女帝开口,但就在此时,一道声音在外响起。
“报!陛下,南豫府已激起民怨,百姓上街游行,为许清宵鸣冤,南豫府府君李广新送来加急文件,请陛下过目。”
随着声音响起,跪在大殿内的婉儿立刻起身,接过文件,随后快速来到龙銮面前,将信封交给大魏女帝。
后者接过信封,拆开观看。
片刻后。
她神色依旧平静道。
“退下吧,一切等明日上朝再说。”
此话一说,婉儿退走,大殿内便只剩下女帝一人了。
龙銮上。
女帝看着手中的信封,眼神平静,可却一刹那间看穿了一切。
“李广新,为了保许清宵,你也算是煞费苦心啊。”
“若不是这许清宵朕有所需要,凭你这番行为,这个府君也就不要当了。”
龙銮上,女帝心中思索。
随着信封到来,她一瞬间便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南豫府发生民变之事,这可不是许清宵能做到的,甚至说任何人都做不到,唯独府君李广新能够做到。
借以大儒严法,从而弄得人心惶惶,让百姓产生民怨,关键时刻,再给予挑拨,一呼百应,营造如今的局面。
而李广新这般做,为的就是保护许清宵。
叫板大儒可不是一件小事,但李广新以民意对儒意,两者对比之下,自然儒意逊色不少。
毕竟天下一切,民为根本,百姓是天下的根基,哪怕是圣人,若是被世人所弃,也不值一文。
但这种做法,却触到了皇权底线。
换做任何时候,无论李广新出于什么目的,她也不会饶过李广新。
但偏偏是这件事情,她还真的不能惩戒李广新。
因为这件事情,与她有莫大的关系。
但本意上,她是为了保护许清宵,奈何造化弄人,这就是万物的变化。
罢了罢了。
大魏女帝将信封放置一旁,等待着明日的朝会。
她知晓,明日朝会,必是一场激烈的争斗。
这一日。
大魏京都上上下下都听闻了此事,京都当中,几乎所有人都在讨论此事。
相比之下,京都百姓偏为理智,并没有完全认可严磊,但也没有完全认可许清宵,不过许清宵为百姓伸冤之事,赢得了京都百姓好感。
无论如何,为民者,赢民心。
而各大国公府,也在议论此事。
所有人都知晓,明日早朝,会引发朝堂争吵。
但大部分人都觉得,许清宵这次凶险了。
怒斥大儒,立新意,这两点都会给许清宵带来天大的麻烦。
与此同时,南豫府越来越多的民众聚集,他们沉默不言,乌云遮盖南豫府天穹,雨没有停过。
阴郁的天穹,不仅仅是在天上,也在百姓心中。
所有百姓与文人,已经安静下来了,他们在雨中沉默,等待着朝廷给出一个交代。
周围各府都听说了这件事情,皆为震撼,在百姓眼中,许清宵为民伸冤,自然赢得诸多好话。
而在文人眼中,却两极分化严重,有人认为许清宵的确狂妄,甚至煽动民意,但也有部分文人认为,许清宵敢作敢当,为百姓请命,为真正君子。
至于立意之说,到没有太大的讨论,毕竟能否立意成功还是一个未知数。
而且天下文人,又不是朱圣一位圣人。
再说了,即便许清宵当真立意成功,否决朱圣之意,那又如何?
朱圣门徒只能说在天下文人当中占据数量最多,毕竟五百年前的圣人,影响力极大。
可还有一部分信奉其他圣人,这些人又不会仇视许清宵。
退一万步来说,七品之下根本就没有立意不立意的说法,你都没有明意,你连参合这件事情的资格都没有。
简单点来说,儒道七品之下,就属于读书人,没有任何阵营,哪怕你自幼看的是朱圣之书,崇拜朱圣,立朱圣为你的人生终极目标。
可唯独到了七品,你才能正式说,你是朱圣门徒,不然就是硬蹭。
所以与天下文人为敌,话是没错,但这只是形容词而已,非要精准的话,应该是与天下朱圣门徒为敌就是对的。
故此,也有不少文人比较欣赏许清宵,当然这一部分不多,而且即便是欣赏也不会表露出来。
毕竟朱圣门徒势力太大,没有人会吃饱没事干,给自己树敌。
南豫府大牢内。
许清宵还在顿悟之中。
他说三日明意,是给自己一个信心,也是凝聚精气神。
但到底三日能否明意,还是一个未知数。
深夜,雨停下来了。
大夜弥天,南豫府百姓心中的阴郁,并没有散去。
数个时辰后。
大魏京都。
随着日出东方,宫门开启,大魏文武百官,也纷纷走进了宫廷之中。
从宫门到太和殿,要经过几道流程。
宫门到金桥,便有御史言官把守,臣子有任何不妥之处,都会被一一记录下来,甚至谁谁谁和谁谁谁走在一起,也会被记录下来。
到了金桥之后,步行五百米,便能到太和殿殿下,等到太监开口,他们才能朝着太和殿走去。
而此时,宫门入口。
百官涌入,看似一团,可却无形中分成了四股势力。
身穿麒麟武袍的是一品国公,一个个龙行虎步,说话声音偏大,不顾及什么形象,只是大多数比较年迈,一些中年武官则站在其后,是武将势力。
以镇国公为首。
而另外一批穿着底色青白长袍的,则是儒官,大魏王朝的官职设立不同,分武将、文臣、。
因为有儒道的原因,所以文臣与儒官是分开的,大魏儒官,至少要七品明意,若不明意,怎能为官?
便是儒者。
为首的也皆是满头白发,但精神奕奕,从头到尾都一语不发,自我检点的很,显得高风亮节,与一旁的武将完全形成两种画风。
儒官之首,以吏部尚书陈正儒为主。
还有一批人数最多,三五成群,不断窃窃私语,这是大魏文臣,也可以称得上最具备势力的存在,国家大事操办,皆有他们出手。
只要武将儒官同意,那么施行就是他们来做。
武帝之前,朝中最大的势力是他们,后来武帝登基,文臣的势力下降了许多,但如今新皇上位,他们再一次凝聚。
原因无他,因国势而出。
倘若没有北伐之争,基本上朝中大大小小的事情,皆由他们负责,而北伐之争,让武将统一战线,也让儒官们统一战线,这两股势力凝聚在一起。
那所有的事情都得靠边站了。
文臣之首,则为顾言,为大理寺寺卿。
同时户部尚书,刑部尚书,这两位尚书也是文臣之首,组建东明会,辅国谏言。
最后一股势力则有些尴尬,人数不多,六七人罢了,与三股势力形成鲜明对比,有些孤寂,这股势力之首,为工部尚书李彦龙,主张休养生息。
没有任何人支持他们,尤其是武将,更是看都不愿意看他们一眼。
往往每次早朝,都会找他们一番麻烦,只要他们开口,武将第一时间就要开骂,儒官和东明会官员也不会有所帮忙,他们也不想直接得罪武将势力。
没有必要,除非涉及到自身。
百官上朝,所有人都知晓今日的早朝,会有大事发生。
“启朝。”
待百官抵达太和殿时,守在门口的太监顿时开口,尖锐的声音响起,百官稍稍加快了步伐。
换置鞋子,走进大殿之中。
太和殿空阔无比,十八根雕龙画凤的柱子立于周围。
百官站好属于自己的位置,望着龙椅上的大魏女帝,而后异口同声道。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洪亮的声音响起,这是基本流程。
“众爱卿平身。”
女帝之声响起,下一刻百官起身,再次高呼。
“谢陛下。”
但流程并未结束。
六部依次开口,提出目前的国家大事,待一番商谈结束后,基本流程这才算是结束。
不管有任何私事,或者是其他事情,前半个时辰都是在商讨国家大事。
百姓为先。
国家为先。
哪怕你听闻谁谁谁做了穷凶极恶之事,你都不能直接开口,因为这些事情都是小事,属于个人问题,或者是地方问题。
国家大事说完,你才能去说这些东西。
终于,就在这一刻,儒官当中有人出声。
“陛下,臣,有本奏。”
随着儒官传来声音,满朝文武皆然神色一变,但很快又恢复常态,静心聆听。
“宣。”
女帝的声音依旧平静。
“陛下,武昌一年,四月二十五日。”
“长平郡南豫府,发生一件骇人听闻之事,狂生许清宵,因朋友受难,乞求严磊大儒法外开恩,但遭到回绝,而后于南豫府楼宴之上,怒斥严磊大儒,贬低圣人,此等行为,目无王法,不尊皇权,不敬圣意,如禽兽一般。”
“甚至于楼宴中,对读书人拳脚相交,更是煽动南豫府百姓,企图制造民变。”
“臣,恳求陛下,以大不敬之罪,将狂生许清宵发配边疆,再以文宫之力,削他才气,剥他功名,以儆效尤。”
开口之人,是一位七品明意儒官。
他一番话,说的犀利无比,光是三点就足以让许清宵死无葬身之地。
不尊皇权!不敬圣意!煽动民众!
换做任何一人,被戴上任何一顶帽子,只怕这辈子就到头了。
可谓是字字杀人。
而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