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唐朝败家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李治很兴奋,这里面有少不更事的冲动,十三岁的年纪,很多人都有过英雄梦,或者一些冲动好奇的念头,纵然是皇子也不例外。
再者,李治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一个露脸博取功劳的机会。当河东出乱子的时候,身为一个皇子如果能临危不乱,身在晋阳,保证河东不生乱算不是一件功劳呢?
身为晋王,河东在某种程度上算是自己的封地,如今还兼任着河东道黜陟使,按理说河东上下的事情自己都有义务承担。
刚刚快要成年的李治很有责任感,很想像个男子汉一样顶天立地,他不想被人诟病为担心怕事。
所以完全一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态度,相当坚定,相当兴奋。
谢逸本来没什么想法,无论河东出现怎样的乱局,以自己现在的力量都是可以护着李治从容逃走的。李绩在这里,肯定也会首先保障李治的安全,不会让他又丝毫闪失,否则很难向皇帝李世民交代。
倒是长安那边让人担心,如果薛延陀人和突厥人联合起来过黄河,直接南下长安。关中现在兵力空虚,很容易被人突破,长安要是出个什么乱子,天知道会发生什么。
皇帝老儿,大唐社稷之类的谢逸倒是没首先考虑,他在乎的是家人,尤其是两位有孕的娇妻都在长安,这让谢逸相当紧张,所以下意识心中已经再盘算着要么如何避免这场灾祸,或者派人前往长安将杜惜君和郑丽琬妥善安置。
谢逸本来更为倾向的是后者,毕竟这容易办到,但李治这么一说之后,谢逸不由沉吟,也许应该选择前者。
而且此事对李治而言或许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河东之行,李治时出现在了朝臣面前了,很多人注意到了晋王殿下,至少他不再是一个小孩子。但除此之外呢?李治几乎没有尺寸之功,也没有特长之处,在众多优秀的皇子面前依旧显得黯然失色,如何让人另眼相看,走到天下人面前呢?
来河东之前就说了,李治需要一个机会,需要一个让李治正式登上大唐政治舞台的机会。现在机会似乎来了,难道不应该抓住吗?
但李绩似乎是反对的,只听他说道:“殿下千金之躯,不可立于险地,还是尽早退回黄河以南安全之处,去洛阳比较妥当。”
毫无疑问,李绩的责任重大,首先要保障整个河东的安危,甚至随时准备勤王,所以分心不得。再者,皇子的安危至关重要,要是有所闪失,即便是成功阻击了薛延陀人,皇帝那里也很难交代的。
“英国公,情况有那么严重吗?”不等谢逸说话,李治便云淡风轻道:“即便真的很严重,本王能走,但河东的千万军民能走吗?
他们要是知道本王着急走了,难道不会很慌乱,军心会不会动摇呢?本王可不能做罪人。”
“可是……”
李绩有些意外,没想到年纪轻轻的晋王殿下竟然有如此通透的见识和胆识,为了大局着想,竟然毫无畏惧。这很好,李绩对此十分欣赏,只是嫡出的皇身份格外子尊贵,他不敢大意,更不敢冒险,所以求助的目光落到了谢逸身上,希望谢长史能够劝说晋王殿下。
“英国公莫急,殿下说得也有道理,在暂时与长安失联,没有旨意的情况下,还是不要轻举妄动。”
李绩万万没想到,谢逸竟然是如此态度,竟然没有丝毫反对,更让他没想到的事还在后面。
谢逸续道:“而且也许当务之急,我们该想点办法,应对眼前的危局。”
这话说的倒也不错,也在情理和责任之重,毕竟李治和谢逸是河东道黜陟正副使,有关涉河东道军政大事的权力。何况李治是晋王,并州大都督,并州兵马在理论上应该全都归他调遣,至少有权力关涉这些事情。
李绩悠悠一叹,说道:“眼下我已派斥候严密监控定襄和草原敌军情形,派人绕道前往长安通报消息,让朝廷做好防备。”
谢逸问道:“从河东出兵能做点什么吗?”
李绩沉吟片刻道:“除非是阿史那思摩没有异动,从河东这边调动兵马在白道和若真水方向阻截夷男,还来得及。但前提是阿史那思摩所部没有异动,否则大军被人切断后路,南北夹击,会非常危险。”
这……
按照李绩的说法,这事不好办,也不怎么好操作。
谢逸沉默了,他在回想,记得唐初除了武德九年突厥大军南下关中,饮马渭水,从此再有过草原大军南下围攻长安的情形。薛延陀更不在此列,如果没记错,薛延陀在贞观年间就彻底覆灭了。
而且应该是贞观中期,也只有北方平静以后,李世民才敢调动兵马远征辽东,否则后院起火,情况将会十分严重。
如此情势下,薛延陀的祸端应该不会很严重,更不会危及到长安,所以想办法平定是大有可能的,也就意味着是个很大的机会,可以放手一搏。
机会摆在眼前,自当珍惜。
片刻时间,谢逸便做出一个很重大的决定,然后沉声问道:“英国公,你对阿史那思摩了解多少?现在有稳住他,或者将他拉回来的可能?”
“阿史那思摩此人骁勇善战,原本是草原上第一等的军事将才,不过现在老了,加之突厥败亡,所以恐怕多少有点优柔,也有点多疑。”
李绩思索道:“如果说机会,这便是机会,如果他果断一些,现在就反,先一步动兵南下,薛延陀随后跟上,我们可能连商量对策的机会都没有,就得调兵勤王了。
河东兵马多少还能调动,估计灵州的江夏郡王所部,不出意外会被西突厥人所牵制,我甚至怀疑此事甚至和西南进犯松州的吐蕃人有关系。”
很复杂的情况啊,牵一发而动全身,现在看来或许真的是有人穿针引线,将这些人势力联合起来反唐。
不过最终的关键点落到了定襄,落在了阿史那思摩身上。
>
李治很兴奋,这里面有少不更事的冲动,十三岁的年纪,很多人都有过英雄梦,或者一些冲动好奇的念头,纵然是皇子也不例外。
再者,李治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一个露脸博取功劳的机会。当河东出乱子的时候,身为一个皇子如果能临危不乱,身在晋阳,保证河东不生乱算不是一件功劳呢?
身为晋王,河东在某种程度上算是自己的封地,如今还兼任着河东道黜陟使,按理说河东上下的事情自己都有义务承担。
刚刚快要成年的李治很有责任感,很想像个男子汉一样顶天立地,他不想被人诟病为担心怕事。
所以完全一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态度,相当坚定,相当兴奋。
谢逸本来没什么想法,无论河东出现怎样的乱局,以自己现在的力量都是可以护着李治从容逃走的。李绩在这里,肯定也会首先保障李治的安全,不会让他又丝毫闪失,否则很难向皇帝李世民交代。
倒是长安那边让人担心,如果薛延陀人和突厥人联合起来过黄河,直接南下长安。关中现在兵力空虚,很容易被人突破,长安要是出个什么乱子,天知道会发生什么。
皇帝老儿,大唐社稷之类的谢逸倒是没首先考虑,他在乎的是家人,尤其是两位有孕的娇妻都在长安,这让谢逸相当紧张,所以下意识心中已经再盘算着要么如何避免这场灾祸,或者派人前往长安将杜惜君和郑丽琬妥善安置。
谢逸本来更为倾向的是后者,毕竟这容易办到,但李治这么一说之后,谢逸不由沉吟,也许应该选择前者。
而且此事对李治而言或许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河东之行,李治时出现在了朝臣面前了,很多人注意到了晋王殿下,至少他不再是一个小孩子。但除此之外呢?李治几乎没有尺寸之功,也没有特长之处,在众多优秀的皇子面前依旧显得黯然失色,如何让人另眼相看,走到天下人面前呢?
来河东之前就说了,李治需要一个机会,需要一个让李治正式登上大唐政治舞台的机会。现在机会似乎来了,难道不应该抓住吗?
但李绩似乎是反对的,只听他说道:“殿下千金之躯,不可立于险地,还是尽早退回黄河以南安全之处,去洛阳比较妥当。”
毫无疑问,李绩的责任重大,首先要保障整个河东的安危,甚至随时准备勤王,所以分心不得。再者,皇子的安危至关重要,要是有所闪失,即便是成功阻击了薛延陀人,皇帝那里也很难交代的。
“英国公,情况有那么严重吗?”不等谢逸说话,李治便云淡风轻道:“即便真的很严重,本王能走,但河东的千万军民能走吗?
他们要是知道本王着急走了,难道不会很慌乱,军心会不会动摇呢?本王可不能做罪人。”
“可是……”
李绩有些意外,没想到年纪轻轻的晋王殿下竟然有如此通透的见识和胆识,为了大局着想,竟然毫无畏惧。这很好,李绩对此十分欣赏,只是嫡出的皇身份格外子尊贵,他不敢大意,更不敢冒险,所以求助的目光落到了谢逸身上,希望谢长史能够劝说晋王殿下。
“英国公莫急,殿下说得也有道理,在暂时与长安失联,没有旨意的情况下,还是不要轻举妄动。”
李绩万万没想到,谢逸竟然是如此态度,竟然没有丝毫反对,更让他没想到的事还在后面。
谢逸续道:“而且也许当务之急,我们该想点办法,应对眼前的危局。”
这话说的倒也不错,也在情理和责任之重,毕竟李治和谢逸是河东道黜陟正副使,有关涉河东道军政大事的权力。何况李治是晋王,并州大都督,并州兵马在理论上应该全都归他调遣,至少有权力关涉这些事情。
李绩悠悠一叹,说道:“眼下我已派斥候严密监控定襄和草原敌军情形,派人绕道前往长安通报消息,让朝廷做好防备。”
谢逸问道:“从河东出兵能做点什么吗?”
李绩沉吟片刻道:“除非是阿史那思摩没有异动,从河东这边调动兵马在白道和若真水方向阻截夷男,还来得及。但前提是阿史那思摩所部没有异动,否则大军被人切断后路,南北夹击,会非常危险。”
这……
按照李绩的说法,这事不好办,也不怎么好操作。
谢逸沉默了,他在回想,记得唐初除了武德九年突厥大军南下关中,饮马渭水,从此再有过草原大军南下围攻长安的情形。薛延陀更不在此列,如果没记错,薛延陀在贞观年间就彻底覆灭了。
而且应该是贞观中期,也只有北方平静以后,李世民才敢调动兵马远征辽东,否则后院起火,情况将会十分严重。
如此情势下,薛延陀的祸端应该不会很严重,更不会危及到长安,所以想办法平定是大有可能的,也就意味着是个很大的机会,可以放手一搏。
机会摆在眼前,自当珍惜。
片刻时间,谢逸便做出一个很重大的决定,然后沉声问道:“英国公,你对阿史那思摩了解多少?现在有稳住他,或者将他拉回来的可能?”
“阿史那思摩此人骁勇善战,原本是草原上第一等的军事将才,不过现在老了,加之突厥败亡,所以恐怕多少有点优柔,也有点多疑。”
李绩思索道:“如果说机会,这便是机会,如果他果断一些,现在就反,先一步动兵南下,薛延陀随后跟上,我们可能连商量对策的机会都没有,就得调兵勤王了。
河东兵马多少还能调动,估计灵州的江夏郡王所部,不出意外会被西突厥人所牵制,我甚至怀疑此事甚至和西南进犯松州的吐蕃人有关系。”
很复杂的情况啊,牵一发而动全身,现在看来或许真的是有人穿针引线,将这些人势力联合起来反唐。
不过最终的关键点落到了定襄,落在了阿史那思摩身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