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比尔·盖茨来访(1) (2/2)
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成为乔布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蒂夫却很难请。和比尔不同,他给这次采访设定了很多条条框框,最主要的一条是必须在他的地盘上进行,而且比尔必须在那个特定的周日到他家。这次采访打破了史蒂夫与媒体打交道的基本原则—只参与推介公司产品的采访报道。这次独家采访完全不受外界干扰,史蒂夫也没有机会兜售他的产品,因此我不介意满足他的要求。
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的职业生涯在某些方面是交汇的,这些交汇点谱写了个人电脑产业的发展历程,也说明了为什么史蒂夫在NeXT如此失意,为什么重回苹果后却能扭转乾坤。尽管《财富》给采访定下的基调主要是回顾过去,不过大部分时候都在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探讨这两个男人将如何塑造未来的电脑产业。比尔和史蒂夫的个性截然不同,看待电脑产业的角度也不一样,不同的角度正反映了他们不同的个性。《财富》将两人视为个人电脑产业革命的共同推动者,这一定位无疑是正确的,两人还将携手推动个人电脑产业未来20年的发展,不过在1991年,要做出这样的预言还为时过早。从Apple II的推出到史蒂夫2011年去世,在这35年的时间里,从智能手机到iPod(数字音乐播放器),从最便宜的笔记本电脑到推动500强公司发展的大型主机,两人截然不同的理念将决定多类产品的设计、制造与营销。
1991年,不同的个性将这两位30多岁的年轻人(史蒂夫36岁,大比尔8个月)推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史蒂夫的事业正处于下降期,比尔的事业则蒸蒸日上。一个简单的事实足以证明比尔的地位:《财富》封面故事的主题是回顾IBM推出个人计算机以来,个人电脑产业的10年发展,但杂志社根本没打算采访IBM员工,因为早在IBM推出第一台个人计算机之前,比尔就把主动权牢牢地握在了自己手里。IBM买了微软的MS-DOS操作系统,却没有禁止微软把操作系统卖给别人,从而拱手让出了控制权。这样的开局意味着到1991年,决定未来产业发展的人不是IBM,而是盖茨。
比尔与IBM的过招儿意味着他看到了IBM没有看到的一点:IBM正在寻找的操作系统软件将成为整个电脑产业的基石。操作系统管理着数据流,让程序员可以充分利用电脑的信息处理能力。程序员要完成一项任务,半导体芯片和电路是完成任务的载体,操作系统就如同在程序员和半导体芯片之间架起了桥梁。标准化的操作系统能让整个电脑产业受益,也会给开发公司带来巨额利润,只有比尔意识到了这一点,其他人都没有。
回到1981年,那时史蒂夫正在苹果钻研足以震撼世界的电脑,盖茨却在实施一项更伟大的计划。IBM一直在大力推广个人电脑,特别是向企业界推广,它很快便超越了其他竞争对手,包括苹果。随着IBM个人电脑的普及,微软MS-DOS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也在上升,只有苹果的操作系统可以与之相匹敌。但苹果没有授权其他电脑生产商使用它的操作系统,盖茨却把MS-DOS操作系统授权给了很多生产商,比如康柏、戴尔和捷威(Gateway),这些新来者很快后来居上,超过了IBM。IBM的个人计算机主要有两个标准配置:微软的MS-DOS操作系统和英特尔的微处理芯片,这些新来者生产的克隆电脑同样有这两个配置,却比IBM的电脑运算速度更快、更敢于创新。比如,首先推出便携式个人电脑的是康柏而不是IBM,从而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市场。盖茨与这些小公司签订的授权条款与IBM是完全相同的,鼓励了克隆生产商的发展。微软的程序员也在不断地完善MS-DOS系统,为未来Windows的诞生奠定了基础,Windows支持图形界面,图形界面正是史蒂夫在丽萨和麦金塔电脑上率先尝试的。Windows很快成为除苹果之外所有个人电脑的标准操作系统。到1991年,比尔·盖茨的操作系统占据了个人电脑90%的市场份额。另外10%的市场份额是谁的呢?是苹果的,苹果正变得越来越无关紧要,越来越没有创新活力。
蒂夫却很难请。和比尔不同,他给这次采访设定了很多条条框框,最主要的一条是必须在他的地盘上进行,而且比尔必须在那个特定的周日到他家。这次采访打破了史蒂夫与媒体打交道的基本原则—只参与推介公司产品的采访报道。这次独家采访完全不受外界干扰,史蒂夫也没有机会兜售他的产品,因此我不介意满足他的要求。
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的职业生涯在某些方面是交汇的,这些交汇点谱写了个人电脑产业的发展历程,也说明了为什么史蒂夫在NeXT如此失意,为什么重回苹果后却能扭转乾坤。尽管《财富》给采访定下的基调主要是回顾过去,不过大部分时候都在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探讨这两个男人将如何塑造未来的电脑产业。比尔和史蒂夫的个性截然不同,看待电脑产业的角度也不一样,不同的角度正反映了他们不同的个性。《财富》将两人视为个人电脑产业革命的共同推动者,这一定位无疑是正确的,两人还将携手推动个人电脑产业未来20年的发展,不过在1991年,要做出这样的预言还为时过早。从Apple II的推出到史蒂夫2011年去世,在这35年的时间里,从智能手机到iPod(数字音乐播放器),从最便宜的笔记本电脑到推动500强公司发展的大型主机,两人截然不同的理念将决定多类产品的设计、制造与营销。
1991年,不同的个性将这两位30多岁的年轻人(史蒂夫36岁,大比尔8个月)推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史蒂夫的事业正处于下降期,比尔的事业则蒸蒸日上。一个简单的事实足以证明比尔的地位:《财富》封面故事的主题是回顾IBM推出个人计算机以来,个人电脑产业的10年发展,但杂志社根本没打算采访IBM员工,因为早在IBM推出第一台个人计算机之前,比尔就把主动权牢牢地握在了自己手里。IBM买了微软的MS-DOS操作系统,却没有禁止微软把操作系统卖给别人,从而拱手让出了控制权。这样的开局意味着到1991年,决定未来产业发展的人不是IBM,而是盖茨。
比尔与IBM的过招儿意味着他看到了IBM没有看到的一点:IBM正在寻找的操作系统软件将成为整个电脑产业的基石。操作系统管理着数据流,让程序员可以充分利用电脑的信息处理能力。程序员要完成一项任务,半导体芯片和电路是完成任务的载体,操作系统就如同在程序员和半导体芯片之间架起了桥梁。标准化的操作系统能让整个电脑产业受益,也会给开发公司带来巨额利润,只有比尔意识到了这一点,其他人都没有。
回到1981年,那时史蒂夫正在苹果钻研足以震撼世界的电脑,盖茨却在实施一项更伟大的计划。IBM一直在大力推广个人电脑,特别是向企业界推广,它很快便超越了其他竞争对手,包括苹果。随着IBM个人电脑的普及,微软MS-DOS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也在上升,只有苹果的操作系统可以与之相匹敌。但苹果没有授权其他电脑生产商使用它的操作系统,盖茨却把MS-DOS操作系统授权给了很多生产商,比如康柏、戴尔和捷威(Gateway),这些新来者很快后来居上,超过了IBM。IBM的个人计算机主要有两个标准配置:微软的MS-DOS操作系统和英特尔的微处理芯片,这些新来者生产的克隆电脑同样有这两个配置,却比IBM的电脑运算速度更快、更敢于创新。比如,首先推出便携式个人电脑的是康柏而不是IBM,从而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市场。盖茨与这些小公司签订的授权条款与IBM是完全相同的,鼓励了克隆生产商的发展。微软的程序员也在不断地完善MS-DOS系统,为未来Windows的诞生奠定了基础,Windows支持图形界面,图形界面正是史蒂夫在丽萨和麦金塔电脑上率先尝试的。Windows很快成为除苹果之外所有个人电脑的标准操作系统。到1991年,比尔·盖茨的操作系统占据了个人电脑90%的市场份额。另外10%的市场份额是谁的呢?是苹果的,苹果正变得越来越无关紧要,越来越没有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