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王阳明心学智慧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百善孝为先”,在王阳明看来,孝顺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好品德的养成都是从孝行开始的。孝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各种品德养成的前提。
孝在于心,不在于物
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
王阳明认为,人们的心如果没有任何私欲,纯属天理,则是一颗虔诚孝敬的心,那到了冬天自然会记挂父母的寒冷,到了夏天自然会记挂父母的暑热,也就自然会讲求保暖、防暑的方法。这都是人们那颗虔诚孝敬的心产生出来的结果,也只有有虔诚的心,才会产生出孝的行为。
现在很多人认为自己没有能力给父母买漂亮的房子,让父母住洋楼坐汽车,这就是不孝。这当然不对,因为孝敬父母不仅要在物质上有所提供,更关键的是要用心。所谓“原心不原迹,原迹家贫无孝子”,就是说如果你把能否给父母丰衣足食看作是孝顺的话,那么家里贫穷的就没有孝子了。可古代的许多著名的孝子都是贫穷的人,比如孔子的学生子路。
子路小时候家里很穷,他自己在外面挖野菜吃,却从百里之外背米回家侍奉双亲。后来子路做官了,很有钱。他出使楚国的时候,有豪华的车队,还有很多随从,吃的也是“山珍海味”,但是锦衣玉食的日子却让子路哭了起来。他说:“现在我可以吃得很好,睡得很好,穿得也好,可我就算是还想背负着一袋米,走上百里的路去供奉我的双亲也不能了。”这个时候他的父母已经过世了。孔子觉得他很孝顺,就安慰他说:“你的父母应该感到很满足了,因为他们在世的时候已享受到你的孝敬了。”
只要对父母有虔诚的心,并尽自己所能让父母感到幸福,这就是最诚挚的孝顺了。
因此,王阳明一再强调为人子女者要有“诚于孝亲的心”。他还打比方说:“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所以子女在孝顺父母的时候,一定要真心诚意,表里如一。
从前有个老裁缝,妻子去世以后一直孤单地生活着。他辛苦工作了一生,但没攒下多少钱。现在他太老了,已经不能做活儿了。他的双手抖得厉害,根本无法穿针;而且老眼昏花,缝不直一条线。他有三个儿子,都已经长大成人,结了婚有了各自的家。他们忙于自己的生活,只是每周回来和父亲吃一顿饭。渐渐的,老人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了,儿子们看他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他心想:“他们不愿意陪在我的身边,因为他们害怕我会成为他们的累赘。”他彻夜不眠为此事担心,最后他想出了一个办法。
一天早上,他找到木匠朋友,让他帮助自己做一个大箱子。然后他又跟锁匠朋友要了一把旧锁头。最后他找到卖玻璃的朋友,把朋友手头所有的碎玻璃都要过来。老人把箱子拿回来,装满碎玻璃,紧紧地锁住,放在了饭桌下面。当儿子们又来吃饭的时候,他们的脚踢到了箱子。他们都看向桌子下面,然后问他们的父亲:“里面是什么?”“噢,什么也没有,”老人说,“只是我平时省下的一些东西。”
儿子们轻轻动了动箱子想知道它有多重,他们踢了踢箱子,听见里面发出响声。“那一定是他这些年积攒的金子。”儿子们窃窃私语。他们经过讨论,认为应该保护这笔财产,于是他们决定轮流和父亲一起住,照顾他。
第一周,年轻的小儿子搬到父亲家里,照顾父亲,为他做饭;第二周是二儿子,再下一周是大儿子。就这样过了一段时日,最后年迈的父亲去世了。儿子们为他举办了体面的葬礼,因为他们知道饭桌下面有一笔不小的财产,为葬礼稍微挥霍一些他们还承担得起。葬礼结束后,他们满屋子搜,找到了钥匙。打开箱子后,他们看到的当然是碎玻璃。
“好恶心的诡计,”大儿子说,“对自己的儿子做出这么残忍的事情!”“但是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二儿子伤心地问,“我们必须对自己诚实,如果不是为了这个箱子,直到他去世也不会有人注意他。”“我真为自己感到羞愧,”小儿子抽泣着,“我们逼着自己的父亲欺骗我们,因为我们没有遵从小的时候他对我们的教诲。”
但是大儿子还是把箱子翻过来,想看清楚玻璃中是不是真的没有值钱的东西。他把所有的碎玻璃都倒在地上,顿时三个儿子都噤声无言,因为箱子底下刻着一行字:孝敬父母要发自内心!
孝顺是发自内心,由衷而出的。孝不仅仅是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心。一个人总强调正己,而正己的伊始要从回馈父母开始。孝为百德的先行,一个不知爱父母、没有德行的人绝难成事。
孝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没有表里如一的孝就没有真心实意的爱。在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时,我们要发自内心,真心地为父母做事。穷则穷孝,富则富孝,只要用一颗真正的孝心让父母开心愉快,自己也就真正尽到孝道了。
行孝,首先要使父母无忧
于是该然泣下,甚悔,且曰:“凤何如而可以免于不孝?”
予曰:“保尔精,毋绝尔生;正尔情,毋辱尔亲;尽尔职,毋以得失为尔惕;安尔命,毋以外物戕尔性。斯可以免矣。”
学生傅凤想要早点考取功名,以摆脱贫困的家境,更好地奉养父母,于是不眠不休地学习,却因劳累过度而病倒了。王阳明批评他的这种做法并不是孝顺,傅凤留下了悔恨的泪水,并向王阳明请教:“我如何才能够修正这种不孝的行为呢?”
王阳明回答说:“保养好你的身体,爱惜你的生命;端正你对父母的感情,不要辱没了父母对你的期望;尽心尽责地做好你该做的事情,不要有得失之心;平心静气地生活,心不要为外物所左右,这样你就能避免陷入不孝的处境。”
在王阳明看来,家贫亲老而不为禄仕,固然不得为孝,但欲求禄仕以成疾,使父母伤心悲苦,牵肠挂肚,这又怎么谈得上孝呢?由此可见,为人子女者在生活上不让父母担忧,不让父母伤心悲苦,这是对行孝最起码的要求。
孟武伯向孔子讨教关于孝的含义。孔子答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说,由于疾病不受人控制,因此子女如果能常常以谨慎持身,使父母只忧虑子女的疾病,而没有别的东西可忧虑,这就是孝。然而现实社会中,有些人能自理自立,却还是让父母整天为了他担惊受怕,这便是不孝。
在一个关着一些死刑犯的牢房里,死刑犯们聚在一起看书闲聊。一名犯人指着书中的珠宝说:“我母亲没有一件像样的首饰,如果她戴上这些首饰一定会很高兴。”另一名犯人指着书中的房屋说:“我家的房子又破又旧,每逢下雨就漏,我的母亲如果有这么一间漂亮的房子她该多高兴啊。”第三个犯人指着书中的汽车说:“我真想给母亲买一辆车子,以后她来看我的时候就不用走那么远的路了。”书最后传到一个犯人的手中,他拿着看了很长时间,看着上面的珠宝、房子、汽车……他沉思了许久后,流着泪说:“我们从一出生就让母亲操心劳神,直到长大了,本该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却由于我们的错误,让母亲更加为我们操劳。我们都是母亲牵挂的根源,更是母亲幸福的寄托。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连着母亲的心,我们是母亲心中永远的痛。母亲的付出,不是为了得到珠宝、别墅、小汽车这些物质上的回报,因为在她们心里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自己的儿子是一个正直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如果我们的母亲有一个好儿子就好了!”这时,所有的人都低下了头。
对父母最好的回报不是珠宝、汽车、别墅这些外在的东西,而是有一个“好”儿子,除了疾病,他们不必为儿女的衣、食、住、行等其他方面担忧。
俗语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无论儿女有多大,都永远是父母心中的牵挂。子女离家的时候,父母心里总是充满担心与牵挂,分别总是令他们黯然神伤。他们会担心子女在外面是否吃饱穿暖,是否会受人欺负,是否会误入歧途等,因此才有了这句“父母唯其疾之忧”。然而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做到呢?因此,王阳明才会告诫人们:行孝,首先要使父母无忧。
尽心尽力满足父母的期望
夫孝子之于亲,固有不必捧觞戏彩以为寿,不必柔滑旨甘以为养,不必候起居奔走扶携以为劳者。非子之心谓不必如是也,子之心愿如是,而亲以为不必如是,必如彼而后吾之心始乐也。子必为是不为彼以拂其情,而曰“吾以为孝”,其得为养志乎?孝莫大乎养志。
王阳明认为,对父母真正的孝顺,不单单是安排酒宴、歌舞来为父母大肆祝寿,也不单单是费尽心思为父母准备美味可口的食物,更不单单是照顾父母的起居、扶持父母行走。真正的孝顺不是子女能够奉养父母,而是要遵循父母的意愿,尽心尽力地满足父母的期望。正如王阳明所说:“孝莫大乎养志。”
王阳明在《书黄梦星卷》中记载:
潮州处士黄保仰慕王阳明的学问,但鉴于自己年纪大了,不能远行,便让自己的儿子黄梦星远行千里来到越地向王阳明求学。黄梦星在王阳明处学习几个月后,就会请假回家去看望自己的父亲,在家陪伴父亲一两个月后再回来继续求学,然后学习几个月后再回家看望父亲。黄梦星就这样在相隔数千里的潮越两地来回奔波,十分辛苦。
王阳明对此感到很不解,就询问黄梦星。黄梦星回答说:“我的父亲是一个仰慕圣贤之道的人,他偶然从同乡的薛、杨两位先生那里听说了先生的学问博大高深,于是便对我说:‘我老了,并不期望你考中功名去做官,你如果能够像薛、杨两位先生那样向阳明先生求得圣贤的学问,我即便是每天喝粥饮水过清贫的日子,死后无钱买棺材只能直接入土下葬,也十分满足了。’就这样,我不远千... -->>
“百善孝为先”,在王阳明看来,孝顺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好品德的养成都是从孝行开始的。孝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各种品德养成的前提。
孝在于心,不在于物
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
王阳明认为,人们的心如果没有任何私欲,纯属天理,则是一颗虔诚孝敬的心,那到了冬天自然会记挂父母的寒冷,到了夏天自然会记挂父母的暑热,也就自然会讲求保暖、防暑的方法。这都是人们那颗虔诚孝敬的心产生出来的结果,也只有有虔诚的心,才会产生出孝的行为。
现在很多人认为自己没有能力给父母买漂亮的房子,让父母住洋楼坐汽车,这就是不孝。这当然不对,因为孝敬父母不仅要在物质上有所提供,更关键的是要用心。所谓“原心不原迹,原迹家贫无孝子”,就是说如果你把能否给父母丰衣足食看作是孝顺的话,那么家里贫穷的就没有孝子了。可古代的许多著名的孝子都是贫穷的人,比如孔子的学生子路。
子路小时候家里很穷,他自己在外面挖野菜吃,却从百里之外背米回家侍奉双亲。后来子路做官了,很有钱。他出使楚国的时候,有豪华的车队,还有很多随从,吃的也是“山珍海味”,但是锦衣玉食的日子却让子路哭了起来。他说:“现在我可以吃得很好,睡得很好,穿得也好,可我就算是还想背负着一袋米,走上百里的路去供奉我的双亲也不能了。”这个时候他的父母已经过世了。孔子觉得他很孝顺,就安慰他说:“你的父母应该感到很满足了,因为他们在世的时候已享受到你的孝敬了。”
只要对父母有虔诚的心,并尽自己所能让父母感到幸福,这就是最诚挚的孝顺了。
因此,王阳明一再强调为人子女者要有“诚于孝亲的心”。他还打比方说:“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所以子女在孝顺父母的时候,一定要真心诚意,表里如一。
从前有个老裁缝,妻子去世以后一直孤单地生活着。他辛苦工作了一生,但没攒下多少钱。现在他太老了,已经不能做活儿了。他的双手抖得厉害,根本无法穿针;而且老眼昏花,缝不直一条线。他有三个儿子,都已经长大成人,结了婚有了各自的家。他们忙于自己的生活,只是每周回来和父亲吃一顿饭。渐渐的,老人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了,儿子们看他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他心想:“他们不愿意陪在我的身边,因为他们害怕我会成为他们的累赘。”他彻夜不眠为此事担心,最后他想出了一个办法。
一天早上,他找到木匠朋友,让他帮助自己做一个大箱子。然后他又跟锁匠朋友要了一把旧锁头。最后他找到卖玻璃的朋友,把朋友手头所有的碎玻璃都要过来。老人把箱子拿回来,装满碎玻璃,紧紧地锁住,放在了饭桌下面。当儿子们又来吃饭的时候,他们的脚踢到了箱子。他们都看向桌子下面,然后问他们的父亲:“里面是什么?”“噢,什么也没有,”老人说,“只是我平时省下的一些东西。”
儿子们轻轻动了动箱子想知道它有多重,他们踢了踢箱子,听见里面发出响声。“那一定是他这些年积攒的金子。”儿子们窃窃私语。他们经过讨论,认为应该保护这笔财产,于是他们决定轮流和父亲一起住,照顾他。
第一周,年轻的小儿子搬到父亲家里,照顾父亲,为他做饭;第二周是二儿子,再下一周是大儿子。就这样过了一段时日,最后年迈的父亲去世了。儿子们为他举办了体面的葬礼,因为他们知道饭桌下面有一笔不小的财产,为葬礼稍微挥霍一些他们还承担得起。葬礼结束后,他们满屋子搜,找到了钥匙。打开箱子后,他们看到的当然是碎玻璃。
“好恶心的诡计,”大儿子说,“对自己的儿子做出这么残忍的事情!”“但是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二儿子伤心地问,“我们必须对自己诚实,如果不是为了这个箱子,直到他去世也不会有人注意他。”“我真为自己感到羞愧,”小儿子抽泣着,“我们逼着自己的父亲欺骗我们,因为我们没有遵从小的时候他对我们的教诲。”
但是大儿子还是把箱子翻过来,想看清楚玻璃中是不是真的没有值钱的东西。他把所有的碎玻璃都倒在地上,顿时三个儿子都噤声无言,因为箱子底下刻着一行字:孝敬父母要发自内心!
孝顺是发自内心,由衷而出的。孝不仅仅是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心。一个人总强调正己,而正己的伊始要从回馈父母开始。孝为百德的先行,一个不知爱父母、没有德行的人绝难成事。
孝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没有表里如一的孝就没有真心实意的爱。在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时,我们要发自内心,真心地为父母做事。穷则穷孝,富则富孝,只要用一颗真正的孝心让父母开心愉快,自己也就真正尽到孝道了。
行孝,首先要使父母无忧
于是该然泣下,甚悔,且曰:“凤何如而可以免于不孝?”
予曰:“保尔精,毋绝尔生;正尔情,毋辱尔亲;尽尔职,毋以得失为尔惕;安尔命,毋以外物戕尔性。斯可以免矣。”
学生傅凤想要早点考取功名,以摆脱贫困的家境,更好地奉养父母,于是不眠不休地学习,却因劳累过度而病倒了。王阳明批评他的这种做法并不是孝顺,傅凤留下了悔恨的泪水,并向王阳明请教:“我如何才能够修正这种不孝的行为呢?”
王阳明回答说:“保养好你的身体,爱惜你的生命;端正你对父母的感情,不要辱没了父母对你的期望;尽心尽责地做好你该做的事情,不要有得失之心;平心静气地生活,心不要为外物所左右,这样你就能避免陷入不孝的处境。”
在王阳明看来,家贫亲老而不为禄仕,固然不得为孝,但欲求禄仕以成疾,使父母伤心悲苦,牵肠挂肚,这又怎么谈得上孝呢?由此可见,为人子女者在生活上不让父母担忧,不让父母伤心悲苦,这是对行孝最起码的要求。
孟武伯向孔子讨教关于孝的含义。孔子答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说,由于疾病不受人控制,因此子女如果能常常以谨慎持身,使父母只忧虑子女的疾病,而没有别的东西可忧虑,这就是孝。然而现实社会中,有些人能自理自立,却还是让父母整天为了他担惊受怕,这便是不孝。
在一个关着一些死刑犯的牢房里,死刑犯们聚在一起看书闲聊。一名犯人指着书中的珠宝说:“我母亲没有一件像样的首饰,如果她戴上这些首饰一定会很高兴。”另一名犯人指着书中的房屋说:“我家的房子又破又旧,每逢下雨就漏,我的母亲如果有这么一间漂亮的房子她该多高兴啊。”第三个犯人指着书中的汽车说:“我真想给母亲买一辆车子,以后她来看我的时候就不用走那么远的路了。”书最后传到一个犯人的手中,他拿着看了很长时间,看着上面的珠宝、房子、汽车……他沉思了许久后,流着泪说:“我们从一出生就让母亲操心劳神,直到长大了,本该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却由于我们的错误,让母亲更加为我们操劳。我们都是母亲牵挂的根源,更是母亲幸福的寄托。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连着母亲的心,我们是母亲心中永远的痛。母亲的付出,不是为了得到珠宝、别墅、小汽车这些物质上的回报,因为在她们心里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自己的儿子是一个正直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如果我们的母亲有一个好儿子就好了!”这时,所有的人都低下了头。
对父母最好的回报不是珠宝、汽车、别墅这些外在的东西,而是有一个“好”儿子,除了疾病,他们不必为儿女的衣、食、住、行等其他方面担忧。
俗语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无论儿女有多大,都永远是父母心中的牵挂。子女离家的时候,父母心里总是充满担心与牵挂,分别总是令他们黯然神伤。他们会担心子女在外面是否吃饱穿暖,是否会受人欺负,是否会误入歧途等,因此才有了这句“父母唯其疾之忧”。然而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做到呢?因此,王阳明才会告诫人们:行孝,首先要使父母无忧。
尽心尽力满足父母的期望
夫孝子之于亲,固有不必捧觞戏彩以为寿,不必柔滑旨甘以为养,不必候起居奔走扶携以为劳者。非子之心谓不必如是也,子之心愿如是,而亲以为不必如是,必如彼而后吾之心始乐也。子必为是不为彼以拂其情,而曰“吾以为孝”,其得为养志乎?孝莫大乎养志。
王阳明认为,对父母真正的孝顺,不单单是安排酒宴、歌舞来为父母大肆祝寿,也不单单是费尽心思为父母准备美味可口的食物,更不单单是照顾父母的起居、扶持父母行走。真正的孝顺不是子女能够奉养父母,而是要遵循父母的意愿,尽心尽力地满足父母的期望。正如王阳明所说:“孝莫大乎养志。”
王阳明在《书黄梦星卷》中记载:
潮州处士黄保仰慕王阳明的学问,但鉴于自己年纪大了,不能远行,便让自己的儿子黄梦星远行千里来到越地向王阳明求学。黄梦星在王阳明处学习几个月后,就会请假回家去看望自己的父亲,在家陪伴父亲一两个月后再回来继续求学,然后学习几个月后再回家看望父亲。黄梦星就这样在相隔数千里的潮越两地来回奔波,十分辛苦。
王阳明对此感到很不解,就询问黄梦星。黄梦星回答说:“我的父亲是一个仰慕圣贤之道的人,他偶然从同乡的薛、杨两位先生那里听说了先生的学问博大高深,于是便对我说:‘我老了,并不期望你考中功名去做官,你如果能够像薛、杨两位先生那样向阳明先生求得圣贤的学问,我即便是每天喝粥饮水过清贫的日子,死后无钱买棺材只能直接入土下葬,也十分满足了。’就这样,我不远千...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