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剑诛江湖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由于中州属于薛家管辖,而薛家为了保持中立的态势,根本不准其他三国借道而行。几百年间,唐军和宋军好几次的会师就是因此而绕道了,最后导致贻误战机,惨败而回。
这一次,唐军和宋军不再顾虑薛家是什么中立势力,他们决定南北夹击中州,先除掉这颗几百年来的眼中钉,再挥师北上。
杨然被封定山王,此刻正驻守在中州附近的定军山上,杨然得到探子密报,知道唐军和宋军准备袭击中州,而中州就是定军山的嘴唇部位,杨然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
可是如今他手上兵微将寡,虽然被杨绍封为定山王,可是杨绍老奸巨猾,处处防范着他,如果不是大军压境之时,他手上的士兵只有区区一万,其他大多兵马都在附近几座州郡的总兵手中。
现在这种情形要想迅速集结军队那是不可能的,等军队集结好,恐怕中州城已经沦陷了,于是杨然铤而走险,率领一万将士攻城拔寨,深入唐境三百里,杀得唐军守城兵士无不望风而逃,七日之内连下城池十余座,直逼唐国都城。
虽然杨然英勇善哉,他却犯了兵家两大忌讳,第一,正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而这次杨然出师仓促,根本没有预备充足的粮草。第二,兵家最忌讳的就是孤军深入,他们如此深入敌国,左右没有策应,问题很快就显现了出来。
开始出现的是第一个问题,兵粮紧缺,手下将士食不果腹,三餐不继。而杨然攻下的城池,都是在唐军主动溃逃以后才入的城,那时候城里的兵粮已经被逃窜的难民洗劫一空。
杨然虽是跟着杨绍长大,在带兵打战方面冷峻,杀伐果断,可是在大仁大义面前,像极了他的父母,他实在不忍抢夺百姓的口粮,于是一日一餐又苦战了几日,一直撑到了唐军准备袭击中州的军队回师擒贼。
由于唐军回师,偏安胆怯的宋军也跟着撤军了,中州薛家之围是解了,可是杨然的麻烦却大了。
随着唐军回师,杨然大军被堵截在了唐国境内,而第二个问题也出现了,杨然孤军深入,两边没有策应,要想突围只能强行突破两边,食不果腹的将士最后选择了东北方向突围,因为只有这里突围才能尽快回到隋国。
唐军其实在围歼杨然时,也想到隋军也许会选择从东北方向突围,但是他们后来考虑到东北方向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最后选择留了这一处空门,让隋军深入无边无际的戈壁,最后迷失在里面,自取灭亡。
最后杨然果然从那里突围了,穿越无边无际的戈壁,那是杨然和狄青山永远忘不了的噩梦,开始他们进入戈壁时是五千多人,战马一千余匹,可是在途中战马全部被杀来吃了,而路途却才行至一大半,最后他们只能选择互相割肉填腹,因为自己实在是吃不下自己的肉。只能互相之间割肉交换。
开始的时候,他们只是割腹部和胸部的肉,最后饿得实在不行的,连大腿的肉都割去换战友的肉了,结果可想而知,那些率先割大腿肉的,最后路都走不动了,活活困死在了戈壁滩里。
杨然和狄青山不肯食人肉,全军上下只有他们两个没有割肉作食,最后他们是被军士抬出戈壁滩的,他们现在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活过来的,但是杨然猜想或许是在他们饿得迷糊时,手下将士给他们喂食了人肉吧!
这五千将士最后走出戈壁滩时,人数已经不及千人,而且除了杨然和狄青山,一个个身上都是无数血窟窿,但是他们哪怕是死,在路上一直也没有想过互相残杀,这足以证明杨然治理军队,深得人心的魅力。
隋国百姓知道这事后,便给杨然的军队取了一个‘铁血军’的称号。那一战之后,百姓闻‘铁血军’之威名前来投军,‘铁血军’势力空前的浩大起来,从此唐宋两国便传出一句佳话:撼隋易,撼铁血军难。
中州薛家知道这事后,也深知自己欠杨然一个天大的人情,于是私下带给杨然一句话:若是日后有事求助薛氏一族,我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这一次,白平剑派接到几十路门派围攻的消息后,一边扬言要把会‘凋零剑法’的亲传弟子召回紫金山查明真相,一边寻找人脉前来助战,防止几十路门派不讲道义,毅然决然发动围攻白平剑派,导致剑派灭门的大战。
杨然作为岳千羽的亲传弟子,又习得‘凋零剑法’,自然被当作‘嫌疑人’传唤,收到师傅亲笔信的杨然,深知这次事态的严重性,所以命狄青山传信给薛家,让他们在最后时机出来助阵。
狄青山此刻不仅回想起了往日饿得晕厥的事,也想到了他们此行之前,杨然命他传信薛家的事。
“王爷,我记得去年我军中计,被围困于雁荡山的时候,当时军情万分危机,我说前去薛家求援,可是你却告诉我,薛家是最后的保障,不到万不得已不打这张‘人情牌’,可是如今只是江湖纷争,你怎么却把这么重要的‘人情牌’打了出来,卑职愚钝,还望王爷能直言原由,解我多日以来的困惑。”
杨然很耐心的解释道:“其实我早想告诉你,为何雁荡山一战,我死活不肯用薛家,主要是怕给薛家招来灾祸,他们毕竟是中立势力,要是贸然卷进战争,唐宋两军便师出有名,顺理成章就拔掉这颗眼中钉了,要是中州沦陷,唐宋两军挥师北上便没有了阻碍,这无疑不是将我隋国大门给唐宋两军大大敞开。这就好比一个贼,他本来看到主人家的门是关着的,还有些顾虑要不要进去,结果风一吹,门开了,里面根本没有人,你说贼会不会进去,到时候唐宋两军的进攻态势恐怕会更加猛烈,隋国必将处于四战之地。”
(本章完)
由于中州属于薛家管辖,而薛家为了保持中立的态势,根本不准其他三国借道而行。几百年间,唐军和宋军好几次的会师就是因此而绕道了,最后导致贻误战机,惨败而回。
这一次,唐军和宋军不再顾虑薛家是什么中立势力,他们决定南北夹击中州,先除掉这颗几百年来的眼中钉,再挥师北上。
杨然被封定山王,此刻正驻守在中州附近的定军山上,杨然得到探子密报,知道唐军和宋军准备袭击中州,而中州就是定军山的嘴唇部位,杨然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
可是如今他手上兵微将寡,虽然被杨绍封为定山王,可是杨绍老奸巨猾,处处防范着他,如果不是大军压境之时,他手上的士兵只有区区一万,其他大多兵马都在附近几座州郡的总兵手中。
现在这种情形要想迅速集结军队那是不可能的,等军队集结好,恐怕中州城已经沦陷了,于是杨然铤而走险,率领一万将士攻城拔寨,深入唐境三百里,杀得唐军守城兵士无不望风而逃,七日之内连下城池十余座,直逼唐国都城。
虽然杨然英勇善哉,他却犯了兵家两大忌讳,第一,正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而这次杨然出师仓促,根本没有预备充足的粮草。第二,兵家最忌讳的就是孤军深入,他们如此深入敌国,左右没有策应,问题很快就显现了出来。
开始出现的是第一个问题,兵粮紧缺,手下将士食不果腹,三餐不继。而杨然攻下的城池,都是在唐军主动溃逃以后才入的城,那时候城里的兵粮已经被逃窜的难民洗劫一空。
杨然虽是跟着杨绍长大,在带兵打战方面冷峻,杀伐果断,可是在大仁大义面前,像极了他的父母,他实在不忍抢夺百姓的口粮,于是一日一餐又苦战了几日,一直撑到了唐军准备袭击中州的军队回师擒贼。
由于唐军回师,偏安胆怯的宋军也跟着撤军了,中州薛家之围是解了,可是杨然的麻烦却大了。
随着唐军回师,杨然大军被堵截在了唐国境内,而第二个问题也出现了,杨然孤军深入,两边没有策应,要想突围只能强行突破两边,食不果腹的将士最后选择了东北方向突围,因为只有这里突围才能尽快回到隋国。
唐军其实在围歼杨然时,也想到隋军也许会选择从东北方向突围,但是他们后来考虑到东北方向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最后选择留了这一处空门,让隋军深入无边无际的戈壁,最后迷失在里面,自取灭亡。
最后杨然果然从那里突围了,穿越无边无际的戈壁,那是杨然和狄青山永远忘不了的噩梦,开始他们进入戈壁时是五千多人,战马一千余匹,可是在途中战马全部被杀来吃了,而路途却才行至一大半,最后他们只能选择互相割肉填腹,因为自己实在是吃不下自己的肉。只能互相之间割肉交换。
开始的时候,他们只是割腹部和胸部的肉,最后饿得实在不行的,连大腿的肉都割去换战友的肉了,结果可想而知,那些率先割大腿肉的,最后路都走不动了,活活困死在了戈壁滩里。
杨然和狄青山不肯食人肉,全军上下只有他们两个没有割肉作食,最后他们是被军士抬出戈壁滩的,他们现在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活过来的,但是杨然猜想或许是在他们饿得迷糊时,手下将士给他们喂食了人肉吧!
这五千将士最后走出戈壁滩时,人数已经不及千人,而且除了杨然和狄青山,一个个身上都是无数血窟窿,但是他们哪怕是死,在路上一直也没有想过互相残杀,这足以证明杨然治理军队,深得人心的魅力。
隋国百姓知道这事后,便给杨然的军队取了一个‘铁血军’的称号。那一战之后,百姓闻‘铁血军’之威名前来投军,‘铁血军’势力空前的浩大起来,从此唐宋两国便传出一句佳话:撼隋易,撼铁血军难。
中州薛家知道这事后,也深知自己欠杨然一个天大的人情,于是私下带给杨然一句话:若是日后有事求助薛氏一族,我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这一次,白平剑派接到几十路门派围攻的消息后,一边扬言要把会‘凋零剑法’的亲传弟子召回紫金山查明真相,一边寻找人脉前来助战,防止几十路门派不讲道义,毅然决然发动围攻白平剑派,导致剑派灭门的大战。
杨然作为岳千羽的亲传弟子,又习得‘凋零剑法’,自然被当作‘嫌疑人’传唤,收到师傅亲笔信的杨然,深知这次事态的严重性,所以命狄青山传信给薛家,让他们在最后时机出来助阵。
狄青山此刻不仅回想起了往日饿得晕厥的事,也想到了他们此行之前,杨然命他传信薛家的事。
“王爷,我记得去年我军中计,被围困于雁荡山的时候,当时军情万分危机,我说前去薛家求援,可是你却告诉我,薛家是最后的保障,不到万不得已不打这张‘人情牌’,可是如今只是江湖纷争,你怎么却把这么重要的‘人情牌’打了出来,卑职愚钝,还望王爷能直言原由,解我多日以来的困惑。”
杨然很耐心的解释道:“其实我早想告诉你,为何雁荡山一战,我死活不肯用薛家,主要是怕给薛家招来灾祸,他们毕竟是中立势力,要是贸然卷进战争,唐宋两军便师出有名,顺理成章就拔掉这颗眼中钉了,要是中州沦陷,唐宋两军挥师北上便没有了阻碍,这无疑不是将我隋国大门给唐宋两军大大敞开。这就好比一个贼,他本来看到主人家的门是关着的,还有些顾虑要不要进去,结果风一吹,门开了,里面根本没有人,你说贼会不会进去,到时候唐宋两军的进攻态势恐怕会更加猛烈,隋国必将处于四战之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