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吾妻真乃神人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等把这尊大佛送走,县令与师爷对视一眼,俱是一脸复杂。
刘荃闷了一上午,总算能好好说话,嘴皮子敞了开:“哎哟我的爹喂!我今儿早上才刚把那俩鸟儿提溜回来,三两银子一只。自己还没耍上,您倒好,一声招呼不打,直接就给我送人了!”
县令烦躁地一挥手,绕过他回了书房。判了死罪的犯人能不能放,他一人说了不算,得把陈事函递上去,等着海津府批复。
刚提笔写了两行,刘荃跟进来了,端着碗饭絮絮叨叨:“不过是个丫头片子,这人是什么来头,爹为何待她恭恭敬敬?”
不等他爹吱声,刘荃眼睛一眯,作警惕状:“难不成您想把她收了房?都多大岁数了,还贼心不死的,您也不怕扭着腰。”
“休得胡言!”
县令眉头一竖,一杯半温不凉的茶差点泼他头上,一拍桌子就骂:“花钱送你拜师读书学道理,学的道理都被狗吃了吗!张口就是腌臜话!什么叫收了房!你瞧瞧人家,不满二十的丫头片子,甫一回乡就敢掏银子买一座五进的宅子!你呢,老大不小的人了,成日不学无术!至今还跟爹要银子使!”
刘荃默默闭上嘴,心说老头子每个月总有这么两天,火气上头了,逮谁骂谁。
县令絮絮叨叨说了一通,脾气渐消,沉沉叹了口气:“你当爹想?枉我一把年纪了,还得对个丫头片子恭恭敬敬,就差跪下给她磕个头了。”
见儿子表情不解,县令含了一口茶,润了润嗓,接道:“西青镇的虞家你可知道?”
刘荃点头,虞家他自然是知道的。陈塘县七个镇四十五村三千户人家,虞家是最富的,富到什么程度呢?
这已是年底了,今年整个县课税款已经交上去了,虞家一家——占了十分之六。
陈塘地处平原,三面环水,且算是灵山沃土,以前也富过两代人。后来从析津府到武清县的驰道修起来,恰好不过陈塘,离此处五十里远。
官道避开了,东西南北来往的人便都不往这边走,陈塘县也就一日日冷清了。鸿嘉末年那会儿,陈塘县连着三年冬旱夏涝秋又吊,更是雪上加霜。
一言蔽之,就是穷。
方圆万亩荒凉地,养出一家富贵人。这句童谣说的便是这虞家。
虞家早年出过秀才,子孙便通通去读书做学问,掏空了家底,都没能打出个水花来。落魄以后,却还死撑着书香门第的脸面,要不是后来出了个虞五爷,日子过得怕是还不如普通百姓家。
虞五爷是虞家的传奇,亦是整个陈塘县的传奇。
他是虞家的妾生子,生母早早没了,打小受大妇磋磨长大。及至十五,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嫡子都养不起,遑论他这个妾生子。虞五也不在家坐着,担条扁担出门,当起了卖货郎,十里八乡都走过。
时年正逢东鲁商帮取道陈塘,这一伙商人从潍县出发,到东胡边上做生意去。他们带着货物去了东胡,却正赶上关中战乱,帮里死了半数有余,仓皇逃得性命,回程路上人手便不够用了,便一路走,一路招年轻孩子入商帮。
虞五带着仅有的几两银子,跟着人家走了。此后十年杳无音信,连虞家都当他没了。
十年之后,衣锦还乡。回来不为光耀门楣,只为迁走他亲娘的坟。
这本是悖逆孝道不合规矩的,虞家上下却没人吭声——十箱白花花的银子一字摆开,堵上了他们的嘴。
陈塘县的人这才知道,这个当初不起眼的小子闯出了什么名堂。行商发家,转行药商,阿胶生意一路做到京城,后又垄住东鲁三条盐运道,虞家票号开遍半个大晋朝。
至于“京城十几座宅子”“娶了官家小姐”这些,反倒成了传奇的点缀,远不如摆在虞家的那十箱雪花银晃眼。
离乡十年,攒下泼天富贵。发家之快,让人连嫉妒都来不及升起来,就全转成了艳羡。
而今,又十多年过去了。
“咱陈塘穷得叮当响,我这官帽儿能不能戴稳,全指着虞五爷。就说县里瓷窑产的物件,都是靠虞家商路卖出去的。”
县令舔墨,又写了一行字,头也不抬:“他家祖宗在咱陈塘县一天,我就得当自己祖宗一样伺候着。”
刘荃听得瞠目结舌,半晌没回过味来,直到他爹那封陈事函写完了,这才呆呆问:“那方才那丫头片子又是谁?”
县令道:“那是虞五爷的独女,听说是打小当儿子养,将来要做虞家家主的。她爹忙着赚大钱,腾不出空,就叫她回县里看看。”
刘荃傻愣愣“噢”一声,又问:“看啥?京城那好地方不住,回咱县里做什么?”
县令瞥他一眼,哂笑:“每十年,皇帝会在天下富贾中选三家,发三块‘仁商’匾额。有这块匾额,商贾后人便可考科举,做朝官,反正数不尽的利。仁商之名怎么来?靠钱砸出来!”
“虞家回县里就是为这个,带着钱回来,这儿修修桥,那儿铺铺路,再掏钱建俩私塾,这叫扶危救困,荫及乡里,将来都能记作功德往上边报。他家拿名儿,咱拿利,也算是各取所需了。”
瞧见儿子这傻样,再想想方才虞锦一个年轻丫头却能独当一面的利落样,县令又是一阵唏嘘。当年他和虞五爷确确实实是同过窗的,二十多年过去,已经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再瞅瞅各家子女……
算了,不提也罢。
县令又道:“这里边的道道儿多着呢。你别瞧不上人家丫头片子,将来指不定还要靠人家提携。这些时别三天两头往窑子跑了,勤快点跑跑虞府,瞧瞧人家京城贵人怎么为人处世。”
刘荃无奈点头,遛出了书房,心里想的却是——
今儿那俩鹦鹉送得不冤。
*
县令将写好的陈事函送去了海津府,因是虞锦吩咐的,不敢耽搁,故走的是军驿。一来一回,又过去了五日功夫。
冯三恪从牢里放出来的那日是个晴天。
牢房一丈见方,这般宽敞的待遇是他这个死囚犯独有的,整间牢房黑沉沉,唯在北面有一扇小窗,光洒下来,地上照亮方方正正一小块。
冯三恪就坐在里边,怔怔望着那扇窗。
这几日|他签了好几份契书,自己不认字,文书也懒得把上头写着的字念给他,只要他往上盖手印。临走前含糊提了句,说是要他安分些,等着人来领他。
就是今日了。
听到牢房外有人行来,冯三恪眨了眨干涩的眼睛,回头望去。
外边行来两个灰衣狱卒,... -->>
等把这尊大佛送走,县令与师爷对视一眼,俱是一脸复杂。
刘荃闷了一上午,总算能好好说话,嘴皮子敞了开:“哎哟我的爹喂!我今儿早上才刚把那俩鸟儿提溜回来,三两银子一只。自己还没耍上,您倒好,一声招呼不打,直接就给我送人了!”
县令烦躁地一挥手,绕过他回了书房。判了死罪的犯人能不能放,他一人说了不算,得把陈事函递上去,等着海津府批复。
刚提笔写了两行,刘荃跟进来了,端着碗饭絮絮叨叨:“不过是个丫头片子,这人是什么来头,爹为何待她恭恭敬敬?”
不等他爹吱声,刘荃眼睛一眯,作警惕状:“难不成您想把她收了房?都多大岁数了,还贼心不死的,您也不怕扭着腰。”
“休得胡言!”
县令眉头一竖,一杯半温不凉的茶差点泼他头上,一拍桌子就骂:“花钱送你拜师读书学道理,学的道理都被狗吃了吗!张口就是腌臜话!什么叫收了房!你瞧瞧人家,不满二十的丫头片子,甫一回乡就敢掏银子买一座五进的宅子!你呢,老大不小的人了,成日不学无术!至今还跟爹要银子使!”
刘荃默默闭上嘴,心说老头子每个月总有这么两天,火气上头了,逮谁骂谁。
县令絮絮叨叨说了一通,脾气渐消,沉沉叹了口气:“你当爹想?枉我一把年纪了,还得对个丫头片子恭恭敬敬,就差跪下给她磕个头了。”
见儿子表情不解,县令含了一口茶,润了润嗓,接道:“西青镇的虞家你可知道?”
刘荃点头,虞家他自然是知道的。陈塘县七个镇四十五村三千户人家,虞家是最富的,富到什么程度呢?
这已是年底了,今年整个县课税款已经交上去了,虞家一家——占了十分之六。
陈塘地处平原,三面环水,且算是灵山沃土,以前也富过两代人。后来从析津府到武清县的驰道修起来,恰好不过陈塘,离此处五十里远。
官道避开了,东西南北来往的人便都不往这边走,陈塘县也就一日日冷清了。鸿嘉末年那会儿,陈塘县连着三年冬旱夏涝秋又吊,更是雪上加霜。
一言蔽之,就是穷。
方圆万亩荒凉地,养出一家富贵人。这句童谣说的便是这虞家。
虞家早年出过秀才,子孙便通通去读书做学问,掏空了家底,都没能打出个水花来。落魄以后,却还死撑着书香门第的脸面,要不是后来出了个虞五爷,日子过得怕是还不如普通百姓家。
虞五爷是虞家的传奇,亦是整个陈塘县的传奇。
他是虞家的妾生子,生母早早没了,打小受大妇磋磨长大。及至十五,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嫡子都养不起,遑论他这个妾生子。虞五也不在家坐着,担条扁担出门,当起了卖货郎,十里八乡都走过。
时年正逢东鲁商帮取道陈塘,这一伙商人从潍县出发,到东胡边上做生意去。他们带着货物去了东胡,却正赶上关中战乱,帮里死了半数有余,仓皇逃得性命,回程路上人手便不够用了,便一路走,一路招年轻孩子入商帮。
虞五带着仅有的几两银子,跟着人家走了。此后十年杳无音信,连虞家都当他没了。
十年之后,衣锦还乡。回来不为光耀门楣,只为迁走他亲娘的坟。
这本是悖逆孝道不合规矩的,虞家上下却没人吭声——十箱白花花的银子一字摆开,堵上了他们的嘴。
陈塘县的人这才知道,这个当初不起眼的小子闯出了什么名堂。行商发家,转行药商,阿胶生意一路做到京城,后又垄住东鲁三条盐运道,虞家票号开遍半个大晋朝。
至于“京城十几座宅子”“娶了官家小姐”这些,反倒成了传奇的点缀,远不如摆在虞家的那十箱雪花银晃眼。
离乡十年,攒下泼天富贵。发家之快,让人连嫉妒都来不及升起来,就全转成了艳羡。
而今,又十多年过去了。
“咱陈塘穷得叮当响,我这官帽儿能不能戴稳,全指着虞五爷。就说县里瓷窑产的物件,都是靠虞家商路卖出去的。”
县令舔墨,又写了一行字,头也不抬:“他家祖宗在咱陈塘县一天,我就得当自己祖宗一样伺候着。”
刘荃听得瞠目结舌,半晌没回过味来,直到他爹那封陈事函写完了,这才呆呆问:“那方才那丫头片子又是谁?”
县令道:“那是虞五爷的独女,听说是打小当儿子养,将来要做虞家家主的。她爹忙着赚大钱,腾不出空,就叫她回县里看看。”
刘荃傻愣愣“噢”一声,又问:“看啥?京城那好地方不住,回咱县里做什么?”
县令瞥他一眼,哂笑:“每十年,皇帝会在天下富贾中选三家,发三块‘仁商’匾额。有这块匾额,商贾后人便可考科举,做朝官,反正数不尽的利。仁商之名怎么来?靠钱砸出来!”
“虞家回县里就是为这个,带着钱回来,这儿修修桥,那儿铺铺路,再掏钱建俩私塾,这叫扶危救困,荫及乡里,将来都能记作功德往上边报。他家拿名儿,咱拿利,也算是各取所需了。”
瞧见儿子这傻样,再想想方才虞锦一个年轻丫头却能独当一面的利落样,县令又是一阵唏嘘。当年他和虞五爷确确实实是同过窗的,二十多年过去,已经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再瞅瞅各家子女……
算了,不提也罢。
县令又道:“这里边的道道儿多着呢。你别瞧不上人家丫头片子,将来指不定还要靠人家提携。这些时别三天两头往窑子跑了,勤快点跑跑虞府,瞧瞧人家京城贵人怎么为人处世。”
刘荃无奈点头,遛出了书房,心里想的却是——
今儿那俩鹦鹉送得不冤。
*
县令将写好的陈事函送去了海津府,因是虞锦吩咐的,不敢耽搁,故走的是军驿。一来一回,又过去了五日功夫。
冯三恪从牢里放出来的那日是个晴天。
牢房一丈见方,这般宽敞的待遇是他这个死囚犯独有的,整间牢房黑沉沉,唯在北面有一扇小窗,光洒下来,地上照亮方方正正一小块。
冯三恪就坐在里边,怔怔望着那扇窗。
这几日|他签了好几份契书,自己不认字,文书也懒得把上头写着的字念给他,只要他往上盖手印。临走前含糊提了句,说是要他安分些,等着人来领他。
就是今日了。
听到牢房外有人行来,冯三恪眨了眨干涩的眼睛,回头望去。
外边行来两个灰衣狱卒,...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