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李逵的逆袭之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地,可真要说施政才能,确实都不咋地。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就是,感性思维造就了惊艳的文采,但是理性思维才是老成持重的干才。冲动之人,做不成一个好官,就这么简单。纵观历史,诗文出彩的官员,当官大都稀疏平常,就是这个道理。
好不容易看到一个李逵,让苏轼觉得是个可造之材,他能放过了?
李逵这小子行事如此懈怠,怎么可能有好学问?
没有好学问,怎么可能中进士。
不中进士,怎么能当官?
不当官如何将苏门发扬光大?
别以为苏轼在看书,似乎没有搭理李逵的意思。可视线的余光还是偷偷打量李逵。可惜,李逵吃太饱,有点犯困。春天就是这样,早晚天气寒冷,却能让人精神振奋。但到了中午,气温回升,整个人都是懒洋洋的不想动弹。坐着无所事事的李逵瞪着眼开始犯困,他睡觉不闭眼,要是在学堂里上课,仅凭这门绝技,就能做实了学渣的头把交椅。
可怜,堂堂龙图阁直学士,竟然眼睁睁的看着李逵长大了嘴巴,像极了一只不知天高地厚的蛤蟆,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更要命的是,苏轼之前还认为李逵有成为苏门步入朝堂成为国之干臣为的学子。忽然间,他有点后悔了,但后悔之后是愤怒。这货难道不能认真一点吗?
苏轼瞪着眼都看到李逵的后槽牙了,这才引起李逵的注意,急忙捂住嘴,心说:“怎么就打哈欠了,太不尊重人了。”
李逵急忙讨饶道:“学生错了。”
李逵觉得有必要提前让苏轼拟定推广名单,然后立刻开始对雪花盐的推广,只要雪花盐名气起来之后,马上溜之大吉才是保命的好办法。他在周元跟前读书就已经痛苦万分了,更不要说在苏轼门下读书。秦观,黄庭坚等师伯都是难得一见的天才。就连周元,也是千军万马科考大军中杀出来的饱学之士。他心里虚的都快尿频尿急了,哪里敢嚣张?
就他的智力,在苏轼面前表现出刻苦求学的品质会落到什么好处?
老好人苏轼马上就会变身文坛大魔王,纷纷中碾压李逵的智商,在地上摩擦,直到他万念俱灰。
别以为穿越是万能的,在见识眼界上或许是这样。可真要在智力上,能考取进士的人哪个是简单之辈?
大宋三年举办一次抡才大典,上亿人口,百万学子下场竞技。从县学,到州学,数百个书院,加上京城的太学。能够参加省试的学子就已经是千里挑一,能够通过省试的那是万里挑一。每次省试选拔六百贡生,参加皇帝举办的殿试。然后还会淘汰三百人。
也就是说,就算是获得同进士身份的学子,也是千军万马杀出来的才学卓绝之辈。至少全国统考前三百名的成绩,已经是非常恐怖。李逵觉得自己在这些人面前学渣一点,没什么错。自强不息,最终受伤的还是自己,何苦来哉?
更可怕的是,这三百人三年选拔一次,每次选拔都有不少参加过科举的老生,甚至中过进士的考生,也会下场。比如说章惇,当年他羞愧于比自己的侄子考得还差,毅然放弃了进士身份,选择下次再考。这才和苏轼成为同科进士。
用后世的考试来比较的话,就算科举考试是一场人生的高考。但是不同的是,大宋的高考,是高中生,大学生,硕士博士生一起下场,然后按照成绩来排名,还是三年举办一次的考试。
如此惨烈的竞争,李逵光想想就绝望。这不是沂水县,也不是沂州,真要靠着肚子里的真才实学,他能考中进士才怪了……很可能苦读也没用,反而会受伤更重。
而且他找到了其他的门路,或许也能一步登天,进士身份……嘿嘿,皇帝可以特旨敕封进士哒,难道皇帝特赐的进士就不是进士了?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过程重要,但是结果更重要。最多也就是赐予的同进士身份有点丢人而已,但李逵不嫌弃啊!
他不过是个普通人,拿什么和苏轼比,人家光进士也不止考中了一次,而是两次。一次是进士科,一次是制科。
当然制科和进士科不同,这是针对官员而设立的考试。苏轼和苏澈考中进士之后,并没有做官,而是在太学之中学习。然后在下一次制科考试之中,大放异彩,苏轼获得第三等的好成绩。制科成绩分五等,第一第二等不过是虚设,只有第三等才是有可能被获得的成绩,也就是说,制科第三等是最好的制科成绩。且在大宋三百年国诈之间,获得这个成绩的也只有苏轼一人,其他人都是第四、第五等。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至于李逵,呵呵,别多想了,这辈子都不可能在学问上被苏轼认可。
说什么三个月学完蒙学的天才,别逗了。人家十来岁就已经把经学都学完了,博览群书,甚至和他差不多年纪,十四五岁的时候,就认为自己把天下能看的书已经看得差不多了。这仅仅是看书吗?
错了,不是。
而是告诉后人一个事实,博览群书,是指看过的书都就能记住,用一个很贴切的成语来形容就是——过目不忘。
李逵要傻成什么样,才会在苏轼面前卖弄他那点可怜的智商?
当然了,这很可能和苏轼很闲有关系。
老老实实从书架上拿下一本《孟子》,臊眉耷眼的在回廊下坐着诵读起来:“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而在沂水县县衙,周元惊奇的发现老师苏轼竟然给他写信了。
看着信封上的字,亲切又熟悉,尤其是信封上的字迹的笔力遒劲且浑厚,更是让他爱不释手,周元心说:“真香!”
可是拆开信封,展开信纸,才看了两行,周元顿时气地怒吼道:“李逵!你又闹事!”
周元恨不得写下一个大大的‘冤’字,跪在老师苏轼的面前,哭诉道自己的冤情。李逵这小子,他根本就管不了啊!
地,可真要说施政才能,确实都不咋地。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就是,感性思维造就了惊艳的文采,但是理性思维才是老成持重的干才。冲动之人,做不成一个好官,就这么简单。纵观历史,诗文出彩的官员,当官大都稀疏平常,就是这个道理。
好不容易看到一个李逵,让苏轼觉得是个可造之材,他能放过了?
李逵这小子行事如此懈怠,怎么可能有好学问?
没有好学问,怎么可能中进士。
不中进士,怎么能当官?
不当官如何将苏门发扬光大?
别以为苏轼在看书,似乎没有搭理李逵的意思。可视线的余光还是偷偷打量李逵。可惜,李逵吃太饱,有点犯困。春天就是这样,早晚天气寒冷,却能让人精神振奋。但到了中午,气温回升,整个人都是懒洋洋的不想动弹。坐着无所事事的李逵瞪着眼开始犯困,他睡觉不闭眼,要是在学堂里上课,仅凭这门绝技,就能做实了学渣的头把交椅。
可怜,堂堂龙图阁直学士,竟然眼睁睁的看着李逵长大了嘴巴,像极了一只不知天高地厚的蛤蟆,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更要命的是,苏轼之前还认为李逵有成为苏门步入朝堂成为国之干臣为的学子。忽然间,他有点后悔了,但后悔之后是愤怒。这货难道不能认真一点吗?
苏轼瞪着眼都看到李逵的后槽牙了,这才引起李逵的注意,急忙捂住嘴,心说:“怎么就打哈欠了,太不尊重人了。”
李逵急忙讨饶道:“学生错了。”
李逵觉得有必要提前让苏轼拟定推广名单,然后立刻开始对雪花盐的推广,只要雪花盐名气起来之后,马上溜之大吉才是保命的好办法。他在周元跟前读书就已经痛苦万分了,更不要说在苏轼门下读书。秦观,黄庭坚等师伯都是难得一见的天才。就连周元,也是千军万马科考大军中杀出来的饱学之士。他心里虚的都快尿频尿急了,哪里敢嚣张?
就他的智力,在苏轼面前表现出刻苦求学的品质会落到什么好处?
老好人苏轼马上就会变身文坛大魔王,纷纷中碾压李逵的智商,在地上摩擦,直到他万念俱灰。
别以为穿越是万能的,在见识眼界上或许是这样。可真要在智力上,能考取进士的人哪个是简单之辈?
大宋三年举办一次抡才大典,上亿人口,百万学子下场竞技。从县学,到州学,数百个书院,加上京城的太学。能够参加省试的学子就已经是千里挑一,能够通过省试的那是万里挑一。每次省试选拔六百贡生,参加皇帝举办的殿试。然后还会淘汰三百人。
也就是说,就算是获得同进士身份的学子,也是千军万马杀出来的才学卓绝之辈。至少全国统考前三百名的成绩,已经是非常恐怖。李逵觉得自己在这些人面前学渣一点,没什么错。自强不息,最终受伤的还是自己,何苦来哉?
更可怕的是,这三百人三年选拔一次,每次选拔都有不少参加过科举的老生,甚至中过进士的考生,也会下场。比如说章惇,当年他羞愧于比自己的侄子考得还差,毅然放弃了进士身份,选择下次再考。这才和苏轼成为同科进士。
用后世的考试来比较的话,就算科举考试是一场人生的高考。但是不同的是,大宋的高考,是高中生,大学生,硕士博士生一起下场,然后按照成绩来排名,还是三年举办一次的考试。
如此惨烈的竞争,李逵光想想就绝望。这不是沂水县,也不是沂州,真要靠着肚子里的真才实学,他能考中进士才怪了……很可能苦读也没用,反而会受伤更重。
而且他找到了其他的门路,或许也能一步登天,进士身份……嘿嘿,皇帝可以特旨敕封进士哒,难道皇帝特赐的进士就不是进士了?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过程重要,但是结果更重要。最多也就是赐予的同进士身份有点丢人而已,但李逵不嫌弃啊!
他不过是个普通人,拿什么和苏轼比,人家光进士也不止考中了一次,而是两次。一次是进士科,一次是制科。
当然制科和进士科不同,这是针对官员而设立的考试。苏轼和苏澈考中进士之后,并没有做官,而是在太学之中学习。然后在下一次制科考试之中,大放异彩,苏轼获得第三等的好成绩。制科成绩分五等,第一第二等不过是虚设,只有第三等才是有可能被获得的成绩,也就是说,制科第三等是最好的制科成绩。且在大宋三百年国诈之间,获得这个成绩的也只有苏轼一人,其他人都是第四、第五等。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至于李逵,呵呵,别多想了,这辈子都不可能在学问上被苏轼认可。
说什么三个月学完蒙学的天才,别逗了。人家十来岁就已经把经学都学完了,博览群书,甚至和他差不多年纪,十四五岁的时候,就认为自己把天下能看的书已经看得差不多了。这仅仅是看书吗?
错了,不是。
而是告诉后人一个事实,博览群书,是指看过的书都就能记住,用一个很贴切的成语来形容就是——过目不忘。
李逵要傻成什么样,才会在苏轼面前卖弄他那点可怜的智商?
当然了,这很可能和苏轼很闲有关系。
老老实实从书架上拿下一本《孟子》,臊眉耷眼的在回廊下坐着诵读起来:“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而在沂水县县衙,周元惊奇的发现老师苏轼竟然给他写信了。
看着信封上的字,亲切又熟悉,尤其是信封上的字迹的笔力遒劲且浑厚,更是让他爱不释手,周元心说:“真香!”
可是拆开信封,展开信纸,才看了两行,周元顿时气地怒吼道:“李逵!你又闹事!”
周元恨不得写下一个大大的‘冤’字,跪在老师苏轼的面前,哭诉道自己的冤情。李逵这小子,他根本就管不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