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七十二沽风情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p;“我也舍不得离开夫人,以后定会回来看望夫人的。”
说着抹着眼泪儿与张妈一起退下。张妈交还了翠儿的身价,拿回卖身契交给翠儿,翠儿收拾了自己的东西,向三夫人告了辞跟着张妈出来。先在北门外寻个客栈住下,张妈告诉翠儿,
“事情办完要接你回京,并非你的母亲真的病了,那不过是个借口。”
翠儿这才放下心来,连忙谢过,又对张妈说:
“麻烦张妈妈帮我给人带个信。”
张妈听了很纳闷,
“翠儿姑娘你要给谁带信啊?”
“县衙里有个姓上官的,名叫上官枚,”
翠儿说:
“告诉他,就说翠儿已经自安家赎身出来,明日将由水路进京。”
张妈很惊讶,
“原来翠儿姑娘在县衙里还有熟人。”
翠儿连忙说:
“那是我的哥哥,也是近来我才知道哥哥来到这里。”
张妈听了也就不再多问,
“那好,你先在这里歇着,我这就去给你传信,有什么消息我会来告诉你的。明儿个一早我再来接你,已经定好了船,有人接你进京。。”
直到傍晚,张妈带回信来,上官枚说,知道了,定在通州相见。翠儿这才放下心来。第二天一早,张妈领着翠儿来到归贾胡同附近的码头,有事先雇好的船,船舱里面出来的还是自京里送翠儿来的李太太,这李太太还是那么富态,胖胖的圆脸上堆满了笑容,忙着将翠儿让进船舱。张妈也是满面堆笑,
“李太太,翠儿姑娘就交给您了,我也就不坐了,别误了你们开船。”
又对翠儿说:
“愿你一家人早日团聚,回去替我问候你的妈妈。”
张妈将崔博山交代的事办好,心中十分高兴,不住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崔博山交给自己四十两银子,要她将翠儿自安家接出来,以原价三十两回了翠儿的身价,自己跑了几趟腿,净落这十两银子,崔博山另外又谢了自己五两,连同送翠儿来时崔博山的五两谢仪,这二十两银子留着给儿子说个媳妇满好。
船沿御河行至通州码头,翠儿随李太太上了岸,自有夏掌柜安排的车子在码头等候。下了船翠儿就左右张望着找上官枚,直到要上车,也没看到枚儿身影,心中十分失望,是张妈没把信儿带到?还是枚儿哥哥有事耽搁了?无奈只得装作咳嗽,移步到旁边一颗大柳树边,拿出随身带的小小匕首,轻轻在树上刻下记号,这才转身随李太太上了车,一路直奔京城。到了宣武门外夹道居胡同一所宅院前下车,进了二跨院东厢房,只见张氏起身相迎,翠儿急走两步扑入张氏怀中叫声:
“妈妈,病好些了么?”
张氏将翠儿揽入怀中不禁喜泪盈眶,连声说:
“妈妈的病早好了,只是让你受罪了。”
翠儿见妈妈病好了,心中十分高兴,笑着说:
“只要妈妈的病好了,孩儿就心安了。妈,我在天津见到枚儿哥哥了。”
张氏一听十分惊讶,
“是吗?他们爷俩儿到了天津么?怎么没跟你一起进京?”
翠儿连忙说:
“妈,您别急,听我把话说完。在天津见到枚儿哥哥,他告诉我,爹爹现在京里,他是为寻找师伯才到的天津。只是我来时与枚儿哥哥说定,在通州相见,不知为何在通州没见到哥哥。”
说到这儿,一旁的李太太起身说:
“你们娘俩儿说着话儿,我去看看安排晚饭。”
李太太出去,屋里没有外人,翠儿才把枚儿与父亲被迫远避南洋这几年的经历简单讲给母亲听,又告诉母亲:
“枚儿哥哥在赴津途中受了伤,被赴任的天津知县救下,因此随知县暂在县衙存身,借机寻访师伯。我脱出身来准备回京时,就与枚儿哥哥传了信,约好到通州码头相见,可是到了那儿没见到枚儿哥哥,我只好留下记号,三天后再在通州码头与枚儿哥哥相见。”
张氏一听急忙说:
“不知你枚儿哥哥能否看到记号,要不要我们现在就去通州等他?”
翠儿嬉笑着说:
“妈妈,看你说的,枚儿哥哥怎会这么笨,只待三天后再去定会见到枚儿哥哥。”
张氏也只得说:
“好,好,听你的。听你的说法,原来你的爹爹如今正在京城之中。怎么这么巧,能让你在天津碰到你枚儿哥哥,这样一来,我们这一趟寻找他们爷俩儿就省了不少的事儿。”
随后,又压低声音,将自己近来的病况说一说,
“自你离开后,我就想,实际上我的病本来没那么重,定是着了人家的道儿。不过事情终究是有惊无险,服了几剂药就痊愈了。只是,翠儿你在那里自己一个人办事,叫为娘担心。”
翠儿笑着说:
“孩儿办这点事还不是手到擒来,因为我看那门上的机关的确是我们一脉相传,特别是那连锁装置,更是熟悉得很,自家的玩意儿,解锁当然不费劲。”
说到这儿,将身子移过来,依偎在妈妈怀里,现出一幅委屈的样子,
“只是我一个人在漆黑的夜里出来,心里实在是有些害怕,幸亏没人碰见,事情倒还顺利。”
张氏伸手将翠儿拦在怀里,看着她在自己面前撒娇,心中立时生出一股母爱的甜蜜感,拍着翠儿的肩,笑着道:
“看你,这么大了还跟妈妈撒娇。好孩子,难为你了,娘不该让你一个十几岁的女娃儿孤身一人冒这风险,实是为娘的错。”
翠儿自妈妈怀里挣出来,
“妈,怎么能这么说呢?妈妈有病在身,正是孩儿替妈妈分忧的时候,我当然要替妈妈担这风险。”
张氏只好笑着说:
“好翠儿,算妈妈说错了,我再问你,你是如何碰见你枚儿哥哥的?”
翠儿一听来了兴致,
“那是我到安家刚半个来月,那天,天津知县带人来到安家,那时枚儿哥哥正跟在知县身边。他们随着安家老爷往后面走,我自后宅往前面走,正巧碰见他们,要不是枚儿哥哥脸上的伤疤可以记认,几乎都认不出来了。当时不便相认,互相打了手势记号,晚上才在庄外见了面,枚儿哥哥才将他和爹爹这几年的经历告诉我。”
张氏想象着枚儿成年后的样子问:
“你枚儿哥哥想必比你要高一头了吧?”
翠儿想想当时的情景,点点头说:
“是啊!要不我怎么险些认不出来呢。”
张氏又似喃喃自语的说:
“与他们爷俩儿分别已经有六个年头了吧?分开时你们还都是十来岁的娃儿,六年过去你们都长大成人了。唉,你爹爹想必也添了白发了。”
说着,一时陷入沉思。看着妈妈的表情,翠儿贴近张氏的脸不安的问:
“妈妈,怎么了?你没事吧?”
听翠儿问,张氏才回过神来,笑笑说:
“没事儿,妈妈是想快要见到枚儿和你的爹爹了,心里想着与他们几年不见,不知有怎样的变化。唔,对了,我问你,你枚儿哥哥寻访到你师伯的下落了吗?”
“枚儿哥哥说,还没有消息,但他说肯定师伯在天津卫,是在京里就打听清楚的了,叫我看也是,象安家藏珍楼的机关设施也许就是我那师伯的手艺呢。”
张氏点点头说:
“这么说也有道理,你这个师伯叫梁三,家传的木作手艺,幼时跟你外祖父学武,既是南少林的弟子,又曾学了咱上官家的手艺,所以你看的也许很对。但愿你枚儿哥哥早些找到你师伯,回京与咱们团聚。”
“是啊,孩儿也盼着呢。”
一时让娘俩儿陷入对一家人即将团聚的期盼之中。
p;“我也舍不得离开夫人,以后定会回来看望夫人的。”
说着抹着眼泪儿与张妈一起退下。张妈交还了翠儿的身价,拿回卖身契交给翠儿,翠儿收拾了自己的东西,向三夫人告了辞跟着张妈出来。先在北门外寻个客栈住下,张妈告诉翠儿,
“事情办完要接你回京,并非你的母亲真的病了,那不过是个借口。”
翠儿这才放下心来,连忙谢过,又对张妈说:
“麻烦张妈妈帮我给人带个信。”
张妈听了很纳闷,
“翠儿姑娘你要给谁带信啊?”
“县衙里有个姓上官的,名叫上官枚,”
翠儿说:
“告诉他,就说翠儿已经自安家赎身出来,明日将由水路进京。”
张妈很惊讶,
“原来翠儿姑娘在县衙里还有熟人。”
翠儿连忙说:
“那是我的哥哥,也是近来我才知道哥哥来到这里。”
张妈听了也就不再多问,
“那好,你先在这里歇着,我这就去给你传信,有什么消息我会来告诉你的。明儿个一早我再来接你,已经定好了船,有人接你进京。。”
直到傍晚,张妈带回信来,上官枚说,知道了,定在通州相见。翠儿这才放下心来。第二天一早,张妈领着翠儿来到归贾胡同附近的码头,有事先雇好的船,船舱里面出来的还是自京里送翠儿来的李太太,这李太太还是那么富态,胖胖的圆脸上堆满了笑容,忙着将翠儿让进船舱。张妈也是满面堆笑,
“李太太,翠儿姑娘就交给您了,我也就不坐了,别误了你们开船。”
又对翠儿说:
“愿你一家人早日团聚,回去替我问候你的妈妈。”
张妈将崔博山交代的事办好,心中十分高兴,不住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崔博山交给自己四十两银子,要她将翠儿自安家接出来,以原价三十两回了翠儿的身价,自己跑了几趟腿,净落这十两银子,崔博山另外又谢了自己五两,连同送翠儿来时崔博山的五两谢仪,这二十两银子留着给儿子说个媳妇满好。
船沿御河行至通州码头,翠儿随李太太上了岸,自有夏掌柜安排的车子在码头等候。下了船翠儿就左右张望着找上官枚,直到要上车,也没看到枚儿身影,心中十分失望,是张妈没把信儿带到?还是枚儿哥哥有事耽搁了?无奈只得装作咳嗽,移步到旁边一颗大柳树边,拿出随身带的小小匕首,轻轻在树上刻下记号,这才转身随李太太上了车,一路直奔京城。到了宣武门外夹道居胡同一所宅院前下车,进了二跨院东厢房,只见张氏起身相迎,翠儿急走两步扑入张氏怀中叫声:
“妈妈,病好些了么?”
张氏将翠儿揽入怀中不禁喜泪盈眶,连声说:
“妈妈的病早好了,只是让你受罪了。”
翠儿见妈妈病好了,心中十分高兴,笑着说:
“只要妈妈的病好了,孩儿就心安了。妈,我在天津见到枚儿哥哥了。”
张氏一听十分惊讶,
“是吗?他们爷俩儿到了天津么?怎么没跟你一起进京?”
翠儿连忙说:
“妈,您别急,听我把话说完。在天津见到枚儿哥哥,他告诉我,爹爹现在京里,他是为寻找师伯才到的天津。只是我来时与枚儿哥哥说定,在通州相见,不知为何在通州没见到哥哥。”
说到这儿,一旁的李太太起身说:
“你们娘俩儿说着话儿,我去看看安排晚饭。”
李太太出去,屋里没有外人,翠儿才把枚儿与父亲被迫远避南洋这几年的经历简单讲给母亲听,又告诉母亲:
“枚儿哥哥在赴津途中受了伤,被赴任的天津知县救下,因此随知县暂在县衙存身,借机寻访师伯。我脱出身来准备回京时,就与枚儿哥哥传了信,约好到通州码头相见,可是到了那儿没见到枚儿哥哥,我只好留下记号,三天后再在通州码头与枚儿哥哥相见。”
张氏一听急忙说:
“不知你枚儿哥哥能否看到记号,要不要我们现在就去通州等他?”
翠儿嬉笑着说:
“妈妈,看你说的,枚儿哥哥怎会这么笨,只待三天后再去定会见到枚儿哥哥。”
张氏也只得说:
“好,好,听你的。听你的说法,原来你的爹爹如今正在京城之中。怎么这么巧,能让你在天津碰到你枚儿哥哥,这样一来,我们这一趟寻找他们爷俩儿就省了不少的事儿。”
随后,又压低声音,将自己近来的病况说一说,
“自你离开后,我就想,实际上我的病本来没那么重,定是着了人家的道儿。不过事情终究是有惊无险,服了几剂药就痊愈了。只是,翠儿你在那里自己一个人办事,叫为娘担心。”
翠儿笑着说:
“孩儿办这点事还不是手到擒来,因为我看那门上的机关的确是我们一脉相传,特别是那连锁装置,更是熟悉得很,自家的玩意儿,解锁当然不费劲。”
说到这儿,将身子移过来,依偎在妈妈怀里,现出一幅委屈的样子,
“只是我一个人在漆黑的夜里出来,心里实在是有些害怕,幸亏没人碰见,事情倒还顺利。”
张氏伸手将翠儿拦在怀里,看着她在自己面前撒娇,心中立时生出一股母爱的甜蜜感,拍着翠儿的肩,笑着道:
“看你,这么大了还跟妈妈撒娇。好孩子,难为你了,娘不该让你一个十几岁的女娃儿孤身一人冒这风险,实是为娘的错。”
翠儿自妈妈怀里挣出来,
“妈,怎么能这么说呢?妈妈有病在身,正是孩儿替妈妈分忧的时候,我当然要替妈妈担这风险。”
张氏只好笑着说:
“好翠儿,算妈妈说错了,我再问你,你是如何碰见你枚儿哥哥的?”
翠儿一听来了兴致,
“那是我到安家刚半个来月,那天,天津知县带人来到安家,那时枚儿哥哥正跟在知县身边。他们随着安家老爷往后面走,我自后宅往前面走,正巧碰见他们,要不是枚儿哥哥脸上的伤疤可以记认,几乎都认不出来了。当时不便相认,互相打了手势记号,晚上才在庄外见了面,枚儿哥哥才将他和爹爹这几年的经历告诉我。”
张氏想象着枚儿成年后的样子问:
“你枚儿哥哥想必比你要高一头了吧?”
翠儿想想当时的情景,点点头说:
“是啊!要不我怎么险些认不出来呢。”
张氏又似喃喃自语的说:
“与他们爷俩儿分别已经有六个年头了吧?分开时你们还都是十来岁的娃儿,六年过去你们都长大成人了。唉,你爹爹想必也添了白发了。”
说着,一时陷入沉思。看着妈妈的表情,翠儿贴近张氏的脸不安的问:
“妈妈,怎么了?你没事吧?”
听翠儿问,张氏才回过神来,笑笑说:
“没事儿,妈妈是想快要见到枚儿和你的爹爹了,心里想着与他们几年不见,不知有怎样的变化。唔,对了,我问你,你枚儿哥哥寻访到你师伯的下落了吗?”
“枚儿哥哥说,还没有消息,但他说肯定师伯在天津卫,是在京里就打听清楚的了,叫我看也是,象安家藏珍楼的机关设施也许就是我那师伯的手艺呢。”
张氏点点头说:
“这么说也有道理,你这个师伯叫梁三,家传的木作手艺,幼时跟你外祖父学武,既是南少林的弟子,又曾学了咱上官家的手艺,所以你看的也许很对。但愿你枚儿哥哥早些找到你师伯,回京与咱们团聚。”
“是啊,孩儿也盼着呢。”
一时让娘俩儿陷入对一家人即将团聚的期盼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