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大时代1900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t;圣人云有教无类,在学府之中就分三六九等,此事不妥吧?"
妥不妥,其实孟洛川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就冲李二爷的这个手段,这位就是个人物,但有些话不能说出来,孟洛川也只能给了李大成一个似是而非的回答。
"资金有限不得不做,若医府的几万学童,学成之后,只能出几百人,这样的耗费太大。
边学边选拔,不适合学医的就要提前剔出去,这也是无奈啊!"
说着话,一行人走到了码头上,码头边停靠着几艘官船,这也是京师那帮王八蛋摆谱弄出来的,当时一共弄了十艘往来微山岛的官船,可耗费却高达五万两银子,弄船摆谱的那几个,被李大成一遭沉到微山湖里,坐的就是他们弄出来的官船,这几个自然是不得好死的,死了之后,还得挂上一个办事不利遭天谴的帽子。
一行几十人分坐两艘官船,李大成选的也是最好的一艘,里面的家什全是红木所造,看着阔气的官船,孟洛川这边也是啧啧称奇。
"二爷这船不错啊!"
"嗯!是不错,花费也不小,十艘船花了五万两银子,可惜弄船的那几个,没能过得了微山湖龙王爷那一关,为了这十艘船,大成公这边自掏了腰包。"
想到那几个花了五万两银子弄了十艘破木船的货,李大成的牙根就有些发痒,五万两,可以买一艘百吨左右的轮船了,若是江船、河船,五万两能造两艘,一艘百吨的轮船,怎么也能载百十人的,这钱花的冤枉。
李大成提及这茬,也是在告诉孟洛川,医府这边的银子不会白花的,谁敢白花医府的银子,他这个龙王爷是要命的。
"可惜了!"
孟洛川一边跟李大成说着话,也在一边观察着这位李二爷,这位跟传说之中的一样,无法无天呐!若是孟洛川知道面前这位还是李二神将的话,或许就不会这么试探了。
"是可惜了!这上好的木料,十艘船用的木料,足以建造一座学堂了,这些人怎么想的?
不说这个了,四爷,对于机器纺纱、织布你是怎么看的?"
李大成带着孟洛川上微山岛,可不是为了说他杀官有多干脆的,而是想着跟孟洛川一起合作,有些时候招徕人才,靠钱还不够,要靠声望,李大成没有这些东西,而孟洛川有。
涉及到丝织这一行当,还要跟读书人挂钩的,这个时候可没有设计师这一行当,一般设计织造图案的都是有些才情的读书人,这样的人很难买的通,钱也有不好使的时候,但只要面前这位孟四爷开口,这样的读书人在山东要多少有多少的,亚圣后裔请人,哪个读书人不给面子?
"不妥!织造一行,生之者众食之者寡,机器纺织夺了小民生计,不妥!
从前,山东每州每县都有纺轮、机杼之声,如今呢?洋纱、洋布遍地,纺车、织机渐渐废弃,这岂不是夺了小民生计?
下面的百姓苦,油盐酱醋莫不出于这些小民生计,与民争利,不妥!"
孟洛川不愧是儒商,这话说的太符合儒教经意了,只可惜,李大成看重的不是儒教经意而是利益。
"哦...四爷的说法不错,大成公如今在山东的州县乡镇开设分号,对此也是深有体会,下面的升斗小民不易,换点油盐酱醋,不是用土布就是用鸡鸭牲畜这类,这生计难啊!
但四爷有没有想过,如今咱们的海关不能自主,洋人想要往大清卖什么就能卖什么,商家逐利,南边的大生建厂牟利之后,纱厂也成了赚大钱的行当,自大生之后,四爷知道出了多少纱厂吗?
纺纱织布,机器纱多了,机器织机也会随后跟上,这样的窘境不会越来越好,只会越来越窘迫的。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话不用李二为四爷解说吧?我看如今小民生计该变了!"
变通,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太难,李大成的心中也没有成法可用,在历经百年战乱之后,用几十年的时间堪堪追赶上了欧美,后世的东西,想要在现在承上启下很难。
小民生计要变,但如何来变,李大成也没有一个准确的衔接点,由农业转向工业,这个说起来很简单,做不好也是会出大乱子的。
运河工程、铁路工程、大成公、甜高粱,乃至于整个山东也只是李大成试点而已,成法需要摸索,大清现在的人口太多,与西方粗放式的耕作截然相反的精耕细作,对人口的束缚力极大,一步走错,万民逐利,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一旦工农业失调了,太多的人口涌向工业领域,就会导致土地荒芜,继而就是粮食危机,这个老毛子跟后世人都是有过经验教训的,老毛子没挺住,结果偌大的一个联邦一夜崩溃,这些都是前车之鉴。
承上启下,并不是李大成一个人的责任,孟洛川以及许许多多的人,都要承担这个责任的,大时代之中,人人都是亲历者,旁观?哪有这样的好事儿呢?
清廷闭关锁国,责任在谁?满清皇室?他们的责任是不小,但真正阻滞一国发展的并不是满清皇室,而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教,也并不是儒教不好,只不过明以后儒教不能与时俱进了,这才是一国发展停滞的主要原因。
想到这些,李大成也就更坚定了拉孟洛川入伙的决心,试想亚圣子弟都做工业了,儒教是不是也该变革了?
在微山医府,建小孔府与小孟府,也符合中西结合的路子,当医府开始由医学院向一个综合性大学迈进的时候,中西文化的碰撞也将在这里真正的进入白热化,儒教的与时俱进也就不得不做喽!
话赶话赶出话,虽说与孟洛川的交流不多,但孟洛川给了李大成新的思路,这个儒商必须要拉上大成公这条船的。(未完待续)
t;圣人云有教无类,在学府之中就分三六九等,此事不妥吧?"
妥不妥,其实孟洛川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就冲李二爷的这个手段,这位就是个人物,但有些话不能说出来,孟洛川也只能给了李大成一个似是而非的回答。
"资金有限不得不做,若医府的几万学童,学成之后,只能出几百人,这样的耗费太大。
边学边选拔,不适合学医的就要提前剔出去,这也是无奈啊!"
说着话,一行人走到了码头上,码头边停靠着几艘官船,这也是京师那帮王八蛋摆谱弄出来的,当时一共弄了十艘往来微山岛的官船,可耗费却高达五万两银子,弄船摆谱的那几个,被李大成一遭沉到微山湖里,坐的就是他们弄出来的官船,这几个自然是不得好死的,死了之后,还得挂上一个办事不利遭天谴的帽子。
一行几十人分坐两艘官船,李大成选的也是最好的一艘,里面的家什全是红木所造,看着阔气的官船,孟洛川这边也是啧啧称奇。
"二爷这船不错啊!"
"嗯!是不错,花费也不小,十艘船花了五万两银子,可惜弄船的那几个,没能过得了微山湖龙王爷那一关,为了这十艘船,大成公这边自掏了腰包。"
想到那几个花了五万两银子弄了十艘破木船的货,李大成的牙根就有些发痒,五万两,可以买一艘百吨左右的轮船了,若是江船、河船,五万两能造两艘,一艘百吨的轮船,怎么也能载百十人的,这钱花的冤枉。
李大成提及这茬,也是在告诉孟洛川,医府这边的银子不会白花的,谁敢白花医府的银子,他这个龙王爷是要命的。
"可惜了!"
孟洛川一边跟李大成说着话,也在一边观察着这位李二爷,这位跟传说之中的一样,无法无天呐!若是孟洛川知道面前这位还是李二神将的话,或许就不会这么试探了。
"是可惜了!这上好的木料,十艘船用的木料,足以建造一座学堂了,这些人怎么想的?
不说这个了,四爷,对于机器纺纱、织布你是怎么看的?"
李大成带着孟洛川上微山岛,可不是为了说他杀官有多干脆的,而是想着跟孟洛川一起合作,有些时候招徕人才,靠钱还不够,要靠声望,李大成没有这些东西,而孟洛川有。
涉及到丝织这一行当,还要跟读书人挂钩的,这个时候可没有设计师这一行当,一般设计织造图案的都是有些才情的读书人,这样的人很难买的通,钱也有不好使的时候,但只要面前这位孟四爷开口,这样的读书人在山东要多少有多少的,亚圣后裔请人,哪个读书人不给面子?
"不妥!织造一行,生之者众食之者寡,机器纺织夺了小民生计,不妥!
从前,山东每州每县都有纺轮、机杼之声,如今呢?洋纱、洋布遍地,纺车、织机渐渐废弃,这岂不是夺了小民生计?
下面的百姓苦,油盐酱醋莫不出于这些小民生计,与民争利,不妥!"
孟洛川不愧是儒商,这话说的太符合儒教经意了,只可惜,李大成看重的不是儒教经意而是利益。
"哦...四爷的说法不错,大成公如今在山东的州县乡镇开设分号,对此也是深有体会,下面的升斗小民不易,换点油盐酱醋,不是用土布就是用鸡鸭牲畜这类,这生计难啊!
但四爷有没有想过,如今咱们的海关不能自主,洋人想要往大清卖什么就能卖什么,商家逐利,南边的大生建厂牟利之后,纱厂也成了赚大钱的行当,自大生之后,四爷知道出了多少纱厂吗?
纺纱织布,机器纱多了,机器织机也会随后跟上,这样的窘境不会越来越好,只会越来越窘迫的。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话不用李二为四爷解说吧?我看如今小民生计该变了!"
变通,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太难,李大成的心中也没有成法可用,在历经百年战乱之后,用几十年的时间堪堪追赶上了欧美,后世的东西,想要在现在承上启下很难。
小民生计要变,但如何来变,李大成也没有一个准确的衔接点,由农业转向工业,这个说起来很简单,做不好也是会出大乱子的。
运河工程、铁路工程、大成公、甜高粱,乃至于整个山东也只是李大成试点而已,成法需要摸索,大清现在的人口太多,与西方粗放式的耕作截然相反的精耕细作,对人口的束缚力极大,一步走错,万民逐利,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一旦工农业失调了,太多的人口涌向工业领域,就会导致土地荒芜,继而就是粮食危机,这个老毛子跟后世人都是有过经验教训的,老毛子没挺住,结果偌大的一个联邦一夜崩溃,这些都是前车之鉴。
承上启下,并不是李大成一个人的责任,孟洛川以及许许多多的人,都要承担这个责任的,大时代之中,人人都是亲历者,旁观?哪有这样的好事儿呢?
清廷闭关锁国,责任在谁?满清皇室?他们的责任是不小,但真正阻滞一国发展的并不是满清皇室,而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教,也并不是儒教不好,只不过明以后儒教不能与时俱进了,这才是一国发展停滞的主要原因。
想到这些,李大成也就更坚定了拉孟洛川入伙的决心,试想亚圣子弟都做工业了,儒教是不是也该变革了?
在微山医府,建小孔府与小孟府,也符合中西结合的路子,当医府开始由医学院向一个综合性大学迈进的时候,中西文化的碰撞也将在这里真正的进入白热化,儒教的与时俱进也就不得不做喽!
话赶话赶出话,虽说与孟洛川的交流不多,但孟洛川给了李大成新的思路,这个儒商必须要拉上大成公这条船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