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大时代1900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山东传出不利于桂顺的消息之后,前期慌乱的微山官员们也得到了喘息之机,正当这些筹建医府的官员们在微山湖畔弹冠相庆,准备迎接桂贝勒倒台、塌楼的时候,京师那边却慌了。
官场之上欲扬先抑自污己身的例子也不鲜见,京师这帮人都是混迹于官场一辈子的老妖精了,你放个屁他都知道吃的是菜喝的是什么酒,李大成跟顾其行的阴毒招数,瞒不住官场上的老油子们。
桂顺在山东大开杀戒,消息传开之后,许多京师官员,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大事不妙,桂顺在微山做的事儿,可不是杀一儆百这么简单,而是真正的对着筹建医府上下的官员挥动了屠刀。
这把屠刀上面清清楚楚的写着两个字,株连!一旦事情闹大了,朝廷必然要有所反应,这反应不可能是在桂顺身上,桂顺是振威军的统帅,不提振威军对朝廷的作用,单是军令杀人主帅一言可决,即便桂顺杀错了,最大的罪责也不过是闭门思过而已,现在的朝廷需要振威军来震慑外洋。
桂顺没事儿,就该微山那些官员倒血霉了,官场上的攀扯,一个小案子,有可能牵扯到数十年之前的大案子,案子不管大小都能毁人前程的,医府的事情涉及银钱流转、粮食挪用,这些在官场上总结成一个字,那就是贪!
事情闹大了,朝廷要作何反应?只有肃贪这一条路可走,肃贪是百姓喜闻乐见的,也是朝廷维持其统治,最好的法子,这事儿朝廷这边也没什么不可接受的。
山东一省肃贪,波及的范围不大,许多官员还是可以接受的,但筹建医府的这些官员,一大半都不是山东的官员,由山东牵扯到京师,也就是公堂上的几句话,一个手印而已。
肃贪、攀扯,再肃贪再攀扯,京师的官员们不怕这些,官官相护也不是没道理的,他们怕的是身在山东的桂顺,一旦桂顺死死的咬住了微山的这些官员们不放,官官相护也就不好使了,到了那个时候,一系一系的人马都会被攀扯掉的。
波及范围太大,朝廷不敢?这话说的简单了,大清最不缺的就是人,京师有多少等缺儿的候补跟翰林?下面又有多少想要挤进京城的疆臣?
大清官场,中央制衡地方,地方也一样制衡中央的,别看地方上的年节孝敬日日不缺,可一旦到了可以落井下石的时候,地方的疆臣们就自成一系了,要对京师落井下石了,京师的官员垮台了,地方的官员才能进京师不是?桂顺这厮呆在山东,就能轻易的拨动地方与京师派系的争斗,地方与京师争斗起来,桂顺那杀千刀的自然可以置身事外了。
各自忍让,偃旗息鼓,那也是不可能的,人家在地方一待几年甚至几十年,为的是什么,还不是出将入相吗?出将入相,在地方上是没机会的,不进京师哪来的出将入相呢?
想明白了就得行动,可到了行动的时候,京师的官员们消息渠道上又遇到了麻烦。传递消息什么最快,无疑是电报,可电报不能用,电报总局掌握在盛宣怀的手里,用电报,京师这边前脚发了点报,盛宣怀那边后脚就能知道事情的始末,甚至于,消息到达山东不如到达上海道的速度快,因为人家是正管呐!
盛宣怀近期与张之洞有些暧昧不明,张之洞可是一心想进京师的,这样的事儿让盛宣怀知道了就是让张之洞知道了,张之洞若是知道了,必然要在地方上做文章,张之洞、刘坤一这些个疆臣,又有哪一个是省油的灯,这些人李鸿章也压不住的,张李可是正儿八百斗了许多年的政敌了。
涉及到进京与否,张之洞刘坤一肯定会不遗余力的,疆臣不入京师,等级上始终差了那么一点,张之洞想进京师,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自洋务开始,这位就想挤进京师的,这些年做的尤其直白,他知道了这事儿,不大做文章才怪呢!
用驿站,八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可惜啊!津沽大战之后,直隶一带的驿站也废了,驿站的马匹都被桂顺那杀千刀的征用了,现在驿路畅通的就只有西北一带了,再者有了电报,驿站的地位也在急速下降之中,一时三刻间,哪能建起新的驿站?
派人快马传递消息,从京师到济南府,从济南府到兖州府,最快也得五六天的时间,路上稍一耽搁,就得小半月的时间。
当京城的消息传到兖州府的时候,桂顺的恶名,不仅传遍了山东,也传遍了大清,顾其行已经开始筹划第二阶段了。
第二阶段的消息很多、很杂乱,也很惊人,桂顺大肆杀戮的背后,涉及到了山东的赈银、赈粮,还有医府筹建之事,据说涉及的数额,至少在几百万两上下。
朝廷挑头筹建的医府,募资数百万,募粮几十万石,这些银钱粮食,一点正经事儿也没做出来,许多粮食,还被山东的官员们高价卖给了粮商。
这样的消息在山东传播开来,引起的反响可就大了,原因也简单,之前鲁北经历过粮荒,现在鲁北的廉价粮,还没有运到鲁中与鲁西,山东大多数州县之人,吃的仍是高价的南方粮食。
涉及到了切身的利益,山东官民的反响也格外的大,一时间山东舆论的声响就热闹了,拥有话语权的秀才、举人、学生们,开始讨要说法了,大多数读书人,都是清贫的,山东粮价前段时间飞涨,最遭罪的是谁?可不是那些吃不起的人,而是那些吃得起的人。
读书人虽说清贫,但也算是能吃得起的那一撮人,心中抑郁不平之后是什么?之后就是放胆直言,有的人开始向南北的报社发电报了,一份数千言的电报几十两银子,这样的价格,不是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但有了大成公出手,几十两就不是事儿了。
大清舆论喉舌之地,不... -->>
山东传出不利于桂顺的消息之后,前期慌乱的微山官员们也得到了喘息之机,正当这些筹建医府的官员们在微山湖畔弹冠相庆,准备迎接桂贝勒倒台、塌楼的时候,京师那边却慌了。
官场之上欲扬先抑自污己身的例子也不鲜见,京师这帮人都是混迹于官场一辈子的老妖精了,你放个屁他都知道吃的是菜喝的是什么酒,李大成跟顾其行的阴毒招数,瞒不住官场上的老油子们。
桂顺在山东大开杀戒,消息传开之后,许多京师官员,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大事不妙,桂顺在微山做的事儿,可不是杀一儆百这么简单,而是真正的对着筹建医府上下的官员挥动了屠刀。
这把屠刀上面清清楚楚的写着两个字,株连!一旦事情闹大了,朝廷必然要有所反应,这反应不可能是在桂顺身上,桂顺是振威军的统帅,不提振威军对朝廷的作用,单是军令杀人主帅一言可决,即便桂顺杀错了,最大的罪责也不过是闭门思过而已,现在的朝廷需要振威军来震慑外洋。
桂顺没事儿,就该微山那些官员倒血霉了,官场上的攀扯,一个小案子,有可能牵扯到数十年之前的大案子,案子不管大小都能毁人前程的,医府的事情涉及银钱流转、粮食挪用,这些在官场上总结成一个字,那就是贪!
事情闹大了,朝廷要作何反应?只有肃贪这一条路可走,肃贪是百姓喜闻乐见的,也是朝廷维持其统治,最好的法子,这事儿朝廷这边也没什么不可接受的。
山东一省肃贪,波及的范围不大,许多官员还是可以接受的,但筹建医府的这些官员,一大半都不是山东的官员,由山东牵扯到京师,也就是公堂上的几句话,一个手印而已。
肃贪、攀扯,再肃贪再攀扯,京师的官员们不怕这些,官官相护也不是没道理的,他们怕的是身在山东的桂顺,一旦桂顺死死的咬住了微山的这些官员们不放,官官相护也就不好使了,到了那个时候,一系一系的人马都会被攀扯掉的。
波及范围太大,朝廷不敢?这话说的简单了,大清最不缺的就是人,京师有多少等缺儿的候补跟翰林?下面又有多少想要挤进京城的疆臣?
大清官场,中央制衡地方,地方也一样制衡中央的,别看地方上的年节孝敬日日不缺,可一旦到了可以落井下石的时候,地方的疆臣们就自成一系了,要对京师落井下石了,京师的官员垮台了,地方的官员才能进京师不是?桂顺这厮呆在山东,就能轻易的拨动地方与京师派系的争斗,地方与京师争斗起来,桂顺那杀千刀的自然可以置身事外了。
各自忍让,偃旗息鼓,那也是不可能的,人家在地方一待几年甚至几十年,为的是什么,还不是出将入相吗?出将入相,在地方上是没机会的,不进京师哪来的出将入相呢?
想明白了就得行动,可到了行动的时候,京师的官员们消息渠道上又遇到了麻烦。传递消息什么最快,无疑是电报,可电报不能用,电报总局掌握在盛宣怀的手里,用电报,京师这边前脚发了点报,盛宣怀那边后脚就能知道事情的始末,甚至于,消息到达山东不如到达上海道的速度快,因为人家是正管呐!
盛宣怀近期与张之洞有些暧昧不明,张之洞可是一心想进京师的,这样的事儿让盛宣怀知道了就是让张之洞知道了,张之洞若是知道了,必然要在地方上做文章,张之洞、刘坤一这些个疆臣,又有哪一个是省油的灯,这些人李鸿章也压不住的,张李可是正儿八百斗了许多年的政敌了。
涉及到进京与否,张之洞刘坤一肯定会不遗余力的,疆臣不入京师,等级上始终差了那么一点,张之洞想进京师,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自洋务开始,这位就想挤进京师的,这些年做的尤其直白,他知道了这事儿,不大做文章才怪呢!
用驿站,八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可惜啊!津沽大战之后,直隶一带的驿站也废了,驿站的马匹都被桂顺那杀千刀的征用了,现在驿路畅通的就只有西北一带了,再者有了电报,驿站的地位也在急速下降之中,一时三刻间,哪能建起新的驿站?
派人快马传递消息,从京师到济南府,从济南府到兖州府,最快也得五六天的时间,路上稍一耽搁,就得小半月的时间。
当京城的消息传到兖州府的时候,桂顺的恶名,不仅传遍了山东,也传遍了大清,顾其行已经开始筹划第二阶段了。
第二阶段的消息很多、很杂乱,也很惊人,桂顺大肆杀戮的背后,涉及到了山东的赈银、赈粮,还有医府筹建之事,据说涉及的数额,至少在几百万两上下。
朝廷挑头筹建的医府,募资数百万,募粮几十万石,这些银钱粮食,一点正经事儿也没做出来,许多粮食,还被山东的官员们高价卖给了粮商。
这样的消息在山东传播开来,引起的反响可就大了,原因也简单,之前鲁北经历过粮荒,现在鲁北的廉价粮,还没有运到鲁中与鲁西,山东大多数州县之人,吃的仍是高价的南方粮食。
涉及到了切身的利益,山东官民的反响也格外的大,一时间山东舆论的声响就热闹了,拥有话语权的秀才、举人、学生们,开始讨要说法了,大多数读书人,都是清贫的,山东粮价前段时间飞涨,最遭罪的是谁?可不是那些吃不起的人,而是那些吃得起的人。
读书人虽说清贫,但也算是能吃得起的那一撮人,心中抑郁不平之后是什么?之后就是放胆直言,有的人开始向南北的报社发电报了,一份数千言的电报几十两银子,这样的价格,不是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但有了大成公出手,几十两就不是事儿了。
大清舆论喉舌之地,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