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沧海横流(七) (1/2)
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一个人的甲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光绪二十年十一月,京城已经是隆冬季节,接连着的两场大雪让整个京城都笼罩在冰冷彻骨的严寒中。一大清早,冒着呼啸的寒风,都察院门口便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学子们,绝大多数都是进京赶考的举子,也有京师大学堂的学子。待到晌午日头升起来的时候,已经有数以千计的学子们举着"力拒和议"的横幅跪在了督察院门外的空地上,学子们一个个脸颊和双手都已经被冻得通红,但是每一个人的眼中都闪动着屈辱的愤怒,振臂高呼着"力拒和议,死战到底"的口号,激愤之情溢于言表。
都察院的大门至始至终都紧闭着,这一次督察院连出面劝解的人都没有了,还能劝解什么啊,那些御史们这个时候自己胸口都是憋着一口气,干脆趁着大家伙都在,挤在都察院里面埋头奋笔疾书,联名给朝廷写拒绝和议的奏章。
京城内外此时也已经是炸开了锅,茶馆酒肆,街头巷尾,闹的沸反盈天谈论的都是与日本和谈的事情。原本寻常百姓对于朝廷与日本和谈,也并不怎么放在心上。和谈是朝廷操心的事情,跟老百姓也扯不上什么关系,反正看眼前的局面,也不会让小鬼子日本人占什么便宜。可没曾想一夜之间,和谈的条款便和金州大捷、平壤大捷的消息一道在报纸上登了出来,迅速传遍了整个京城,大家伙顿时都被晃得有些傻眼了。
日本人要大清放弃朝鲜,承认朝鲜独立,骨子里无非就是要大清承认日本对朝鲜的占领,如果咱大清把朝鲜丢了,这事倒还有个说法。可现如今新建陆军已经收复了朝鲜的平壤,兵锋所向,半个朝鲜已经在大清的势力范围中,再怎么说,朝鲜原本就是大清的藩国,大清凭什么要放弃朝鲜啊?
更有甚者,日本人还要大清赔偿军费五千万两白银,开放广州、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老百姓不懂得开放通商口岸的利弊得失,可是想着五千万两白花花的银子,又是心疼又是上火,都按捺不住在心中骂起娘来。要说这日本人害了失心疯,不要脸不要皮的伸手要银子还就罢了,难道堂堂大清朝廷也是迷了心窍?连眼前这战局是怎么回事都看不清楚了?
中日之间的这场战争打到现在的局面,早已经不是起初大清节节败退的辰光了,如今在辽东辽南,新建陆军连战皆捷,一路是势如破竹凯歌高奏,一口气把日军打得来只有辽南大连湾那一万把人了。仗打到现在的地步,就算是再不懂兵事的人也看的出来,这小鬼子已经是疲态尽显,跟秋后的蚂蚱差不了多远了。尤其是金州之战和平壤之战后,大清已经慢慢把局面扳转了回来,隐隐的还稍许占了点上风。即便日本人现在是占据着山东半岛,可那里不还放着一个威海没有攻下来吗?以现在新建陆军的兵威气势,等到三下五除二收拾了辽南的日军残部,再回师山东,把小鬼子赶回那几个破岛上去也不算是什么难事。
正是看着大清也该要到顺风顺水的时候了,和谈就和谈吧,可朝廷即便是与日本人和谈,也不能谈出这么一个结果出来啊?什么玩意儿啊,一边把小鬼子揍得找不着北了,一边又上杆子的又是赔款,又是开放通商口岸,难不成咱大清吃饱了撑的,没事赔银子玩?
对朝廷的不满和埋怨在京城里面是铺天盖地,贩夫走卒、市井百姓,就连平常没事就晒晒太阳、斗斗蛐蛐的旗人子弟,这会子也是坐在茶馆里面喝着大碗茶,一脸的晦气。现如今旗人的光景也是一年不如一年了,往往是还没到月末就四处打饥荒,想寻个轻松一点的差事没有门路又行不通。朝廷倒好,白花花的五千万两银子眼睛也不眨一下,可着这银子跟咱旗人有仇,不往咱旗人自己家里放,送给小鬼子倒是轻巧的很?
一边是对朝廷的埋怨,另一边则不由自主都眼巴巴瞧着在田庄台的皇上了。暗地里,没少有各种各样的风声透出来,但是归根到底都不外乎是一个意思,皇上不还没回京吗?这仗是皇上领着新建陆军千难万险打赢的,这和谈的事情朝廷办成现在这个让人窝心上火的样子,看来咱大清还是只有靠皇上来力挽狂澜了...…
京城内外怨声载道,朝廷之中此刻也是乱成了一片。原本就不赞同和谈的官员们,在看到和议草案的时候,顿时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愤懑了。《时务报》刊登出和议草案的第二日,朝堂之中便有不少官员向朝廷上折子,力指和谈条款之非,恳请朝廷终止和谈。待到第三日,情形便如野火燎原般越演越烈,京城内00多名大大小小的官员联名向朝廷上折子,痛斥避战求和的行为,是明哲保身,妥协误国。请求朝廷拒绝和议,对于主持和谈的恭亲王,更是直斥其举止失措丧权辱国,要求朝廷严惩不贷。
就连和谈开始时,一直对和谈持观望态度的各地督抚,此时也纷纷向朝廷上折子,恳请朝廷力拒和约。尤以张之洞的言辞最为激烈,在奏折中直言"倭约各条贪苛太甚,各省军民必至痛恨深怒,断不甘心。若日后稍有枝节,彼即谓不依条约,立刻生事,彼时战不及战,守不及守,和不及和,即欲暂避亦不及避。...…其祸岂堪设想!中华何以立国?"
身为军机领班大臣的世铎,眼看着局面急转而下,心头也是火急火燎全然没有了主张。到颐和园递牌子求见太后被挡了驾,朝廷这边终日又被一大群官员围着,心头也是窝火的很。原本好好的平稳的朝局被这么一闹,一下子是掀起了惊涛骇浪,朝廷威信颜面扫地不说,这个时候,自己这些当初力主和谈的人,谁能谁又敢出面去触这样的霉头。世铎索性干脆告病在家,躲他个干干净净。他这一躲回府里,剩下奕劻也慌了,这种时候他也不笨,也寻了个理由不去军机上值守,免得成为众矢之的。
倒是孙毓汶和翁同龢每日里都按时到军机处办差,批阅各处的急件要务,接见各部官员,忙得是不可开交。只是说来也奇怪,原本并不对付的两人,值此朝廷风云突变之际,却都出人意料的对和议一事,保持着沉默不语的态度。孙毓汶的态度倒也不难理解,这件事情他原本也躲不开,所以干脆闷着头做事。而翁同龢身为帝党在朝廷中的领军人物,此前又一直反对朝廷与日本和谈,此时面对朝廷里面波涛汹涌的... -->>
光绪二十年十一月,京城已经是隆冬季节,接连着的两场大雪让整个京城都笼罩在冰冷彻骨的严寒中。一大清早,冒着呼啸的寒风,都察院门口便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学子们,绝大多数都是进京赶考的举子,也有京师大学堂的学子。待到晌午日头升起来的时候,已经有数以千计的学子们举着"力拒和议"的横幅跪在了督察院门外的空地上,学子们一个个脸颊和双手都已经被冻得通红,但是每一个人的眼中都闪动着屈辱的愤怒,振臂高呼着"力拒和议,死战到底"的口号,激愤之情溢于言表。
都察院的大门至始至终都紧闭着,这一次督察院连出面劝解的人都没有了,还能劝解什么啊,那些御史们这个时候自己胸口都是憋着一口气,干脆趁着大家伙都在,挤在都察院里面埋头奋笔疾书,联名给朝廷写拒绝和议的奏章。
京城内外此时也已经是炸开了锅,茶馆酒肆,街头巷尾,闹的沸反盈天谈论的都是与日本和谈的事情。原本寻常百姓对于朝廷与日本和谈,也并不怎么放在心上。和谈是朝廷操心的事情,跟老百姓也扯不上什么关系,反正看眼前的局面,也不会让小鬼子日本人占什么便宜。可没曾想一夜之间,和谈的条款便和金州大捷、平壤大捷的消息一道在报纸上登了出来,迅速传遍了整个京城,大家伙顿时都被晃得有些傻眼了。
日本人要大清放弃朝鲜,承认朝鲜独立,骨子里无非就是要大清承认日本对朝鲜的占领,如果咱大清把朝鲜丢了,这事倒还有个说法。可现如今新建陆军已经收复了朝鲜的平壤,兵锋所向,半个朝鲜已经在大清的势力范围中,再怎么说,朝鲜原本就是大清的藩国,大清凭什么要放弃朝鲜啊?
更有甚者,日本人还要大清赔偿军费五千万两白银,开放广州、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老百姓不懂得开放通商口岸的利弊得失,可是想着五千万两白花花的银子,又是心疼又是上火,都按捺不住在心中骂起娘来。要说这日本人害了失心疯,不要脸不要皮的伸手要银子还就罢了,难道堂堂大清朝廷也是迷了心窍?连眼前这战局是怎么回事都看不清楚了?
中日之间的这场战争打到现在的局面,早已经不是起初大清节节败退的辰光了,如今在辽东辽南,新建陆军连战皆捷,一路是势如破竹凯歌高奏,一口气把日军打得来只有辽南大连湾那一万把人了。仗打到现在的地步,就算是再不懂兵事的人也看的出来,这小鬼子已经是疲态尽显,跟秋后的蚂蚱差不了多远了。尤其是金州之战和平壤之战后,大清已经慢慢把局面扳转了回来,隐隐的还稍许占了点上风。即便日本人现在是占据着山东半岛,可那里不还放着一个威海没有攻下来吗?以现在新建陆军的兵威气势,等到三下五除二收拾了辽南的日军残部,再回师山东,把小鬼子赶回那几个破岛上去也不算是什么难事。
正是看着大清也该要到顺风顺水的时候了,和谈就和谈吧,可朝廷即便是与日本人和谈,也不能谈出这么一个结果出来啊?什么玩意儿啊,一边把小鬼子揍得找不着北了,一边又上杆子的又是赔款,又是开放通商口岸,难不成咱大清吃饱了撑的,没事赔银子玩?
对朝廷的不满和埋怨在京城里面是铺天盖地,贩夫走卒、市井百姓,就连平常没事就晒晒太阳、斗斗蛐蛐的旗人子弟,这会子也是坐在茶馆里面喝着大碗茶,一脸的晦气。现如今旗人的光景也是一年不如一年了,往往是还没到月末就四处打饥荒,想寻个轻松一点的差事没有门路又行不通。朝廷倒好,白花花的五千万两银子眼睛也不眨一下,可着这银子跟咱旗人有仇,不往咱旗人自己家里放,送给小鬼子倒是轻巧的很?
一边是对朝廷的埋怨,另一边则不由自主都眼巴巴瞧着在田庄台的皇上了。暗地里,没少有各种各样的风声透出来,但是归根到底都不外乎是一个意思,皇上不还没回京吗?这仗是皇上领着新建陆军千难万险打赢的,这和谈的事情朝廷办成现在这个让人窝心上火的样子,看来咱大清还是只有靠皇上来力挽狂澜了...…
京城内外怨声载道,朝廷之中此刻也是乱成了一片。原本就不赞同和谈的官员们,在看到和议草案的时候,顿时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愤懑了。《时务报》刊登出和议草案的第二日,朝堂之中便有不少官员向朝廷上折子,力指和谈条款之非,恳请朝廷终止和谈。待到第三日,情形便如野火燎原般越演越烈,京城内00多名大大小小的官员联名向朝廷上折子,痛斥避战求和的行为,是明哲保身,妥协误国。请求朝廷拒绝和议,对于主持和谈的恭亲王,更是直斥其举止失措丧权辱国,要求朝廷严惩不贷。
就连和谈开始时,一直对和谈持观望态度的各地督抚,此时也纷纷向朝廷上折子,恳请朝廷力拒和约。尤以张之洞的言辞最为激烈,在奏折中直言"倭约各条贪苛太甚,各省军民必至痛恨深怒,断不甘心。若日后稍有枝节,彼即谓不依条约,立刻生事,彼时战不及战,守不及守,和不及和,即欲暂避亦不及避。...…其祸岂堪设想!中华何以立国?"
身为军机领班大臣的世铎,眼看着局面急转而下,心头也是火急火燎全然没有了主张。到颐和园递牌子求见太后被挡了驾,朝廷这边终日又被一大群官员围着,心头也是窝火的很。原本好好的平稳的朝局被这么一闹,一下子是掀起了惊涛骇浪,朝廷威信颜面扫地不说,这个时候,自己这些当初力主和谈的人,谁能谁又敢出面去触这样的霉头。世铎索性干脆告病在家,躲他个干干净净。他这一躲回府里,剩下奕劻也慌了,这种时候他也不笨,也寻了个理由不去军机上值守,免得成为众矢之的。
倒是孙毓汶和翁同龢每日里都按时到军机处办差,批阅各处的急件要务,接见各部官员,忙得是不可开交。只是说来也奇怪,原本并不对付的两人,值此朝廷风云突变之际,却都出人意料的对和议一事,保持着沉默不语的态度。孙毓汶的态度倒也不难理解,这件事情他原本也躲不开,所以干脆闷着头做事。而翁同龢身为帝党在朝廷中的领军人物,此前又一直反对朝廷与日本和谈,此时面对朝廷里面波涛汹涌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