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新年一折 (1/2)
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一个人的甲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北洋是什么?是一棵盘根错节的参天大树,袁世凯何尝不知道躲在这棵大树下面,尽可以遮风避雨,至少,一个光鲜的前程是摆在那里的,伸手可及。
然而在袁世凯的心中,却还有着一份无法与外人言的心事。
这些年他冷眼旁观,北洋这棵大树虽然枝叶茂盛,但是根子却已然显出衰败的迹象。大则大矣,徒具其表而已。倘若有一日,中堂大人去,北洋安在否?
这个问题在他心中已经纠缠了许久,北洋是他安身立命所在,却不是他真正想要的那个戏台。在这个世上,在他的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戏台等着他粉墨登场。
而这个戏台,曾经就在朝廷发来电报的那一刻,让他隐藏在内心最深处的那个声音,猛然间迸发了出来,让他忽然目眩神迷,不能自持。所以他才不顾李中堂的猜疑,舍弃在朝鲜的前程,迫不及待的赶到了京城。
然而世事多风雨,袁世凯万万没有料到,京城的这台戏却是为他人搭好的戏台,自己只落的一个跑龙套的角色。
心中一时气苦,按着桌角猛地站了起来,盯着坐在对面的徐世昌说道,"菊人兄所言,世凯心中明白。但是戏既然已经开场,我袁世凯未必就不能搏一搏。我在朝鲜练兵的时候,他陈卓还不知道在哪里呢。真要说到编练新军,我袁世凯未必会弱于他。"
徐世昌淡淡一笑,抬手将袁世凯轻轻按了下去。
"你与陈卓的才具,孰高孰下,今日我们暂且不论。既然说到编练新军,慰庭啊,我来问你,编练新军,首在选将,将在何处啊?"
"当然是招募天下英豪,不管他是北洋的还是练军的,留过洋的还是普通的贩夫走卒,不问出身,只论才干,只要他有真本事,如何不能拿来为我所用?"袁世凯沉声说道。
徐世昌哈哈一笑,"慰庭大错矣!倘若如你所言,朝廷新建陆军学校又有何用啊?...依我看来,朝廷这次编练新军,将官必定从陆军学校的学员中选拔。慰庭你再想想,陈卓是陆军学校总办,这些学员都出自他的门下,将来放置于军中,你纵然有天大的本事,谁会听你的呢?"
徐世昌的这一番话,顿时像一把刀深深的扎在袁世凯胸口。
他所以如此热衷于编练新军,就是想像当年李中堂一手拉出淮军一样,编练出一支听命于自己的军队。有了这样一支军队,才有了他粉墨登场的本钱。如果真像徐世昌话中所言,没有实权,又指挥不动下面的人,他这么大老远的一路冰天雪地的赶过来,岂不是为他人做嫁衣?
这些日子聚在心口的那股热气骤然一散,愣了片刻,袁世凯有些颓唐的坐在椅子上,说不出话来。
徐世昌拿过桌上的酒壶,慢慢的给袁世凯面前的酒杯斟满酒,徐徐说道,"虽然如此,却也并没有到不可为的地步..."
"菊人兄不必安慰我,世凯已经明白了,这件事怨不得谁,是我的心太急了点,没有看清楚明白,就急于入局。罢了,走一步看一步吧。此时再想回头,恐怕已经是无路可退了。"袁世凯叹息一声,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倒也没有这么悲观。"徐世昌不动声色的一笑,随即神情一肃说道,"只是有一句话,慰庭当牢记在心。你是李中堂一手提拔之人,你与北洋之间的关系,是你怎么也掰扯不开的。李中堂在北洋一天,你就首先是北洋的人,其次才是朝廷的人。这其中的轻重厉害,你必须要分清楚。"
袁世凯微微一怔,仔细的在心里琢磨着徐世昌的话,忽然有所顿悟,靠近徐世昌沉声问道,"菊人兄的意思是说,我要在这出戏中站稳脚跟,把自己的戏份唱足唱够,就必须借助北洋的外力?"
"不是借助北洋的外力,是这出戏原本就需要北洋的戏份。世铎、陈卓和你,就好比这张三条腿的凳子,缺了哪条腿,这凳子都是立不起来的。"
袁世凯愣了片刻,紧锁的眉头忽然舒展开来,望着徐世昌哈哈一笑说道,"菊人兄大才啊!一语惊醒梦中人。世凯明日就去津门,向李中堂负荆请罪,无论如何,都要把这条断了的线,重新连起来。"
...…
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过后,新年便到了。
宫里过年的规矩,是从除夕 "请神"开始,到初五"送神",放假六天。初六日,皇帝上朝御政。
已经在这个世界中过了一次年了,光绪对宫里的习俗也不再陌生。不过是过年期间,皇帝烧香拜佛,写春联,赐福字,办国宴、家宴,再陪着慈禧看几台戏。过了初一,再择吉日在重华宫举行茶宴联句,邀请皇亲贵胄、大学士、内廷翰林等参加,给天下臣民作出一番国泰民安的样子。
然而在这一片爆竹喜庆的气氛中,光绪的心绪却总也平静不下来。
新年过后,裁撤丰台大营和编练新军将陆续铺开,千头万绪的事情一大堆。尤其是编练新军的事情,招募兵员、筹建军饷、购置军械物资、聘请洋人教官,这里面的每一件每一桩都疏忽大意不得,而每一件事情归根结底,又都要着落到一件事情上面,那就是银子。
户部翁同龢那里,年前就已经报出了一个朝廷财政的初步预算,朝廷东挪西凑能够拼凑出的银子不过一百万两,即便开年再从各处腾挪一些,也是远远不足敷用。银子的事情,要得到真正的解决,最后还是要靠林启兆提出的开办银行的方略。
然而,经历过上一次挫折的光绪,此时面对这件事情显得更加谨慎小心。
李鸿章会不会冒着被满朝大臣攻讦的风险,再上一次开办银行的折子,这是一个很大的疑问。慈禧又会不会答应开办银行这件事情,也未可知。
在丰台大营的事情上,慈禧已经退后了两步,一步是罢免孙毓汶和刚毅,一步是同意裁撤丰台大营,编练新军。人的心里承受力都是有限的,光绪并不想在这个时候,去挑战慈禧的心理底线。慈禧需要的是朝局平稳,其实光绪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还有两年就甲午了,乱,对谁都没有好处。
还有一件事情,也让光绪心里很是有些怀疑和犹豫,不知道自己这次把袁世凯从朝鲜调回来,协助陈卓编练新军,究竟会给历史带来怎样的变化。利弊之间,眼前也很难去判断。
这次袁世凯进京后,光绪故意把他凉在一边,冷落他,就是想看看袁世凯如何在这盘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也才能让光绪下定决心怎么去用他。然而袁世凯碰壁之后,立刻去往津门,重投李鸿章北洋的怀抱,其审时度势的精明和能屈能伸的气度,足以让光绪警惕不已。
袁世凯想要依托北洋来展布自己的手脚,用意已经很明显了。北洋并不足惧,关键是袁世凯这个人,忽然让光绪很有些头痛。他发现袁世凯身上有一种很可怕的东西,现实!非常善于利用最小的代价,去换取最大的利益。用的好便是一把锋利的刀,用的不好,可能就会伤到自己。怎么去用这个人,光绪一时颇为踌躇。
就这么心中一团乱麻,脸上还要强装笑言,熬过了春节这几天后,初六一到,光绪便立刻召集军机上世铎等人,商议裁撤丰台大营和编练新军的具体步骤。
丰台大营自从被陆军学校重创后,从上到下军心离散,换了从前,要是朝廷中传出裁撤丰台大营的风声,早就闹得沸反盈天了,这次却再无有一个人敢于出面闹事。年前世铎让兵部派员核查清点丰台大营实有兵员时,从提督托合泰以下,丰台大营官佐都表现出了漠然的态度,安静的呆在营房中等待朝廷最后的安置。
虽然如此,却还是大意不得。一番商议之下,决定由户部先从今年朝廷的开支用度中,列支0万两银子作为裁撤丰台大营的费用。由兵部派员督促裁撤情况,一个月内,丰台大营所有兵士一律裁撤,一个不留。丰台大营所部各营大小将佐,视个人历年考核情况,或调往他处,或罢官去职,发一笔安家费打发回... -->>
北洋是什么?是一棵盘根错节的参天大树,袁世凯何尝不知道躲在这棵大树下面,尽可以遮风避雨,至少,一个光鲜的前程是摆在那里的,伸手可及。
然而在袁世凯的心中,却还有着一份无法与外人言的心事。
这些年他冷眼旁观,北洋这棵大树虽然枝叶茂盛,但是根子却已然显出衰败的迹象。大则大矣,徒具其表而已。倘若有一日,中堂大人去,北洋安在否?
这个问题在他心中已经纠缠了许久,北洋是他安身立命所在,却不是他真正想要的那个戏台。在这个世上,在他的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戏台等着他粉墨登场。
而这个戏台,曾经就在朝廷发来电报的那一刻,让他隐藏在内心最深处的那个声音,猛然间迸发了出来,让他忽然目眩神迷,不能自持。所以他才不顾李中堂的猜疑,舍弃在朝鲜的前程,迫不及待的赶到了京城。
然而世事多风雨,袁世凯万万没有料到,京城的这台戏却是为他人搭好的戏台,自己只落的一个跑龙套的角色。
心中一时气苦,按着桌角猛地站了起来,盯着坐在对面的徐世昌说道,"菊人兄所言,世凯心中明白。但是戏既然已经开场,我袁世凯未必就不能搏一搏。我在朝鲜练兵的时候,他陈卓还不知道在哪里呢。真要说到编练新军,我袁世凯未必会弱于他。"
徐世昌淡淡一笑,抬手将袁世凯轻轻按了下去。
"你与陈卓的才具,孰高孰下,今日我们暂且不论。既然说到编练新军,慰庭啊,我来问你,编练新军,首在选将,将在何处啊?"
"当然是招募天下英豪,不管他是北洋的还是练军的,留过洋的还是普通的贩夫走卒,不问出身,只论才干,只要他有真本事,如何不能拿来为我所用?"袁世凯沉声说道。
徐世昌哈哈一笑,"慰庭大错矣!倘若如你所言,朝廷新建陆军学校又有何用啊?...依我看来,朝廷这次编练新军,将官必定从陆军学校的学员中选拔。慰庭你再想想,陈卓是陆军学校总办,这些学员都出自他的门下,将来放置于军中,你纵然有天大的本事,谁会听你的呢?"
徐世昌的这一番话,顿时像一把刀深深的扎在袁世凯胸口。
他所以如此热衷于编练新军,就是想像当年李中堂一手拉出淮军一样,编练出一支听命于自己的军队。有了这样一支军队,才有了他粉墨登场的本钱。如果真像徐世昌话中所言,没有实权,又指挥不动下面的人,他这么大老远的一路冰天雪地的赶过来,岂不是为他人做嫁衣?
这些日子聚在心口的那股热气骤然一散,愣了片刻,袁世凯有些颓唐的坐在椅子上,说不出话来。
徐世昌拿过桌上的酒壶,慢慢的给袁世凯面前的酒杯斟满酒,徐徐说道,"虽然如此,却也并没有到不可为的地步..."
"菊人兄不必安慰我,世凯已经明白了,这件事怨不得谁,是我的心太急了点,没有看清楚明白,就急于入局。罢了,走一步看一步吧。此时再想回头,恐怕已经是无路可退了。"袁世凯叹息一声,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倒也没有这么悲观。"徐世昌不动声色的一笑,随即神情一肃说道,"只是有一句话,慰庭当牢记在心。你是李中堂一手提拔之人,你与北洋之间的关系,是你怎么也掰扯不开的。李中堂在北洋一天,你就首先是北洋的人,其次才是朝廷的人。这其中的轻重厉害,你必须要分清楚。"
袁世凯微微一怔,仔细的在心里琢磨着徐世昌的话,忽然有所顿悟,靠近徐世昌沉声问道,"菊人兄的意思是说,我要在这出戏中站稳脚跟,把自己的戏份唱足唱够,就必须借助北洋的外力?"
"不是借助北洋的外力,是这出戏原本就需要北洋的戏份。世铎、陈卓和你,就好比这张三条腿的凳子,缺了哪条腿,这凳子都是立不起来的。"
袁世凯愣了片刻,紧锁的眉头忽然舒展开来,望着徐世昌哈哈一笑说道,"菊人兄大才啊!一语惊醒梦中人。世凯明日就去津门,向李中堂负荆请罪,无论如何,都要把这条断了的线,重新连起来。"
...…
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过后,新年便到了。
宫里过年的规矩,是从除夕 "请神"开始,到初五"送神",放假六天。初六日,皇帝上朝御政。
已经在这个世界中过了一次年了,光绪对宫里的习俗也不再陌生。不过是过年期间,皇帝烧香拜佛,写春联,赐福字,办国宴、家宴,再陪着慈禧看几台戏。过了初一,再择吉日在重华宫举行茶宴联句,邀请皇亲贵胄、大学士、内廷翰林等参加,给天下臣民作出一番国泰民安的样子。
然而在这一片爆竹喜庆的气氛中,光绪的心绪却总也平静不下来。
新年过后,裁撤丰台大营和编练新军将陆续铺开,千头万绪的事情一大堆。尤其是编练新军的事情,招募兵员、筹建军饷、购置军械物资、聘请洋人教官,这里面的每一件每一桩都疏忽大意不得,而每一件事情归根结底,又都要着落到一件事情上面,那就是银子。
户部翁同龢那里,年前就已经报出了一个朝廷财政的初步预算,朝廷东挪西凑能够拼凑出的银子不过一百万两,即便开年再从各处腾挪一些,也是远远不足敷用。银子的事情,要得到真正的解决,最后还是要靠林启兆提出的开办银行的方略。
然而,经历过上一次挫折的光绪,此时面对这件事情显得更加谨慎小心。
李鸿章会不会冒着被满朝大臣攻讦的风险,再上一次开办银行的折子,这是一个很大的疑问。慈禧又会不会答应开办银行这件事情,也未可知。
在丰台大营的事情上,慈禧已经退后了两步,一步是罢免孙毓汶和刚毅,一步是同意裁撤丰台大营,编练新军。人的心里承受力都是有限的,光绪并不想在这个时候,去挑战慈禧的心理底线。慈禧需要的是朝局平稳,其实光绪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还有两年就甲午了,乱,对谁都没有好处。
还有一件事情,也让光绪心里很是有些怀疑和犹豫,不知道自己这次把袁世凯从朝鲜调回来,协助陈卓编练新军,究竟会给历史带来怎样的变化。利弊之间,眼前也很难去判断。
这次袁世凯进京后,光绪故意把他凉在一边,冷落他,就是想看看袁世凯如何在这盘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也才能让光绪下定决心怎么去用他。然而袁世凯碰壁之后,立刻去往津门,重投李鸿章北洋的怀抱,其审时度势的精明和能屈能伸的气度,足以让光绪警惕不已。
袁世凯想要依托北洋来展布自己的手脚,用意已经很明显了。北洋并不足惧,关键是袁世凯这个人,忽然让光绪很有些头痛。他发现袁世凯身上有一种很可怕的东西,现实!非常善于利用最小的代价,去换取最大的利益。用的好便是一把锋利的刀,用的不好,可能就会伤到自己。怎么去用这个人,光绪一时颇为踌躇。
就这么心中一团乱麻,脸上还要强装笑言,熬过了春节这几天后,初六一到,光绪便立刻召集军机上世铎等人,商议裁撤丰台大营和编练新军的具体步骤。
丰台大营自从被陆军学校重创后,从上到下军心离散,换了从前,要是朝廷中传出裁撤丰台大营的风声,早就闹得沸反盈天了,这次却再无有一个人敢于出面闹事。年前世铎让兵部派员核查清点丰台大营实有兵员时,从提督托合泰以下,丰台大营官佐都表现出了漠然的态度,安静的呆在营房中等待朝廷最后的安置。
虽然如此,却还是大意不得。一番商议之下,决定由户部先从今年朝廷的开支用度中,列支0万两银子作为裁撤丰台大营的费用。由兵部派员督促裁撤情况,一个月内,丰台大营所有兵士一律裁撤,一个不留。丰台大营所部各营大小将佐,视个人历年考核情况,或调往他处,或罢官去职,发一笔安家费打发回...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