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在一起 (1/2)
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一个人的甲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十天后,霍斯特正式接受了光绪的邀请,担任陆军学校总教习,而曾在天津任军事教官的汉纳根则担任副总教习。
霍斯特所以下定决心留在中国,担任陆军学校总教习一职,并不仅仅是被那天看到的一切所打动,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的他,对那天光绪所要传达的意思并不陌生。更确切的说,就像那天光绪临走的时候说的那句话一样,是那种内心深处对军队的眷恋,在离开军队的这几年中,无时无刻不折磨着他,让他无法割舍。
同时,他也是德军总参谋长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的崇拜者,这位倡导并大力推行军事变革的德国军队的灵魂人物,一直都是他心目中的偶像,所以当初他才会贸然的向毛奇写信。虽然最终由于派系倾轧被解除了军职,对毛奇的崇拜却从未改变过。而现在,他觉得自己似乎也在这位皇帝身上发现了同样吸引着他的东西,铁血、狂热和睿智。
最后,出于眷恋、好奇和天性中的冒险精神,经过艰难的考虑,他走进了陆军学校的大门,他提出的唯一的条件,并不是物质上的要求,这一点无需他考虑,这个皇帝给予他的待遇足以满足他内心的尊严。他的要求是不允许别人干涉他的教学,甚至连光绪皇帝也不行。
对于这样的一个要求,连陆军学校总办陈卓也感到太过蛮横和无理,然而光绪却还是给了他一个惊喜。不仅不干涉他的教学,还将尽最大可能提供方便。
其实选择霍斯特而不是在北洋呆了更长时间的汉纳根,担任陆军学校的总教习,光绪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虽然他对这个霍斯特并不了解,但是他相信霍斯特毕业的那所柏林军事学院。那个先后诞生了西方军事理论鼻祖克劳塞维茨,闪击战基础理论奠基者老毛奇,"施利芬计划"的制订者施利芬,总体战理论的创始人鲁登道夫,闪击战理论家古德里安,无限制潜艇战理论创始人邓尼茨等著名人物的学院,给光绪的选择提供了足够强大的信心支撑。
而那个汉纳根虽然在北洋呆的时间较长,也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是有一点光绪是记得的,这个人最终还是没有改变中国军队甲午失败的命运。况且在北洋时间呆的越久,被同化和沾染上北洋的一些习气的可能就越大,这是光绪不能容忍的,他必须让这所学校的每个学员,都像异类一般,在这个腐朽国家的机体上,等待灿然开放的瞬间。
所以光绪不顾陈卓等人的异议,坚决选择了霍斯特,并给予霍斯特足够的信任和尊重。
从光绪十七年六月下旬开始,在霍斯特的具体主持下,陆军学校的教学打破了陈卓参照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建立起来的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军事素养的训练入手,特别注重军官素质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原有的训练科目也被具体细分为基础科目训练和应用科目训练,并着重从学员中选拔优秀的人才进行参谋业务的学习。新建陆军学校开始有条不紊的走上了轨道,逐渐呈现出一种蒸蒸日上的面貌。
这样的变化,尤其是注重军官的团队精神和培养参谋人员这两点,让光绪感到非常满意和欣慰,有了这样的军官团体精神,才具备真正近代军队的基本素质。而优秀的参谋人员,几乎就是近代战争胜利的保证。
每隔十天,光绪就必定抽空到陆军学校督促检查,端着脸肃然的站在操场边,身边围着几个陆军学校的教官,沉默的注视着场内的训练。他其实也很想像以前他看电影里的那样,带着铺盖卷下部队,和军官们同吃同宿培养感情,但是他也明白,在这个时候是根本办不到的。
中国的东西就是这样,做每件事都有很多规矩,要想打破这些规矩,就必须有足够的实力去建立新的规矩,而依光绪现在的实力,这样做基本上就是自杀。
不过有了皇上亲自站在旁边督促,不时还叫过一两个学员过来谈心,学员们的训练态度顿时变得分外积极,训练热情空前高涨,谁不是眼巴巴的望着,想要在皇上面前表现一下,获得皇上的赞赏对这个时代的这些学员而言,无疑是最大的荣光,前途也必将一片光明。
光绪却远远没有表面上那么的轻松,他不只是在旁边督促检查学校的教学,事实上他又不是专业人才,也根本看不明白教学过程中的内容。他所做的其实就是利用任何一个机会,记住这里每个学员的名字和样子,和他们说上一两句话,或鼓励或鞭策,以此让这些学员牢牢记住自己这个皇上。也在潜移默化中,向这些学员们灌输这样的一个理念,自己这个皇上无时无刻不和他们在一起。
而对于这些学员的培养,尤其是对自己忠诚的培养,光绪也有自己的想法,单靠这些面子上的功夫是远远不够的。历史已经给他提供了足够多的借鉴和经验,一切都在暗中坚决的推行着。
陆军学校虽然筹建完备,但是这些天杜怀川一直都没有空闲下来,反而比过去更加忙碌。他负责整个军校的后勤军需,不仅要和上海的林启兆联系,保障军校的物资供应,还抽出更多的时间,利用这样的资源,对每个学员嘘寒问暖,关心学员们的生活。
凑巧的是,杜怀川二叔的儿子杜振武原本就在北洋武备学堂学习,这次也考进了新建陆军学校,而且在原来北洋武备学堂的学员中颇有威信。隔三差五的,杜振武便带着一些学员到杜怀川家中改善生活,杜怀川也没有帮办大人的架子,就算再忙,见到这些学员也会抽出时间和他们促膝谈心,聊聊家常或者军校生活。一来二去,杜怀川的家成为了学员们聚会的场所。
与忙于军事的陈卓和忙于后勤的杜怀川相比,吴绍基此时的身份反倒显得有些尴尬,所谓的陆军学校总文案一职,事实上只是发布一些文告,以及协助陈卓做一些日常辅助性的事务。
吴绍基心里也明白,虽然从那天晚上后,皇上对自己的态度越来越温和,对自己提出的一些建议也采纳接受,但是在皇上的内心深处,对自己还是有所戒备。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吴绍基也知道,自己和世铎的关系决定了自己要进入皇上最亲密的圈子里面... -->>
十天后,霍斯特正式接受了光绪的邀请,担任陆军学校总教习,而曾在天津任军事教官的汉纳根则担任副总教习。
霍斯特所以下定决心留在中国,担任陆军学校总教习一职,并不仅仅是被那天看到的一切所打动,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的他,对那天光绪所要传达的意思并不陌生。更确切的说,就像那天光绪临走的时候说的那句话一样,是那种内心深处对军队的眷恋,在离开军队的这几年中,无时无刻不折磨着他,让他无法割舍。
同时,他也是德军总参谋长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的崇拜者,这位倡导并大力推行军事变革的德国军队的灵魂人物,一直都是他心目中的偶像,所以当初他才会贸然的向毛奇写信。虽然最终由于派系倾轧被解除了军职,对毛奇的崇拜却从未改变过。而现在,他觉得自己似乎也在这位皇帝身上发现了同样吸引着他的东西,铁血、狂热和睿智。
最后,出于眷恋、好奇和天性中的冒险精神,经过艰难的考虑,他走进了陆军学校的大门,他提出的唯一的条件,并不是物质上的要求,这一点无需他考虑,这个皇帝给予他的待遇足以满足他内心的尊严。他的要求是不允许别人干涉他的教学,甚至连光绪皇帝也不行。
对于这样的一个要求,连陆军学校总办陈卓也感到太过蛮横和无理,然而光绪却还是给了他一个惊喜。不仅不干涉他的教学,还将尽最大可能提供方便。
其实选择霍斯特而不是在北洋呆了更长时间的汉纳根,担任陆军学校的总教习,光绪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虽然他对这个霍斯特并不了解,但是他相信霍斯特毕业的那所柏林军事学院。那个先后诞生了西方军事理论鼻祖克劳塞维茨,闪击战基础理论奠基者老毛奇,"施利芬计划"的制订者施利芬,总体战理论的创始人鲁登道夫,闪击战理论家古德里安,无限制潜艇战理论创始人邓尼茨等著名人物的学院,给光绪的选择提供了足够强大的信心支撑。
而那个汉纳根虽然在北洋呆的时间较长,也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是有一点光绪是记得的,这个人最终还是没有改变中国军队甲午失败的命运。况且在北洋时间呆的越久,被同化和沾染上北洋的一些习气的可能就越大,这是光绪不能容忍的,他必须让这所学校的每个学员,都像异类一般,在这个腐朽国家的机体上,等待灿然开放的瞬间。
所以光绪不顾陈卓等人的异议,坚决选择了霍斯特,并给予霍斯特足够的信任和尊重。
从光绪十七年六月下旬开始,在霍斯特的具体主持下,陆军学校的教学打破了陈卓参照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建立起来的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军事素养的训练入手,特别注重军官素质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原有的训练科目也被具体细分为基础科目训练和应用科目训练,并着重从学员中选拔优秀的人才进行参谋业务的学习。新建陆军学校开始有条不紊的走上了轨道,逐渐呈现出一种蒸蒸日上的面貌。
这样的变化,尤其是注重军官的团队精神和培养参谋人员这两点,让光绪感到非常满意和欣慰,有了这样的军官团体精神,才具备真正近代军队的基本素质。而优秀的参谋人员,几乎就是近代战争胜利的保证。
每隔十天,光绪就必定抽空到陆军学校督促检查,端着脸肃然的站在操场边,身边围着几个陆军学校的教官,沉默的注视着场内的训练。他其实也很想像以前他看电影里的那样,带着铺盖卷下部队,和军官们同吃同宿培养感情,但是他也明白,在这个时候是根本办不到的。
中国的东西就是这样,做每件事都有很多规矩,要想打破这些规矩,就必须有足够的实力去建立新的规矩,而依光绪现在的实力,这样做基本上就是自杀。
不过有了皇上亲自站在旁边督促,不时还叫过一两个学员过来谈心,学员们的训练态度顿时变得分外积极,训练热情空前高涨,谁不是眼巴巴的望着,想要在皇上面前表现一下,获得皇上的赞赏对这个时代的这些学员而言,无疑是最大的荣光,前途也必将一片光明。
光绪却远远没有表面上那么的轻松,他不只是在旁边督促检查学校的教学,事实上他又不是专业人才,也根本看不明白教学过程中的内容。他所做的其实就是利用任何一个机会,记住这里每个学员的名字和样子,和他们说上一两句话,或鼓励或鞭策,以此让这些学员牢牢记住自己这个皇上。也在潜移默化中,向这些学员们灌输这样的一个理念,自己这个皇上无时无刻不和他们在一起。
而对于这些学员的培养,尤其是对自己忠诚的培养,光绪也有自己的想法,单靠这些面子上的功夫是远远不够的。历史已经给他提供了足够多的借鉴和经验,一切都在暗中坚决的推行着。
陆军学校虽然筹建完备,但是这些天杜怀川一直都没有空闲下来,反而比过去更加忙碌。他负责整个军校的后勤军需,不仅要和上海的林启兆联系,保障军校的物资供应,还抽出更多的时间,利用这样的资源,对每个学员嘘寒问暖,关心学员们的生活。
凑巧的是,杜怀川二叔的儿子杜振武原本就在北洋武备学堂学习,这次也考进了新建陆军学校,而且在原来北洋武备学堂的学员中颇有威信。隔三差五的,杜振武便带着一些学员到杜怀川家中改善生活,杜怀川也没有帮办大人的架子,就算再忙,见到这些学员也会抽出时间和他们促膝谈心,聊聊家常或者军校生活。一来二去,杜怀川的家成为了学员们聚会的场所。
与忙于军事的陈卓和忙于后勤的杜怀川相比,吴绍基此时的身份反倒显得有些尴尬,所谓的陆军学校总文案一职,事实上只是发布一些文告,以及协助陈卓做一些日常辅助性的事务。
吴绍基心里也明白,虽然从那天晚上后,皇上对自己的态度越来越温和,对自己提出的一些建议也采纳接受,但是在皇上的内心深处,对自己还是有所戒备。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吴绍基也知道,自己和世铎的关系决定了自己要进入皇上最亲密的圈子里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