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穿越红楼之庶子有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转眼两天过去,读卷官把卷子阅完,每个卷上都划有圈圈杠杠和阅卷官的签名,总核官数圈杠定名次,将前十名送给皇帝御览。
皇帝接到卷子先拿一份看了,这是建议制止土地兼并的,这土地兼并是陈年积病,国有法制,有功名的人可以享受免田赋徭役的特权,所以平常小民把自己的田送给官僚家,挂人家的名,再加上大户强取豪夺,造成土地兼并严重,可是国家的财赋却要只占有百分之二十土地的平民来出,可不是入不敷出么?所以这个考生提出的建议是建议禁止投献,不许平民把田地挂到士绅名下,虽是正理,却是空谈,实施起来治标不治本,不好。
再看一份,这份卷提出了治本方法,要求官绅一体纳粮服役,从根子上制止兼并。这倒是有见解,可是实施起来阻力太大,那些内阁相爷到尚书侍郎哪个家里没有上万亩地,哪里会同意。
再看第三份卷,是提议发展工商业,这法子好,可惜会引起动荡,前朝皇帝就下过旨意征收商税,被下面的人硬是抵制了。不行。
再看第四份,建议用提编法,把富户按家产分等,以等抽税。这可不行,那些富户在朝中都有势力,这法子也是容易引起乱子。
再看第五份,建议开源节流,节流措施之一是削减宫里用度,裁撤驿站。皇帝更不悦,撤了驿站,那二十万驿兵如何安置?弄不好成了流民会引起乱子。削减宫里用度更不行了,向来只有以天下所有奉君主,哪有削减君主用度之理?真是可恶。
再看第六份,建议裁汰冗官,削减宗藩开支,虽然说的有理,可是实施下去必然引起震动,也不行。
一直看完前十名,都没看到中意的卷子,皇帝又满意又不满意。满意的是前十名的考生确实都有些见识,都意识到了眼前国家乱局问题很多,要解决就要从整顿财务入手。不满意的是这些人提出的解决方法都对原有的体制有不小的冲击,实行起来难度很大。如果不能实行,再好的改革法子也是纸上谈兵。
萧景在旁伏侍,仔细观察皇帝的脸色,知道他没有看到合意的卷子,便说:“不如父皇再看看后十名的卷子,看有没有中意的。
本次会试的会元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比前朝的名相裴琰还年轻了三岁,有人说他名不副实甚至说他作弊,还有人说他是文魁星君下凡,儿臣很好奇,请父皇掌掌眼。若他真的无才就以国法治罪,若他真有才学,也还他清白免的寒了天下才士之心,也为各位考官正名,岂不是好。”
萧景说着心里暗自祈祷,我已经把话说到这份上,剩下的看你的本事,如果没有真材实料,被刷下去也没法子。
皇帝也好奇心起,十五岁的会元是有真材实料,还是撞了大运,或是舞弊,摆出来瞧瞧。
皇帝又命人取后十名的卷子,
一会儿后十名的卷子也呈上御前,第一份卷起头说,国家财赋大部分来自田赋,然而土地出产有限,为了多获收入,强力的集团会夺取弱势集团的利益,弱势的人去掠夺更弱的人,如此弱肉强食,把负担层层转嫁,最后落到普通老百姓,尤其是农民身上,于是百姓失去赖以谋生的土地,无以为生,终于揭竿造反,以致亡国。
这论点让皇帝悚然,头上隐隐冒汗,纵观中国历史,无数次王朝更迭,不就是农民失地过不下去吗?这论点绝不是夺人眼球,而是事实。
接着,此卷笔锋一转,论道:在土地上创造财富不可行,可以发展贸易通过商业获得财富。然后列出可靠数据,海外诸国喜欢中华之物,瓷器丝绸都是他们的最爱,可惜只有广州一地允许通商,不利内外贸易,若是在沿海地区多开通商口岸,增加出口则可以赚洋人的钱补充国库,不必剥削百姓。
在哪个地方开也设计好了,除广州外增开上海,宁波、苏州、杭州、福州、厦门几处。如何管理海关如何征收关税,也有独到的见解。
后面还附有皇帝关心的具体操作问题,以及成本问题,安全问题和理论上的支持。因为□□有严令片板不许下海,所以此卷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增开口岸允许洋船入港,而不是中华之船出海,并不违反祖制。即不出海,便不需造船,只要修理一下商业会所和码头就行,所以成本也没问题。安全问题不算什么,我中华泱泱大国强大无比,何惧区区洋商,若是怕他们闹事,只许他们的货物入港,不许护船士兵入境,派官员妥善管理加以引导教化即可。
皇帝看这份卷提出的法子是开源而非节流,对各阶层的利益触动不大,而且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棘手问题也提出了解决方案。同时文辞优美,气势充沛。读后只觉得如三伏天吃冰西瓜,浑身舒泰,赞道:“救时宰相也。”
再看后面的试贴诗,清新优美,又表达了拳拳忠君爱国之心,实在是难得的有才有德之士。
皇帝再次“龙颜大悦”,朝首席读卷官瞪眼:“如此好卷怎么会在十名以后?是老糊涂了还是有意打压考生?”
胡有恒吓得直抹冷汗,说:“这份卷的论点没有先例……”
“先例,就知道先例,没有先例的事你们就不肯做。”皇帝很生气敲着桌子,“无非是不肯用心,不愿担责罢了,所以还没做事就先想着寻先例,预留卸责的地步。就是你们这些人不实心办事怕担责任,所以才导致国事败坏如此。”
胡有恒唯唯不敢再吭声。
皇帝把前二十名卷子定好名次,然后拿了金剪刀亲自裁开第一份卷的弥封,露出考生的真面目。待看见封面上的姓名,皇帝吸了口冷气,愣住了。
早知道是他,就把他放在第三到第十名了,磨一磨他的锐气,也保护他不再受攻击,如今当着大臣的面定了名次,拆了弥封,这如何是好?
萧景看皇帝有些犹豫,赶紧向皇帝下拜:“恭喜父皇得文魁星君辅弼。”
“文魁星君?”
“连中三元是百年一遇的盛事,如今有了连中三元的才子,岂不是文魁星君下凡。这正是圣主明天之德,才招致星君下凡辅佐。”
皇帝笑得眯起眼,传说中能得到文魁星君辅弼的,唯有明君圣主,说他得文魁君辅弼,不就是等于说他是盛世明君吗?
没有对皇帝直接赞美,但是马屁仍然拍得对方无比舒爽。
皇帝一高兴,提起笔来在卷上点下去。
定好名次,就要举行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传胪大典。传胪即唱名之意。
天不亮,所有三百六十名新科进士齐集午门广场前。
午门,是皇宫正门,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如三峦环抱,环抱着一个方形广场,大典之前,所有官员都在此等候,从左右掖门进入。中间的正门只有皇帝可以进出,例外的是皇帝娶亲时皇后可以进一次,传胪大典后,新进的三鼎甲也可以从这个只供皇帝进出的正门御道出去。这是天底下读书人的向往,不仅是古代,就连现代人也是无比向往这种光荣。
所有进士都在头一天住宿在鸿胪寺学习礼仪,准备三年一度的传胪大典,今天天不亮就在礼赞官引导下于午门前集合,都是一样装束,头戴进士巾,身穿深蓝袍,腰系青带,各怀不同心思,都是无比渴盼地望着午门正中那座大门,他们中有三个人将从这里出去,享受读书人的至高荣誉。
只有贾环用复杂的眼光看着这座无比尊贵的正门,经过试前地狱般的磨难死里逃生,他对仕途前程已经不象先前那样热衷,能有幸逃得性命,还能参加殿试,已经是万幸了。
那幽深的门洞,对别人来说是一个光荣的起点,在他看来,好象一个能吞噬万物的可怕黑洞,不知道通向哪里... -->>
转眼两天过去,读卷官把卷子阅完,每个卷上都划有圈圈杠杠和阅卷官的签名,总核官数圈杠定名次,将前十名送给皇帝御览。
皇帝接到卷子先拿一份看了,这是建议制止土地兼并的,这土地兼并是陈年积病,国有法制,有功名的人可以享受免田赋徭役的特权,所以平常小民把自己的田送给官僚家,挂人家的名,再加上大户强取豪夺,造成土地兼并严重,可是国家的财赋却要只占有百分之二十土地的平民来出,可不是入不敷出么?所以这个考生提出的建议是建议禁止投献,不许平民把田地挂到士绅名下,虽是正理,却是空谈,实施起来治标不治本,不好。
再看一份,这份卷提出了治本方法,要求官绅一体纳粮服役,从根子上制止兼并。这倒是有见解,可是实施起来阻力太大,那些内阁相爷到尚书侍郎哪个家里没有上万亩地,哪里会同意。
再看第三份卷,是提议发展工商业,这法子好,可惜会引起动荡,前朝皇帝就下过旨意征收商税,被下面的人硬是抵制了。不行。
再看第四份,建议用提编法,把富户按家产分等,以等抽税。这可不行,那些富户在朝中都有势力,这法子也是容易引起乱子。
再看第五份,建议开源节流,节流措施之一是削减宫里用度,裁撤驿站。皇帝更不悦,撤了驿站,那二十万驿兵如何安置?弄不好成了流民会引起乱子。削减宫里用度更不行了,向来只有以天下所有奉君主,哪有削减君主用度之理?真是可恶。
再看第六份,建议裁汰冗官,削减宗藩开支,虽然说的有理,可是实施下去必然引起震动,也不行。
一直看完前十名,都没看到中意的卷子,皇帝又满意又不满意。满意的是前十名的考生确实都有些见识,都意识到了眼前国家乱局问题很多,要解决就要从整顿财务入手。不满意的是这些人提出的解决方法都对原有的体制有不小的冲击,实行起来难度很大。如果不能实行,再好的改革法子也是纸上谈兵。
萧景在旁伏侍,仔细观察皇帝的脸色,知道他没有看到合意的卷子,便说:“不如父皇再看看后十名的卷子,看有没有中意的。
本次会试的会元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比前朝的名相裴琰还年轻了三岁,有人说他名不副实甚至说他作弊,还有人说他是文魁星君下凡,儿臣很好奇,请父皇掌掌眼。若他真的无才就以国法治罪,若他真有才学,也还他清白免的寒了天下才士之心,也为各位考官正名,岂不是好。”
萧景说着心里暗自祈祷,我已经把话说到这份上,剩下的看你的本事,如果没有真材实料,被刷下去也没法子。
皇帝也好奇心起,十五岁的会元是有真材实料,还是撞了大运,或是舞弊,摆出来瞧瞧。
皇帝又命人取后十名的卷子,
一会儿后十名的卷子也呈上御前,第一份卷起头说,国家财赋大部分来自田赋,然而土地出产有限,为了多获收入,强力的集团会夺取弱势集团的利益,弱势的人去掠夺更弱的人,如此弱肉强食,把负担层层转嫁,最后落到普通老百姓,尤其是农民身上,于是百姓失去赖以谋生的土地,无以为生,终于揭竿造反,以致亡国。
这论点让皇帝悚然,头上隐隐冒汗,纵观中国历史,无数次王朝更迭,不就是农民失地过不下去吗?这论点绝不是夺人眼球,而是事实。
接着,此卷笔锋一转,论道:在土地上创造财富不可行,可以发展贸易通过商业获得财富。然后列出可靠数据,海外诸国喜欢中华之物,瓷器丝绸都是他们的最爱,可惜只有广州一地允许通商,不利内外贸易,若是在沿海地区多开通商口岸,增加出口则可以赚洋人的钱补充国库,不必剥削百姓。
在哪个地方开也设计好了,除广州外增开上海,宁波、苏州、杭州、福州、厦门几处。如何管理海关如何征收关税,也有独到的见解。
后面还附有皇帝关心的具体操作问题,以及成本问题,安全问题和理论上的支持。因为□□有严令片板不许下海,所以此卷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增开口岸允许洋船入港,而不是中华之船出海,并不违反祖制。即不出海,便不需造船,只要修理一下商业会所和码头就行,所以成本也没问题。安全问题不算什么,我中华泱泱大国强大无比,何惧区区洋商,若是怕他们闹事,只许他们的货物入港,不许护船士兵入境,派官员妥善管理加以引导教化即可。
皇帝看这份卷提出的法子是开源而非节流,对各阶层的利益触动不大,而且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棘手问题也提出了解决方案。同时文辞优美,气势充沛。读后只觉得如三伏天吃冰西瓜,浑身舒泰,赞道:“救时宰相也。”
再看后面的试贴诗,清新优美,又表达了拳拳忠君爱国之心,实在是难得的有才有德之士。
皇帝再次“龙颜大悦”,朝首席读卷官瞪眼:“如此好卷怎么会在十名以后?是老糊涂了还是有意打压考生?”
胡有恒吓得直抹冷汗,说:“这份卷的论点没有先例……”
“先例,就知道先例,没有先例的事你们就不肯做。”皇帝很生气敲着桌子,“无非是不肯用心,不愿担责罢了,所以还没做事就先想着寻先例,预留卸责的地步。就是你们这些人不实心办事怕担责任,所以才导致国事败坏如此。”
胡有恒唯唯不敢再吭声。
皇帝把前二十名卷子定好名次,然后拿了金剪刀亲自裁开第一份卷的弥封,露出考生的真面目。待看见封面上的姓名,皇帝吸了口冷气,愣住了。
早知道是他,就把他放在第三到第十名了,磨一磨他的锐气,也保护他不再受攻击,如今当着大臣的面定了名次,拆了弥封,这如何是好?
萧景看皇帝有些犹豫,赶紧向皇帝下拜:“恭喜父皇得文魁星君辅弼。”
“文魁星君?”
“连中三元是百年一遇的盛事,如今有了连中三元的才子,岂不是文魁星君下凡。这正是圣主明天之德,才招致星君下凡辅佐。”
皇帝笑得眯起眼,传说中能得到文魁星君辅弼的,唯有明君圣主,说他得文魁君辅弼,不就是等于说他是盛世明君吗?
没有对皇帝直接赞美,但是马屁仍然拍得对方无比舒爽。
皇帝一高兴,提起笔来在卷上点下去。
定好名次,就要举行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传胪大典。传胪即唱名之意。
天不亮,所有三百六十名新科进士齐集午门广场前。
午门,是皇宫正门,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如三峦环抱,环抱着一个方形广场,大典之前,所有官员都在此等候,从左右掖门进入。中间的正门只有皇帝可以进出,例外的是皇帝娶亲时皇后可以进一次,传胪大典后,新进的三鼎甲也可以从这个只供皇帝进出的正门御道出去。这是天底下读书人的向往,不仅是古代,就连现代人也是无比向往这种光荣。
所有进士都在头一天住宿在鸿胪寺学习礼仪,准备三年一度的传胪大典,今天天不亮就在礼赞官引导下于午门前集合,都是一样装束,头戴进士巾,身穿深蓝袍,腰系青带,各怀不同心思,都是无比渴盼地望着午门正中那座大门,他们中有三个人将从这里出去,享受读书人的至高荣誉。
只有贾环用复杂的眼光看着这座无比尊贵的正门,经过试前地狱般的磨难死里逃生,他对仕途前程已经不象先前那样热衷,能有幸逃得性命,还能参加殿试,已经是万幸了。
那幽深的门洞,对别人来说是一个光荣的起点,在他看来,好象一个能吞噬万物的可怕黑洞,不知道通向哪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