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明末之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而利用这些丝绸工坊与织布工坊,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安顿更多的百姓与流民。”
“唐王,那这些流民与失业百姓,能最终得到全部安顿吗?”一众书生中,有人小声地问了一句。
李啸摇了摇头:“流民之数实在太多,以本王预计,若这项政策能最终全部实施到位,也只能让一半的流民与失业百姓得以安顿,其余人等,还是要另想办法进行安置。“
“唐王归打算如何安置这多达300余万的另一半流民与百姓?”黄宗羲紧接着问了一句。
李啸直视着他探询的眼神,立即回答道:“很简单,就是将这些流民百姓,全部移民海外。”
听到了李啸这句话,众人一时间,又是议论纷纷。
其实大家都知道,李啸自获取海外土地以来,一直在积极进行海外移民的政策,
从崇祯九年开始,一直到现在,李啸从未停止过向海外移民。
他的移民,来源多种多样,
到了现在,其移民数量,总有已有近一千五百万人,十分蔚为可观。
这些来自中国各地的移民,从最北面的库页岛,到最南面的澳洲,都有大量分布。汉家子孙们在这些异国他乡的海外之地,扎根定居,抽枝长叶,繁衍生息。把古老绵延的中国文明,带入了从未有文明存在过的蛮荒之地。李啸这样的大规模移民政策,让龙的传人们,以一种谁都没想到的方式,成功地赶上了这个瓜分全球土地的大航海时代。
这样的做法,可谓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而现在,整个江南之地,安置完现有的三百万当地失业百姓与少量流民,依然有三百万余的流民等着自已安置。这个数量,可是先前移民的五分之一之多,人数倒是十分壮观。
对这些流民,李啸已在心下对他们将来的去处,有了充分的规划与构想。
那就是,他们这些人,亦是如先前移民一般,以家庭为单位,其中年老体弱多者,安排去澳洲或新几内亚,而其他人,则全部移民北满与东西伯利亚。
这样的安排,李啸是有充分考虑的。
因为,到现在为止,整个南洋之地,象台湾,菲律宾,新几内亚,以及澳洲,各地皆已有移民入住定居,而在前两年夺取的东西伯利亚,以及最新夺取的黑龙江以北,阿苏江(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地区,皆是地域广大,却渺无人烟。
这样地广人稀的地方,当然不能仅仅只是驻兵占据,一定要安排移民进行开发,实现对这些土地的有效占领,方可对这些土地,实现真正有效的长治久安。
象清朝为了保障其满人的特殊利益,以及时刻要给自已留一个后退回家的自留地,对关内的百姓实行严厉的禁止出关进入东北的民族岐视政策。这样的政策与做法,十分愚蠢与短视。
这种严禁政策,在相当程度上,大大阻碍了东北地区的深入开发,致使人口不足边疆空虚,从而为以后的朝鲜人大量越境开垦和俄国长驱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最终让整个外满全部落入敌手,再难收回,实可痛哉。
清朝的愚蠢错误,李啸当然不能再犯,所以现在的他,下定决心要对这些地区,进行大量的移民屯垦,确保这些北疆土地,能得到合理的利用与充足的开发。
相比去温暖或炎热的东南亚与澳洲,要前往动不动就零下几十度的东西伯利亚与外满这样的苦寒之地定居生息,这样的移民方式,颇有些令人望而生畏。
只不过,在守护土地与传播文明的现实考量面前,李啸决定用铁腕实施自已的方略。
毕竟,再苦再难,也就是初始阶段难过,等到这些移民熟悉当地环境,开始定居生活之后,一切的事情,都会慢慢变得容易与适应。
要知道,当年沙俄为了开发北冰洋沿岸土地,曾强迫犯人与劳役们,从叶尼塞河与额尔齐斯河等地乘船出发,一路北行到达目的地,便令他们下船登岸,丢下几袋作为种子与口粮的土豆,就再也不管了。
这些被迫定居于当地的犯人与劳役,不得不赶在冬天到达前,拼命劳作,自已动手开垦土地,建造房屋,采摘野果以求生存。虽然在沙俄这样残酷而粗暴的压榨下,移民死亡数量极高,但最终,他们终于成功地在那些大河的北冰洋入海口生存下来,开始形成一个个自然村落,并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渐渐形成了小小的城镇。
也正是因为沙俄这般残酷却有效的手段,现在的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已有四千余万人口,俄罗斯族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在整个西伯利亚长期定居。
整个西伯利亚,已成为现代俄国重要的工业与后勤保障基地。其粮食产量,更是十分可观,每年除了保障本国需要外,还大量向邻国出口,堪称整个俄国的粮仓。
因此,对于这波移民,李啸同样打算采取强硬政策,以铁腕手段,让这三百五十余万江南之地的流民,除却老弱为主的家庭外,至少要近三百万人,强制他们全部移民至东西伯利亚与外满。
当然,李啸虽然手段强硬,但相比残酷野蛮不管移民死活的沙俄,却是温柔了许多。在整个具体实施移民的过程中,李啸仔细考量过每一个具体环节,会对这些移民,实施充足的物质与生活保障,尽可能地提高他们的存活机率。
李啸给自已定的目标是,至少要让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移民,能顺利地在东西伯利亚与外满扎根,最终成功定居,成为当地的永久居民,完成对这些北方苦寒之地的长期开发与占领。
听完李啸的计划,下面顿时一片寂寂无声。
这时,一个声音突兀地响起。
“唐王所言甚是,黄某感愧之至。学生愿响应号召,率全家北迁东西伯利亚,在当地扎根生息。”
而利用这些丝绸工坊与织布工坊,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安顿更多的百姓与流民。”
“唐王,那这些流民与失业百姓,能最终得到全部安顿吗?”一众书生中,有人小声地问了一句。
李啸摇了摇头:“流民之数实在太多,以本王预计,若这项政策能最终全部实施到位,也只能让一半的流民与失业百姓得以安顿,其余人等,还是要另想办法进行安置。“
“唐王归打算如何安置这多达300余万的另一半流民与百姓?”黄宗羲紧接着问了一句。
李啸直视着他探询的眼神,立即回答道:“很简单,就是将这些流民百姓,全部移民海外。”
听到了李啸这句话,众人一时间,又是议论纷纷。
其实大家都知道,李啸自获取海外土地以来,一直在积极进行海外移民的政策,
从崇祯九年开始,一直到现在,李啸从未停止过向海外移民。
他的移民,来源多种多样,
到了现在,其移民数量,总有已有近一千五百万人,十分蔚为可观。
这些来自中国各地的移民,从最北面的库页岛,到最南面的澳洲,都有大量分布。汉家子孙们在这些异国他乡的海外之地,扎根定居,抽枝长叶,繁衍生息。把古老绵延的中国文明,带入了从未有文明存在过的蛮荒之地。李啸这样的大规模移民政策,让龙的传人们,以一种谁都没想到的方式,成功地赶上了这个瓜分全球土地的大航海时代。
这样的做法,可谓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而现在,整个江南之地,安置完现有的三百万当地失业百姓与少量流民,依然有三百万余的流民等着自已安置。这个数量,可是先前移民的五分之一之多,人数倒是十分壮观。
对这些流民,李啸已在心下对他们将来的去处,有了充分的规划与构想。
那就是,他们这些人,亦是如先前移民一般,以家庭为单位,其中年老体弱多者,安排去澳洲或新几内亚,而其他人,则全部移民北满与东西伯利亚。
这样的安排,李啸是有充分考虑的。
因为,到现在为止,整个南洋之地,象台湾,菲律宾,新几内亚,以及澳洲,各地皆已有移民入住定居,而在前两年夺取的东西伯利亚,以及最新夺取的黑龙江以北,阿苏江(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地区,皆是地域广大,却渺无人烟。
这样地广人稀的地方,当然不能仅仅只是驻兵占据,一定要安排移民进行开发,实现对这些土地的有效占领,方可对这些土地,实现真正有效的长治久安。
象清朝为了保障其满人的特殊利益,以及时刻要给自已留一个后退回家的自留地,对关内的百姓实行严厉的禁止出关进入东北的民族岐视政策。这样的政策与做法,十分愚蠢与短视。
这种严禁政策,在相当程度上,大大阻碍了东北地区的深入开发,致使人口不足边疆空虚,从而为以后的朝鲜人大量越境开垦和俄国长驱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最终让整个外满全部落入敌手,再难收回,实可痛哉。
清朝的愚蠢错误,李啸当然不能再犯,所以现在的他,下定决心要对这些地区,进行大量的移民屯垦,确保这些北疆土地,能得到合理的利用与充足的开发。
相比去温暖或炎热的东南亚与澳洲,要前往动不动就零下几十度的东西伯利亚与外满这样的苦寒之地定居生息,这样的移民方式,颇有些令人望而生畏。
只不过,在守护土地与传播文明的现实考量面前,李啸决定用铁腕实施自已的方略。
毕竟,再苦再难,也就是初始阶段难过,等到这些移民熟悉当地环境,开始定居生活之后,一切的事情,都会慢慢变得容易与适应。
要知道,当年沙俄为了开发北冰洋沿岸土地,曾强迫犯人与劳役们,从叶尼塞河与额尔齐斯河等地乘船出发,一路北行到达目的地,便令他们下船登岸,丢下几袋作为种子与口粮的土豆,就再也不管了。
这些被迫定居于当地的犯人与劳役,不得不赶在冬天到达前,拼命劳作,自已动手开垦土地,建造房屋,采摘野果以求生存。虽然在沙俄这样残酷而粗暴的压榨下,移民死亡数量极高,但最终,他们终于成功地在那些大河的北冰洋入海口生存下来,开始形成一个个自然村落,并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渐渐形成了小小的城镇。
也正是因为沙俄这般残酷却有效的手段,现在的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已有四千余万人口,俄罗斯族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在整个西伯利亚长期定居。
整个西伯利亚,已成为现代俄国重要的工业与后勤保障基地。其粮食产量,更是十分可观,每年除了保障本国需要外,还大量向邻国出口,堪称整个俄国的粮仓。
因此,对于这波移民,李啸同样打算采取强硬政策,以铁腕手段,让这三百五十余万江南之地的流民,除却老弱为主的家庭外,至少要近三百万人,强制他们全部移民至东西伯利亚与外满。
当然,李啸虽然手段强硬,但相比残酷野蛮不管移民死活的沙俄,却是温柔了许多。在整个具体实施移民的过程中,李啸仔细考量过每一个具体环节,会对这些移民,实施充足的物质与生活保障,尽可能地提高他们的存活机率。
李啸给自已定的目标是,至少要让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移民,能顺利地在东西伯利亚与外满扎根,最终成功定居,成为当地的永久居民,完成对这些北方苦寒之地的长期开发与占领。
听完李啸的计划,下面顿时一片寂寂无声。
这时,一个声音突兀地响起。
“唐王所言甚是,黄某感愧之至。学生愿响应号召,率全家北迁东西伯利亚,在当地扎根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