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恰同学少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次是--我与四名同班好友到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招待所去看望哈尔滨市的作家林予。林予原是云南省军区的部队作家,1957年被打成了“右派”,脱下了军装,下放到北大荒进行“劳改”。作家是多么古怪的“动物”呵,居然在接受“劳改”期间写出了长篇小说《雁飞塞北》!那是反映十万官兵开垦北大荒、建设国营农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成为他的代表作。《雁飞塞北》在当年是青年读者们特别喜欢的长篇小说之一,林予的名字广为流传,这使他摘去了“右派”帽子。但好光景短暂,“文革”伊始,他又因为几句“反‘文革’言论”被打成了“现行*****名列“牛鬼蛇神”,关入了“牛棚”。而我成了兵团战士以后,尤其成了兵团文学创作员以后,他的名字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反而大大提升。因为《雁飞塞北》一书虽被批为“大毒草”了,却仍是兵团文学青年中的“北大荒文学圣书”。我利用一次探亲假的机会,多方探问,终于获得了他的可靠住址。那是冬季里一个寒冷的日子,零下三十几度,我敲开了林予家的门。他的家是筒子楼的一居室,因为城市缺煤,虽有暖气却停止供暖,他家不得不生了一个煤球炉,从小小的通风窗接出烟筒去。煤球炉不好烧,倒烟,并不能使屋里暖和。知道我是北大荒的一名文学青年以后,林予这名刚从“牛棚”放出不久的“现行*****对我表现出了极出我预料的热情。我俩围坐小炉两旁,袖着双手,谈北大荒,谈十万官兵,谈文学。一上午的促膝相谈以后,思想相通,成了莫逆的忘年交。
邓小平复出后,林予出版了另一部长篇是《松花江畔》。那本是偷偷写的一部作品,因为具有渴望“拨乱反正”的意识,乘邓小平复出的“东风”得以问世。他的日子也又好过了点儿,被请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将《松花江畔》改编为电影。但,又得写下这个但--剧本左改右改,改得他焦头烂额之际,北京又有“小道消息”从各种渠道传到上海,传到上海电影制片厂政治神经最敏感的地方“小白楼”。“小白楼”是上影厂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作者们住宿之处。他们中有正义者,也时时出现小人,告密者。
那是上海炎热的一天。林予见了我特别高兴,甚至显得有些激动。看得出,他内心里憋闷着许多话正不知对谁来说。在当年,正义的人说真话极其危险。完全是由于对我的充分信任,他也同时信任了我带去的四名同学。因为他从他们的脸上不难看出,他们对他的作品和他这个人是心有敬意的。于是,他关起门来,和我们几名复旦大学的工农兵学员吐露心声,坦言起忧国忧民的思想来。
北京方面传来的“小道消息”归纳为一点那就是--邓小平将第二次被打倒,不久全国将开展又一场叫做“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声势浩大的运动,将又有一批人成为牺牲品。不知不觉到了中午,但大家谈兴未尽。于是林予亲自去食堂买了饭、菜、两份猪头肉、一瓶廉价白酒。
我和同学们三点多才告辞。关于邓小平将第二次被打倒的“小道消息”,我和同学们在学校就已经听到,从林予口中再次听到,且情况相当周详,结果每个人的心情都很沉重。
只要不是甘当政治二百五的人,谁忧国忧民的心会彻底泯灭呢?
林予和我那几名同学其实都没有酒量可言,却都喝得脸红红的。分别时一瓶白酒居然喝光了。
每个人入口的都是忧愁酒。那一次我也失了定力,喝了一两多。那一两多白酒使我醉了七分,以至于在回学校的路上,同学们不得不轮番搀扶我。到了复旦门外,同学们见我脸仍红着,不敢搀扶我入校门,唯恐我在醉意之下失控,对什么人脱口说出“反动”的话来。几名同学轮番搀扶着我,在复旦大学后院墙外走来走去,直至我吐了,脸色由醉红而煞白,并保证自己绝不会说出任何一句不合时宜的话,才共同回到学校里。
不久“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果然来势汹汹地展开,紧接着开始追查所谓“政治谣言”的来源--即之前关于毛主席批评“四人帮”的“谣言”……
然而我的几名好同学谁也没出卖林予。那之后我没再沾过一滴酒,直至粉碎“四人帮”后,上海各界人们走上街头庆祝人民的胜利那一天……我起初是跟着复旦大学的学生队伍走的,后来遇到了两名同济大学的来自兵团的学生,边走边聊,在去往当年上海市委领导人家住地的人流中,竟也走散了。游行的队伍是要去往张春桥、****姚文元、马天水、王秀珍、徐景贤们在上海的家,至于去干什么,其实都是盲目的。独自一人“随波逐流”的我,走着走着又遇到了一名当年同连队的知青,叫尤典春。他是当年哈尔滨五中老高三知青,二胡拉得很好,曾是五中某造反团的宣传队员,到兵团后不久,由连宣传队员而团宣传队员而师宣传队员。我俩关系一直不错,他调到师宣传队后,随队回一团演出,还去木材厂看望过我,并与我留下了合影。意外相见,自然是令我俩都很高兴的。他说他已于两年前病退返城了,接父亲的班进了某工厂,当上了采购员,到上海是为单位进行采购的。那时已是下午五点多钟,他要请我吃饭。我看出他不愿与我匆匆分别,也看出了他因“四人帮”的垮台高兴无比,便由他了。
在连队时,大家都叫他“老尤子”,我也仍叫他“老尤子”。他引我进入一家小饭馆,说今天是全中国人民都万分高兴的一天,咱俩怎么也得喝点儿啊!
我知道当年他的家庭出身存在某种问题,但究竟什么问题,从没问过,不清楚。我还知道,如果不是家庭出身问题,他早已调到沈阳军区文工团了。
虽然他不可能再成为沈阳军区文工团的团员了,但我想他是有个人理由高兴的。
那一天我也特别高兴,确实有种获得第二次解放的感觉--思想获得解放的感觉。
所以我情不自禁地说:那就喝点儿吧。不料“老尤子”酒量特大,一瓶一瓶又一瓶,开第十一瓶啤酒时他居然还没喝倒!我只喝了一瓶半,那么他喝了九瓶半!其间去了一次厕所,回来跟没事儿似的。但我却是在他一劝再劝之下喝了一瓶半的,那一瓶半啤酒使我俩离开时,我几乎站不起来了。>
一次是--我与四名同班好友到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招待所去看望哈尔滨市的作家林予。林予原是云南省军区的部队作家,1957年被打成了“右派”,脱下了军装,下放到北大荒进行“劳改”。作家是多么古怪的“动物”呵,居然在接受“劳改”期间写出了长篇小说《雁飞塞北》!那是反映十万官兵开垦北大荒、建设国营农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成为他的代表作。《雁飞塞北》在当年是青年读者们特别喜欢的长篇小说之一,林予的名字广为流传,这使他摘去了“右派”帽子。但好光景短暂,“文革”伊始,他又因为几句“反‘文革’言论”被打成了“现行*****名列“牛鬼蛇神”,关入了“牛棚”。而我成了兵团战士以后,尤其成了兵团文学创作员以后,他的名字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反而大大提升。因为《雁飞塞北》一书虽被批为“大毒草”了,却仍是兵团文学青年中的“北大荒文学圣书”。我利用一次探亲假的机会,多方探问,终于获得了他的可靠住址。那是冬季里一个寒冷的日子,零下三十几度,我敲开了林予家的门。他的家是筒子楼的一居室,因为城市缺煤,虽有暖气却停止供暖,他家不得不生了一个煤球炉,从小小的通风窗接出烟筒去。煤球炉不好烧,倒烟,并不能使屋里暖和。知道我是北大荒的一名文学青年以后,林予这名刚从“牛棚”放出不久的“现行*****对我表现出了极出我预料的热情。我俩围坐小炉两旁,袖着双手,谈北大荒,谈十万官兵,谈文学。一上午的促膝相谈以后,思想相通,成了莫逆的忘年交。
邓小平复出后,林予出版了另一部长篇是《松花江畔》。那本是偷偷写的一部作品,因为具有渴望“拨乱反正”的意识,乘邓小平复出的“东风”得以问世。他的日子也又好过了点儿,被请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将《松花江畔》改编为电影。但,又得写下这个但--剧本左改右改,改得他焦头烂额之际,北京又有“小道消息”从各种渠道传到上海,传到上海电影制片厂政治神经最敏感的地方“小白楼”。“小白楼”是上影厂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作者们住宿之处。他们中有正义者,也时时出现小人,告密者。
那是上海炎热的一天。林予见了我特别高兴,甚至显得有些激动。看得出,他内心里憋闷着许多话正不知对谁来说。在当年,正义的人说真话极其危险。完全是由于对我的充分信任,他也同时信任了我带去的四名同学。因为他从他们的脸上不难看出,他们对他的作品和他这个人是心有敬意的。于是,他关起门来,和我们几名复旦大学的工农兵学员吐露心声,坦言起忧国忧民的思想来。
北京方面传来的“小道消息”归纳为一点那就是--邓小平将第二次被打倒,不久全国将开展又一场叫做“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声势浩大的运动,将又有一批人成为牺牲品。不知不觉到了中午,但大家谈兴未尽。于是林予亲自去食堂买了饭、菜、两份猪头肉、一瓶廉价白酒。
我和同学们三点多才告辞。关于邓小平将第二次被打倒的“小道消息”,我和同学们在学校就已经听到,从林予口中再次听到,且情况相当周详,结果每个人的心情都很沉重。
只要不是甘当政治二百五的人,谁忧国忧民的心会彻底泯灭呢?
林予和我那几名同学其实都没有酒量可言,却都喝得脸红红的。分别时一瓶白酒居然喝光了。
每个人入口的都是忧愁酒。那一次我也失了定力,喝了一两多。那一两多白酒使我醉了七分,以至于在回学校的路上,同学们不得不轮番搀扶我。到了复旦门外,同学们见我脸仍红着,不敢搀扶我入校门,唯恐我在醉意之下失控,对什么人脱口说出“反动”的话来。几名同学轮番搀扶着我,在复旦大学后院墙外走来走去,直至我吐了,脸色由醉红而煞白,并保证自己绝不会说出任何一句不合时宜的话,才共同回到学校里。
不久“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果然来势汹汹地展开,紧接着开始追查所谓“政治谣言”的来源--即之前关于毛主席批评“四人帮”的“谣言”……
然而我的几名好同学谁也没出卖林予。那之后我没再沾过一滴酒,直至粉碎“四人帮”后,上海各界人们走上街头庆祝人民的胜利那一天……我起初是跟着复旦大学的学生队伍走的,后来遇到了两名同济大学的来自兵团的学生,边走边聊,在去往当年上海市委领导人家住地的人流中,竟也走散了。游行的队伍是要去往张春桥、****姚文元、马天水、王秀珍、徐景贤们在上海的家,至于去干什么,其实都是盲目的。独自一人“随波逐流”的我,走着走着又遇到了一名当年同连队的知青,叫尤典春。他是当年哈尔滨五中老高三知青,二胡拉得很好,曾是五中某造反团的宣传队员,到兵团后不久,由连宣传队员而团宣传队员而师宣传队员。我俩关系一直不错,他调到师宣传队后,随队回一团演出,还去木材厂看望过我,并与我留下了合影。意外相见,自然是令我俩都很高兴的。他说他已于两年前病退返城了,接父亲的班进了某工厂,当上了采购员,到上海是为单位进行采购的。那时已是下午五点多钟,他要请我吃饭。我看出他不愿与我匆匆分别,也看出了他因“四人帮”的垮台高兴无比,便由他了。
在连队时,大家都叫他“老尤子”,我也仍叫他“老尤子”。他引我进入一家小饭馆,说今天是全中国人民都万分高兴的一天,咱俩怎么也得喝点儿啊!
我知道当年他的家庭出身存在某种问题,但究竟什么问题,从没问过,不清楚。我还知道,如果不是家庭出身问题,他早已调到沈阳军区文工团了。
虽然他不可能再成为沈阳军区文工团的团员了,但我想他是有个人理由高兴的。
那一天我也特别高兴,确实有种获得第二次解放的感觉--思想获得解放的感觉。
所以我情不自禁地说:那就喝点儿吧。不料“老尤子”酒量特大,一瓶一瓶又一瓶,开第十一瓶啤酒时他居然还没喝倒!我只喝了一瓶半,那么他喝了九瓶半!其间去了一次厕所,回来跟没事儿似的。但我却是在他一劝再劝之下喝了一瓶半的,那一瓶半啤酒使我俩离开时,我几乎站不起来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