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正说官场秘事大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刑名老夫子,一位钱谷老夫子,……说也奇怪,那刑钱老夫子,没有一个不是绍兴人,因此他们结成个帮,要不是绍兴人就站不住。”有名的绍兴籍师爷,如杭州府首席刑名师爷周省三是绍兴府会稽县人,幕学专著《佐治药言》的作者汪龙庄是绍兴府萧山人,《雪鸿轩尺牍》的作者龚萼是绍兴城里塔山下人,另一部师爷名著《秋水轩尺牍》的作者许思湄是绍兴府新昌人。《文明小史》里写的师爷余豪是会稽人,《如此官场》里的师爷宋锦诗也是会稽人,《歧路灯》写了两个师爷——荀药阶与其表侄莫慎若,皆是山阴人。
“无绍不成衙”不仅表现为绍兴师爷遍布各地衙门,也表现为很多地方的衙门中书吏多绍兴人,绍兴籍大名士李慈铭在日记中写到这种情况:“吏皆四方游民无籍者充之,而吾越人更多。”此“越人”即绍兴府人。在京师许多衙门中,书吏之职几乎被绍兴人垄断。夏仁虎引《旧京琐记》云:都中书吏,“原贯以浙绍为多”。金安清《水窗春呓》说:“六部胥人皆绍兴籍。”有一首竹枝词也反映了六部书吏多绍兴人的情况:“部办班分未入流,绍兴善为一身谋。得钱卖缺居奇货,门下还将贴写收。”意谓中央各部的书吏分几种班,都是未入流,绍兴籍的书吏最善谋划,并善于弄钱。这里特别提到书吏的绍兴籍贯。清代京师书吏多绍兴人这种情况,是由明代沿续下来的,即源于明万历年间朱赓辅政。清乾嘉时人昭裢在《啸亭续录》中谈到这种情况的源流:“各部署书吏,尽用绍兴人,事由朱赓执政,莫不由彼滥觞,以至于今,未能已也。”朱赓是绍兴府山阴人,他利用职权引用了很多绍兴籍书吏。这些书吏互相牵引,互为党援,形成了“书吏绍兴帮”,或日“绍兴籍胥帮”。
幕友和书吏所以多绍兴人,与绍兴人文化素养高、苛细精干、善治案牍等特点有关,这些特点皆适宜作幕为胥。绍兴人所以不远千里入都为胥,又与绍兴人不恋乡土的乡风和当地人多地少的经济状况有关。明人王士性《广志绎》说到明代的情况云:“绍兴、金华二郡,人多壮游在外。如山阴、会稽、余姚,生齿繁多,本处室庐田土,半不足供。其儇巧敏捷者,入都为胥办,自九卿至闲曹细局,无非越人。”清代沿明之俗,未改旧况。
三、同乡会馆
清代京师与各地建有许多专供宦游者和科举士人居住的同乡会馆。这些同乡会馆是以乡谊为纽带建立起来的,不仅为同乡官员、士人提供住所,还作为同乡官员、士人之间敦睦乡谊,即拉拢同乡关系、联络同乡感情的重要场所。京师福建会馆悬挂的对联云:“万里海天臣子,一堂桑梓弟兄。”体现出同乡官员、士人在本乡会馆中的亲密关系。
这些同乡会馆,从建馆到以后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乡谊的凝聚作用,都体现出敦睦乡谊的宗旨。例如:1.靠同乡官员、士人共同捐款建立馆舍。北京安徽会馆的建馆情况是:李鸿章与其兄李肖荃首倡建馆,淮军诸将及各省同乡大吏群起响应,很快就将建馆款项筹齐。其中,李鸿章捐银一千两,淮军将领潘鼎新、刘盛藻、周盛传、吴长庆共捐银一万两。2.逢年过节在会馆中举行团拜活动,届时聚饮看戏,晤谈订交,联络和加固同乡关系。一首《竹枝词》咏记同乡会馆中团拜盛况云:“同乡团拜又同年,会馆梨园设盛筵。灯戏更闻邀内眷,夜深歌舞尚流连。”3.为增强家乡荣誉感和同乡凝聚力,很多同乡会馆都举行祭祀乡贤的活动,并将本乡做官和中举者的姓名、官衔、科目、封爵等题匾挂在会馆中。如北京绍兴会馆设有“仰蕺堂”,专门奉祀绍兴乡贤蕺山先生刘宗周。又如北京歙县会馆观光堂挂有题名榜,清朝一代歙县本籍、寄籍的京朝官和取科第者都在上面。
四、保护同乡
官场中的乡谊还特别表现在对落难同乡的支援和保护上。如清末“四大奇案”主角之一的举人杨乃武是浙江余杭人,当他受诬蒙冤将被处死之际,浙江籍的京官都极为关心,彼此书函往复,了解案情,翰林院侍读钟骏声、国子监司业汪鸣銮等28个浙籍京官还赴刑部为杨乃武鸣冤,刑部侍郎夏日善与杨乃武是同县人,也于关键时刻加以援手,密奏案情,终于使杨乃武保住了性命,冤案得以昭雪。(未完待续)
刑名老夫子,一位钱谷老夫子,……说也奇怪,那刑钱老夫子,没有一个不是绍兴人,因此他们结成个帮,要不是绍兴人就站不住。”有名的绍兴籍师爷,如杭州府首席刑名师爷周省三是绍兴府会稽县人,幕学专著《佐治药言》的作者汪龙庄是绍兴府萧山人,《雪鸿轩尺牍》的作者龚萼是绍兴城里塔山下人,另一部师爷名著《秋水轩尺牍》的作者许思湄是绍兴府新昌人。《文明小史》里写的师爷余豪是会稽人,《如此官场》里的师爷宋锦诗也是会稽人,《歧路灯》写了两个师爷——荀药阶与其表侄莫慎若,皆是山阴人。
“无绍不成衙”不仅表现为绍兴师爷遍布各地衙门,也表现为很多地方的衙门中书吏多绍兴人,绍兴籍大名士李慈铭在日记中写到这种情况:“吏皆四方游民无籍者充之,而吾越人更多。”此“越人”即绍兴府人。在京师许多衙门中,书吏之职几乎被绍兴人垄断。夏仁虎引《旧京琐记》云:都中书吏,“原贯以浙绍为多”。金安清《水窗春呓》说:“六部胥人皆绍兴籍。”有一首竹枝词也反映了六部书吏多绍兴人的情况:“部办班分未入流,绍兴善为一身谋。得钱卖缺居奇货,门下还将贴写收。”意谓中央各部的书吏分几种班,都是未入流,绍兴籍的书吏最善谋划,并善于弄钱。这里特别提到书吏的绍兴籍贯。清代京师书吏多绍兴人这种情况,是由明代沿续下来的,即源于明万历年间朱赓辅政。清乾嘉时人昭裢在《啸亭续录》中谈到这种情况的源流:“各部署书吏,尽用绍兴人,事由朱赓执政,莫不由彼滥觞,以至于今,未能已也。”朱赓是绍兴府山阴人,他利用职权引用了很多绍兴籍书吏。这些书吏互相牵引,互为党援,形成了“书吏绍兴帮”,或日“绍兴籍胥帮”。
幕友和书吏所以多绍兴人,与绍兴人文化素养高、苛细精干、善治案牍等特点有关,这些特点皆适宜作幕为胥。绍兴人所以不远千里入都为胥,又与绍兴人不恋乡土的乡风和当地人多地少的经济状况有关。明人王士性《广志绎》说到明代的情况云:“绍兴、金华二郡,人多壮游在外。如山阴、会稽、余姚,生齿繁多,本处室庐田土,半不足供。其儇巧敏捷者,入都为胥办,自九卿至闲曹细局,无非越人。”清代沿明之俗,未改旧况。
三、同乡会馆
清代京师与各地建有许多专供宦游者和科举士人居住的同乡会馆。这些同乡会馆是以乡谊为纽带建立起来的,不仅为同乡官员、士人提供住所,还作为同乡官员、士人之间敦睦乡谊,即拉拢同乡关系、联络同乡感情的重要场所。京师福建会馆悬挂的对联云:“万里海天臣子,一堂桑梓弟兄。”体现出同乡官员、士人在本乡会馆中的亲密关系。
这些同乡会馆,从建馆到以后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乡谊的凝聚作用,都体现出敦睦乡谊的宗旨。例如:1.靠同乡官员、士人共同捐款建立馆舍。北京安徽会馆的建馆情况是:李鸿章与其兄李肖荃首倡建馆,淮军诸将及各省同乡大吏群起响应,很快就将建馆款项筹齐。其中,李鸿章捐银一千两,淮军将领潘鼎新、刘盛藻、周盛传、吴长庆共捐银一万两。2.逢年过节在会馆中举行团拜活动,届时聚饮看戏,晤谈订交,联络和加固同乡关系。一首《竹枝词》咏记同乡会馆中团拜盛况云:“同乡团拜又同年,会馆梨园设盛筵。灯戏更闻邀内眷,夜深歌舞尚流连。”3.为增强家乡荣誉感和同乡凝聚力,很多同乡会馆都举行祭祀乡贤的活动,并将本乡做官和中举者的姓名、官衔、科目、封爵等题匾挂在会馆中。如北京绍兴会馆设有“仰蕺堂”,专门奉祀绍兴乡贤蕺山先生刘宗周。又如北京歙县会馆观光堂挂有题名榜,清朝一代歙县本籍、寄籍的京朝官和取科第者都在上面。
四、保护同乡
官场中的乡谊还特别表现在对落难同乡的支援和保护上。如清末“四大奇案”主角之一的举人杨乃武是浙江余杭人,当他受诬蒙冤将被处死之际,浙江籍的京官都极为关心,彼此书函往复,了解案情,翰林院侍读钟骏声、国子监司业汪鸣銮等28个浙籍京官还赴刑部为杨乃武鸣冤,刑部侍郎夏日善与杨乃武是同县人,也于关键时刻加以援手,密奏案情,终于使杨乃武保住了性命,冤案得以昭雪。(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