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正说官场秘事大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政治斗争中,形势瞬息万变,谁能把握形势发展的趋向,做出正确的判断,谁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东晋王朝偏安一隅,门阀势力勾心斗角,谢安看准了其中的关键所在,在复杂的形势中进退自如。在风云变幻的政坛或者杀机重重的战场,他都能洞察先机,闲庭信步。细细想来,谢安的大智慧的确不同凡响。
王导大权独揽后,司马睿自然不会坐视不理,他扶植其他家族的势力,以求平衡力量,制约王氏,还没等他实现这个愿望就撒手人寰。后来的晋成帝年纪太小,见到王导居然要下拜。不过经历了几次战乱之后,王导家族的军事实力有所削弱。庾亮出任豫州(今安徽芜湖)刺史,荆州刺史陶侃也握有重兵。在这种情况下,王导也要发展自己的势力,而受到皇帝亲信,势力正在上升的谢氏家族成了他的拉拢对象。
成帝咸康四年(公元338年),19岁的谢安接到了王导的书函,想让他来自己府中做著作郎,说白了就是要让谢安来帮助自己处理公务。谢安考虑了一下形势,当时朝廷上以王导为太傅,都督中外军事,郗鉴为太尉,庾亮为司空,三个人不和。庾亮仗着是皇后的兄长,想废掉王导,但镇守京口(今江苏镇江)的郗鉴不同意,才没有实行。谢安觉得不应该搅和到是非之中,就婉拒了王导的好意,王导虽然气焰遮天,也拿他没有办法,只好听之任之了。
第二年,王导病逝,庾亮的弟弟庾冰总揽大权,朝政都转入庾氏家族手中。庾冰为人礼贤爱士,早就知道谢安的大名,几次向谢安发出请帖,要求谢安出来做官,谢安拒绝了几次之后,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去了。可是还没干上一个月,谢安就挂冠而去,继续过悠哉游哉的生活。庾冰也不好相强。没过多久,朝廷又征召谢安做尚书郎,谢安也没有答应,朝廷和执政大臣们见他屡次不出仕,也就不再逼他了。
十年之后,已经到了晋穆帝升平二年(公元358年),东晋政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庾亮、陶侃等人相继病逝,大司马桓温掌握了军政大权,声势与当年的王导一般无二,桓氏家族成了东晋政坛的主要支柱。朝廷中的吏部尚书范汪又举荐谢安做吏部郎,谢安依然没有出仕,差点被下令永远不得录用。但过了一年之后,谢安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了。
因为家族及其他原因,谢安决定出仕了。
一、对自己有利时及时行动
谢安出仕之后,桓温也为得到了他而高兴。谢安刚到的那天,桓温就和他促膝长谈,两个人谈了一天,送走了谢安以后,桓温还对左右夸耀说:“你们看过我有这样的客人吗?”谢安平时也很注意自己的言行。一次桓温来看他,谢安正好洗头,因为桓温是上司,谢安不想显得不恭敬,就拿掉头巾,桓温笑着阻止了他。还有一件事更能说明桓温对谢安的重视。谢安做了司马后,向桓温推荐了自己的几十个门生做官,桓温让管事的人先录用一半,管事的一下子全都用上了,还报告桓温说:“谢安不当官的时候,大家逼他出来,现在他当官了,为什么不用他推荐的人呢?”桓温也没有反对。
有了桓温的支持,再加上他自己的名望,谢安的职务升迁很快。谢安虽然感激桓温,但是在桓温和朝廷之间,谢安坚定的拥护后者。兴宁元年(公元362年),朝廷迫于桓温的压力,封桓温为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假黄钺,桓温的权力达到了巅峰。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桓温北伐,却失败了。桓温随即攻克寿春(今安徽寿县),桓温的谋士劝他废帝再立,提高威望。于是桓温就强迫太后废掉了海西公,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天子,史称简文帝。简文帝生性懦弱,朝中大事都由桓温处理。桓温借这个机会,不遗余力的打击其他家族的势力,以求巩固桓氏家族的地位。桓温还让弟弟桓豁镇守雍州,桓冲镇守江州,东晋的所有兵权都掌握在桓温手中。
面对桓温咄咄逼人的气势,以谢安、王坦之为首的王、谢家族开始了反击。这时谢安已经是侍中了。谢安刚当上官以后,远远望见桓温就鞠躬行礼,桓温吃惊的说:“安石为何如此啊?”谢安笑着说:“君王尚且对您毕恭毕敬,做臣子的难道敢落后吗?”桓温知道谢安在讽刺自己,也不好说什么。桓温的第一谋士郗超名义上是中书侍郎,实际上是桓温派到宫中监视天子动静的,加上桓温的势力,朝中大臣都很惧怕郗超。一天谢安和王坦之去拜访郗超,郗超门口宾客盈门,两个人一直等到傍晚,也没有得到郗超的接待。王坦之气愤的要走,谢安说:“君不能为了性命等一会儿吗?”结果一直等到天黑,郗超才来见他们。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谢、王两家族不满桓温的所作所为,但是毕竟势力不及,还只能忍耐,等待时机。但是桓温不会等待。公元372年,桓温外镇姑苏,谢安也做了吏部尚书、中护军,这段时间他一直韬光养晦,没有和桓温发生冲突。简文帝病危,桓温知道这个消息,虎视眈眈,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就此展开。
简文帝病重的时候,一天之内接连发了四道诏书,让桓温回来,桓温推辞不归。实际上,桓温是害怕回京后有不测,所以在外手握重兵,观察动静,震慑京师。同时桓温还推荐谢安、王坦之,这时候桓温还没有与谢安翻脸,乐得送个人情。但是谢安不吃这一套。过了几天,简文帝自知道死期将至,就下了诏书说:大司马桓温仿照周朝的周公辅政之事,辅佐我朝。如果我的儿子可以辅佐就辅佐,如果不行,您可以取而代之。除了三国时期刘备白帝托孤说过这样的话,没有一个皇帝死的时候留下这样的遗言。这就明白的告诉桓温,可以称帝。谢安知道后,和王坦之秘密商议对策。王坦之对简文帝说:“天下是宣帝(司马懿)和元帝(司马睿)的天下,陛下怎么能自己处理呢?”简文帝没办法,只好把诏书改成了让桓温按照王导的样子辅政。
简文帝去世后,群臣惧怕桓温的势力,不敢立帝,有人建议请桓温回来定夺。这样势必让桓温掌握大权,谢安和王坦之坚决反对,尚书左仆射王彪之也赞同两个人的意见。于是,大臣们立司马曜为皇帝,就是孝武帝。对这一切桓温全不知情,他还在姑苏望眼欲穿的等着好消息呢。桓温以为自己大权在握,虽然简文帝未必会禅位给自己,最起码也要让自己辅政吧,结果却什么都未能如愿,这时才怀疑到了谢安和王坦之的头上。孝武帝即位后,谢安草拟诏书宣桓温入朝为相。桓温终于明白谢安心存朝廷,不与自己合作,这才决定武力解决问题。
次年二月,桓温率军入朝,孝武帝命令谢安和王坦之去新亭迎接桓温。当时东晋的都城建康(今南京)城内人心骚动,议论纷纷,都说桓温要诛杀谢安和王坦之,再夺取晋朝的江山。事实上也是如此,桓温事先在新亭周围埋伏了武士,只等谢、王二人一到,听桓温号令行事。王坦之很害怕,谢安却说:“晋室的存亡在此一举。”为了壮大自己的声势,谢安让文武百官随同出迎。
到了新亭,官员们看到桓温兵威浩大,吓得呆若木鸡。谢安和王坦之留下百官在外面,然后去见桓温。王坦之看到... -->>
在政治斗争中,形势瞬息万变,谁能把握形势发展的趋向,做出正确的判断,谁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东晋王朝偏安一隅,门阀势力勾心斗角,谢安看准了其中的关键所在,在复杂的形势中进退自如。在风云变幻的政坛或者杀机重重的战场,他都能洞察先机,闲庭信步。细细想来,谢安的大智慧的确不同凡响。
王导大权独揽后,司马睿自然不会坐视不理,他扶植其他家族的势力,以求平衡力量,制约王氏,还没等他实现这个愿望就撒手人寰。后来的晋成帝年纪太小,见到王导居然要下拜。不过经历了几次战乱之后,王导家族的军事实力有所削弱。庾亮出任豫州(今安徽芜湖)刺史,荆州刺史陶侃也握有重兵。在这种情况下,王导也要发展自己的势力,而受到皇帝亲信,势力正在上升的谢氏家族成了他的拉拢对象。
成帝咸康四年(公元338年),19岁的谢安接到了王导的书函,想让他来自己府中做著作郎,说白了就是要让谢安来帮助自己处理公务。谢安考虑了一下形势,当时朝廷上以王导为太傅,都督中外军事,郗鉴为太尉,庾亮为司空,三个人不和。庾亮仗着是皇后的兄长,想废掉王导,但镇守京口(今江苏镇江)的郗鉴不同意,才没有实行。谢安觉得不应该搅和到是非之中,就婉拒了王导的好意,王导虽然气焰遮天,也拿他没有办法,只好听之任之了。
第二年,王导病逝,庾亮的弟弟庾冰总揽大权,朝政都转入庾氏家族手中。庾冰为人礼贤爱士,早就知道谢安的大名,几次向谢安发出请帖,要求谢安出来做官,谢安拒绝了几次之后,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去了。可是还没干上一个月,谢安就挂冠而去,继续过悠哉游哉的生活。庾冰也不好相强。没过多久,朝廷又征召谢安做尚书郎,谢安也没有答应,朝廷和执政大臣们见他屡次不出仕,也就不再逼他了。
十年之后,已经到了晋穆帝升平二年(公元358年),东晋政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庾亮、陶侃等人相继病逝,大司马桓温掌握了军政大权,声势与当年的王导一般无二,桓氏家族成了东晋政坛的主要支柱。朝廷中的吏部尚书范汪又举荐谢安做吏部郎,谢安依然没有出仕,差点被下令永远不得录用。但过了一年之后,谢安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了。
因为家族及其他原因,谢安决定出仕了。
一、对自己有利时及时行动
谢安出仕之后,桓温也为得到了他而高兴。谢安刚到的那天,桓温就和他促膝长谈,两个人谈了一天,送走了谢安以后,桓温还对左右夸耀说:“你们看过我有这样的客人吗?”谢安平时也很注意自己的言行。一次桓温来看他,谢安正好洗头,因为桓温是上司,谢安不想显得不恭敬,就拿掉头巾,桓温笑着阻止了他。还有一件事更能说明桓温对谢安的重视。谢安做了司马后,向桓温推荐了自己的几十个门生做官,桓温让管事的人先录用一半,管事的一下子全都用上了,还报告桓温说:“谢安不当官的时候,大家逼他出来,现在他当官了,为什么不用他推荐的人呢?”桓温也没有反对。
有了桓温的支持,再加上他自己的名望,谢安的职务升迁很快。谢安虽然感激桓温,但是在桓温和朝廷之间,谢安坚定的拥护后者。兴宁元年(公元362年),朝廷迫于桓温的压力,封桓温为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假黄钺,桓温的权力达到了巅峰。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桓温北伐,却失败了。桓温随即攻克寿春(今安徽寿县),桓温的谋士劝他废帝再立,提高威望。于是桓温就强迫太后废掉了海西公,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天子,史称简文帝。简文帝生性懦弱,朝中大事都由桓温处理。桓温借这个机会,不遗余力的打击其他家族的势力,以求巩固桓氏家族的地位。桓温还让弟弟桓豁镇守雍州,桓冲镇守江州,东晋的所有兵权都掌握在桓温手中。
面对桓温咄咄逼人的气势,以谢安、王坦之为首的王、谢家族开始了反击。这时谢安已经是侍中了。谢安刚当上官以后,远远望见桓温就鞠躬行礼,桓温吃惊的说:“安石为何如此啊?”谢安笑着说:“君王尚且对您毕恭毕敬,做臣子的难道敢落后吗?”桓温知道谢安在讽刺自己,也不好说什么。桓温的第一谋士郗超名义上是中书侍郎,实际上是桓温派到宫中监视天子动静的,加上桓温的势力,朝中大臣都很惧怕郗超。一天谢安和王坦之去拜访郗超,郗超门口宾客盈门,两个人一直等到傍晚,也没有得到郗超的接待。王坦之气愤的要走,谢安说:“君不能为了性命等一会儿吗?”结果一直等到天黑,郗超才来见他们。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谢、王两家族不满桓温的所作所为,但是毕竟势力不及,还只能忍耐,等待时机。但是桓温不会等待。公元372年,桓温外镇姑苏,谢安也做了吏部尚书、中护军,这段时间他一直韬光养晦,没有和桓温发生冲突。简文帝病危,桓温知道这个消息,虎视眈眈,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就此展开。
简文帝病重的时候,一天之内接连发了四道诏书,让桓温回来,桓温推辞不归。实际上,桓温是害怕回京后有不测,所以在外手握重兵,观察动静,震慑京师。同时桓温还推荐谢安、王坦之,这时候桓温还没有与谢安翻脸,乐得送个人情。但是谢安不吃这一套。过了几天,简文帝自知道死期将至,就下了诏书说:大司马桓温仿照周朝的周公辅政之事,辅佐我朝。如果我的儿子可以辅佐就辅佐,如果不行,您可以取而代之。除了三国时期刘备白帝托孤说过这样的话,没有一个皇帝死的时候留下这样的遗言。这就明白的告诉桓温,可以称帝。谢安知道后,和王坦之秘密商议对策。王坦之对简文帝说:“天下是宣帝(司马懿)和元帝(司马睿)的天下,陛下怎么能自己处理呢?”简文帝没办法,只好把诏书改成了让桓温按照王导的样子辅政。
简文帝去世后,群臣惧怕桓温的势力,不敢立帝,有人建议请桓温回来定夺。这样势必让桓温掌握大权,谢安和王坦之坚决反对,尚书左仆射王彪之也赞同两个人的意见。于是,大臣们立司马曜为皇帝,就是孝武帝。对这一切桓温全不知情,他还在姑苏望眼欲穿的等着好消息呢。桓温以为自己大权在握,虽然简文帝未必会禅位给自己,最起码也要让自己辅政吧,结果却什么都未能如愿,这时才怀疑到了谢安和王坦之的头上。孝武帝即位后,谢安草拟诏书宣桓温入朝为相。桓温终于明白谢安心存朝廷,不与自己合作,这才决定武力解决问题。
次年二月,桓温率军入朝,孝武帝命令谢安和王坦之去新亭迎接桓温。当时东晋的都城建康(今南京)城内人心骚动,议论纷纷,都说桓温要诛杀谢安和王坦之,再夺取晋朝的江山。事实上也是如此,桓温事先在新亭周围埋伏了武士,只等谢、王二人一到,听桓温号令行事。王坦之很害怕,谢安却说:“晋室的存亡在此一举。”为了壮大自己的声势,谢安让文武百官随同出迎。
到了新亭,官员们看到桓温兵威浩大,吓得呆若木鸡。谢安和王坦之留下百官在外面,然后去见桓温。王坦之看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