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正说官场秘事大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唐朝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关中、关东的豪杰。也可以说,唐初的政权基础主要是关陇集团和山东豪族。在玄武门之变以后,王朝的政权基础有了首次大的变化。历来马上得来天下的帝王,都要面对削功臣的困境,唐太宗李世民为了不受关陇贵族的左右,开始向全国各地招揽人才。唐太宗虽然大力提拔各地新人,但也十分注意保持关中的突出地位,在军队方面主要还是依靠关陇集团。到了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始大力起用庶族人士,对旧有的关陇贵族则极力打击。
一、门阀制度
要了解关陇贵族与庶族的争斗,就不能不提及门阀制度。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制度基本被确立下来。土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就是庶族、寒门。所谓士族,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是士,即有文化,要精通儒家经典,许多士族都是以通一经而起家的。第二,必须世代为官。第三,必须官位显赫,有权有势。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产的多寡,而是基于宗族的血统。在汉代,已经日益明显地形成许多世代官宦的豪门大族,他们的子弟比一般人更容易获得政治权力。经过汉末大乱,这些豪门大族成为具有很强独立性的社会力量。他们有自己的庄园、私人武装和大量的依附农民,使任何统治者都不敢忽视。一代雄豪的曹操,也未能在根本上摆脱对豪族的依赖。后来,曹丕为了做皇帝,采用了“九品中正”制度,承认士族(即豪门大族)有政治上的特权,以换取他们的支持。所谓“九品中正”,是一种选用官员的方法。由各州郡的士族人士担任大中正、中正,对本籍士人的品行加以鉴定,分为九等,由朝廷依次录用。但实际品第人物的标准主要是门第的高下,因而形成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士族为了保证自己的政治特权,又通过婚姻相互联结,他们与庶族之间是不通婚的。
门阀制度加强了士族的地位和独立性。政权有兴替,朝代有更迭,而士族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地位却很少受影响。他们虽然在客观上给这个动乱的时代带来某种稳定因素,但在士族与皇权、士族与庶族之间,不可避免地要产生矛盾。皇权的主要依靠是士族,但也常常采用各种方法来抑制士族势力的过度膨胀,包括任用庶族人士。庶族在政治上出路艰难,但并非毫无机会,他们对士族控制政治权力的现象,常常提出强烈的抗争。
隋朝初年,由于士族的腐朽衰落,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逐步失去了作用。隋文帝于是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设科考试的办法选官。科举制度对门阀制度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含有一定的平等竞争意义。科举制的形成,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一般读书人可凭才学参政;选官的权力,也从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官员的文化水平也因此而提高。同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不再以家世选官,而是以考试成绩选官,是选官制度的进步。但是,当时门阀世袭在隋代选官中仍占据优势。唐朝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主要表现在:科举考试的科目增多了,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其中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唐朝宰相多为进上出身,有些高官不是进士出身,常为人看不起,但考取进士较难。武则天时,开设武举。武则天还亲自出题考试,成为殿试的开始。开元时,唐玄宗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隋唐创立的科举制为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
科举制的实行,对唐朝的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庶族地主通过科举考试参与政权后,形成了一个有势力的政治集团,经常和北朝以来的士族相抗衡,形成了庶族地主与士族之间的斗争。
二、冠冕关中
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是关陇集团中的大贵族,祖先是陇西狄道(甘肃临洮)人,十六国时凉武昭王李暠的后代。李渊的祖父李虎,曾助宇文泰建立政权,受封为八柱国之一,并赐姓大野氏,封唐国公。李渊之父也曾官至安州大总管、柱国大将军。
唐朝初年,唐太宗的大业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关陇贵族的支持。关陇集团以北魏鲜卑贵族为首,代北武川系军事贵族是其主体,也包括一些胡化的汉人和西域的胡人。他们握有兵权,多以军功致位通显,世代承袭封爵、勋阶,与皇室、关中郡姓通过联姻等方式相结合,成为西魏、周、隋三朝的政治核心力量,虽经改朝换代,仍然势力不坠,正所谓“关中尚冠冕,代北尚贵戚”。他们的力量对唐朝的建立和唐前期国力的恢复与壮大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士族势力的过度膨胀,一度也对皇权产生了威胁,让唐太宗坐卧不安,这才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让大量庶族出身的文人为官,分散士族的权力。
三、平衡之势
唐太宗开创了唐王朝的鼎盛局面,为了能长久地维持统治政权,立谁为太子成为唐太宗的一块心病。尤其在长子李承乾被废黜之后,这个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太宗曾经属意的人选包括魏王李泰和吴王李恪,但在权衡利弊之后,意识到情势已是非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不可了。
一天,李世民在两仪殿屏去其他大臣,只留下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绩、褚遂良... -->>
唐朝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关中、关东的豪杰。也可以说,唐初的政权基础主要是关陇集团和山东豪族。在玄武门之变以后,王朝的政权基础有了首次大的变化。历来马上得来天下的帝王,都要面对削功臣的困境,唐太宗李世民为了不受关陇贵族的左右,开始向全国各地招揽人才。唐太宗虽然大力提拔各地新人,但也十分注意保持关中的突出地位,在军队方面主要还是依靠关陇集团。到了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始大力起用庶族人士,对旧有的关陇贵族则极力打击。
一、门阀制度
要了解关陇贵族与庶族的争斗,就不能不提及门阀制度。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制度基本被确立下来。土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就是庶族、寒门。所谓士族,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是士,即有文化,要精通儒家经典,许多士族都是以通一经而起家的。第二,必须世代为官。第三,必须官位显赫,有权有势。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产的多寡,而是基于宗族的血统。在汉代,已经日益明显地形成许多世代官宦的豪门大族,他们的子弟比一般人更容易获得政治权力。经过汉末大乱,这些豪门大族成为具有很强独立性的社会力量。他们有自己的庄园、私人武装和大量的依附农民,使任何统治者都不敢忽视。一代雄豪的曹操,也未能在根本上摆脱对豪族的依赖。后来,曹丕为了做皇帝,采用了“九品中正”制度,承认士族(即豪门大族)有政治上的特权,以换取他们的支持。所谓“九品中正”,是一种选用官员的方法。由各州郡的士族人士担任大中正、中正,对本籍士人的品行加以鉴定,分为九等,由朝廷依次录用。但实际品第人物的标准主要是门第的高下,因而形成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士族为了保证自己的政治特权,又通过婚姻相互联结,他们与庶族之间是不通婚的。
门阀制度加强了士族的地位和独立性。政权有兴替,朝代有更迭,而士族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地位却很少受影响。他们虽然在客观上给这个动乱的时代带来某种稳定因素,但在士族与皇权、士族与庶族之间,不可避免地要产生矛盾。皇权的主要依靠是士族,但也常常采用各种方法来抑制士族势力的过度膨胀,包括任用庶族人士。庶族在政治上出路艰难,但并非毫无机会,他们对士族控制政治权力的现象,常常提出强烈的抗争。
隋朝初年,由于士族的腐朽衰落,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逐步失去了作用。隋文帝于是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设科考试的办法选官。科举制度对门阀制度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含有一定的平等竞争意义。科举制的形成,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一般读书人可凭才学参政;选官的权力,也从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官员的文化水平也因此而提高。同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不再以家世选官,而是以考试成绩选官,是选官制度的进步。但是,当时门阀世袭在隋代选官中仍占据优势。唐朝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主要表现在:科举考试的科目增多了,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其中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唐朝宰相多为进上出身,有些高官不是进士出身,常为人看不起,但考取进士较难。武则天时,开设武举。武则天还亲自出题考试,成为殿试的开始。开元时,唐玄宗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隋唐创立的科举制为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
科举制的实行,对唐朝的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庶族地主通过科举考试参与政权后,形成了一个有势力的政治集团,经常和北朝以来的士族相抗衡,形成了庶族地主与士族之间的斗争。
二、冠冕关中
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是关陇集团中的大贵族,祖先是陇西狄道(甘肃临洮)人,十六国时凉武昭王李暠的后代。李渊的祖父李虎,曾助宇文泰建立政权,受封为八柱国之一,并赐姓大野氏,封唐国公。李渊之父也曾官至安州大总管、柱国大将军。
唐朝初年,唐太宗的大业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关陇贵族的支持。关陇集团以北魏鲜卑贵族为首,代北武川系军事贵族是其主体,也包括一些胡化的汉人和西域的胡人。他们握有兵权,多以军功致位通显,世代承袭封爵、勋阶,与皇室、关中郡姓通过联姻等方式相结合,成为西魏、周、隋三朝的政治核心力量,虽经改朝换代,仍然势力不坠,正所谓“关中尚冠冕,代北尚贵戚”。他们的力量对唐朝的建立和唐前期国力的恢复与壮大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士族势力的过度膨胀,一度也对皇权产生了威胁,让唐太宗坐卧不安,这才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让大量庶族出身的文人为官,分散士族的权力。
三、平衡之势
唐太宗开创了唐王朝的鼎盛局面,为了能长久地维持统治政权,立谁为太子成为唐太宗的一块心病。尤其在长子李承乾被废黜之后,这个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太宗曾经属意的人选包括魏王李泰和吴王李恪,但在权衡利弊之后,意识到情势已是非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不可了。
一天,李世民在两仪殿屏去其他大臣,只留下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绩、褚遂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