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23wx.cx,正说官场秘事大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历代都有的张榜招贤。因为人间伯乐必然是少数,贤能之士很难遇上伯乐,加之其他一些因素,人才往往容易被埋没。自荐之法虽古已有之,而武则天把它正式做为一种选人制度,疏通了选拔人才的渠道,使一些贤能之士有表现发挥自己才华的机会。这确实是一个大胆的成功谋略。
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替,使人们清楚地看到:得到贤士的国家便能昌盛,失掉贤士的国家便要灭亡。所以,王安石在《兴贤》中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已而衰。”纣王杀了王子比干,箕子便披头散发装病。陈灵公杀了泄冶,邓元便离开陈国,全族人都跟随他走了。从此以后,殷朝被周朝取代,陈国被楚国灭亡。
燕昭王被齐国打败后,卑身厚布招贤,为郭隗筑黄金台,当老师侍奉他。于是邹衍、乐毅等名士来到燕国使燕国富强,大破齐国。从实力上讲,燕国远不如齐国,但燕国有勇气以小敌大,以弱制强,就是因为燕昭王任用贤能的缘故。
春秋时代的霸主也是依靠贤士摆脱困境的。秦穆公崤山之战受挫,便急忙依靠百里奚、蹇叔、公孙枝而称霸西戎;晋文公被骊姬逼得无处存身,立即依靠咎犯、赵衰、介子推而终于回国当了国君;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围困在会稽,及时依靠范蠡、文种而在南方称霸;齐桓公在长勺打了败仗,便任用管仲、宁戚而使天下得到安定。在困难处境中依靠贤人,相信贤者,发挥众人的才智,扭转被动局面,既摆脱困境,又能取得胜利。
“千里马”不同于普通的“马”,它应享有高于普通“马”的待遇。这样,它才能具有驰骋战场的威力并展示它飞奔千里的才华。同样,对待贤人,首先要尊重人才爱惜人才,人才才能被紧紧地吸引到自己身边。
古人提倡明主贤臣礼贤下士,“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可见,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是得到人才拥护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隋文帝杨坚建国之初,曾作书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张羡,恳请他能入朝辅佐。见面时,身为帝王的隋文帝不让张羡下拜,并“降揭执手,与之同座,宴语久之”。张羡劝文帝俭约,文帝“优诏答之”。如此敬贤,从善如流,隋文帝能开创二十年兴旺局面也不是偶然的。人才能被任用,首先要被尊重,没有尊重与信用,一般人际关系尚难相处,何况君臣治政!
朱元璋在没有完全夺取天下的时候,就开始爱才、惜才。朱元璋认识到儒士对他取得天下、治理天下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尽管当时朱元璋仅占江南一隅之地,军粮不足,经济十分困难。但朱元璋仍然从有限的财力中拔出专款,为儒士建造了一座礼贤馆,以示尊崇。正是由于朱元璋尊重人才的态度,才吸引了大批儒士。一时韬光韫德之士幡然就道,共同辅佐朱元璋成就大业。
端正了用人思想,还必须有正确的人才实践。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好比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古今有作为的帝王将相、首脑人物和有识之士,都十分讲究用人策略。曾先后提出“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不拘一格、出类拔萃”、“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知人善任”等精辟而富有哲理的人才思想、原则和方略。
二、举贤不避朋友之亲
朋友原有“益友”与“损友”之分,也有“道义之交”与“酒肉之交”之别。孔子告诫世人要交益友不可交损友。当然,益友有所谓“刎颈之交”,“生死之交”,这是友情的最高境界。故古人常以“得一知己足矣”而感叹。
益友得道,友人享福。在封建权力场上,若益友一朝得势,朋友常能搭便车,不费多大力气走做官捷径。
春秋时代,鲍叔牙和他的挚友管仲(名夷吾)分别做了齐国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师傅。管仲为了自己所辅佐的公子纠能当上国君,曾箭射公子小白。然而,公子小白却在鲍叔牙的辅佐下当上了齐国的国君,是为齐桓公。齐桓公登位后,一方面重用鲍叔牙,欲用他为相;另一方面要报一箭之仇,欲杀死管仲。
然而,高风亮节的鲍叔牙却不愿接受相位,他深知管仲的奇才,是能够帮助齐桓公称霸天下的良相。因此,鲍叔牙竭力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一天,鲍叔牙入宫见桓公,先向他表示慰问,后向他庆贺。
桓公问:“为了什么事向我慰问呢?”
鲍叔牙说:“子纠是你的哥哥。您为国而灭亲,实在是不得已,臣怎么敢不来慰问?”
桓公又问:“那么,你要向我庆贺什么呢?”
鲍叔牙说:“管仲是天下的奇才,臣已经把他带回来了。您得到一位贤相,臣怎么敢不庆贺呢?”
提起管仲,桓公咬牙切齿,早已按捺不住,鲍叔牙刚一说完,他便气汹汹地说:“夷吾射中我的带钩,差点要我性命,他的箭我还留着。食其肉、寝其皮也不解我心头之恨,难道还可以用他吗?”
鲍叔牙说:“做人臣的各为其主。夷吾射带钩的时候,知道有子纠不知道有您。您如果任用他,他可以为您射得天下,岂只是一人的带钩呢?”
桓公怒气仍然未消,说:“看在你的面子上,赦免他的罪,不杀他。我不想用他,你不要再说了。”
鲍叔牙只好退了出来。他将管仲接到家里,朝夕谈论,伺机再荐。
齐桓公论立君之功,高国世卿都加封了采邑。齐桓公想授鲍叔牙上卿之职,任用他来处理国政大事。鲍叔牙说:“您对我施加恩惠,使我不受冻挨饿,我知道这都是您赐予的。至于说治理国家这样的大事,就不是臣所能胜任的了。”
桓公说:“寡人了解你,你不要推辞。”
鲍叔牙说:“您所说的‘了解’,只是知臣做事小心慎重,循礼守法而已。这些只是一个平庸臣子的德性,不是治理国家的大才。那些治理国家的大才,能内安百姓,外抚四夷,有大功于王室,布恩泽于诸侯;国有泰山之安,君享无穷之福;功垂金石,名播千秋。这是有王佐之才的人才能担当的大任,臣怎么够得上呢?”
桓公听后,兴趣大增,促膝向前,问道:“像你说的那种人,当今还有没有?”
鲍叔牙说:“您如果不需要这样的人,就不说了;一定要用的话,难道不是管夷吾吗?”桓公默然不语。鲍叔牙又说:“臣有五点不如夷吾。”桓公抬起头看着鲍叔牙。叔牙接着说:“对民宽缓,施恩于民,使其安定,臣不如他,这是其一;治理国家不丧失根本,臣不如他,这是其二;用忠和信使百姓凝聚,臣不如他,这是其三;制定礼仪制度,使四方之人效法,臣不如他,这是其四;拿起鼓槌,站在军门擂鼓,使百姓增加斗志,奋勇向前,臣不如他,这是其五。”
桓公听后,停了一会,说:“卿可与他一起来,寡人要考察一下他的才学。”
鲍叔牙说:“对于非常之人,一定要用非常的礼节来对待。您应当选择个吉日,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他。天下的人听说您能尊敬并礼遇有才能的人,不计私仇,谁不愿意到齐国为您效力呢?”
桓公点了点头说:“寡人听你的。”于是,刘桓公让太卜择好吉日,准备去郊外迎接管仲。
鲍叔牙先将管仲送到郊外的公馆里。到了日期,三次洗浴,三次用香水涂身。所用衣帽袍笏,和上大夫一样。桓公亲自去迎。
百姓们听说国君去迎一位贤人,都出来观看。远远地见仪仗中间拥着几辆车子,马头两边红绸飘舞。乐声、串铃声和马蹄声,越来越响。中间一辆车上,有一人同桓公并排而坐,身躯伟岸,气度不凡。近前一看,却认得是射桓公的管仲,个个惊讶得半晌合不拢嘴。(未完待续)
,历代都有的张榜招贤。因为人间伯乐必然是少数,贤能之士很难遇上伯乐,加之其他一些因素,人才往往容易被埋没。自荐之法虽古已有之,而武则天把它正式做为一种选人制度,疏通了选拔人才的渠道,使一些贤能之士有表现发挥自己才华的机会。这确实是一个大胆的成功谋略。
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替,使人们清楚地看到:得到贤士的国家便能昌盛,失掉贤士的国家便要灭亡。所以,王安石在《兴贤》中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已而衰。”纣王杀了王子比干,箕子便披头散发装病。陈灵公杀了泄冶,邓元便离开陈国,全族人都跟随他走了。从此以后,殷朝被周朝取代,陈国被楚国灭亡。
燕昭王被齐国打败后,卑身厚布招贤,为郭隗筑黄金台,当老师侍奉他。于是邹衍、乐毅等名士来到燕国使燕国富强,大破齐国。从实力上讲,燕国远不如齐国,但燕国有勇气以小敌大,以弱制强,就是因为燕昭王任用贤能的缘故。
春秋时代的霸主也是依靠贤士摆脱困境的。秦穆公崤山之战受挫,便急忙依靠百里奚、蹇叔、公孙枝而称霸西戎;晋文公被骊姬逼得无处存身,立即依靠咎犯、赵衰、介子推而终于回国当了国君;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围困在会稽,及时依靠范蠡、文种而在南方称霸;齐桓公在长勺打了败仗,便任用管仲、宁戚而使天下得到安定。在困难处境中依靠贤人,相信贤者,发挥众人的才智,扭转被动局面,既摆脱困境,又能取得胜利。
“千里马”不同于普通的“马”,它应享有高于普通“马”的待遇。这样,它才能具有驰骋战场的威力并展示它飞奔千里的才华。同样,对待贤人,首先要尊重人才爱惜人才,人才才能被紧紧地吸引到自己身边。
古人提倡明主贤臣礼贤下士,“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可见,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是得到人才拥护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隋文帝杨坚建国之初,曾作书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张羡,恳请他能入朝辅佐。见面时,身为帝王的隋文帝不让张羡下拜,并“降揭执手,与之同座,宴语久之”。张羡劝文帝俭约,文帝“优诏答之”。如此敬贤,从善如流,隋文帝能开创二十年兴旺局面也不是偶然的。人才能被任用,首先要被尊重,没有尊重与信用,一般人际关系尚难相处,何况君臣治政!
朱元璋在没有完全夺取天下的时候,就开始爱才、惜才。朱元璋认识到儒士对他取得天下、治理天下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尽管当时朱元璋仅占江南一隅之地,军粮不足,经济十分困难。但朱元璋仍然从有限的财力中拔出专款,为儒士建造了一座礼贤馆,以示尊崇。正是由于朱元璋尊重人才的态度,才吸引了大批儒士。一时韬光韫德之士幡然就道,共同辅佐朱元璋成就大业。
端正了用人思想,还必须有正确的人才实践。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好比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古今有作为的帝王将相、首脑人物和有识之士,都十分讲究用人策略。曾先后提出“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不拘一格、出类拔萃”、“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知人善任”等精辟而富有哲理的人才思想、原则和方略。
二、举贤不避朋友之亲
朋友原有“益友”与“损友”之分,也有“道义之交”与“酒肉之交”之别。孔子告诫世人要交益友不可交损友。当然,益友有所谓“刎颈之交”,“生死之交”,这是友情的最高境界。故古人常以“得一知己足矣”而感叹。
益友得道,友人享福。在封建权力场上,若益友一朝得势,朋友常能搭便车,不费多大力气走做官捷径。
春秋时代,鲍叔牙和他的挚友管仲(名夷吾)分别做了齐国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师傅。管仲为了自己所辅佐的公子纠能当上国君,曾箭射公子小白。然而,公子小白却在鲍叔牙的辅佐下当上了齐国的国君,是为齐桓公。齐桓公登位后,一方面重用鲍叔牙,欲用他为相;另一方面要报一箭之仇,欲杀死管仲。
然而,高风亮节的鲍叔牙却不愿接受相位,他深知管仲的奇才,是能够帮助齐桓公称霸天下的良相。因此,鲍叔牙竭力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一天,鲍叔牙入宫见桓公,先向他表示慰问,后向他庆贺。
桓公问:“为了什么事向我慰问呢?”
鲍叔牙说:“子纠是你的哥哥。您为国而灭亲,实在是不得已,臣怎么敢不来慰问?”
桓公又问:“那么,你要向我庆贺什么呢?”
鲍叔牙说:“管仲是天下的奇才,臣已经把他带回来了。您得到一位贤相,臣怎么敢不庆贺呢?”
提起管仲,桓公咬牙切齿,早已按捺不住,鲍叔牙刚一说完,他便气汹汹地说:“夷吾射中我的带钩,差点要我性命,他的箭我还留着。食其肉、寝其皮也不解我心头之恨,难道还可以用他吗?”
鲍叔牙说:“做人臣的各为其主。夷吾射带钩的时候,知道有子纠不知道有您。您如果任用他,他可以为您射得天下,岂只是一人的带钩呢?”
桓公怒气仍然未消,说:“看在你的面子上,赦免他的罪,不杀他。我不想用他,你不要再说了。”
鲍叔牙只好退了出来。他将管仲接到家里,朝夕谈论,伺机再荐。
齐桓公论立君之功,高国世卿都加封了采邑。齐桓公想授鲍叔牙上卿之职,任用他来处理国政大事。鲍叔牙说:“您对我施加恩惠,使我不受冻挨饿,我知道这都是您赐予的。至于说治理国家这样的大事,就不是臣所能胜任的了。”
桓公说:“寡人了解你,你不要推辞。”
鲍叔牙说:“您所说的‘了解’,只是知臣做事小心慎重,循礼守法而已。这些只是一个平庸臣子的德性,不是治理国家的大才。那些治理国家的大才,能内安百姓,外抚四夷,有大功于王室,布恩泽于诸侯;国有泰山之安,君享无穷之福;功垂金石,名播千秋。这是有王佐之才的人才能担当的大任,臣怎么够得上呢?”
桓公听后,兴趣大增,促膝向前,问道:“像你说的那种人,当今还有没有?”
鲍叔牙说:“您如果不需要这样的人,就不说了;一定要用的话,难道不是管夷吾吗?”桓公默然不语。鲍叔牙又说:“臣有五点不如夷吾。”桓公抬起头看着鲍叔牙。叔牙接着说:“对民宽缓,施恩于民,使其安定,臣不如他,这是其一;治理国家不丧失根本,臣不如他,这是其二;用忠和信使百姓凝聚,臣不如他,这是其三;制定礼仪制度,使四方之人效法,臣不如他,这是其四;拿起鼓槌,站在军门擂鼓,使百姓增加斗志,奋勇向前,臣不如他,这是其五。”
桓公听后,停了一会,说:“卿可与他一起来,寡人要考察一下他的才学。”
鲍叔牙说:“对于非常之人,一定要用非常的礼节来对待。您应当选择个吉日,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他。天下的人听说您能尊敬并礼遇有才能的人,不计私仇,谁不愿意到齐国为您效力呢?”
桓公点了点头说:“寡人听你的。”于是,刘桓公让太卜择好吉日,准备去郊外迎接管仲。
鲍叔牙先将管仲送到郊外的公馆里。到了日期,三次洗浴,三次用香水涂身。所用衣帽袍笏,和上大夫一样。桓公亲自去迎。
百姓们听说国君去迎一位贤人,都出来观看。远远地见仪仗中间拥着几辆车子,马头两边红绸飘舞。乐声、串铃声和马蹄声,越来越响。中间一辆车上,有一人同桓公并排而坐,身躯伟岸,气度不凡。近前一看,却认得是射桓公的管仲,个个惊讶得半晌合不拢嘴。(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