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商业大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本章较短,今天还有一章。
吕惠卿的密信内容,在发往大宋朝廷的路上就已经被刘汝诚领导的“财统”抄录了一份。他并不知道,自己和张过的交往已经被“财统”列为重要的监视内容。让刘汝诚奇怪的是,流求郡王在看完了这封信后,没有命令把这封信给截下来。在他看来,这封信里的内容对流求的军事行动预测算是比较准确,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让大宋得到这个情报。
他向张笑汇报了对吕惠卿等人监察的情况后,向郡王提出了自己这个疑问。面对刘汝诚的疑问,张笑脸上浮起了一个古怪的微笑。
“兵法之道,在于虚虚实实。吕惠卿的密信里有很多内容并不准确,有些地方夸大,有些嘛!以他的学识所限,也没说道关键所在。再说,如果大宋朝廷当真因为这封信,就答应了我们的要求,那可是件大好事。”
郡王这样一个在刘汝诚看来似乎有些牵强的解释,让他只好让吕惠卿的情报顺利的送了出去。在离开张笑的书房后,他从自己的知识体系里寻找了半天,也没发现吕惠卿的密信中有什么地方能和兵法虚实之道扯到一起的,最后,他只好认定自己的学识还是和张笑差的太远。
“唉!在书院里学习了这么长时间,原本以为和郡王的学识差距应该小了些,没想到这遇到正事,这眼光见识还是差的这么远。”
刘汝诚带着对自己主公的敬佩之意,摇头晃脑的走出了王府。
看着自己手下这个特务头子的背影,张笑暗笑他这次的马屁虽然没有新意,但总算说到了点子上。自己在这件事上,可完全是因为有比他多出千年的眼光见识,同时在心里刻上了吕惠卿这个他以前很陌生的名字。
张笑并不知道吕惠卿在历史上原本就是鼎鼎大名,引起他注意的是这个后世被称为“奸佞”的家伙,在给大宋朝廷的书信中流露出的开放精神。
在给大宋报警的密信中,吕惠卿用自己的观察和对流求社会情况的分析,做出了战争已经对大宋迫在眉睫的判断。并郑重的提醒汴京城中的皇帝:流求军队的战斗力在以前很有可能被大宋低估了,决定辽东战局的除了兵器上的优势外,似乎还有军队组织等方面的原因。
密信中还有一个让张笑感到有趣的是,吕惠卿用急切的文笔向大宋朝廷描绘了自身处境的危险。原本张笑以为他对“财统”的监视有所发觉,但看完了之后,只能对这个家伙编造事实来邀功的本领佩服不已。
这里面最让张笑感兴趣的是,这个大宋的间谍在对比了流求和大宋的政治架构后,做出一个大宋必须改变的判断。在这封用流求沾水笔密密麻麻写了三大张信笺的奏章里,吕惠卿把流求不断增强国力的最终缘故,确定为对教育的重视。
吕惠卿这个极有远见的看法,让张笑深感佩服。从这个人身上,他看到了这个时代的大宋士大夫们,似乎对于变革并不是完全排斥。当然,以他对大宋士大夫们整体思路之僵化的了解,吕惠卿的这个建议估计在帝国上层不会得到支持。
张笑的这个判断很准确,当执掌这个庞大帝国的皇帝大臣们收到吕惠卿的密信后。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如何应对流求的战争,而吕惠卿的其他意见,被韩琦、文彦博等人认定是学识有限而做出的错误判断,他们的思想里已经把自己的学识当成了这个世界的真理。虽然在武力上,他们也知道大宋远远算不上强大,但在文化上,他们想不出自己所代表的有什么问题。
让他们对待战争的态度从绵羊变成狮子的原因虽然很复杂,但主要是两条。
一个是因为大宋朝廷内部走私集团急于撇清和流求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以强硬立场为主的力量。另一个是因为吕惠卿和其他在流求的谍报人员,都提出了流求富庶的最大原因和致命弱点——支撑这个海外属国的商业。
从这些派驻到流求属国的间谍们传回的消息,大宋朝廷有了一个共识——流求虽然兵甲犀利,但国家体制上却有先天的缺陷,他们想当然的以为,只要切断和流求的经济联系,大宋无非是少进口一些茶叶、香料等物,但对流求却是致命的。他们乐观的预计,也许只要半年到一年,流求小国就会百业凋零,而张笑自然也只好在大宋强大的国力面前俯首称臣。
当然在这个时候,大宋朝廷高层对流求的武力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枢密使文彦博的带领下,针对流求咄咄逼人的战争叫嚣,一个应对流求郡王挑衅的备战计划制定了出来。这个以杭州为战略支撑点的计划,在宰相韩琦和名将郭逵的支持下被正式采用,并迅速的执行了下去。
1066年的六月,五万大宋最精锐的禁军被派往了杭州。和他们这些精锐部队配合作战的是两浙路近十万厢军,而且在夏收后随时可以动员三十万民夫。由枢密使文彦博带着检校太保同签书枢密院(相当于枢密副使)郭逵前往杭州指挥和流求的战争。
当这场战争准备按照计划被执行了之后,大宋朝廷上下对这场战争的胜负充满了乐观。这次为了应对张笑的野心,大宋将半数的制式火器都装备了南下的禁军,而且还有专门针对流求水师研制出的几种水站武器。
在文彦博率军南下杭州厉兵秣马准备应对流求的侵略时,古米其的外交努力也最终失败了。他发出的战争威胁没有让对手接受,而且负责接待他的大宋官员的态度也让他知道,自己在这里的使命已经彻底完结。
当古米其使团无奈的回到流求后,细心的他发现自己的国家似乎已经完成了对大宋的战争准备。两洋水师的主力第一次集结到了基隆,而港口码头上军人的数量之多,在这些年也是流求难得一见的情景。
本章较短,今天还有一章。
吕惠卿的密信内容,在发往大宋朝廷的路上就已经被刘汝诚领导的“财统”抄录了一份。他并不知道,自己和张过的交往已经被“财统”列为重要的监视内容。让刘汝诚奇怪的是,流求郡王在看完了这封信后,没有命令把这封信给截下来。在他看来,这封信里的内容对流求的军事行动预测算是比较准确,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让大宋得到这个情报。
他向张笑汇报了对吕惠卿等人监察的情况后,向郡王提出了自己这个疑问。面对刘汝诚的疑问,张笑脸上浮起了一个古怪的微笑。
“兵法之道,在于虚虚实实。吕惠卿的密信里有很多内容并不准确,有些地方夸大,有些嘛!以他的学识所限,也没说道关键所在。再说,如果大宋朝廷当真因为这封信,就答应了我们的要求,那可是件大好事。”
郡王这样一个在刘汝诚看来似乎有些牵强的解释,让他只好让吕惠卿的情报顺利的送了出去。在离开张笑的书房后,他从自己的知识体系里寻找了半天,也没发现吕惠卿的密信中有什么地方能和兵法虚实之道扯到一起的,最后,他只好认定自己的学识还是和张笑差的太远。
“唉!在书院里学习了这么长时间,原本以为和郡王的学识差距应该小了些,没想到这遇到正事,这眼光见识还是差的这么远。”
刘汝诚带着对自己主公的敬佩之意,摇头晃脑的走出了王府。
看着自己手下这个特务头子的背影,张笑暗笑他这次的马屁虽然没有新意,但总算说到了点子上。自己在这件事上,可完全是因为有比他多出千年的眼光见识,同时在心里刻上了吕惠卿这个他以前很陌生的名字。
张笑并不知道吕惠卿在历史上原本就是鼎鼎大名,引起他注意的是这个后世被称为“奸佞”的家伙,在给大宋朝廷的书信中流露出的开放精神。
在给大宋报警的密信中,吕惠卿用自己的观察和对流求社会情况的分析,做出了战争已经对大宋迫在眉睫的判断。并郑重的提醒汴京城中的皇帝:流求军队的战斗力在以前很有可能被大宋低估了,决定辽东战局的除了兵器上的优势外,似乎还有军队组织等方面的原因。
密信中还有一个让张笑感到有趣的是,吕惠卿用急切的文笔向大宋朝廷描绘了自身处境的危险。原本张笑以为他对“财统”的监视有所发觉,但看完了之后,只能对这个家伙编造事实来邀功的本领佩服不已。
这里面最让张笑感兴趣的是,这个大宋的间谍在对比了流求和大宋的政治架构后,做出一个大宋必须改变的判断。在这封用流求沾水笔密密麻麻写了三大张信笺的奏章里,吕惠卿把流求不断增强国力的最终缘故,确定为对教育的重视。
吕惠卿这个极有远见的看法,让张笑深感佩服。从这个人身上,他看到了这个时代的大宋士大夫们,似乎对于变革并不是完全排斥。当然,以他对大宋士大夫们整体思路之僵化的了解,吕惠卿的这个建议估计在帝国上层不会得到支持。
张笑的这个判断很准确,当执掌这个庞大帝国的皇帝大臣们收到吕惠卿的密信后。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如何应对流求的战争,而吕惠卿的其他意见,被韩琦、文彦博等人认定是学识有限而做出的错误判断,他们的思想里已经把自己的学识当成了这个世界的真理。虽然在武力上,他们也知道大宋远远算不上强大,但在文化上,他们想不出自己所代表的有什么问题。
让他们对待战争的态度从绵羊变成狮子的原因虽然很复杂,但主要是两条。
一个是因为大宋朝廷内部走私集团急于撇清和流求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以强硬立场为主的力量。另一个是因为吕惠卿和其他在流求的谍报人员,都提出了流求富庶的最大原因和致命弱点——支撑这个海外属国的商业。
从这些派驻到流求属国的间谍们传回的消息,大宋朝廷有了一个共识——流求虽然兵甲犀利,但国家体制上却有先天的缺陷,他们想当然的以为,只要切断和流求的经济联系,大宋无非是少进口一些茶叶、香料等物,但对流求却是致命的。他们乐观的预计,也许只要半年到一年,流求小国就会百业凋零,而张笑自然也只好在大宋强大的国力面前俯首称臣。
当然在这个时候,大宋朝廷高层对流求的武力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枢密使文彦博的带领下,针对流求咄咄逼人的战争叫嚣,一个应对流求郡王挑衅的备战计划制定了出来。这个以杭州为战略支撑点的计划,在宰相韩琦和名将郭逵的支持下被正式采用,并迅速的执行了下去。
1066年的六月,五万大宋最精锐的禁军被派往了杭州。和他们这些精锐部队配合作战的是两浙路近十万厢军,而且在夏收后随时可以动员三十万民夫。由枢密使文彦博带着检校太保同签书枢密院(相当于枢密副使)郭逵前往杭州指挥和流求的战争。
当这场战争准备按照计划被执行了之后,大宋朝廷上下对这场战争的胜负充满了乐观。这次为了应对张笑的野心,大宋将半数的制式火器都装备了南下的禁军,而且还有专门针对流求水师研制出的几种水站武器。
在文彦博率军南下杭州厉兵秣马准备应对流求的侵略时,古米其的外交努力也最终失败了。他发出的战争威胁没有让对手接受,而且负责接待他的大宋官员的态度也让他知道,自己在这里的使命已经彻底完结。
当古米其使团无奈的回到流求后,细心的他发现自己的国家似乎已经完成了对大宋的战争准备。两洋水师的主力第一次集结到了基隆,而港口码头上军人的数量之多,在这些年也是流求难得一见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