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第199章 问策王猛 (2/2)
顶点小说网 23wx.cx,东晋:我的权臣父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没有死守伊阙关的心思,却还是派遣一军驻守,并且这么轻易就弃城而走,必定是在途中设有伏兵。
当初慕容恪与冉闵大战,就是在十战十败之后,利用诈败之法,将魏军引出了丛林,最终在平原地区围剿了冉闵的一万精锐步卒。
冉闵败亡的殷鉴不远,桓温又怎会没有提防。
因此,燕军轻易败退,哪怕对方丢盔弃甲,桓温也是无动于衷,禁止追击。
果不其然,伊阙关以北,慕容垂见联军迟迟没有追出关城,心知对方没有中计,只能不甘的带着伏兵现身,返回洛阳。
不多时,联军斥候汇报了这一件事。
此前提议追击的幕僚羞愧难当,但桓温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出言安抚。
桓温不是冉闵,不会因为你献策有误,就要灭人满门。
归根结底,将佐们只是献策,真正做出决定的是统帅。
如果出错了主意,就要被追责,久而久之,麾下将佐定会噤若寒蝉,往后也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众人离开后,桓温留下王猛,问道:
“如今慕容恪想要与我在洛阳会战,先生可有破敌之策。”
王猛不假思索道:
“欲取洛阳,猛有上、中、下三策献于楚公。”
实际上,早在新城县时,王猛就已经在思索破敌之法。
桓温听他这么说,立即来了精神,问道:
“敢问先生,何为上策?”
王猛吐出一个字:
“拖。”
桓温带着疑惑复述道:
“拖?”
王猛颔首道:
“正是,荆州四面没有外敌,楚公大可驻军于伊阙,与慕容恪僵持,时日一久,燕人必然退兵,这是必胜之法。”
桓温在兼任荆、江二州刺史以外,手握益州、宁、广、交等四州的兵权,正如王猛所言,荆州不会受到外敌的侵扰。
而燕国西邻虞国,南有占据青州的段部鲜卑,他们占据河北不久,统治并不稳固,拖的时间长了,洛阳之战必然是以燕国退兵而结束。
桓温的粮食固然要从南阳郡调拨,燕军的军粮同样要从河北运来。
河北固然人口众多,土壤肥沃,但此时的冀州并没有完全恢复元气。
真要是陷入僵持,比拼国力,燕国真的拼不过桓温在过去七年的积累。
这也是慕容恪为何要将桓温放入洛阳盆地,正面会战,期望速战速决,而不是将他阻挡在伊阙关外的主要原因。
桓温听了王猛的解释,沉吟不语。
他当然也知道这是必胜之法,但磨剑七年,此番终于亮剑北伐,桓温还是希望能打一场漂亮仗。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此次北伐,出动了五万楚军,四万梁军,总共九万将士,同时征调了数万民夫随军,这么多的人,每天要消耗的粮食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与燕军僵持的时间长了,纵使慕容恪率先支撑不住,领军退回河北,但是耗光了荆州的积蓄,只得到了洛阳一座空城,将来哪还有财力、物力继续去经营洛阳。
正如慕容恪想要重创桓温主力,桓温又何尝不希望借着这一战的机会,打得燕人不敢南下。
王猛注视着桓温的神情,知道他不会采纳拖字决,倒也并不意外。
其实,以拖字诀为上策,王猛也是存了私心。
毕竟梁军的军粮是由楚国提供,他才不怕与燕军耗在这里。
果然,沉默许久,桓温开口道:
“上策虽为必胜之法,但得不偿失,敢问先生中策。”
王猛说道:
“吕护原本占据河内郡,因为被慕容恪的大军逼迫,只得离开野王,南下协防洛阳。
“我听说桓公进攻颍川时,周成向慕容恪求救,慕容恪拒不出兵,迫使周成不得不放弃颍川,烧毁谷物,辛苦经营,化为乌有。
“二人必然心存怨恨,楚公何不借此施以离间计,此为中策。”
桓温摇头道:
“慕容恪必然在洛阳、金墉城中布有耳目,想要在暗中与周成、吕护接触,谈何容易。”
王猛闻言笑道:
“我并不是要楚公派人劝降吕护、周成,而是希望楚公散布流言,谎称二人欲反。”
桓温皱眉道:
“只怕慕容恪不会轻易相信。”
王猛不以为意道:
“周成、吕护都是反复往常的小人,《左传》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纵使慕容恪不信,周成、吕护听说流言,必会心生恐惧,难以自安。
“而慕容恪又怎么可能真的相信二人的忠诚,而不作防备。
“大战之时,哪怕二人不反,慕容恪也不敢全力与楚公交战。
“必须留下一军,防备身后的洛阳、金墉二城1
桓温闻言豁然开朗,抚掌赞道:
“先生此计甚妙1
下一章在晚上十二点左右
(本章完)
没有死守伊阙关的心思,却还是派遣一军驻守,并且这么轻易就弃城而走,必定是在途中设有伏兵。
当初慕容恪与冉闵大战,就是在十战十败之后,利用诈败之法,将魏军引出了丛林,最终在平原地区围剿了冉闵的一万精锐步卒。
冉闵败亡的殷鉴不远,桓温又怎会没有提防。
因此,燕军轻易败退,哪怕对方丢盔弃甲,桓温也是无动于衷,禁止追击。
果不其然,伊阙关以北,慕容垂见联军迟迟没有追出关城,心知对方没有中计,只能不甘的带着伏兵现身,返回洛阳。
不多时,联军斥候汇报了这一件事。
此前提议追击的幕僚羞愧难当,但桓温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出言安抚。
桓温不是冉闵,不会因为你献策有误,就要灭人满门。
归根结底,将佐们只是献策,真正做出决定的是统帅。
如果出错了主意,就要被追责,久而久之,麾下将佐定会噤若寒蝉,往后也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众人离开后,桓温留下王猛,问道:
“如今慕容恪想要与我在洛阳会战,先生可有破敌之策。”
王猛不假思索道:
“欲取洛阳,猛有上、中、下三策献于楚公。”
实际上,早在新城县时,王猛就已经在思索破敌之法。
桓温听他这么说,立即来了精神,问道:
“敢问先生,何为上策?”
王猛吐出一个字:
“拖。”
桓温带着疑惑复述道:
“拖?”
王猛颔首道:
“正是,荆州四面没有外敌,楚公大可驻军于伊阙,与慕容恪僵持,时日一久,燕人必然退兵,这是必胜之法。”
桓温在兼任荆、江二州刺史以外,手握益州、宁、广、交等四州的兵权,正如王猛所言,荆州不会受到外敌的侵扰。
而燕国西邻虞国,南有占据青州的段部鲜卑,他们占据河北不久,统治并不稳固,拖的时间长了,洛阳之战必然是以燕国退兵而结束。
桓温的粮食固然要从南阳郡调拨,燕军的军粮同样要从河北运来。
河北固然人口众多,土壤肥沃,但此时的冀州并没有完全恢复元气。
真要是陷入僵持,比拼国力,燕国真的拼不过桓温在过去七年的积累。
这也是慕容恪为何要将桓温放入洛阳盆地,正面会战,期望速战速决,而不是将他阻挡在伊阙关外的主要原因。
桓温听了王猛的解释,沉吟不语。
他当然也知道这是必胜之法,但磨剑七年,此番终于亮剑北伐,桓温还是希望能打一场漂亮仗。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此次北伐,出动了五万楚军,四万梁军,总共九万将士,同时征调了数万民夫随军,这么多的人,每天要消耗的粮食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与燕军僵持的时间长了,纵使慕容恪率先支撑不住,领军退回河北,但是耗光了荆州的积蓄,只得到了洛阳一座空城,将来哪还有财力、物力继续去经营洛阳。
正如慕容恪想要重创桓温主力,桓温又何尝不希望借着这一战的机会,打得燕人不敢南下。
王猛注视着桓温的神情,知道他不会采纳拖字决,倒也并不意外。
其实,以拖字诀为上策,王猛也是存了私心。
毕竟梁军的军粮是由楚国提供,他才不怕与燕军耗在这里。
果然,沉默许久,桓温开口道:
“上策虽为必胜之法,但得不偿失,敢问先生中策。”
王猛说道:
“吕护原本占据河内郡,因为被慕容恪的大军逼迫,只得离开野王,南下协防洛阳。
“我听说桓公进攻颍川时,周成向慕容恪求救,慕容恪拒不出兵,迫使周成不得不放弃颍川,烧毁谷物,辛苦经营,化为乌有。
“二人必然心存怨恨,楚公何不借此施以离间计,此为中策。”
桓温摇头道:
“慕容恪必然在洛阳、金墉城中布有耳目,想要在暗中与周成、吕护接触,谈何容易。”
王猛闻言笑道:
“我并不是要楚公派人劝降吕护、周成,而是希望楚公散布流言,谎称二人欲反。”
桓温皱眉道:
“只怕慕容恪不会轻易相信。”
王猛不以为意道:
“周成、吕护都是反复往常的小人,《左传》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纵使慕容恪不信,周成、吕护听说流言,必会心生恐惧,难以自安。
“而慕容恪又怎么可能真的相信二人的忠诚,而不作防备。
“大战之时,哪怕二人不反,慕容恪也不敢全力与楚公交战。
“必须留下一军,防备身后的洛阳、金墉二城1
桓温闻言豁然开朗,抚掌赞道:
“先生此计甚妙1
下一章在晚上十二点左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