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民间御史 (2/2)
顶点小说网 23wx.cx,龙环之盘古大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复日进斗金的日子。
派往各地负责重新清点官兵人数的兵部官员带着新名册陆续回到了东京,经过这次清算,朝廷又可以每年少支出一百七十多万两饷银。在此之前,易苗也对自己派驻各地的武官发布了新的任务。和柳轻舟,刘元景商议后,陈国军队的人数就被定格在了这个数量上,之后军队的整顿重点将放在提升战斗力和纪律上。孙大力三个月前带着两万禁军,回到了屸阳关,禁军将不再一直驻扎在东京城而是轮换前往边关锻炼。驻扎在屸阳关的斯巴族人,易苗让他们返回赵国的马场和他们的族人团聚,斯巴族还需要更长的时间修养生息。
易苗知道重塑陈国军队的战斗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易苗打算在百帐山下被耶律研一烧毁的癸字营校场原址建立陈国第一所军校。易苗在癸字营请的各国教官又被高价请了回来,制定了一套陈国士兵的基础身体训练教程。刘元景还从兵部抽调了熟悉兵法的官员来制定关于战役指挥,军法,后勤供应的教材。易苗深知中下级军官多是大字不识几个,还专门请了一些秀才来教授军官们识字。这一切都需要等到军校建成后,召集各地优秀军官前来受训,再把学到的一切推广到各地军营。陈国缺乏战马是整个国家的硬伤,战场上没有战马就如同没有双腿,机动力和杀伤力都完全无法和南凉对抗。对此,易苗只能让刘众荣在赵国买更多的马场,养更多的战马,柳轻舟以后可以通过刘众荣去购买战马。
对于陈国百分之十不到的识字率,易苗一直耿耿于怀。一个人如果不识字,那他的命运只能是种地和当兵。如果你出生的家庭不富裕,上不起学,那你连一点选择的权力都没有,只能一代接着一代的种地或当兵,只能指望捡一大笔钱或者去干些更高风险的职业才有可能改变后代的命运。新政实施后,也许会有更多的农民家庭能够负担起子女读的起书,可那也是一代人之后的事了。农民数量多对于陈国这个农耕国家也许不是坏事,但很多拥有天赋的穷人永远被埋没在了农田中。易苗对柳轻舟和刘元景提出了在各地兴建学堂的建议,国库难的充盈,此时不建何时建。对于易苗的提议,三人没有异议。柳轻舟不介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刘元景这个传统老儒想的是让更多人接受王化。易苗希望以后有更多的人能够改变命运,能够有更多的选择,甚至能够拥有自己的思想。但不识字的人,连前人的经验都学习不到,更无法开阔自己的眼界,又何谈拥有独立思想。
兴建学堂三人意见一致,但对于易苗提出的另外一项学制改革,刘元景却坚决反对。这就是实行游学制,所谓游学制就是报考举人的秀才必须要进行为期一年的游学。游学的秀才需要在一年内去四个不同州郡游历,由各地的学政登记盖章,确认他们曾经游历。游历归来的秀才必须提交一份游历期间的所见所闻,论述自己对于这些地区政务,民风的看法。这篇论述将作为秋闱考试的一部分进行评分。柳轻舟亲身体会过民间的疾苦,懂得易苗的用意,非常赞成易苗的提议。刘元景却认为学子就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于刘元景的这种说法,易苗不屑一顾,他见过太多纸上谈兵的国之栋梁。不能针砭时弊,学以致用的人是处理不好纷繁政务的。每次参加进士考试的十万多名秀才,稍加鼓励,无疑又会成为十万多名民间御史,每三年就会给朝廷提供一次彻底的民情调查。易苗驳斥了刘元景的论调后,刘元景马上又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一年多的游学对于家境富裕的学子不是问题,但对于家境贫寒的秀才们却是雪上加霜,这样一来很多寒门学子可能都没有资格参加考试。易苗也不得不承认刘元景说的对,现在全国的秀才人数少,每三年国家负担六百多万两学子的游学费用可以接受,最近省下了不少军饷。但按照易苗的设想,不断扩大接受教育的人数,那无论如何陈国也负担不起。易苗一时间对庞大的游学支出也没有好办法,毕竟他长期以来也是只管花钱,不管挣钱的。
复日进斗金的日子。
派往各地负责重新清点官兵人数的兵部官员带着新名册陆续回到了东京,经过这次清算,朝廷又可以每年少支出一百七十多万两饷银。在此之前,易苗也对自己派驻各地的武官发布了新的任务。和柳轻舟,刘元景商议后,陈国军队的人数就被定格在了这个数量上,之后军队的整顿重点将放在提升战斗力和纪律上。孙大力三个月前带着两万禁军,回到了屸阳关,禁军将不再一直驻扎在东京城而是轮换前往边关锻炼。驻扎在屸阳关的斯巴族人,易苗让他们返回赵国的马场和他们的族人团聚,斯巴族还需要更长的时间修养生息。
易苗知道重塑陈国军队的战斗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易苗打算在百帐山下被耶律研一烧毁的癸字营校场原址建立陈国第一所军校。易苗在癸字营请的各国教官又被高价请了回来,制定了一套陈国士兵的基础身体训练教程。刘元景还从兵部抽调了熟悉兵法的官员来制定关于战役指挥,军法,后勤供应的教材。易苗深知中下级军官多是大字不识几个,还专门请了一些秀才来教授军官们识字。这一切都需要等到军校建成后,召集各地优秀军官前来受训,再把学到的一切推广到各地军营。陈国缺乏战马是整个国家的硬伤,战场上没有战马就如同没有双腿,机动力和杀伤力都完全无法和南凉对抗。对此,易苗只能让刘众荣在赵国买更多的马场,养更多的战马,柳轻舟以后可以通过刘众荣去购买战马。
对于陈国百分之十不到的识字率,易苗一直耿耿于怀。一个人如果不识字,那他的命运只能是种地和当兵。如果你出生的家庭不富裕,上不起学,那你连一点选择的权力都没有,只能一代接着一代的种地或当兵,只能指望捡一大笔钱或者去干些更高风险的职业才有可能改变后代的命运。新政实施后,也许会有更多的农民家庭能够负担起子女读的起书,可那也是一代人之后的事了。农民数量多对于陈国这个农耕国家也许不是坏事,但很多拥有天赋的穷人永远被埋没在了农田中。易苗对柳轻舟和刘元景提出了在各地兴建学堂的建议,国库难的充盈,此时不建何时建。对于易苗的提议,三人没有异议。柳轻舟不介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刘元景这个传统老儒想的是让更多人接受王化。易苗希望以后有更多的人能够改变命运,能够有更多的选择,甚至能够拥有自己的思想。但不识字的人,连前人的经验都学习不到,更无法开阔自己的眼界,又何谈拥有独立思想。
兴建学堂三人意见一致,但对于易苗提出的另外一项学制改革,刘元景却坚决反对。这就是实行游学制,所谓游学制就是报考举人的秀才必须要进行为期一年的游学。游学的秀才需要在一年内去四个不同州郡游历,由各地的学政登记盖章,确认他们曾经游历。游历归来的秀才必须提交一份游历期间的所见所闻,论述自己对于这些地区政务,民风的看法。这篇论述将作为秋闱考试的一部分进行评分。柳轻舟亲身体会过民间的疾苦,懂得易苗的用意,非常赞成易苗的提议。刘元景却认为学子就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于刘元景的这种说法,易苗不屑一顾,他见过太多纸上谈兵的国之栋梁。不能针砭时弊,学以致用的人是处理不好纷繁政务的。每次参加进士考试的十万多名秀才,稍加鼓励,无疑又会成为十万多名民间御史,每三年就会给朝廷提供一次彻底的民情调查。易苗驳斥了刘元景的论调后,刘元景马上又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一年多的游学对于家境富裕的学子不是问题,但对于家境贫寒的秀才们却是雪上加霜,这样一来很多寒门学子可能都没有资格参加考试。易苗也不得不承认刘元景说的对,现在全国的秀才人数少,每三年国家负担六百多万两学子的游学费用可以接受,最近省下了不少军饷。但按照易苗的设想,不断扩大接受教育的人数,那无论如何陈国也负担不起。易苗一时间对庞大的游学支出也没有好办法,毕竟他长期以来也是只管花钱,不管挣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