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远戍敦煌道 (1/2)
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千古奇英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十一、九地篇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之地,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也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渭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涂;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曹公曰:欲战之地有九。(曹操说:要作战的地区有九种。)
曹公曰:此九地之名。
曹公曰:士卒恋土,道近易散。
曹公曰:士卒皆轻返也。
曹公曰:可以少胜众,弱胜强。
曹公曰:道正相交错也。
曹公曰:我与敌相当,而旁有他国也。
曹公曰:先至得其国助也。
曹公曰:难返之地。
曹公曰:少固也。
曹公曰:前有高山,后有大水,进则不得,退则有碍。
曹公曰:不当攻,当先至为利也。(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
(交地则无绝,)曹公曰:相及属也。
(衢地则合交,)曹公曰:结诸侯也。
(重地则掠,)曹公曰:畜积粮食也。
(圮地则行,)曹公曰:无稽留也。
(围地则谋,)曹公曰:发奇谋也。
(死地则战。)曹公曰:殊死战也。
曹公曰:暴之使离,敌之使不奇,动兵而战。
曹公曰:或问也。
曹公曰:夺其所恃之利。若先据利地,则我所欲必得也。
曹公曰:孙子应难以覆陈兵情也。
曹公曰:养士并气运兵,为不可测度之计。
曹公曰:士死安不得也。(曹操说:士兵死战,怎能得不到胜利?)
曹公曰:在难地心并也。(曹操说,在危难的处境中,士兵能齐心协力。)
曹公曰:拘,缚也。
曹公曰:人穷则死战也。(曹操说:人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就会拼死战斗。即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就是很好的例证。)
曹公曰:不求索其意,自得力也。
曹公曰:禁妖祥之言,去疑惑之计。
曹公曰:皆烧焚财物,非恶货之多也,弃财致死者,不得已也。
曹公曰:皆持必死之计。
曹公曰:方,缚马也;埋轮,示不动也。此言专难不如权巧,故曰:设方马埋轮,不足恃也。
曹公曰:强弱一势也。
曹公曰:齐一貌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曹公曰:谓清净幽深平正。(曹操说,这说的是遇事冷静,思考问题深刻,处理事务公正。)
曹公曰:愚,误也。民可与乐成,不可与虑成。
曹公曰:一其心也。
曹公曰:险,难也。
曹公曰:人情见利而进,见害而退。
曹公曰:使相及属。
曹公曰:利地在前,当速进其后也。
曹公曰:掠彼也。
曹公曰:疾过去也。
曹公曰:以一士心也。
曹公曰:励士也。
曹公曰:相持御也。
曹公曰:势有不得已也。
曹公曰:陷之甚过,则从计也。
曹公曰:上已陈此三事,而复云者,力恶不能用兵,故复言之。
曹公曰:谓九地之利害。或曰:上四五事也。
曹公曰:霸王者,不结成天下诸侯之交权者也,绝天下之交,夺天下之权,以威德伸己之私。
曹公曰:言军法令不应预施悬也。《司马法》曰:‘见敌作誓,瞻功作赏。’此之谓也。
曹公曰:犯,用也。言明赏罚,虽用众,若使一人也。
曹公曰:勿使知害。
曹公曰:必殊死战,在亡地无败者。孙膑曰:‘兵恐、不投之死地也。’
曹公曰:佯,愚也。或曰:彼欲进,设伏而退;欲去,开而击之。
(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曹公曰:并兵向敌,虽千里能擒其将也。(曹操说,这是集中兵力奔袭敌人,即使行军千里,也能擒获敌将。)
曹公曰:是成事巧者也。一作是谓巧攻成事。
曹公曰:谋定则闭关折符,无得有所沮议,恐惑众士心也。
曹公曰:诛,治也。
(敌人阖之,必亟入之。)曹公曰:敌有间隙,当急入之也。(曹操说,敌军一有空隙,就要迅速乘机而入。)
(先夺其爱,)曹公曰:据利便也。
(微与之期。)曹公曰:后人发,先人至。
(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曹公曰:行践规矩无常也。(曹操说,执行计划,不能一成不变。)
曹公曰:处女示弱,脱兔往疾也。
“对于这九地篇,我们可以来参看一下李朔雪夜袭蔡州活捉吴元济之战。公元807年,唐宪宗顺利地平定了西川、夏绥、镇海三镇的叛乱,开始向淮西、成德的割据势力讨伐。李朔奇袭蔡州就是唐朝廷军队平定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割据势力的战例。
在这场风雪奇袭战中,李朔针对士兵因屡战屡败而产生的厌战心理,制定了利用险峻的地形,恶劣的天气袭击敌人的策略,以此稳定士兵的情绪,坚定他们殊死作战的决心。最后,他的军队在雪夜攻下了蔡州城,活捉了吴元济。这场战斗的胜利,对于平定淮西、成德的藩镇割据势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李朔奇袭蔡州而取胜的过程可以看出,李朔不仅通晓孙子所说的一些重要的用兵原则,如示弱惑敌、速战速决、避实击虚等等,而且他还善于根据士兵的心理状态,利用地形、气候等作战条件对士兵的心理影响,确保军队战斗力的充分发挥。这就是《孙子兵法?九地篇》所说的‘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李朔很清楚他所率领的是一支多次战败、士兵受到影响的军队,要想让这支军队有战斗力,就必须将士兵置于恶劣的环境中,那时,‘士兵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而斗。’因此,他选择了风雪严寒之夜,让士兵‘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最后一举成功。李朔的因势利导、因情用兵以及他将兵法原则与地理条件相结合的出色作战指挥,奠定了他在军事战争史上的地位。”
十二、火攻篇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三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夫战胜则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曹公曰:以火攻人,当择时日也。(曹操说:用火攻击敌人,应当选择有利的时机。)
曹公曰:因奸人。(曹操说,靠敌人内部的人为内应。)
曹公曰:烟火,烧具也。
曹公曰:燥者,旱也。
曹公曰:以兵应之也。
曹公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曹公曰:不便也。
(昼风久,夜风止。)曹公曰:数当然也。(曹操说,自然规律就是这样的。)
曹公曰:火佐者,取胜明也;水佐者,但可以绝敌道,分敌军,不可以夺敌蓄积。(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曹公曰:若水之留,不复还也。或曰:赏不以时,但费留也,赏善不逾日也。(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曹公曰:不得已用兵。
曹公曰:不得以己之喜怒而用兵。(曹操说,不能根据自己的喜怒而用兵。)
(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曹操对上面这句并未作注释。但其中的道理我们还是能够理解的。”
慕容天水讲到这,看了看已深深沉浸在《孙子兵法》之中的全军将士,他不由感到了一丝欣慰。于是,他翻了翻即将要结束的《孙子兵法》,说道:“这是《孙子兵法》的第十二篇火攻;第十三篇,也就是它的最后一篇用间,虽然它们篇目排列如此,但在真正的战场上,它们却是因势而变、随机运用,并不是因它的排列次序而分主次先后。其实,它的每一篇都应是身为将帅者所同等重视,各篇之间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切不可断章取义、孤立运用。
想当年,‘诸葛亮斩马谡’这一战例,不正是马谡断章取义而导致失败么?马谡自诩熟读兵书战策,立下军令状,欲安保街亭。但他只知道‘据高临下’、占领高山扎寨,却被敌人断绝汲水之道而失街亭,岂不痛哉?
所以,在残酷的战场上,欲立于不败之地,懂得《孙子兵法》的将帅,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上考虑胜战因素,切不可断章取义、孤立运用。
汉末时期的赤壁之战是火攻篇的典型战例,这是这场大战的主要体现。当然,此中还融含有许多《孙子兵法》的战略战术思想。比如避实击虚、扬长避短、速战速决、用间等。曹操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后,分别于公元204年、207年取得了攻取邺城、北征乌桓的胜利,一举歼灭了袁绍集团的残余势力,占领了司隶、兖、豫、绿、青、冀、幽、并等州,统一了北方。接连而来的胜利,增强了曹操早日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他开始积极准备南下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一统天下。
公元208年春,曹操在邺城修建玄武池训练水军,准备挥师南下。同时,他又派人到西北凉州拉拢马腾及其子马超,分别授以他们卫尉和偏将军之职,以避免南下进军时他们作乱,使其侧后受到威胁。但是,曹操咄咄逼人的攻势,促成了南方两个主要割据势力——东吴孙权与荆州刘备的联合。孙、刘联军精确地分析了曹军的兵力、作战特点及长、短,战场条件等客观情况,找出了曹军不善水战的致命弱点,决定采取以长击短、避强击弱、以火助战的作战方针,出其不意地以火攻击败曹军,促成了三国鼎立形势的形成,同时也为战争历史创造了一个以火攻战胜强敌的典型战例。
纵观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可见曹操的失败绝非偶然。曹操依仗其兵力优势,在一路进展顺利的情况中难以保持清醒的头脑,产生了骄傲轻敌的情绪,以己之短击敌之长,使自己的优势丧失;在受降的过程中又疏于戒备,面对奇袭惊慌失措,猝不及防,最终导致了失败。而孙刘联军则善于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在发现敌军的弱点时,果断实施火攻,一举战胜强敌。在实施火攻过程中,周瑜、刘备完全遵循了《孙子兵法?火攻篇》中提出的实施火攻的原则、步骤与方法,即事先准备好火具,选择干燥而有风的天气。放火之后,乘敌混乱之时,以主力配合进攻敌军,做到了‘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赤壁之战的以弱胜强,为《孙子兵法?火攻篇》作了成功的历史鉴证。”
十三、用间篇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芽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曹公曰:战者必用间谍,以知敌之情实也。(曹操说:作战必须使用间谍,用来探知敌人的实情。)
曹公曰:古者八家为邻,一家从军,七家奉之,言十万之师举,不事耕稼者七十万家。
曹公曰:不可以祷祀而求,亦不可以事类而求也。
曹公曰:不可以事数度也。(曹操说,不能根据事物的某些征兆来妄加推测。)
(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曹公曰:因人也。(曹操说,要依靠间谍。)
曹公曰:同时任用五间也。
曹公曰:舍,居止也。
曹公曰:伊挚,伊尹(发yin音,not yi一,伊)也。
(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曹公曰:吕牙,太公也。
“用间的例子,我可以给各位讲讲东晋十六国之一的后赵王石勒用间胜王浚的战例。但是有一点需要讲明,石勒用间智取拥兵幽州的西晋大臣王浚发生在他自立为赵王之前。
石勒字世龙,羯族人,其家族世为部落小帅,到石勒这一代,部落小帅已没什么待遇可言,为了生活,他曾给商人、地主做过田客。后被西晋并州刺史司马腾捉住并送到冀州贩卖到一个叫师欢的地主家里当耕奴。师欢见这个二十几岁的胡人相貌不俗,善于骑射,又勇敢有谋,怕他鼓动其他耕奴造反,就把他放了。随后石勒投奔了晋朝廷养马地——马牧的小头目汲桑,并在荏平县一带组成了‘十八骑’。后来石勒、汲桑参加反晋大军,汲桑被晋军杀死,石勒投奔了已在左国城称汉王的刘渊,他随着势力的扩大,设计杀掉自己的势力对手王弥,合并了他的全部人马。石勒火并王弥后,将攻击目标转向了西晋幽州刺史王浚。在其军师张宾的建议下,很快就占据了王浚的军队,并将王浚杀死,为不久以后自立为赵王奠定了基础。
总观石勒吞并王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连续用间的过程。石勒的门客王子春作为生间,被石勒派往王浚营中,一方面投书结好王浚,一方面侦察王浚在幽州的政治、军事情况。石勒还以重金笼络、收买了王浚的心腹枣高,枣高作为石勒的内间,巩固了王浚对石勒的信任,使王浚对石勒的归顺更加深信不疑;石勒在王浚使者来访时,制造了一些假象让使者回去报告王浚。由于石勒较成功地连续用间,使得王浚完全陷入错误的认识与判断之中。石勒则因用间而比较全面地掌握了敌军的情况,把握了战机,为他最后的出奇制胜奠定了客观基础条件。从石勒战胜王浚的史实中可见,孙子所说的用间的重要性、要领以及方法,石勒都能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于战争的实践之中,正因如此,石勒才取得了幽州之战的决定性胜利。”
“至此,孙武所撰写的《孙子兵法》、曹操的《孙子注》以及各篇战例都已经讲解完毕,希望各位将士能从中吸取谋略和智慧。因为《孙子兵法》被世人尊誉为‘兵圣’、‘武经’、‘兵学圣典’,为历代兵家所器重。故此,孙武也被誉为‘武圣人’,与‘文圣人’孔子齐名。他的一部《孙子兵法》虽是军事著作,但它的影响面已完全超出军事范围。无论是政治家、外交家、商家、佛家、道家都推崇敬重《孙子兵法》,使其中的军事谋略思想运用到各个社会角落。
所以,为了我们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孙子兵法》,我在此还要为各位将士从头至尾地将《孙子十三篇》通俗地讲述一遍,让其中的战略战术思想真正武装我们的头脑。”
一、始计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生死的所在,存亡的关键,不能不认真考察。
所以,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谋划它,比较敌我双方的各种情况,用以探索战争的情势。一是道,即政治;二是天,即天时;三是地,即地利;四是将,即将领;五是法,即法伟。所谓道,就是让民众认同、拥护君主的意愿,使得他们能够做到生为君生,死为君死,而不害怕危险。所谓天,是指昼夜晴雨、寒冬酷暑、春夏秋冬的变化。所谓地,指征途的远近、险阻、平坦、宽窄,地形对攻守的利弊。所谓将,指帅的智谋、诚信、仁慈、勇敢、严明。所谓法,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管理、军需物资的掌管。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都不能不知道。充分了解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所以要通过双方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的情势。就是说,哪一方君主的政治开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装备更精良?哪一方兵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我根据这些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
如果听从我的计谋,作战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果不听从我的计谋,作战一定失败,我就离去。
分析利害得失的意见已经被采纳,然后就要造成有利的态势,作为外在的辅助条件。所谓有利的态势,就是根据有利于己的原则,灵活机变,掌握作战主动权。
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之术。所以能打却装作不能打;要打却装着不想打;明明向近处进攻,却装作要打远处;即将进攻远处,却装作要攻近处。敌人贪利,就用引诱他;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取他;敌人力量雄厚,就要防备他;敌人兵势强盛,就要暂时避其锋芒(茫);敌人易怒,就要折损他的锐气;敌人卑怯慎行,就要... -->>
十一、九地篇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之地,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也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渭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涂;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曹公曰:欲战之地有九。(曹操说:要作战的地区有九种。)
曹公曰:此九地之名。
曹公曰:士卒恋土,道近易散。
曹公曰:士卒皆轻返也。
曹公曰:可以少胜众,弱胜强。
曹公曰:道正相交错也。
曹公曰:我与敌相当,而旁有他国也。
曹公曰:先至得其国助也。
曹公曰:难返之地。
曹公曰:少固也。
曹公曰:前有高山,后有大水,进则不得,退则有碍。
曹公曰:不当攻,当先至为利也。(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
(交地则无绝,)曹公曰:相及属也。
(衢地则合交,)曹公曰:结诸侯也。
(重地则掠,)曹公曰:畜积粮食也。
(圮地则行,)曹公曰:无稽留也。
(围地则谋,)曹公曰:发奇谋也。
(死地则战。)曹公曰:殊死战也。
曹公曰:暴之使离,敌之使不奇,动兵而战。
曹公曰:或问也。
曹公曰:夺其所恃之利。若先据利地,则我所欲必得也。
曹公曰:孙子应难以覆陈兵情也。
曹公曰:养士并气运兵,为不可测度之计。
曹公曰:士死安不得也。(曹操说:士兵死战,怎能得不到胜利?)
曹公曰:在难地心并也。(曹操说,在危难的处境中,士兵能齐心协力。)
曹公曰:拘,缚也。
曹公曰:人穷则死战也。(曹操说:人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就会拼死战斗。即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就是很好的例证。)
曹公曰:不求索其意,自得力也。
曹公曰:禁妖祥之言,去疑惑之计。
曹公曰:皆烧焚财物,非恶货之多也,弃财致死者,不得已也。
曹公曰:皆持必死之计。
曹公曰:方,缚马也;埋轮,示不动也。此言专难不如权巧,故曰:设方马埋轮,不足恃也。
曹公曰:强弱一势也。
曹公曰:齐一貌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曹公曰:谓清净幽深平正。(曹操说,这说的是遇事冷静,思考问题深刻,处理事务公正。)
曹公曰:愚,误也。民可与乐成,不可与虑成。
曹公曰:一其心也。
曹公曰:险,难也。
曹公曰:人情见利而进,见害而退。
曹公曰:使相及属。
曹公曰:利地在前,当速进其后也。
曹公曰:掠彼也。
曹公曰:疾过去也。
曹公曰:以一士心也。
曹公曰:励士也。
曹公曰:相持御也。
曹公曰:势有不得已也。
曹公曰:陷之甚过,则从计也。
曹公曰:上已陈此三事,而复云者,力恶不能用兵,故复言之。
曹公曰:谓九地之利害。或曰:上四五事也。
曹公曰:霸王者,不结成天下诸侯之交权者也,绝天下之交,夺天下之权,以威德伸己之私。
曹公曰:言军法令不应预施悬也。《司马法》曰:‘见敌作誓,瞻功作赏。’此之谓也。
曹公曰:犯,用也。言明赏罚,虽用众,若使一人也。
曹公曰:勿使知害。
曹公曰:必殊死战,在亡地无败者。孙膑曰:‘兵恐、不投之死地也。’
曹公曰:佯,愚也。或曰:彼欲进,设伏而退;欲去,开而击之。
(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曹公曰:并兵向敌,虽千里能擒其将也。(曹操说,这是集中兵力奔袭敌人,即使行军千里,也能擒获敌将。)
曹公曰:是成事巧者也。一作是谓巧攻成事。
曹公曰:谋定则闭关折符,无得有所沮议,恐惑众士心也。
曹公曰:诛,治也。
(敌人阖之,必亟入之。)曹公曰:敌有间隙,当急入之也。(曹操说,敌军一有空隙,就要迅速乘机而入。)
(先夺其爱,)曹公曰:据利便也。
(微与之期。)曹公曰:后人发,先人至。
(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曹公曰:行践规矩无常也。(曹操说,执行计划,不能一成不变。)
曹公曰:处女示弱,脱兔往疾也。
“对于这九地篇,我们可以来参看一下李朔雪夜袭蔡州活捉吴元济之战。公元807年,唐宪宗顺利地平定了西川、夏绥、镇海三镇的叛乱,开始向淮西、成德的割据势力讨伐。李朔奇袭蔡州就是唐朝廷军队平定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割据势力的战例。
在这场风雪奇袭战中,李朔针对士兵因屡战屡败而产生的厌战心理,制定了利用险峻的地形,恶劣的天气袭击敌人的策略,以此稳定士兵的情绪,坚定他们殊死作战的决心。最后,他的军队在雪夜攻下了蔡州城,活捉了吴元济。这场战斗的胜利,对于平定淮西、成德的藩镇割据势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李朔奇袭蔡州而取胜的过程可以看出,李朔不仅通晓孙子所说的一些重要的用兵原则,如示弱惑敌、速战速决、避实击虚等等,而且他还善于根据士兵的心理状态,利用地形、气候等作战条件对士兵的心理影响,确保军队战斗力的充分发挥。这就是《孙子兵法?九地篇》所说的‘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李朔很清楚他所率领的是一支多次战败、士兵受到影响的军队,要想让这支军队有战斗力,就必须将士兵置于恶劣的环境中,那时,‘士兵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而斗。’因此,他选择了风雪严寒之夜,让士兵‘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最后一举成功。李朔的因势利导、因情用兵以及他将兵法原则与地理条件相结合的出色作战指挥,奠定了他在军事战争史上的地位。”
十二、火攻篇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三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夫战胜则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曹公曰:以火攻人,当择时日也。(曹操说:用火攻击敌人,应当选择有利的时机。)
曹公曰:因奸人。(曹操说,靠敌人内部的人为内应。)
曹公曰:烟火,烧具也。
曹公曰:燥者,旱也。
曹公曰:以兵应之也。
曹公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曹公曰:不便也。
(昼风久,夜风止。)曹公曰:数当然也。(曹操说,自然规律就是这样的。)
曹公曰:火佐者,取胜明也;水佐者,但可以绝敌道,分敌军,不可以夺敌蓄积。(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曹公曰:若水之留,不复还也。或曰:赏不以时,但费留也,赏善不逾日也。(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曹公曰:不得已用兵。
曹公曰:不得以己之喜怒而用兵。(曹操说,不能根据自己的喜怒而用兵。)
(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曹操对上面这句并未作注释。但其中的道理我们还是能够理解的。”
慕容天水讲到这,看了看已深深沉浸在《孙子兵法》之中的全军将士,他不由感到了一丝欣慰。于是,他翻了翻即将要结束的《孙子兵法》,说道:“这是《孙子兵法》的第十二篇火攻;第十三篇,也就是它的最后一篇用间,虽然它们篇目排列如此,但在真正的战场上,它们却是因势而变、随机运用,并不是因它的排列次序而分主次先后。其实,它的每一篇都应是身为将帅者所同等重视,各篇之间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切不可断章取义、孤立运用。
想当年,‘诸葛亮斩马谡’这一战例,不正是马谡断章取义而导致失败么?马谡自诩熟读兵书战策,立下军令状,欲安保街亭。但他只知道‘据高临下’、占领高山扎寨,却被敌人断绝汲水之道而失街亭,岂不痛哉?
所以,在残酷的战场上,欲立于不败之地,懂得《孙子兵法》的将帅,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上考虑胜战因素,切不可断章取义、孤立运用。
汉末时期的赤壁之战是火攻篇的典型战例,这是这场大战的主要体现。当然,此中还融含有许多《孙子兵法》的战略战术思想。比如避实击虚、扬长避短、速战速决、用间等。曹操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后,分别于公元204年、207年取得了攻取邺城、北征乌桓的胜利,一举歼灭了袁绍集团的残余势力,占领了司隶、兖、豫、绿、青、冀、幽、并等州,统一了北方。接连而来的胜利,增强了曹操早日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他开始积极准备南下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一统天下。
公元208年春,曹操在邺城修建玄武池训练水军,准备挥师南下。同时,他又派人到西北凉州拉拢马腾及其子马超,分别授以他们卫尉和偏将军之职,以避免南下进军时他们作乱,使其侧后受到威胁。但是,曹操咄咄逼人的攻势,促成了南方两个主要割据势力——东吴孙权与荆州刘备的联合。孙、刘联军精确地分析了曹军的兵力、作战特点及长、短,战场条件等客观情况,找出了曹军不善水战的致命弱点,决定采取以长击短、避强击弱、以火助战的作战方针,出其不意地以火攻击败曹军,促成了三国鼎立形势的形成,同时也为战争历史创造了一个以火攻战胜强敌的典型战例。
纵观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可见曹操的失败绝非偶然。曹操依仗其兵力优势,在一路进展顺利的情况中难以保持清醒的头脑,产生了骄傲轻敌的情绪,以己之短击敌之长,使自己的优势丧失;在受降的过程中又疏于戒备,面对奇袭惊慌失措,猝不及防,最终导致了失败。而孙刘联军则善于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在发现敌军的弱点时,果断实施火攻,一举战胜强敌。在实施火攻过程中,周瑜、刘备完全遵循了《孙子兵法?火攻篇》中提出的实施火攻的原则、步骤与方法,即事先准备好火具,选择干燥而有风的天气。放火之后,乘敌混乱之时,以主力配合进攻敌军,做到了‘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赤壁之战的以弱胜强,为《孙子兵法?火攻篇》作了成功的历史鉴证。”
十三、用间篇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芽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曹公曰:战者必用间谍,以知敌之情实也。(曹操说:作战必须使用间谍,用来探知敌人的实情。)
曹公曰:古者八家为邻,一家从军,七家奉之,言十万之师举,不事耕稼者七十万家。
曹公曰:不可以祷祀而求,亦不可以事类而求也。
曹公曰:不可以事数度也。(曹操说,不能根据事物的某些征兆来妄加推测。)
(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曹公曰:因人也。(曹操说,要依靠间谍。)
曹公曰:同时任用五间也。
曹公曰:舍,居止也。
曹公曰:伊挚,伊尹(发yin音,not yi一,伊)也。
(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曹公曰:吕牙,太公也。
“用间的例子,我可以给各位讲讲东晋十六国之一的后赵王石勒用间胜王浚的战例。但是有一点需要讲明,石勒用间智取拥兵幽州的西晋大臣王浚发生在他自立为赵王之前。
石勒字世龙,羯族人,其家族世为部落小帅,到石勒这一代,部落小帅已没什么待遇可言,为了生活,他曾给商人、地主做过田客。后被西晋并州刺史司马腾捉住并送到冀州贩卖到一个叫师欢的地主家里当耕奴。师欢见这个二十几岁的胡人相貌不俗,善于骑射,又勇敢有谋,怕他鼓动其他耕奴造反,就把他放了。随后石勒投奔了晋朝廷养马地——马牧的小头目汲桑,并在荏平县一带组成了‘十八骑’。后来石勒、汲桑参加反晋大军,汲桑被晋军杀死,石勒投奔了已在左国城称汉王的刘渊,他随着势力的扩大,设计杀掉自己的势力对手王弥,合并了他的全部人马。石勒火并王弥后,将攻击目标转向了西晋幽州刺史王浚。在其军师张宾的建议下,很快就占据了王浚的军队,并将王浚杀死,为不久以后自立为赵王奠定了基础。
总观石勒吞并王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连续用间的过程。石勒的门客王子春作为生间,被石勒派往王浚营中,一方面投书结好王浚,一方面侦察王浚在幽州的政治、军事情况。石勒还以重金笼络、收买了王浚的心腹枣高,枣高作为石勒的内间,巩固了王浚对石勒的信任,使王浚对石勒的归顺更加深信不疑;石勒在王浚使者来访时,制造了一些假象让使者回去报告王浚。由于石勒较成功地连续用间,使得王浚完全陷入错误的认识与判断之中。石勒则因用间而比较全面地掌握了敌军的情况,把握了战机,为他最后的出奇制胜奠定了客观基础条件。从石勒战胜王浚的史实中可见,孙子所说的用间的重要性、要领以及方法,石勒都能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于战争的实践之中,正因如此,石勒才取得了幽州之战的决定性胜利。”
“至此,孙武所撰写的《孙子兵法》、曹操的《孙子注》以及各篇战例都已经讲解完毕,希望各位将士能从中吸取谋略和智慧。因为《孙子兵法》被世人尊誉为‘兵圣’、‘武经’、‘兵学圣典’,为历代兵家所器重。故此,孙武也被誉为‘武圣人’,与‘文圣人’孔子齐名。他的一部《孙子兵法》虽是军事著作,但它的影响面已完全超出军事范围。无论是政治家、外交家、商家、佛家、道家都推崇敬重《孙子兵法》,使其中的军事谋略思想运用到各个社会角落。
所以,为了我们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孙子兵法》,我在此还要为各位将士从头至尾地将《孙子十三篇》通俗地讲述一遍,让其中的战略战术思想真正武装我们的头脑。”
一、始计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生死的所在,存亡的关键,不能不认真考察。
所以,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谋划它,比较敌我双方的各种情况,用以探索战争的情势。一是道,即政治;二是天,即天时;三是地,即地利;四是将,即将领;五是法,即法伟。所谓道,就是让民众认同、拥护君主的意愿,使得他们能够做到生为君生,死为君死,而不害怕危险。所谓天,是指昼夜晴雨、寒冬酷暑、春夏秋冬的变化。所谓地,指征途的远近、险阻、平坦、宽窄,地形对攻守的利弊。所谓将,指帅的智谋、诚信、仁慈、勇敢、严明。所谓法,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管理、军需物资的掌管。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都不能不知道。充分了解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所以要通过双方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的情势。就是说,哪一方君主的政治开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装备更精良?哪一方兵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我根据这些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
如果听从我的计谋,作战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果不听从我的计谋,作战一定失败,我就离去。
分析利害得失的意见已经被采纳,然后就要造成有利的态势,作为外在的辅助条件。所谓有利的态势,就是根据有利于己的原则,灵活机变,掌握作战主动权。
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之术。所以能打却装作不能打;要打却装着不想打;明明向近处进攻,却装作要打远处;即将进攻远处,却装作要攻近处。敌人贪利,就用引诱他;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取他;敌人力量雄厚,就要防备他;敌人兵势强盛,就要暂时避其锋芒(茫);敌人易怒,就要折损他的锐气;敌人卑怯慎行,就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