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元末翘楚朱元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十章??保六合朱元璋大智大勇??元内讧托克托削职为民(8页)
至正十四年(1354年)九月辛酉日,元顺帝下旨命中书省右丞相托克托统辖蒙古各王、诸行省和各路兵马,讨伐“周国”张士诚。
圣旨写明:有关废黜或提拔、给予或剥夺等一切各种政务,悉听托克托便宜行事。中书省、御史台、枢密院及六部各司接受挑选的官员跟随行动,均承受他的节制。
此时,托克托可谓权倾朝野。西域、西蕃之王也派大军进入中原相助,旌旗横贯千里。托克托在京城出师时,鸣金擂鼓,响声震天动地,其盛况在元朝从未有过。这次讨伐张士诚的军队总数四十万,但是号称“百万”。
这个月,元廷宣政院使哈玛尔再任中书省平章政事(从一品)。
九月份,赵均用元帅在盱眙县(今属江苏)派遣大将毛贵率部南下,攻占了六合县(今南京六合区)。
十月份,托克托亲自率领的部队到达济宁(今属山东)。托克托深知儒学对于统治天下、促使社会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济宁暂住时,他派遣官员前往曲阜城中的阙里祭祀孔子。随后路过邹县(今山东邹城市),又祭祀孟子。
十一月丁卯日,托克托率领几十万大军到达扬州路高邮府(今江苏高邮市),决心消灭占据高邮城的张士诚。
张士诚,原名张九四,生于1321年(元英宗至治元年)七月,扬州路高邮府兴化县白驹场(今江苏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人。
说起张士诚,相貌奇特:生一张佛手瓜脸,上宽下窄。长一对竖心眉——眉长过目,眉尾上扬,形状似刀,形态俊秀。下嵌一双伏龙眼,炯炯有神。印堂渐低,下挺一只天胆鼻——山根现断,年寿高耸,准头圆润;兰台、廷尉微微内收,鼻大气足。
古代面相学认为:竖心眉主使勇敢好胜,独断专行。伏龙眼主使大富大贵。天胆鼻主使胆大过天,智勇双全,事业多有凶险却能成功。
张士诚有三个弟弟,依次叫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兄弟四人都以撑船运盐为生。
1353年,张士诚因受不了盐警欺压,与三个兄弟及李伯升等十八人率盐丁起兵反元,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他们带领盐工起义军攻下了泰州、兴化、高邮。
1354年,张士诚在高邮自称诚王,立都建国。国号周,年号天佑。
不久,派张士德率部渡过长江,攻占了常州,阻断了元廷的漕运(即借助京杭运河的南粮北运)。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张士诚立国称王,阻断漕运,自然成了元廷的眼中钉、肉中刺。
十一月辛未日,起义后顺风顺水的张士诚滋生了骄傲的情绪,不把元军放在眼里。既不调查元军的实力、也不侦查托克托的军事部署,他派出五千兵马到城东平原阻击托克托的前锋部队。
进入阵地后,“周国”军队的前锋刚看清对手的轮廓,元军的长弓箭矢如同疾风骤雨,猛击周军两个方阵的头部,顷刻之间杀死杀伤张士诚不少兵马。
接着,元廷蒙古铁甲一军的三千骑兵率先冲锋,把诚王周军方阵冲杀得七零八落。跟着,上万步兵排山倒海,把七零八落的周军杀得血流成河。少量残余部队逃回城中。吃了大亏的张士诚再也不敢派兵出城,只是固守。
托克托乘胜将高邮东、南、北三面围住。高邮城坐西向东,背靠高邮湖。
右丞相托克托出师前,破格提拔左司郎中(正五品)汝中柏为治书侍御史(正三品),让他辅佐自己的兄弟、枢密院知院(从一品)额森特穆尔。
后来,汝中柏屡次对额森特穆尔说:“哈玛尔务斥(务必排斥),不然必为后患。”
额森特穆尔没有听从。此事传进哈玛尔的耳朵,他从此忧心忡忡。由此种下祸根。
十二月,雄心勃勃的托克托一边围攻高邮,一边分兵十万南下扬州。此军的统帅决定先讨伐六合县的起义军,再过江收复常州。
扬州与西面的六合城直线距离54公里。统帅坐镇扬州,命令五万探马赤军西进,攻打六合。
六合位于滁州东面直线距离51公里处,先秦时已经建城。由于此地棠树较多,称为棠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始设棠邑县。
棠邑有一片群山,叫定山。定山有六峰,即狮子峰、妙高峰、芙蓉峰、石人峰、双鸡峰、寒云峰。隋朝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因六峰环合,形胜景美,文人雅士纷纷赞颂,称为六合山。于是,县以山名,改为六合县。
六合是长江以北的大镇,位于滁河北岸,是金陵(今南京)的门户,素有“京畿屏障、军事要地”之称。当时守军不多,只有三千兵马,由一个镇抚统领。
六合即将垂危,守将派人快马赶到滁州,向郭子兴求援。郭元帅听说驻守六合的是赵均用的部队,根本就不想救援。
郭子兴托词说:“这要好好寻思寻思。”接着叫人带信使下去休息。
朱元璋看出义父一是出于积怨,不想出兵;二是没有战略头脑。
他对郭子兴说道:“六合受围,无救必毙。六合既毙,次将及滁,我等将无宁日。岂可以小憾(指私怨)而弃大事?”
郭子兴沾上朱元璋的光,好不容易独自占据滁州享受起太平安宁的日子,濠州被围城半年多的苦日子他可不想再来。这番话使得郭帅开了窍,决定发兵增援六合。不过,他明白这是一场硬仗,凶多吉少。
第二天,郭元帅召集郭天叙、张天佑、总管邵荣、赵继祖及朱元璋召开军事会议,特邀镇抚汤和参加。
郭帅先说明情况和理由,然后问谁愿领兵一万去增援六合。他希望有人主动,一旦损兵折将也不会怨恨他。
自从郭帅坐镇滁州,朱元璋交出28000将士的兵权,汤和对郭子兴是有看法的。一、带兵打仗,要论功行赏或酌情提拔。朱元璋攻取了滁州,建立了一个相对安全、物产丰富的根据地,是件大功,起码应该升为副总兵。二、凡是难打的硬仗,郭帅都不叫郭天叙去打,有时命令张天佑去,有时命令邵荣或赵继祖去。
汤和有想法,却没有说出来。自从跟随朱元璋取定远、攻滁州,他对朱元璋佩服得五体投地,认定跟他打仗,不会吃亏。自己单独带兵打硬仗就很难说了。
大家都不作声,郭元帅只好点名问道:“邵总管,尔去何如?”
邵荣答道:“去倒可去。只是一万对五万,六合又是小城,恐怕害了一万士卒的性命!”
赵继祖怕接着点他的名,干脆先开口,说道:“为了他人一座小城,舍我一万弟兄的性命,不值耳!留下这些人坚守滁州,还有胜算。”
郭帅沉默了一下,转问汤和道:“汤镇抚,尔可敢去六合?若敢,升尔为管军总管。”
郭天叙、张天佑各有五千兵马,邵荣、赵继祖等大小将领都是郭帅和他俩提拔的。郭天叙知道父帅不会拿这一万人去血拼,他想:如果汤和愿意出马,自然是带朱元璋发展的队伍。而两个总管反而退缩不去,必会引起朱元璋的其他将领不满?他们合起来有三万余人啊!朱元璋如果在背后煽动,那可不得了!最好谁都不去。
不等汤和回答,郭天叙插嘴道:“父帅,邵总管、赵总管说的是。一座小城,敌众我寡,虽(即使)派两万去,怕也守不住。昨夜我占了一卦,救六合不吉,不如放弃。元军若占六合攻滁州,我们好歹有四万多兵马,固守滁州不成问题。”
三位将军一唱一和,郭帅犹豫了。朱元璋寻思:在一座小城以一万多人抵挡五万兵马,确实较难。若将士齐心协力、城池坚固,用兵得当,也许还有胜算。既然我主援,这个硬仗还是自己领兵去打为好。
于是,朱元璋说道:“父帅,六合派人求援,若我们不发兵,定会被天下义军鄙视。若纷纷效仿,各自为战,必会被元寇逐一击破。我愿领兵前往。实在守不住,我再设法撤回。”
朱元璋如此陈述、表态,郭元帅也不好拒绝,就答应了。将领及队伍由他挑选。
第二天,朱元璋携冯国胜及1000亲兵,带领费聚、郭兴、耿再成、吴良四位镇抚将军和郭英、周德兴、华云龙、张赫、吴禎、赵德胜等校官及一万精兵前往六合。
耿再成(?-1361年),字德甫,泗州五河县(今安徽蚌埠市五河县)人。与朱元璋同州不同县。1353年,朱元璋在濠州保卫战突围出城攻克五河城时,加入朱氏部队。
此人生一张略微长方的倒“凸”字脸,脸庞丰满。长一对山川眉——眉毛坚紧,尾尖形直,光彩有威。眉下嵌一双鸣凤眼。印堂宽凸,下连一只君子鼻——梁高不露骨,山根宽而有势;准头圆而有收、润而不滞。
古代面相学认为:山川眉者多为武职,心性聪明,勇敢果断。鸣凤眼主使富贵、发达,重情重义。君子鼻者为人正直,见强不怕,见弱不欺,少年得志,中年大发,富贵双全。
考虑到徐达及很多同乡小将年纪小,没有打过硬仗,经验不足,朱元璋没有带上他们。郭英虽然年龄不大,但是他的弓弩部队正是守城最需要的。为了麻痹元军,朱元璋命令所有将士脱掉绛色军衣,只穿黑色或青色棉短袄、扎上原有的红色麻织搭膊作为标识,不裹红巾、不打旗帜。
六合城基本上是正方形,周长1230丈(约3897米),城高2.5丈(约7.9米),城南面临滁河干流。
南唐时,李璟保大六年(948年),为了防范北宋吞并南唐,他下令扩建金陵屏障六合的城防。
城东有一条滁河支流。官府在城西、城北开挖壕沟,把滁河水引入壕沟。接着在城东滁河支流和城西壕沟上各建一座正方小城。城头有柱有梁、铺瓦成顶。俗称瓦梁垒。
瓦梁垒城距离主城10丈(约32米)。东垒城长14丈(约44米),墙头高2.2丈(约7米),分两层,颇有艺术性。
下层是分开的三座三跨石砌拱桥。不算阶梯,长14丈(约44米),宽1丈(约3.2米),高1丈。
中桥贯通,桥面平坦,前后均有拱形门,前门有两扇门板。前后门均有石条阶梯,水平长2丈(约6.3米)。左右两桥前面断头、封死,在外侧各开一个3尺宽的小门,有石条阶梯下到河岸。石梯水平长2丈,后门也有石梯,水平长2丈。
三桥之间沿岸用6.5尺(约2.06米)宽的夹土石墙筑封,上铺石板,与桥面平。上面内外两边砌筑一尺宽的砖墙直到天面。三座桥的边缘同样如此,青砖到顶,上面铺木板。天面一周砌筑带堞女儿墙。正面墙头有29个垛口,宽约1.6尺。
在天面,用原木柱梁架空成楼,架檩设椽铺黑瓦。瓦顶为四面坡。在中桥后端两侧设置木梯上楼,上下两层四周连通,形成回廊。平面成“曰”字形。下层可屯兵。
在垒城正面两角,沿左右滁河东岸,还分别垒砌了长30丈(约95米)的战墙(俗称垒墙)。战墙靠城角一侧宽一丈(约3.17米)。墙体宽1.3尺(约0.4米),下部以青条石垒砌,高3尺(约0.95米)。因石条不够,上面用青砖砌筑,高约0.8尺(0.25米)。总高约1.2米,弯腰隐蔽和直立射击恰到好处。士兵通过垒城侧门、石梯可以进出战墙区。
瓦梁垒及垒墙全部完工后,总长74丈(约234米),成为六合城的屏障。李璟偏安江南的信心满满,将六合改名雄州。他一点都不明白,跨河建垒不过是一个愚蠢的构思和行为。
瓦梁垒被宋军攻破后,木构瓦棚被烧毁,垒墙的砖墙部分全部坍塌。赵均用的红军占领后进行了修缮。
朱元璋带兵赶到六合,带上郭兴、郭英、周德兴及张德胜登上瓦梁东城。
眼前地势开阔,一马平川,便于布阵攻城。而瓦梁垒跨河而建,反而减弱了滁河的天堑作用。这条支流由北而来,在六合城东南角流入滁河干流,有40来米宽。如果瓦梁垒及战墙在西岸临河而建,可隔水射杀东岸的敌军,易守难攻。
面临五倍于己的元军,朱元璋做了精心的防御部署。他首先要求赵均用的参战部队全部换上百姓的衣服。接着要求友军在垒城后面左右滁河西岸打下一排3.8尺(约1.2米)高的原木作为战墙,与... -->>
第十章??保六合朱元璋大智大勇??元内讧托克托削职为民(8页)
至正十四年(1354年)九月辛酉日,元顺帝下旨命中书省右丞相托克托统辖蒙古各王、诸行省和各路兵马,讨伐“周国”张士诚。
圣旨写明:有关废黜或提拔、给予或剥夺等一切各种政务,悉听托克托便宜行事。中书省、御史台、枢密院及六部各司接受挑选的官员跟随行动,均承受他的节制。
此时,托克托可谓权倾朝野。西域、西蕃之王也派大军进入中原相助,旌旗横贯千里。托克托在京城出师时,鸣金擂鼓,响声震天动地,其盛况在元朝从未有过。这次讨伐张士诚的军队总数四十万,但是号称“百万”。
这个月,元廷宣政院使哈玛尔再任中书省平章政事(从一品)。
九月份,赵均用元帅在盱眙县(今属江苏)派遣大将毛贵率部南下,攻占了六合县(今南京六合区)。
十月份,托克托亲自率领的部队到达济宁(今属山东)。托克托深知儒学对于统治天下、促使社会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济宁暂住时,他派遣官员前往曲阜城中的阙里祭祀孔子。随后路过邹县(今山东邹城市),又祭祀孟子。
十一月丁卯日,托克托率领几十万大军到达扬州路高邮府(今江苏高邮市),决心消灭占据高邮城的张士诚。
张士诚,原名张九四,生于1321年(元英宗至治元年)七月,扬州路高邮府兴化县白驹场(今江苏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人。
说起张士诚,相貌奇特:生一张佛手瓜脸,上宽下窄。长一对竖心眉——眉长过目,眉尾上扬,形状似刀,形态俊秀。下嵌一双伏龙眼,炯炯有神。印堂渐低,下挺一只天胆鼻——山根现断,年寿高耸,准头圆润;兰台、廷尉微微内收,鼻大气足。
古代面相学认为:竖心眉主使勇敢好胜,独断专行。伏龙眼主使大富大贵。天胆鼻主使胆大过天,智勇双全,事业多有凶险却能成功。
张士诚有三个弟弟,依次叫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兄弟四人都以撑船运盐为生。
1353年,张士诚因受不了盐警欺压,与三个兄弟及李伯升等十八人率盐丁起兵反元,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他们带领盐工起义军攻下了泰州、兴化、高邮。
1354年,张士诚在高邮自称诚王,立都建国。国号周,年号天佑。
不久,派张士德率部渡过长江,攻占了常州,阻断了元廷的漕运(即借助京杭运河的南粮北运)。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张士诚立国称王,阻断漕运,自然成了元廷的眼中钉、肉中刺。
十一月辛未日,起义后顺风顺水的张士诚滋生了骄傲的情绪,不把元军放在眼里。既不调查元军的实力、也不侦查托克托的军事部署,他派出五千兵马到城东平原阻击托克托的前锋部队。
进入阵地后,“周国”军队的前锋刚看清对手的轮廓,元军的长弓箭矢如同疾风骤雨,猛击周军两个方阵的头部,顷刻之间杀死杀伤张士诚不少兵马。
接着,元廷蒙古铁甲一军的三千骑兵率先冲锋,把诚王周军方阵冲杀得七零八落。跟着,上万步兵排山倒海,把七零八落的周军杀得血流成河。少量残余部队逃回城中。吃了大亏的张士诚再也不敢派兵出城,只是固守。
托克托乘胜将高邮东、南、北三面围住。高邮城坐西向东,背靠高邮湖。
右丞相托克托出师前,破格提拔左司郎中(正五品)汝中柏为治书侍御史(正三品),让他辅佐自己的兄弟、枢密院知院(从一品)额森特穆尔。
后来,汝中柏屡次对额森特穆尔说:“哈玛尔务斥(务必排斥),不然必为后患。”
额森特穆尔没有听从。此事传进哈玛尔的耳朵,他从此忧心忡忡。由此种下祸根。
十二月,雄心勃勃的托克托一边围攻高邮,一边分兵十万南下扬州。此军的统帅决定先讨伐六合县的起义军,再过江收复常州。
扬州与西面的六合城直线距离54公里。统帅坐镇扬州,命令五万探马赤军西进,攻打六合。
六合位于滁州东面直线距离51公里处,先秦时已经建城。由于此地棠树较多,称为棠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始设棠邑县。
棠邑有一片群山,叫定山。定山有六峰,即狮子峰、妙高峰、芙蓉峰、石人峰、双鸡峰、寒云峰。隋朝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因六峰环合,形胜景美,文人雅士纷纷赞颂,称为六合山。于是,县以山名,改为六合县。
六合是长江以北的大镇,位于滁河北岸,是金陵(今南京)的门户,素有“京畿屏障、军事要地”之称。当时守军不多,只有三千兵马,由一个镇抚统领。
六合即将垂危,守将派人快马赶到滁州,向郭子兴求援。郭元帅听说驻守六合的是赵均用的部队,根本就不想救援。
郭子兴托词说:“这要好好寻思寻思。”接着叫人带信使下去休息。
朱元璋看出义父一是出于积怨,不想出兵;二是没有战略头脑。
他对郭子兴说道:“六合受围,无救必毙。六合既毙,次将及滁,我等将无宁日。岂可以小憾(指私怨)而弃大事?”
郭子兴沾上朱元璋的光,好不容易独自占据滁州享受起太平安宁的日子,濠州被围城半年多的苦日子他可不想再来。这番话使得郭帅开了窍,决定发兵增援六合。不过,他明白这是一场硬仗,凶多吉少。
第二天,郭元帅召集郭天叙、张天佑、总管邵荣、赵继祖及朱元璋召开军事会议,特邀镇抚汤和参加。
郭帅先说明情况和理由,然后问谁愿领兵一万去增援六合。他希望有人主动,一旦损兵折将也不会怨恨他。
自从郭帅坐镇滁州,朱元璋交出28000将士的兵权,汤和对郭子兴是有看法的。一、带兵打仗,要论功行赏或酌情提拔。朱元璋攻取了滁州,建立了一个相对安全、物产丰富的根据地,是件大功,起码应该升为副总兵。二、凡是难打的硬仗,郭帅都不叫郭天叙去打,有时命令张天佑去,有时命令邵荣或赵继祖去。
汤和有想法,却没有说出来。自从跟随朱元璋取定远、攻滁州,他对朱元璋佩服得五体投地,认定跟他打仗,不会吃亏。自己单独带兵打硬仗就很难说了。
大家都不作声,郭元帅只好点名问道:“邵总管,尔去何如?”
邵荣答道:“去倒可去。只是一万对五万,六合又是小城,恐怕害了一万士卒的性命!”
赵继祖怕接着点他的名,干脆先开口,说道:“为了他人一座小城,舍我一万弟兄的性命,不值耳!留下这些人坚守滁州,还有胜算。”
郭帅沉默了一下,转问汤和道:“汤镇抚,尔可敢去六合?若敢,升尔为管军总管。”
郭天叙、张天佑各有五千兵马,邵荣、赵继祖等大小将领都是郭帅和他俩提拔的。郭天叙知道父帅不会拿这一万人去血拼,他想:如果汤和愿意出马,自然是带朱元璋发展的队伍。而两个总管反而退缩不去,必会引起朱元璋的其他将领不满?他们合起来有三万余人啊!朱元璋如果在背后煽动,那可不得了!最好谁都不去。
不等汤和回答,郭天叙插嘴道:“父帅,邵总管、赵总管说的是。一座小城,敌众我寡,虽(即使)派两万去,怕也守不住。昨夜我占了一卦,救六合不吉,不如放弃。元军若占六合攻滁州,我们好歹有四万多兵马,固守滁州不成问题。”
三位将军一唱一和,郭帅犹豫了。朱元璋寻思:在一座小城以一万多人抵挡五万兵马,确实较难。若将士齐心协力、城池坚固,用兵得当,也许还有胜算。既然我主援,这个硬仗还是自己领兵去打为好。
于是,朱元璋说道:“父帅,六合派人求援,若我们不发兵,定会被天下义军鄙视。若纷纷效仿,各自为战,必会被元寇逐一击破。我愿领兵前往。实在守不住,我再设法撤回。”
朱元璋如此陈述、表态,郭元帅也不好拒绝,就答应了。将领及队伍由他挑选。
第二天,朱元璋携冯国胜及1000亲兵,带领费聚、郭兴、耿再成、吴良四位镇抚将军和郭英、周德兴、华云龙、张赫、吴禎、赵德胜等校官及一万精兵前往六合。
耿再成(?-1361年),字德甫,泗州五河县(今安徽蚌埠市五河县)人。与朱元璋同州不同县。1353年,朱元璋在濠州保卫战突围出城攻克五河城时,加入朱氏部队。
此人生一张略微长方的倒“凸”字脸,脸庞丰满。长一对山川眉——眉毛坚紧,尾尖形直,光彩有威。眉下嵌一双鸣凤眼。印堂宽凸,下连一只君子鼻——梁高不露骨,山根宽而有势;准头圆而有收、润而不滞。
古代面相学认为:山川眉者多为武职,心性聪明,勇敢果断。鸣凤眼主使富贵、发达,重情重义。君子鼻者为人正直,见强不怕,见弱不欺,少年得志,中年大发,富贵双全。
考虑到徐达及很多同乡小将年纪小,没有打过硬仗,经验不足,朱元璋没有带上他们。郭英虽然年龄不大,但是他的弓弩部队正是守城最需要的。为了麻痹元军,朱元璋命令所有将士脱掉绛色军衣,只穿黑色或青色棉短袄、扎上原有的红色麻织搭膊作为标识,不裹红巾、不打旗帜。
六合城基本上是正方形,周长1230丈(约3897米),城高2.5丈(约7.9米),城南面临滁河干流。
南唐时,李璟保大六年(948年),为了防范北宋吞并南唐,他下令扩建金陵屏障六合的城防。
城东有一条滁河支流。官府在城西、城北开挖壕沟,把滁河水引入壕沟。接着在城东滁河支流和城西壕沟上各建一座正方小城。城头有柱有梁、铺瓦成顶。俗称瓦梁垒。
瓦梁垒城距离主城10丈(约32米)。东垒城长14丈(约44米),墙头高2.2丈(约7米),分两层,颇有艺术性。
下层是分开的三座三跨石砌拱桥。不算阶梯,长14丈(约44米),宽1丈(约3.2米),高1丈。
中桥贯通,桥面平坦,前后均有拱形门,前门有两扇门板。前后门均有石条阶梯,水平长2丈(约6.3米)。左右两桥前面断头、封死,在外侧各开一个3尺宽的小门,有石条阶梯下到河岸。石梯水平长2丈,后门也有石梯,水平长2丈。
三桥之间沿岸用6.5尺(约2.06米)宽的夹土石墙筑封,上铺石板,与桥面平。上面内外两边砌筑一尺宽的砖墙直到天面。三座桥的边缘同样如此,青砖到顶,上面铺木板。天面一周砌筑带堞女儿墙。正面墙头有29个垛口,宽约1.6尺。
在天面,用原木柱梁架空成楼,架檩设椽铺黑瓦。瓦顶为四面坡。在中桥后端两侧设置木梯上楼,上下两层四周连通,形成回廊。平面成“曰”字形。下层可屯兵。
在垒城正面两角,沿左右滁河东岸,还分别垒砌了长30丈(约95米)的战墙(俗称垒墙)。战墙靠城角一侧宽一丈(约3.17米)。墙体宽1.3尺(约0.4米),下部以青条石垒砌,高3尺(约0.95米)。因石条不够,上面用青砖砌筑,高约0.8尺(0.25米)。总高约1.2米,弯腰隐蔽和直立射击恰到好处。士兵通过垒城侧门、石梯可以进出战墙区。
瓦梁垒及垒墙全部完工后,总长74丈(约234米),成为六合城的屏障。李璟偏安江南的信心满满,将六合改名雄州。他一点都不明白,跨河建垒不过是一个愚蠢的构思和行为。
瓦梁垒被宋军攻破后,木构瓦棚被烧毁,垒墙的砖墙部分全部坍塌。赵均用的红军占领后进行了修缮。
朱元璋带兵赶到六合,带上郭兴、郭英、周德兴及张德胜登上瓦梁东城。
眼前地势开阔,一马平川,便于布阵攻城。而瓦梁垒跨河而建,反而减弱了滁河的天堑作用。这条支流由北而来,在六合城东南角流入滁河干流,有40来米宽。如果瓦梁垒及战墙在西岸临河而建,可隔水射杀东岸的敌军,易守难攻。
面临五倍于己的元军,朱元璋做了精心的防御部署。他首先要求赵均用的参战部队全部换上百姓的衣服。接着要求友军在垒城后面左右滁河西岸打下一排3.8尺(约1.2米)高的原木作为战墙,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