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在路上:生活和思想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扩展阅读:[德国]伽达默尔《真理或方法》
行于热情,憩于理性。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发端于感性、成长于理性。两者始终相生相合,形成了人们对世界的完整认知。学术界曾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虽不缺乏系统的、整体的、辩证的思维,但相对缺乏实证的、逻辑的、科学严密的精神,从而导致科学研究、技术以及创新的落后。更有甚者断言,西方民族是一个理性的民族,而中国是一个理性不足的民族。我不反对这些反省的有益性,却也排斥它的片面性。
实际上,中国的传统文化自始至终就是一个理性与感性兼具并高度统一的文化。单就理性而言则更具超越性,老子的“道”涵盖了世间万物,岂是西方文化可以比拟的。只是到了近代,技术哲学思维开始跃居主导和统治地位,才使中国这样一个偏重于生活化的民族开始落后于世界的发展。倘若放大到一个相对较长的历史时期,则会有完全不同的结论。
所以没有理性与感性优劣的问题,也没有理性与感性孰轻孰重的问题,更没有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谁更优异的问题。一二百年的历史既短暂也有限,中国仅仅用三十年的时间就几乎走过了西方一百多年才走过的历程就是一个明证。如果说理性是创造、发展的智慧,那么感性就是生活、体验的智慧。人类不能没有理性智慧,也不能缺少感性智慧。生活不能止于理性,就如生命不能停留在感性阶段。两者同等重要,不能截然分离,更不可随意偏废。与其说理性写就了历史的真知,不如说感性成就了生命的辉煌。
客观而言,中西文化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世界各种文化的融合更是大势所趋。
理性有理性的功用,感性有感性的特长;科学有科学的严谨,模糊有模糊的优势。世间万物都不能绝对化,相对才更具普遍性。人的成长、人性的发展更是如此。
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正位固然离不开理性思维,但也不能缺乏感性思维。两者的有机融合、互动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更是自然的。
理性与功利、实用最近,感性与真知、真相最近。因为所有的理性都是有限的、相对的,来源于后天;而感性则往往与人的天性相伴,始源于先天,所以也就更为人性化、自然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万物同理的模糊属性,使其具备天然的开放性、包容性、同化性;而西方文化的逻辑、实验、精确的物理属性,使其更加推崇绝对、唯一而深具封闭性、异己性、排他性。
世界早已不是远古时代,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已经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个人无力与整体抗争的矛盾也就愈发突出。生活虽然越来越丰富、精致,却也变得越来越同质、压迫、乏味,与简单、自由、轻松越来越远。
理性永远都不是万能的,感性则拥有着无限的空间。
过度理性化的人生就如过度理性化的生活,沉重地压迫着每一个人的感性。世界将向何处?人类能否自救?总有太多的疑问、困惑如巨石一般地挤压着我们,无以挣脱,也无法挣脱。
生命何其伟大,却也有无奈的时候;人类何其理性,却总有不尽的彷徨;科学又何其精明,却有着这么多的无解?物极必反是多么至高的真理,模糊化又岂不就是自然化,而自然化无疑就是人性化。
短视是人生永恒的天敌,无知是人生最大的敌人。
科学与真相有多远,感性就与真知有多近。
固有的东西才是根本和永远的东西。天道不可违,自然近大道,人道即自然。
理性素质打开了你人生的征程,感性素质提升了你生活的情趣。
人类永远都不可能穷尽自己的未来,我们更难以穷尽自己的人生。
没有极致的人生,唯有永恒的天地。
人生的最大困惑就是介于理性与感性之间的灰色区域:人世间真有神灵的存在吗?我们需要神吗?为何需要神的救赎?或许,所有的神灵只是在远远地看着我们在如何成长又如何堕落、如何新生又如何毁灭、如何跌倒又如何爬起。人世间唯有你自己才能主宰你的神灵,你做不到的,神也无法帮你做到。造神化、拟神化、去神化都只是你的一厢情愿。人世间,既没有什么天堂,也没有什么地狱,所有的一切都是你自己成就的。
只须此生无憾,何需追寻来世。
现在回头再看,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蕴含着多少深邃的哲理,孔子的礼乐仁和又揭示了多少生命的真知。
正所谓:行于热情,憩于理性;思于浪漫,源于真诚。
我尊重两种人,思想缜密却自然随缘,懂得通融却不失底线;我欣赏两种人,热情似火却从不逾矩,理性厚重却更具情感。
延伸阅读:[德国]康德《三大批判:纯粹理性、实践理性、判断力》[黎巴嫩]纪伯伦《先知》、《泪与美》(未完待续)
扩展阅读:[德国]伽达默尔《真理或方法》
行于热情,憩于理性。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发端于感性、成长于理性。两者始终相生相合,形成了人们对世界的完整认知。学术界曾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虽不缺乏系统的、整体的、辩证的思维,但相对缺乏实证的、逻辑的、科学严密的精神,从而导致科学研究、技术以及创新的落后。更有甚者断言,西方民族是一个理性的民族,而中国是一个理性不足的民族。我不反对这些反省的有益性,却也排斥它的片面性。
实际上,中国的传统文化自始至终就是一个理性与感性兼具并高度统一的文化。单就理性而言则更具超越性,老子的“道”涵盖了世间万物,岂是西方文化可以比拟的。只是到了近代,技术哲学思维开始跃居主导和统治地位,才使中国这样一个偏重于生活化的民族开始落后于世界的发展。倘若放大到一个相对较长的历史时期,则会有完全不同的结论。
所以没有理性与感性优劣的问题,也没有理性与感性孰轻孰重的问题,更没有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谁更优异的问题。一二百年的历史既短暂也有限,中国仅仅用三十年的时间就几乎走过了西方一百多年才走过的历程就是一个明证。如果说理性是创造、发展的智慧,那么感性就是生活、体验的智慧。人类不能没有理性智慧,也不能缺少感性智慧。生活不能止于理性,就如生命不能停留在感性阶段。两者同等重要,不能截然分离,更不可随意偏废。与其说理性写就了历史的真知,不如说感性成就了生命的辉煌。
客观而言,中西文化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世界各种文化的融合更是大势所趋。
理性有理性的功用,感性有感性的特长;科学有科学的严谨,模糊有模糊的优势。世间万物都不能绝对化,相对才更具普遍性。人的成长、人性的发展更是如此。
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正位固然离不开理性思维,但也不能缺乏感性思维。两者的有机融合、互动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更是自然的。
理性与功利、实用最近,感性与真知、真相最近。因为所有的理性都是有限的、相对的,来源于后天;而感性则往往与人的天性相伴,始源于先天,所以也就更为人性化、自然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万物同理的模糊属性,使其具备天然的开放性、包容性、同化性;而西方文化的逻辑、实验、精确的物理属性,使其更加推崇绝对、唯一而深具封闭性、异己性、排他性。
世界早已不是远古时代,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已经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个人无力与整体抗争的矛盾也就愈发突出。生活虽然越来越丰富、精致,却也变得越来越同质、压迫、乏味,与简单、自由、轻松越来越远。
理性永远都不是万能的,感性则拥有着无限的空间。
过度理性化的人生就如过度理性化的生活,沉重地压迫着每一个人的感性。世界将向何处?人类能否自救?总有太多的疑问、困惑如巨石一般地挤压着我们,无以挣脱,也无法挣脱。
生命何其伟大,却也有无奈的时候;人类何其理性,却总有不尽的彷徨;科学又何其精明,却有着这么多的无解?物极必反是多么至高的真理,模糊化又岂不就是自然化,而自然化无疑就是人性化。
短视是人生永恒的天敌,无知是人生最大的敌人。
科学与真相有多远,感性就与真知有多近。
固有的东西才是根本和永远的东西。天道不可违,自然近大道,人道即自然。
理性素质打开了你人生的征程,感性素质提升了你生活的情趣。
人类永远都不可能穷尽自己的未来,我们更难以穷尽自己的人生。
没有极致的人生,唯有永恒的天地。
人生的最大困惑就是介于理性与感性之间的灰色区域:人世间真有神灵的存在吗?我们需要神吗?为何需要神的救赎?或许,所有的神灵只是在远远地看着我们在如何成长又如何堕落、如何新生又如何毁灭、如何跌倒又如何爬起。人世间唯有你自己才能主宰你的神灵,你做不到的,神也无法帮你做到。造神化、拟神化、去神化都只是你的一厢情愿。人世间,既没有什么天堂,也没有什么地狱,所有的一切都是你自己成就的。
只须此生无憾,何需追寻来世。
现在回头再看,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蕴含着多少深邃的哲理,孔子的礼乐仁和又揭示了多少生命的真知。
正所谓:行于热情,憩于理性;思于浪漫,源于真诚。
我尊重两种人,思想缜密却自然随缘,懂得通融却不失底线;我欣赏两种人,热情似火却从不逾矩,理性厚重却更具情感。
延伸阅读:[德国]康德《三大批判:纯粹理性、实践理性、判断力》[黎巴嫩]纪伯伦《先知》、《泪与美》(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