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2.第631章 卷五 大明制造带来的压力 (2/2)
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这太子,不做也罢!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么?
这些年,他倒是忽略了。
“看来,高明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埃”李二没有回答,自言自语道,“他这是在为回归大唐做准备么?
倒是朕小觑了他,这小子,怕是一开始就想到了这一天吧?
扩大在读书人,普通人,甚至是军中将士的影响力,就是为了今后哪怕武力拿下大唐,他也能迅速掌控大唐么?”
老内侍闻言,不敢言语。
李二却是不在意,叹息了一声,站了起来,走到了大殿之外,看着西北的方向,低沉道:“难道,真的是朕老了?”
他这会儿,心里五味杂陈的。
“房玄龄他们知道么?知道,定然是知道的,但他们从来没说1
此时,李二隐隐有些怒火!
他能想到,那些家伙对李承乾是如何的推崇,又是如何的期待。
是啊,唐明合一啊,那将是一个何其庞大又恐怖的存在!
他们在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他们在期待朕死!
这一刻,李二满身的戾气!
他恨!也怨!
是朕带着伱们从前隋的漩涡中杀出来的,也是朕带着你们在玄武门之变中挣扎求生的,可你们,却在期盼着朕死!
期盼朕死了后,高明那个逆子,带你们创造一个远胜于朕的大唐!
能让你们得逞么?
不能!
李二很快就给出了答案。
“如此盛世的大唐,是朕一刀一枪杀出来的,如今的太平盛世,是朕打造出来的1李二愤怒地低声咆哮着,“都在逼朕是吧?来吧,都来,让朕看看1
“传,传房玄龄、温彦博、魏征、段纶、侯君集……两仪殿议事。”很快,李二说道。
不多时,房玄龄等人一脸疑惑地来到了两仪殿,众人心中都在好奇,这是又发生了什么?
而这会儿,李二早已收敛了身上的戾气,看着众人的神色,也是多了一丝平和。
“今日传召众卿,是为了科举一事。如今,我大唐文教振兴,也正是用人之际,是时候再开恩科了。”李二笑道。
一听是这事儿,众人倒是点了点头,房玄龄更是站了出来,说道:“陛下圣明,如今我大唐文教蒸蒸日上,再开恩科,也可以检验过去几年的文教成绩。”
圣明?
李二心中冷笑,心说,朕若是不开口,你们永远也不会提这一茬?不过脸上,他倒是一脸的如沐春风:“不过,此番朕打算取缔恩科改常科。”
取缔恩科?
常科?
众人都愣住了,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其实恩科也是前些年,因为文教振兴,李二特意开了一次科举,因为是皇家恩恩典,故此称之为恩科。
如果按照正常的历史,恩科应该在宋朝才出现。
至于常科,众人是真的不懂了。
在这个年代,开科举其实是没有定数的,基本上属于那种想开就开,不想开就不开的那种。
“陛下,不知道何为常科?”温彦博还是问道。
李二解释道:“所谓常科,便是定期举行科举,朕以为,一年便可取仕一次。”
他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便是因为之前在书阁中听到那些读书人准备远赴日月山的原因后,才有了如此想法。
只是,他没想到,自己这么一折腾,倒是把自己儿媳妇在几十年后干的事儿,提前给干了。
不过他说完,众人又愣住了。
定期开科他们倒是能理解,但一年取仕一次,是不是频率太高了?
“陛下,不可。”房玄龄当即躬身道,“每一次科举,都要准备很长的时间,若是一年一次,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对于国朝的运行而言,极为不利。
而且,一年取仕一次,长此以往的会,我大唐将出现大量的冗官,也将加大朝廷的负担。”
开什么玩笑。
一次科举,前前后后少说也得两三个月吧?
这还是最少的。
真要一年来一次,好家伙,一年小半年都为这事儿忙活去了,大家还干不干别的了?
李二摇头道:“众卿可有了解过我大唐的读书人?他们中许多人都有一颗拳拳报国之心,可却是报国无门。
明明胸有锦绣才华,却是一点儿机会都没。
有些人,甚至在长安一等就是数年,可却是等了个穷困潦倒。
而我们振兴文教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让更多的有志之士能一展其抱负么?”
“陛下,纵使如此,可这一年一次的频率也太高了。而且,科举一次,动的可不止长安一处,各地都要动,至少,我们得需要一个完善的安排才行,总不能各地的学子一股脑的都涌进长安吧?
开常科,老臣觉得极为妥帖,可既然要开常科,就要从长远计划,各县州府到长安,都应该有所安排才是。”房玄龄却是不为所动。
他不知道么?
怎么可能,每日不知道有多少人向他府上递拜帖,不就是想搭上他这艘大船么。
如今甚至有不少人互相吹捧搏个才子的名头,就是为了能在长安搭上某一家勋贵。
如今的给事中马周,不就是搭上了常何的门路,而从此扶摇直上的?
好吧,他们这些人,其实是看不上马周的。
李二闻言,倒是不恼,反而点了点头,说道:“房爱卿说得在理,这样,众卿商议一番,拿出一个章程来。”
他不知道不妥么?
他当然知道。
只是他也只是一个想法,至于具体怎么操作,他知道个屁。
但他很清楚,常科必开!
从今天的见闻而言,他其实很清楚,再不开常科,大唐培养的人才,都便宜了李承乾了。
关键是那些家伙,包括房玄龄等人都不觉得这样有任何问题。
在他们看来,无所谓,反正肉都烂在一个锅里,谁吃都是吃。
可在李二看来,那就不同了。
这是有人在从他的碗里夹走了那块肉!
对于这一点,李二是决计不会允许的,谁也不行,别说是亲儿子,亲爹他都撵下去了!
而房玄龄等人见李二这么说,也恍惚了,不是,什么时候我们陛下这么听人劝了?
(本章完)
么?
这些年,他倒是忽略了。
“看来,高明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埃”李二没有回答,自言自语道,“他这是在为回归大唐做准备么?
倒是朕小觑了他,这小子,怕是一开始就想到了这一天吧?
扩大在读书人,普通人,甚至是军中将士的影响力,就是为了今后哪怕武力拿下大唐,他也能迅速掌控大唐么?”
老内侍闻言,不敢言语。
李二却是不在意,叹息了一声,站了起来,走到了大殿之外,看着西北的方向,低沉道:“难道,真的是朕老了?”
他这会儿,心里五味杂陈的。
“房玄龄他们知道么?知道,定然是知道的,但他们从来没说1
此时,李二隐隐有些怒火!
他能想到,那些家伙对李承乾是如何的推崇,又是如何的期待。
是啊,唐明合一啊,那将是一个何其庞大又恐怖的存在!
他们在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他们在期待朕死!
这一刻,李二满身的戾气!
他恨!也怨!
是朕带着伱们从前隋的漩涡中杀出来的,也是朕带着你们在玄武门之变中挣扎求生的,可你们,却在期盼着朕死!
期盼朕死了后,高明那个逆子,带你们创造一个远胜于朕的大唐!
能让你们得逞么?
不能!
李二很快就给出了答案。
“如此盛世的大唐,是朕一刀一枪杀出来的,如今的太平盛世,是朕打造出来的1李二愤怒地低声咆哮着,“都在逼朕是吧?来吧,都来,让朕看看1
“传,传房玄龄、温彦博、魏征、段纶、侯君集……两仪殿议事。”很快,李二说道。
不多时,房玄龄等人一脸疑惑地来到了两仪殿,众人心中都在好奇,这是又发生了什么?
而这会儿,李二早已收敛了身上的戾气,看着众人的神色,也是多了一丝平和。
“今日传召众卿,是为了科举一事。如今,我大唐文教振兴,也正是用人之际,是时候再开恩科了。”李二笑道。
一听是这事儿,众人倒是点了点头,房玄龄更是站了出来,说道:“陛下圣明,如今我大唐文教蒸蒸日上,再开恩科,也可以检验过去几年的文教成绩。”
圣明?
李二心中冷笑,心说,朕若是不开口,你们永远也不会提这一茬?不过脸上,他倒是一脸的如沐春风:“不过,此番朕打算取缔恩科改常科。”
取缔恩科?
常科?
众人都愣住了,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其实恩科也是前些年,因为文教振兴,李二特意开了一次科举,因为是皇家恩恩典,故此称之为恩科。
如果按照正常的历史,恩科应该在宋朝才出现。
至于常科,众人是真的不懂了。
在这个年代,开科举其实是没有定数的,基本上属于那种想开就开,不想开就不开的那种。
“陛下,不知道何为常科?”温彦博还是问道。
李二解释道:“所谓常科,便是定期举行科举,朕以为,一年便可取仕一次。”
他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便是因为之前在书阁中听到那些读书人准备远赴日月山的原因后,才有了如此想法。
只是,他没想到,自己这么一折腾,倒是把自己儿媳妇在几十年后干的事儿,提前给干了。
不过他说完,众人又愣住了。
定期开科他们倒是能理解,但一年取仕一次,是不是频率太高了?
“陛下,不可。”房玄龄当即躬身道,“每一次科举,都要准备很长的时间,若是一年一次,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对于国朝的运行而言,极为不利。
而且,一年取仕一次,长此以往的会,我大唐将出现大量的冗官,也将加大朝廷的负担。”
开什么玩笑。
一次科举,前前后后少说也得两三个月吧?
这还是最少的。
真要一年来一次,好家伙,一年小半年都为这事儿忙活去了,大家还干不干别的了?
李二摇头道:“众卿可有了解过我大唐的读书人?他们中许多人都有一颗拳拳报国之心,可却是报国无门。
明明胸有锦绣才华,却是一点儿机会都没。
有些人,甚至在长安一等就是数年,可却是等了个穷困潦倒。
而我们振兴文教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让更多的有志之士能一展其抱负么?”
“陛下,纵使如此,可这一年一次的频率也太高了。而且,科举一次,动的可不止长安一处,各地都要动,至少,我们得需要一个完善的安排才行,总不能各地的学子一股脑的都涌进长安吧?
开常科,老臣觉得极为妥帖,可既然要开常科,就要从长远计划,各县州府到长安,都应该有所安排才是。”房玄龄却是不为所动。
他不知道么?
怎么可能,每日不知道有多少人向他府上递拜帖,不就是想搭上他这艘大船么。
如今甚至有不少人互相吹捧搏个才子的名头,就是为了能在长安搭上某一家勋贵。
如今的给事中马周,不就是搭上了常何的门路,而从此扶摇直上的?
好吧,他们这些人,其实是看不上马周的。
李二闻言,倒是不恼,反而点了点头,说道:“房爱卿说得在理,这样,众卿商议一番,拿出一个章程来。”
他不知道不妥么?
他当然知道。
只是他也只是一个想法,至于具体怎么操作,他知道个屁。
但他很清楚,常科必开!
从今天的见闻而言,他其实很清楚,再不开常科,大唐培养的人才,都便宜了李承乾了。
关键是那些家伙,包括房玄龄等人都不觉得这样有任何问题。
在他们看来,无所谓,反正肉都烂在一个锅里,谁吃都是吃。
可在李二看来,那就不同了。
这是有人在从他的碗里夹走了那块肉!
对于这一点,李二是决计不会允许的,谁也不行,别说是亲儿子,亲爹他都撵下去了!
而房玄龄等人见李二这么说,也恍惚了,不是,什么时候我们陛下这么听人劝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