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北宋庶女种田日志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诗在文采、道理方面都很不错,同乡的人对此表示惊奇,有很多人来请方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觉得有利可图,便没有让方仲永读书,每天拉着他拜访同乡的人。在方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作诗水平已经和他的名声不相称了。又过了七年,方仲永已经"泯然众人矣"了,这便是神童方仲永的结局。
宋代神童频频出现,跟当时社会重视神童的培养有关。隋朝开创科举制度,唐朝时增加了童子科,专门用于选拔天资聪颖的神童。宋朝建立后,在科举制度中保留了童子科,《宋史·选举志》记载"凡童子十五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州升诸朝,而天子亲试之,其命官、免举无常格",加之宋朝的文化极度繁荣,通过童子科出现了许多神童。宋代著名的神童蔡伯俙,年仅三岁就参加童子科中了进士。蔡伯俙是福建人,在其两三岁时邻居有个举人的父亲做寿。举人为父亲写了一篇祝寿词,蔡伯俙听过之后就能够背诵出来。这让举人感到很惊讶,建议蔡伯俙的父亲带儿子去参加童子科,于是父亲就背着蔡伯俙到京城去应试。进城时,门监得知父子俩是从福建长途跋涉来京城赴考的,就对蔡伯俙开玩笑说"你骑父作马",蔡伯俙当即回道"父望子成龙"。蔡伯俙的机智,很快就传遍了京城。据《福清县志》记载,蔡伯俙"四岁(这里指虚岁)应举,赐出身"。后来,宋真宗让蔡伯俙到东宫给太子赵祯做伴读,蔡伯俙后来一生却因过于**,碌碌无为。
真德秀四岁受书,过目成诵;黄庭坚五岁已诵五经,七岁能诗;孔文仲六、七岁能诗;杨亿七岁对客谈论有老城风;晏殊七岁文章敏妙;徐俯七岁能诗,为舅父黄庭坚所器重;寇准八岁能诗;朱熹八岁通孝经;袁枢八、九岁题诗于屏;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能对家人讲《左氏春秋》。这些神童最终又成为一批卓越人才,他们有的成为治国宰辅、朝廷重臣,有的成为名垂史册的学者、诗人。
这大宋朝,神童真的很多。仁宗也是见多识广,虽然心里并不觉柳雨烟是个神童,至少不会对政事有所熟知,还能解决一些事情,但听听而已,又不是什么难事。再说了,柳雨烟也确实可以算是申通了,这么小,就知道这么多。医术也是很不错的,这厨艺也是不弱呢。但女子就是女子,在家里,待在后宅,做做女红,做点厨艺,就可以了。
张妙清却是知道,这个弟子可是从天界而来的,算是谪仙人。谪仙人的见识,又岂是凡夫俗子可知道的?当然,她不知道,柳雨烟其实只是从一个信息大爆炸,一个网络无比发达的地方穿越而来的。当然,以现代的科技,还有各种知识,以及各行各业的发展,对于此时的宋朝来说,说是天界,也没有错误了。至少,还是说的过去的。
元青倒是第一次听说,看着柳雨烟,还是很感兴趣的。这位师妹,传说中,天尊的道童下凡,被贬下来,但出身绝对不凡。就算是在那么个家庭里,受尽了苦难,不还是出人头地了么?
柳雨烟清了清嗓子,来回走了几步,仔细的斟酌了一下用词。毕竟是要和皇帝说话,就算是这皇帝,是最为仁慈,死后用仁作为谥号的,也不敢放肆。
看着满怀希望的皇后娘娘,看着这位曹国舅的姐姐。看着不在意的官家,柳雨烟说道:"其实我觉得,父皇所说的与民争利,这是不对的。"
官家疑惑,好笑的问道:"如何不对?"柳雨烟说道:"这个民,是指什么民?是那些连饭都吃不起,到处要饭的贫民,还是那些安居乐业,守着两亩薄田,就只有几串铜钱,还舍不得花的**,还是那些大腹便便,家中银钱无数,每日喝酒做乐,荒/淫无度的地主们,还是那些低买高卖,囤积居奇的商人们,到底哪一个,才是这个与民争利的民呢?"
官家没想到,自己问了一个问题,一个疑问。到了柳雨烟这里,又给反问了回来。本来也没有在意,一个九岁的孩子,又懂得什么?可这话,听在耳朵里,官家也在深思,是啊,到底是那个民呢?与民争利,到底是争的什么利?
诗在文采、道理方面都很不错,同乡的人对此表示惊奇,有很多人来请方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觉得有利可图,便没有让方仲永读书,每天拉着他拜访同乡的人。在方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作诗水平已经和他的名声不相称了。又过了七年,方仲永已经"泯然众人矣"了,这便是神童方仲永的结局。
宋代神童频频出现,跟当时社会重视神童的培养有关。隋朝开创科举制度,唐朝时增加了童子科,专门用于选拔天资聪颖的神童。宋朝建立后,在科举制度中保留了童子科,《宋史·选举志》记载"凡童子十五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州升诸朝,而天子亲试之,其命官、免举无常格",加之宋朝的文化极度繁荣,通过童子科出现了许多神童。宋代著名的神童蔡伯俙,年仅三岁就参加童子科中了进士。蔡伯俙是福建人,在其两三岁时邻居有个举人的父亲做寿。举人为父亲写了一篇祝寿词,蔡伯俙听过之后就能够背诵出来。这让举人感到很惊讶,建议蔡伯俙的父亲带儿子去参加童子科,于是父亲就背着蔡伯俙到京城去应试。进城时,门监得知父子俩是从福建长途跋涉来京城赴考的,就对蔡伯俙开玩笑说"你骑父作马",蔡伯俙当即回道"父望子成龙"。蔡伯俙的机智,很快就传遍了京城。据《福清县志》记载,蔡伯俙"四岁(这里指虚岁)应举,赐出身"。后来,宋真宗让蔡伯俙到东宫给太子赵祯做伴读,蔡伯俙后来一生却因过于**,碌碌无为。
真德秀四岁受书,过目成诵;黄庭坚五岁已诵五经,七岁能诗;孔文仲六、七岁能诗;杨亿七岁对客谈论有老城风;晏殊七岁文章敏妙;徐俯七岁能诗,为舅父黄庭坚所器重;寇准八岁能诗;朱熹八岁通孝经;袁枢八、九岁题诗于屏;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能对家人讲《左氏春秋》。这些神童最终又成为一批卓越人才,他们有的成为治国宰辅、朝廷重臣,有的成为名垂史册的学者、诗人。
这大宋朝,神童真的很多。仁宗也是见多识广,虽然心里并不觉柳雨烟是个神童,至少不会对政事有所熟知,还能解决一些事情,但听听而已,又不是什么难事。再说了,柳雨烟也确实可以算是申通了,这么小,就知道这么多。医术也是很不错的,这厨艺也是不弱呢。但女子就是女子,在家里,待在后宅,做做女红,做点厨艺,就可以了。
张妙清却是知道,这个弟子可是从天界而来的,算是谪仙人。谪仙人的见识,又岂是凡夫俗子可知道的?当然,她不知道,柳雨烟其实只是从一个信息大爆炸,一个网络无比发达的地方穿越而来的。当然,以现代的科技,还有各种知识,以及各行各业的发展,对于此时的宋朝来说,说是天界,也没有错误了。至少,还是说的过去的。
元青倒是第一次听说,看着柳雨烟,还是很感兴趣的。这位师妹,传说中,天尊的道童下凡,被贬下来,但出身绝对不凡。就算是在那么个家庭里,受尽了苦难,不还是出人头地了么?
柳雨烟清了清嗓子,来回走了几步,仔细的斟酌了一下用词。毕竟是要和皇帝说话,就算是这皇帝,是最为仁慈,死后用仁作为谥号的,也不敢放肆。
看着满怀希望的皇后娘娘,看着这位曹国舅的姐姐。看着不在意的官家,柳雨烟说道:"其实我觉得,父皇所说的与民争利,这是不对的。"
官家疑惑,好笑的问道:"如何不对?"柳雨烟说道:"这个民,是指什么民?是那些连饭都吃不起,到处要饭的贫民,还是那些安居乐业,守着两亩薄田,就只有几串铜钱,还舍不得花的**,还是那些大腹便便,家中银钱无数,每日喝酒做乐,荒/淫无度的地主们,还是那些低买高卖,囤积居奇的商人们,到底哪一个,才是这个与民争利的民呢?"
官家没想到,自己问了一个问题,一个疑问。到了柳雨烟这里,又给反问了回来。本来也没有在意,一个九岁的孩子,又懂得什么?可这话,听在耳朵里,官家也在深思,是啊,到底是那个民呢?与民争利,到底是争的什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