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方法主义 (2/2)
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兵法辑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将原则和规则的精神贯彻到实际运用中去,如果它不失去本来面目,不成为一套绝对的和死板的行动规定(即体系),而是代替个人决断的一种捷径,是普通办法中可供选择的最好方法,它就能列入作战理论。
在作战中经常按方法办事看来也是非常重要和无法避免的。只要我们想一想,在战争中有多少行动是根据纯粹的假定和在完全搞不清情况的条件下决定的,我们就会相信这一点了。这是因为敌人会阻挠我们去了解那些对我们的部署有影响的情况,时间也不许可我们充分了解这些情况,而且即使我们知道了这些情况,也因为范围太广,过于复杂,绝不可能根据它们来调整一切部署,所以我们常常只得根据某些可能的情况进行部署。在每一事件中需要同时考虑的具体情况是无穷无尽的,所以,我们除了进行大致的估计,根据一般的和可能的情况进行部署以外,就没有其他办法。最后我们还了解,越到下级,军官的人数越多,就越不能指望他们有独立的见解和熟练的判断力。既然除了从勤务细则和经验中得到的见解之外,就不应当要求他们有其他的见解,我们就只得教给他们一套类似细则的方法,作为他们进行判断的依据,防止他们越出常轨地胡思乱想,因为在经验非常有用的领域里,乱想是特别危险的。
我们还必须承认,方法主义不仅是不可缺少的,并且还有极大的优点,那就是反复运用同一种方法在指挥上可以达到熟练。精确和可靠的程度,进而减少战争中的阻力,让机器便于运转。
所以,职位越低,方法就用得越多,就越是不可缺少;职位越高,方法用得越少,到最高职位,方法就完全用不上了。所以,方法在战术中比在战略中有更大的用处。
战争,从它的最高角度来看,并非由大同小异的。取决于方法好坏的无数细小事件构成的,而是由需分别处理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各个重大事件构成的。战争不象长满庄稼的田地,而象长满大树的土地。收割庄稼时不需考虑每棵庄稼的形状,收割得好坏取决于镰刀的好坏;而用斧头砍伐大树时,就必须考虑到每棵大树的形状和方向。
在军事活动中,方法使用得多少,原本不取决于职位的高低,而是取决于事情的大小。统帅处理的是全面而重大的事情,因此他较少使用方法。统帅如果在战斗队形。布置前卫和前哨方面,采取老一套的方法,不光会束缚他的部下,而且在某些情况下也会束缚他自己。固然,这些方法可能是他自己创造的,也可能是他根据情况采用的,可是只要它们是以军队和武器的一般特性为根据的,它们也可以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但是,如用机器制造东西那样,总是按照同一方法来决定战争计划和战局计划,却是应坚决反对的。
可是,只要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理论,而且对作战的研究还不够完善,职位较高的人有时也不得不破例地使用方法主义,原因在于有些职位较高的人不可能通过专门的研究和上层社会的生活来提高自己。他们在那些不切实际却又充满矛盾的理论和批判面前束手无策,他们的常识无法接受这些东西,除了依靠经验以外,他们就没有其他办法了。所以,在必须和可以单独地自由处理问题的场合,他们也喜欢运用从经验中得来的方法,也即模仿最高统帅所特有的行动方式,这样,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方法主义。腓特烈大帝的将军们老是采用所谓斜形战斗队形,法国革命时代的将军们常采用绵长战线的包围战法,而拿破仑手下的将领们则经常集中大量兵力进行血战,从这些办法的反复运用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一套袭用的方法。可见,高级指挥官也可能仿效别人的方法。假如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而且有助于提高那些力图上进的人们的智力和判断力,有助于研究作战方法,那么模仿方法的范围就不至于这样大,而那些被看作是不可缺少的方法,至少会是理论本身的产物,而非单纯仿效的结果。一个伟大的统帅无论把事情办得多么高明,他办事的方法中总有一些主观的东西,假如他有一种特定的作风,那么这种作风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的个性,但模仿他的将领们在个性上不会常常同他相同。
可是,在作战方法中要完全抛弃这种主观的方法主义或作风,也是既不可能又不正确的。相反地,应当把主观的方法主义看作是战争的总的特性对许多个别现象所起的影响的一种表现。理论还没有预见和研究这种影响时,就只能靠方法主义。革命战争有它特殊的打法,这不是十分自然的吗?但哪一种理论能事先把它的特点包括进去呢?令人遗憾的是,一定情况下产生的方法非常容易过时,由于情况在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而方法本身却没有改变。理论应当通过明确而合理的批判去防止使用这种过时的方法。1806年,普鲁士的某些将军们,比如路易亲王在扎耳费耳特,陶恩青在耶纳附近的多伦山,格腊韦尔特在卡佩伦多夫前面和吕歇尔在卡佩伦多夫,都是因为袭用了腓特烈大帝的斜形战斗队形而全军覆没,以致霍亨洛黑的军队遭遇到了史无前例的惨败。这不仅因为这种方法已经过时,并且还因为在那时方法主义已使智力极为贫乏。
将原则和规则的精神贯彻到实际运用中去,如果它不失去本来面目,不成为一套绝对的和死板的行动规定(即体系),而是代替个人决断的一种捷径,是普通办法中可供选择的最好方法,它就能列入作战理论。
在作战中经常按方法办事看来也是非常重要和无法避免的。只要我们想一想,在战争中有多少行动是根据纯粹的假定和在完全搞不清情况的条件下决定的,我们就会相信这一点了。这是因为敌人会阻挠我们去了解那些对我们的部署有影响的情况,时间也不许可我们充分了解这些情况,而且即使我们知道了这些情况,也因为范围太广,过于复杂,绝不可能根据它们来调整一切部署,所以我们常常只得根据某些可能的情况进行部署。在每一事件中需要同时考虑的具体情况是无穷无尽的,所以,我们除了进行大致的估计,根据一般的和可能的情况进行部署以外,就没有其他办法。最后我们还了解,越到下级,军官的人数越多,就越不能指望他们有独立的见解和熟练的判断力。既然除了从勤务细则和经验中得到的见解之外,就不应当要求他们有其他的见解,我们就只得教给他们一套类似细则的方法,作为他们进行判断的依据,防止他们越出常轨地胡思乱想,因为在经验非常有用的领域里,乱想是特别危险的。
我们还必须承认,方法主义不仅是不可缺少的,并且还有极大的优点,那就是反复运用同一种方法在指挥上可以达到熟练。精确和可靠的程度,进而减少战争中的阻力,让机器便于运转。
所以,职位越低,方法就用得越多,就越是不可缺少;职位越高,方法用得越少,到最高职位,方法就完全用不上了。所以,方法在战术中比在战略中有更大的用处。
战争,从它的最高角度来看,并非由大同小异的。取决于方法好坏的无数细小事件构成的,而是由需分别处理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各个重大事件构成的。战争不象长满庄稼的田地,而象长满大树的土地。收割庄稼时不需考虑每棵庄稼的形状,收割得好坏取决于镰刀的好坏;而用斧头砍伐大树时,就必须考虑到每棵大树的形状和方向。
在军事活动中,方法使用得多少,原本不取决于职位的高低,而是取决于事情的大小。统帅处理的是全面而重大的事情,因此他较少使用方法。统帅如果在战斗队形。布置前卫和前哨方面,采取老一套的方法,不光会束缚他的部下,而且在某些情况下也会束缚他自己。固然,这些方法可能是他自己创造的,也可能是他根据情况采用的,可是只要它们是以军队和武器的一般特性为根据的,它们也可以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但是,如用机器制造东西那样,总是按照同一方法来决定战争计划和战局计划,却是应坚决反对的。
可是,只要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理论,而且对作战的研究还不够完善,职位较高的人有时也不得不破例地使用方法主义,原因在于有些职位较高的人不可能通过专门的研究和上层社会的生活来提高自己。他们在那些不切实际却又充满矛盾的理论和批判面前束手无策,他们的常识无法接受这些东西,除了依靠经验以外,他们就没有其他办法了。所以,在必须和可以单独地自由处理问题的场合,他们也喜欢运用从经验中得来的方法,也即模仿最高统帅所特有的行动方式,这样,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方法主义。腓特烈大帝的将军们老是采用所谓斜形战斗队形,法国革命时代的将军们常采用绵长战线的包围战法,而拿破仑手下的将领们则经常集中大量兵力进行血战,从这些办法的反复运用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一套袭用的方法。可见,高级指挥官也可能仿效别人的方法。假如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而且有助于提高那些力图上进的人们的智力和判断力,有助于研究作战方法,那么模仿方法的范围就不至于这样大,而那些被看作是不可缺少的方法,至少会是理论本身的产物,而非单纯仿效的结果。一个伟大的统帅无论把事情办得多么高明,他办事的方法中总有一些主观的东西,假如他有一种特定的作风,那么这种作风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的个性,但模仿他的将领们在个性上不会常常同他相同。
可是,在作战方法中要完全抛弃这种主观的方法主义或作风,也是既不可能又不正确的。相反地,应当把主观的方法主义看作是战争的总的特性对许多个别现象所起的影响的一种表现。理论还没有预见和研究这种影响时,就只能靠方法主义。革命战争有它特殊的打法,这不是十分自然的吗?但哪一种理论能事先把它的特点包括进去呢?令人遗憾的是,一定情况下产生的方法非常容易过时,由于情况在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而方法本身却没有改变。理论应当通过明确而合理的批判去防止使用这种过时的方法。1806年,普鲁士的某些将军们,比如路易亲王在扎耳费耳特,陶恩青在耶纳附近的多伦山,格腊韦尔特在卡佩伦多夫前面和吕歇尔在卡佩伦多夫,都是因为袭用了腓特烈大帝的斜形战斗队形而全军覆没,以致霍亨洛黑的军队遭遇到了史无前例的惨败。这不仅因为这种方法已经过时,并且还因为在那时方法主义已使智力极为贫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