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武唐仙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心意,而张柬之困于清贫,公终体国……
很快的,萧业有了想法,下笔如有神助,在稿纸上先写了一遍,察看无误,暂时不急着腾抄,放去一边,去看下一题。
第二题出自中庸,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
这话的下一句是: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萧业晒然一笑,正待书写,却是笔在半空顿住了!
不对!
有陷阱!
不能接下句!
下句的引申义是推己及人为恕,本来是没错,但朝廷当政的是武后,如果也搞推已及人为恕那一套,根本就没可能登基称帝,因此应采用经文的本义。
也就是新旧斧柄虽有不同,装在斧头上,照样能用,进而引申出要想做出一把合格的斧柄,标准应由自己掌握。
联系到武后会称帝,这才是武后真正的想法,我不跟你讲什么推己及人,你吃我的粮,当我的差,就得按我的要求做事。
很明显,以这个思路答题,是兵出于奇,是巨大的挑战,也蕴含被毙掉的风险。
但是从笔记中得知,既便是童生试的考卷,也不是地方上出的,而是由中书省拟定,报皇帝御批方可下发,皇帝已经病重,不能理事,朝中真正做主的是武后,这份考卷,就是武后的意思。
第一题是甜枣性质,第二题反手一个巴掌,对比史书记载的武后为人,这才正常,武后怎么可能连给两颗甜枣呢?
如果是这样的老好人,也做不成皇帝了。
基本上,萧业定下了此题的主旨,他唯一忌惮的,是张柬之的态度,不过转念一想,张柬之并非食古不化之辈,武后称帝,他照样在武周称臣。
而且朝廷不会任由地方上的考官按照自己的意思批阅考卷,在下发试卷的同时,会有一份指导纲领,作为评判文章的标准。
同时,这一题如果按引申义去破,是合乎情理的,考虑到江都县四千多学子争夺三十个童生名额,在考题中设陷阱才是正常操作。
毕竟童生试,考的是基础,没法对文采与深度做太大的要求,只能兵出于奇,为朝廷择取人才。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想到这,萧业深吸了口气,提笔书写,当然,水平要控制住,不能写的过于深奥,那不是考童生,而是考状元,大体能达到秀才的水准就差不多了。
第二题足足花了一个时辰,萧业才去看第三卷。
以扬州为题赋诗一首,五言、七言、绝句不限。
诗词题朝廷不统一出,由地方上自行掌握,萧业暗暗一笑,在脑海中把几首诵扬州的名诗对比了一遍,心里有了定计,奋笔疾书。
题扬州
青山隐隐水迢迢,冬尽江左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写完之后,萧业暗暗点头,他把原诗改动了两个字,并不影响意境,反而更加切合他的处境,这是杜牧的诗,怕是自己又剽切了一篇千古绝唱。
随即萧业认真检查草稿,主要是别字和避讳,如有修改处,先在草稿上注明,再腾往试卷。
再三检查,确认无误,萧业一字一字的抄写起来。
心意,而张柬之困于清贫,公终体国……
很快的,萧业有了想法,下笔如有神助,在稿纸上先写了一遍,察看无误,暂时不急着腾抄,放去一边,去看下一题。
第二题出自中庸,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
这话的下一句是: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萧业晒然一笑,正待书写,却是笔在半空顿住了!
不对!
有陷阱!
不能接下句!
下句的引申义是推己及人为恕,本来是没错,但朝廷当政的是武后,如果也搞推已及人为恕那一套,根本就没可能登基称帝,因此应采用经文的本义。
也就是新旧斧柄虽有不同,装在斧头上,照样能用,进而引申出要想做出一把合格的斧柄,标准应由自己掌握。
联系到武后会称帝,这才是武后真正的想法,我不跟你讲什么推己及人,你吃我的粮,当我的差,就得按我的要求做事。
很明显,以这个思路答题,是兵出于奇,是巨大的挑战,也蕴含被毙掉的风险。
但是从笔记中得知,既便是童生试的考卷,也不是地方上出的,而是由中书省拟定,报皇帝御批方可下发,皇帝已经病重,不能理事,朝中真正做主的是武后,这份考卷,就是武后的意思。
第一题是甜枣性质,第二题反手一个巴掌,对比史书记载的武后为人,这才正常,武后怎么可能连给两颗甜枣呢?
如果是这样的老好人,也做不成皇帝了。
基本上,萧业定下了此题的主旨,他唯一忌惮的,是张柬之的态度,不过转念一想,张柬之并非食古不化之辈,武后称帝,他照样在武周称臣。
而且朝廷不会任由地方上的考官按照自己的意思批阅考卷,在下发试卷的同时,会有一份指导纲领,作为评判文章的标准。
同时,这一题如果按引申义去破,是合乎情理的,考虑到江都县四千多学子争夺三十个童生名额,在考题中设陷阱才是正常操作。
毕竟童生试,考的是基础,没法对文采与深度做太大的要求,只能兵出于奇,为朝廷择取人才。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想到这,萧业深吸了口气,提笔书写,当然,水平要控制住,不能写的过于深奥,那不是考童生,而是考状元,大体能达到秀才的水准就差不多了。
第二题足足花了一个时辰,萧业才去看第三卷。
以扬州为题赋诗一首,五言、七言、绝句不限。
诗词题朝廷不统一出,由地方上自行掌握,萧业暗暗一笑,在脑海中把几首诵扬州的名诗对比了一遍,心里有了定计,奋笔疾书。
题扬州
青山隐隐水迢迢,冬尽江左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写完之后,萧业暗暗点头,他把原诗改动了两个字,并不影响意境,反而更加切合他的处境,这是杜牧的诗,怕是自己又剽切了一篇千古绝唱。
随即萧业认真检查草稿,主要是别字和避讳,如有修改处,先在草稿上注明,再腾往试卷。
再三检查,确认无误,萧业一字一字的抄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