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唐朝地主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十四章 流民(6)
大棒加萝卜,流民们老实的不行。一部分修筑城墙,更多的人则是开垦安置区。开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赶上下一次的秋收,让安置下来了的流民能够良好的进入到自给自足的循环中。
另外三县,也都跟着沧县的步伐走,由于以工代赈执行得比较早,没有出现流民暴乱的事情。当然,也有普通百姓混在流民中间的,但是他们也卖力气干活儿,不是白吃饭,所以徐清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安闲了几天,又出了一桩子事。沧州城内,粮价飞涨,传言刺史府给流民吃大白米饭,导致粮食被买光了,所以粮价飞涨……
只有一家粮栈还能按照平价卖粮,哪家?黄家……为什么黄家能够按平价出粮?不知道,只知道有一天黄家小姐气冲冲的从刺史府出来。并且有人说,从未见过黄家小姐这么失态,一定是吃了大亏导致的!
于是又有传言了,沧州诸位世族被刺史逼着卖粮,只有黄家没有遵从刺史的意愿。所以黄家还有余粮,但是黄家从此要被刺史敌视了。其他家族没有粮,所以粮价愈来愈高。
——徐清自然知道这是谣言,因为他从没向世族买过一粒大米,更不用说逼着别人卖了。但说出去没人信啊,不然你说说为什么粮栈粮缺价涨?
是谁在造谣生事?
上一次流民闹事,就是有人在怂恿的原因。徐清暗中让暗河跟踪那几个剩下的吃白饭的汉子,想要调查了一下,却所获颇少。
只知那几个汉子不是沧州之人,似乎真的只是吃白饭的。徐清下令以工代赈之后,他们马上出了沧州,朝着河南方向而去。暗河跟出了沧州,又跟了四十里,没见他们有返回之意,也就没注意了……
沧县县令邵登递上折子来,称“民怨沸腾”。
看了折子,徐清冷笑一声,民怨沸腾?沧州城买米吃饭的不过五百户,加上城外,也最多八百户。这点人还算不上民怨沸腾……粮栈的大头,是来往的客商。
小型商队的人数也有五六十人,人吃马嚼的,一天粮食的耗费也颇大。商队行进速度又慢,从此至彼,往往十多天,他们便要在粮栈中一次补充满。故而一旦粮栈粮价高,影响最大的就数他们了……
幸好,城内买米的人少,商队也不多,粮价飞涨,但黄家的粮食还是平价,所以对沧州城的实际破坏力有限。破坏最大的,是徐清的在沧州的名望。
条条传言指向徐清,只道徐清牺牲沧州自家人,讨好外来人,厚此薄彼,肥水外流。徐清支了一个信给黄诗梅,让她按着市价将黄家的粮价涨上去。徐清知道,黄诗梅是为他担着责任呢。徐清不需要这点事她来帮忙,他还需要一个可以信任的人在世家里面当内应呢……
一天时间,黄家粮价涨的和市价一般高。城内几百户人家要看就要断炊,气氛低沉……
于此同时,暗河开始在各处安排眼线,严密监视有无人聚众闹事。
黄诗梅递了一封信来,说各世族本来是没有意识到徐清政令中暗藏有带毒针头的,除了黄诗梅。但之后,徐清安排流民以工代赈之后,又有一人看出来了,而且他将这个想法一把捅了出来。
世家之人也不是傻子,这一提醒,几乎所有人都明白了,原来是软刀子割肉。
各个世家聚集在一起,商量怎么和徐清掰手腕。结果就商量出来这么个先坏了徐清名声,再限制徐清权力以保证自己利益的主意。
信的末尾,黄诗梅笔迹稍草,写了一句,“原来青蛙真的不会跳出来”。至于桶出来的那个人是谁,黄诗梅就没提到了,想来她也是不知道的。
有人察觉出那几封政令的危险,本就是情理之中,温水煮青蛙的这种计策本就不甚高明。之前世家没有重视徐清,所以不担心徐清做的事会有什么深意,徐清也就利用这一点,想能割下几两肉就几两肉吧。
如今,既然已经被察觉到了,是想掰手腕了,那就那就掰手腕吧……
遍查沧州上下官吏,找出和世家关系密切的几个,反正他们也不干净,很容易就找了一些证据,全部被徐清下狱。沧县之外的几县,还要押回沧州……
尽起沧州兵马,近四千人,白天风风火火出称,在几个世族庄园边上散一散步,喊一喊口号,搞搞军演,而且还是真刀真枪的“实弹”演练。
另外,一道政令发出:
“凡是新增的户口,不论是流民还是黑户,今明两年每丁纳粮半石,杂税全免。旧的户口,... -->>
第十四章 流民(6)
大棒加萝卜,流民们老实的不行。一部分修筑城墙,更多的人则是开垦安置区。开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赶上下一次的秋收,让安置下来了的流民能够良好的进入到自给自足的循环中。
另外三县,也都跟着沧县的步伐走,由于以工代赈执行得比较早,没有出现流民暴乱的事情。当然,也有普通百姓混在流民中间的,但是他们也卖力气干活儿,不是白吃饭,所以徐清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安闲了几天,又出了一桩子事。沧州城内,粮价飞涨,传言刺史府给流民吃大白米饭,导致粮食被买光了,所以粮价飞涨……
只有一家粮栈还能按照平价卖粮,哪家?黄家……为什么黄家能够按平价出粮?不知道,只知道有一天黄家小姐气冲冲的从刺史府出来。并且有人说,从未见过黄家小姐这么失态,一定是吃了大亏导致的!
于是又有传言了,沧州诸位世族被刺史逼着卖粮,只有黄家没有遵从刺史的意愿。所以黄家还有余粮,但是黄家从此要被刺史敌视了。其他家族没有粮,所以粮价愈来愈高。
——徐清自然知道这是谣言,因为他从没向世族买过一粒大米,更不用说逼着别人卖了。但说出去没人信啊,不然你说说为什么粮栈粮缺价涨?
是谁在造谣生事?
上一次流民闹事,就是有人在怂恿的原因。徐清暗中让暗河跟踪那几个剩下的吃白饭的汉子,想要调查了一下,却所获颇少。
只知那几个汉子不是沧州之人,似乎真的只是吃白饭的。徐清下令以工代赈之后,他们马上出了沧州,朝着河南方向而去。暗河跟出了沧州,又跟了四十里,没见他们有返回之意,也就没注意了……
沧县县令邵登递上折子来,称“民怨沸腾”。
看了折子,徐清冷笑一声,民怨沸腾?沧州城买米吃饭的不过五百户,加上城外,也最多八百户。这点人还算不上民怨沸腾……粮栈的大头,是来往的客商。
小型商队的人数也有五六十人,人吃马嚼的,一天粮食的耗费也颇大。商队行进速度又慢,从此至彼,往往十多天,他们便要在粮栈中一次补充满。故而一旦粮栈粮价高,影响最大的就数他们了……
幸好,城内买米的人少,商队也不多,粮价飞涨,但黄家的粮食还是平价,所以对沧州城的实际破坏力有限。破坏最大的,是徐清的在沧州的名望。
条条传言指向徐清,只道徐清牺牲沧州自家人,讨好外来人,厚此薄彼,肥水外流。徐清支了一个信给黄诗梅,让她按着市价将黄家的粮价涨上去。徐清知道,黄诗梅是为他担着责任呢。徐清不需要这点事她来帮忙,他还需要一个可以信任的人在世家里面当内应呢……
一天时间,黄家粮价涨的和市价一般高。城内几百户人家要看就要断炊,气氛低沉……
于此同时,暗河开始在各处安排眼线,严密监视有无人聚众闹事。
黄诗梅递了一封信来,说各世族本来是没有意识到徐清政令中暗藏有带毒针头的,除了黄诗梅。但之后,徐清安排流民以工代赈之后,又有一人看出来了,而且他将这个想法一把捅了出来。
世家之人也不是傻子,这一提醒,几乎所有人都明白了,原来是软刀子割肉。
各个世家聚集在一起,商量怎么和徐清掰手腕。结果就商量出来这么个先坏了徐清名声,再限制徐清权力以保证自己利益的主意。
信的末尾,黄诗梅笔迹稍草,写了一句,“原来青蛙真的不会跳出来”。至于桶出来的那个人是谁,黄诗梅就没提到了,想来她也是不知道的。
有人察觉出那几封政令的危险,本就是情理之中,温水煮青蛙的这种计策本就不甚高明。之前世家没有重视徐清,所以不担心徐清做的事会有什么深意,徐清也就利用这一点,想能割下几两肉就几两肉吧。
如今,既然已经被察觉到了,是想掰手腕了,那就那就掰手腕吧……
遍查沧州上下官吏,找出和世家关系密切的几个,反正他们也不干净,很容易就找了一些证据,全部被徐清下狱。沧县之外的几县,还要押回沧州……
尽起沧州兵马,近四千人,白天风风火火出称,在几个世族庄园边上散一散步,喊一喊口号,搞搞军演,而且还是真刀真枪的“实弹”演练。
另外,一道政令发出:
“凡是新增的户口,不论是流民还是黑户,今明两年每丁纳粮半石,杂税全免。旧的户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