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救援程家 (1/2)
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影视诸天从知否开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至于现任益州牧商循对李皓也没有为难之意,只是一切公事公办,命了一位主簿协助李皓在成都确定行宫所在,后续便没在这事上花太多心思。
不过这也正常,商循本来是更始帝任命的官员,后续在更始帝败落之后,才归降于文帝的。
所以后面被文帝重用,但身份终究是有有些敏感,所以无论是于公于私都没必要刻意和李皓攀交情,要换做是凌不疑过来,那情景可能就不一样了。
成都府的行宫选的很是容易,毕竟公孙述窃据蜀地多年,在成都营建了不少庄苑、宫室。
虽说当初被吴汉烧了一些,可没有被波及到的亦有不少,只要从中挑个最好的就行。
当然,也正是因为数量有些多,这确定下来还真是花了一些时间。
之后便是成都官员派人来修缮别苑,李皓则照例留下了二十名屯骑监工,自己带着大部队继续巡视其他地方去了。
直等到骅县那边修缮完成,程老县令派人来通知,李皓才返回去查看情况。
说来蜀地工匠的手艺倒真是不错,反正一番查看下来,李皓是没看出什么错漏,于是这里便算是正式验收了。
验收之后,这处文帝的临时行宫便就需要封禁起来,除了一批固定用于洒扫的奴婢之外,其他人便不能再随意进出。
只是李皓随行人马不够,而且也不可能都留在骅县之中,所以李皓便调用了骅县的一批差役过来,再加上李皓又留下了八十名屯骑,封锁这座临时行宫。
当然,李皓留下这些屯骑,也并非光是为了封锁行宫的,也是为了后面应对樊昌之时,能有这些人做骨干,配合李皓召回的兵马进行抵抗。
毕竟那些人本身上战场的次数就不多,而后被遣散为民就更是松散了,没有人领头的话,李皓也不太放心。
而且说句实话,李皓也没指望就凭他们的一腔孤勇就能把樊昌解决,终究樊昌也是多年征战的老将,再加之他麾下兵马又都是经过训练的郡兵。
纵使李皓有心算无心,让樊昌没有防备,李皓依然没信心能一把将樊昌解决。
除非李皓提前下手,趁樊昌对自己没有警觉,直接带人冲去把他抓了,这样倒是能成功。
只是这样一来,李皓便不能保证能拿到樊昌犯桉的实证,到时万一樊昌反咬一口就不好了。
说到底李皓和文帝的关系,没有樊昌与文帝的关系亲近,这有的东西做起来就不太方便,只能等到有了实质证据才能动手。
当然,消息还是要给文帝传回去的,只是得稍微往后延一些时间,显得自己辛劳。
而且相信就算是把消息报给文帝了,文帝也不会应允李皓提前动手的,毕竟不算他们的交情,文帝也得顾虑其他人的想法。
根据李皓得调查,樊昌这人从龙之功不小,以往除了脾气暴烈些,旁的也没什么太大得罪过,而那批被运进蜀中的军械,也应该被分到叛乱的叛军手中。
混在了正常的军械之中,已经无从查起,毕竟就凭李皓手下这些人,不可能将樊昌所部一次性拿下。
所以在谋反行迹未露前,只凭风闻就拿下他,未免会引人猜忌。
毕竟从来都是共患难易,同富贵难。原先刘邦又开了诛杀功臣的好头,若是文帝也无故下手诛灭功臣,难保其他人不会心生想法。
不说那些景枡功臣、丰饶功臣,就说是这些年相信文帝贤明之名投降而来的降将,万一让他们有所误解,到时只怕会再次掀起风波来,这就不是文帝想要的结果。
所以李皓只能是让樊昌先出手,这样虽说直接斩将夺敌没有把握,可只要能保住骅县不失,将樊昌所部堵在野外,也能达成
李皓的目的。
毕竟樊昌反叛的真面目暴露,李皓便可以直接调用附近郡县的兵马合围,更何况想来樊昌动手也肯定会选择文帝銮驾快到的时候,那时直接找凌不疑过来,想来他会更积极的。
为此李皓还特意留下了袁沃,让他持着李皓的符印统领众人,并联络那些即将从外聚集而来的蜀军旧部。
并保证在樊昌进攻骅县之时,万一李皓因事没有及时传回消息,他也能够当机立断带人迎战樊昌。
至于李皓自己,则带着剩下二百人继续去其他地方巡视,也顺带着把樊昌的注意力吸引走,免得他会注意骅县的情况。
而事实上,李皓的计划也确实是成功的,根据李皓派去盯着樊昌的眼线回报,樊昌已经在开始聚兵,并不断往犍为郡与巴郡的交界处移动,看来是在做着进攻骅县的准备了。
只是这番举动做的隐蔽,所以没有引起巴郡这边官员的注意罢了。
蜀中这边暗流涌动,可文帝这边过的也不是很顺心,本来这次带着太子西巡,文帝就有着培养太子的想法。
他本来以为这次太子献上堪舆图,主动争取参与西巡的机会,代表着太子有了足够的进取心,不再像以往那般躺平。
所以这一路上,文帝便给太子安排了一堆差事,让他学着来做,包括这一路行军涉及到的军务。
毕竟如今天下初定,作为储君或许可以不用亲自上阵,但总不能对军务一窍不通。
可太子的表现就让文帝有些失望了,赏罚不明、优柔寡断、号令不严这些军中大忌,太子是犯了个遍。
没办法,本来要是李皓在这,各项事务也能帮着他来处理。
可现在李皓不在,随驾其余诸将领又都不是太子的人,逼得他只能亲手来管,这成果就不太令人满意了。
弄得文帝特意将太子招来说道:「太子可知无论治国治军,都需宽勐相济,恩威并用才行。
这些时日你执掌军务,该赏的倒是都赏了,可该罚的却一个不罚,这不是治军之道。
若是长此以往,还有谁会去按军令行事,到时哪怕再精锐的兵马,也会被纵得无法上阵。」
听到文帝的教训之后,太子也不敢辩解,只能是连连应诺,可后面在处罚违反军规之人时,太子却依然下不定决心,还是轻轻放过了。
这就让文帝很... -->>
至于现任益州牧商循对李皓也没有为难之意,只是一切公事公办,命了一位主簿协助李皓在成都确定行宫所在,后续便没在这事上花太多心思。
不过这也正常,商循本来是更始帝任命的官员,后续在更始帝败落之后,才归降于文帝的。
所以后面被文帝重用,但身份终究是有有些敏感,所以无论是于公于私都没必要刻意和李皓攀交情,要换做是凌不疑过来,那情景可能就不一样了。
成都府的行宫选的很是容易,毕竟公孙述窃据蜀地多年,在成都营建了不少庄苑、宫室。
虽说当初被吴汉烧了一些,可没有被波及到的亦有不少,只要从中挑个最好的就行。
当然,也正是因为数量有些多,这确定下来还真是花了一些时间。
之后便是成都官员派人来修缮别苑,李皓则照例留下了二十名屯骑监工,自己带着大部队继续巡视其他地方去了。
直等到骅县那边修缮完成,程老县令派人来通知,李皓才返回去查看情况。
说来蜀地工匠的手艺倒真是不错,反正一番查看下来,李皓是没看出什么错漏,于是这里便算是正式验收了。
验收之后,这处文帝的临时行宫便就需要封禁起来,除了一批固定用于洒扫的奴婢之外,其他人便不能再随意进出。
只是李皓随行人马不够,而且也不可能都留在骅县之中,所以李皓便调用了骅县的一批差役过来,再加上李皓又留下了八十名屯骑,封锁这座临时行宫。
当然,李皓留下这些屯骑,也并非光是为了封锁行宫的,也是为了后面应对樊昌之时,能有这些人做骨干,配合李皓召回的兵马进行抵抗。
毕竟那些人本身上战场的次数就不多,而后被遣散为民就更是松散了,没有人领头的话,李皓也不太放心。
而且说句实话,李皓也没指望就凭他们的一腔孤勇就能把樊昌解决,终究樊昌也是多年征战的老将,再加之他麾下兵马又都是经过训练的郡兵。
纵使李皓有心算无心,让樊昌没有防备,李皓依然没信心能一把将樊昌解决。
除非李皓提前下手,趁樊昌对自己没有警觉,直接带人冲去把他抓了,这样倒是能成功。
只是这样一来,李皓便不能保证能拿到樊昌犯桉的实证,到时万一樊昌反咬一口就不好了。
说到底李皓和文帝的关系,没有樊昌与文帝的关系亲近,这有的东西做起来就不太方便,只能等到有了实质证据才能动手。
当然,消息还是要给文帝传回去的,只是得稍微往后延一些时间,显得自己辛劳。
而且相信就算是把消息报给文帝了,文帝也不会应允李皓提前动手的,毕竟不算他们的交情,文帝也得顾虑其他人的想法。
根据李皓得调查,樊昌这人从龙之功不小,以往除了脾气暴烈些,旁的也没什么太大得罪过,而那批被运进蜀中的军械,也应该被分到叛乱的叛军手中。
混在了正常的军械之中,已经无从查起,毕竟就凭李皓手下这些人,不可能将樊昌所部一次性拿下。
所以在谋反行迹未露前,只凭风闻就拿下他,未免会引人猜忌。
毕竟从来都是共患难易,同富贵难。原先刘邦又开了诛杀功臣的好头,若是文帝也无故下手诛灭功臣,难保其他人不会心生想法。
不说那些景枡功臣、丰饶功臣,就说是这些年相信文帝贤明之名投降而来的降将,万一让他们有所误解,到时只怕会再次掀起风波来,这就不是文帝想要的结果。
所以李皓只能是让樊昌先出手,这样虽说直接斩将夺敌没有把握,可只要能保住骅县不失,将樊昌所部堵在野外,也能达成
李皓的目的。
毕竟樊昌反叛的真面目暴露,李皓便可以直接调用附近郡县的兵马合围,更何况想来樊昌动手也肯定会选择文帝銮驾快到的时候,那时直接找凌不疑过来,想来他会更积极的。
为此李皓还特意留下了袁沃,让他持着李皓的符印统领众人,并联络那些即将从外聚集而来的蜀军旧部。
并保证在樊昌进攻骅县之时,万一李皓因事没有及时传回消息,他也能够当机立断带人迎战樊昌。
至于李皓自己,则带着剩下二百人继续去其他地方巡视,也顺带着把樊昌的注意力吸引走,免得他会注意骅县的情况。
而事实上,李皓的计划也确实是成功的,根据李皓派去盯着樊昌的眼线回报,樊昌已经在开始聚兵,并不断往犍为郡与巴郡的交界处移动,看来是在做着进攻骅县的准备了。
只是这番举动做的隐蔽,所以没有引起巴郡这边官员的注意罢了。
蜀中这边暗流涌动,可文帝这边过的也不是很顺心,本来这次带着太子西巡,文帝就有着培养太子的想法。
他本来以为这次太子献上堪舆图,主动争取参与西巡的机会,代表着太子有了足够的进取心,不再像以往那般躺平。
所以这一路上,文帝便给太子安排了一堆差事,让他学着来做,包括这一路行军涉及到的军务。
毕竟如今天下初定,作为储君或许可以不用亲自上阵,但总不能对军务一窍不通。
可太子的表现就让文帝有些失望了,赏罚不明、优柔寡断、号令不严这些军中大忌,太子是犯了个遍。
没办法,本来要是李皓在这,各项事务也能帮着他来处理。
可现在李皓不在,随驾其余诸将领又都不是太子的人,逼得他只能亲手来管,这成果就不太令人满意了。
弄得文帝特意将太子招来说道:「太子可知无论治国治军,都需宽勐相济,恩威并用才行。
这些时日你执掌军务,该赏的倒是都赏了,可该罚的却一个不罚,这不是治军之道。
若是长此以往,还有谁会去按军令行事,到时哪怕再精锐的兵马,也会被纵得无法上阵。」
听到文帝的教训之后,太子也不敢辩解,只能是连连应诺,可后面在处罚违反军规之人时,太子却依然下不定决心,还是轻轻放过了。
这就让文帝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