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我在日本打工的三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改革前,日本的佃租地有236.8万多町步(1町步约合1公顷),占全部耕地的45%左右。无地或少地的101.6万多户农民佃耕这些土地,需要向地主缴纳收获量50~80%的地租,佃农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由于战后空前的粮食危机,土地和粮食问题更加突出。因此,日本政府继1945年12月28日公布第一次《农地改革法》后,在盟军总司令部的敦促下,又于1946年10月21日发布了第二次《农地改革法》。
根据该法,政府征购174.19万町步地主、寺院、神社、教会的土地,加上军用地和其他国有地,列入改革的土地共193万多町步。经改革,474万多户佃农和少地农民买到189.9万多町步土地。自耕地增加到467.5万多町步,占全部耕地的89%。自耕农和半自耕农增加到541.1万多户,占农户总数的87%;佃农和半佃农减少到22.3万多户,占13%。
通过农地改革,寄生地主阶级被彻底消灭,调动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增加了粮食产量,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农民参与农村管理,稳定了日本战后农村的政治基础,缓和了因为土地制度而带来的农村矛盾;改革保护了自耕农,加强了对耕地转移买卖的限制,有利于小农长期保有土地耕种。
从国家长远发展和长远利益来说,大量土地转移给个人耕种,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大生产。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的地价开始不断上涨,高地价成为农地让渡的主要障碍,致使日本经济在高速增长中出现了畸形的土地问题。高地价严重影响了经济开发。而土地投机不断推高土地价格上涨,不仅损害了工业开发、城市建设,也是导致日本经济泡沫化的重要因素。
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离不开科技和人才,而人才的储备离不开教育对人才的培养。
日本历史上有过两次重大教育改革,第一次是明治五年(1872年),改革的指导思想旨在“富国强兵”;第二次改革是在二战后的一九四七年,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中心思想是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贯彻经济至上主义。
日本学者认为,第一次教育改革的最大贡献是发挥了对全民的启蒙作用,它使日本人掌握了作为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教养,扫除了国民中的愚昧和无知,学校成为传播现代文明的窗口。但是,从教育内容来看,日本所进行的是忠君爱国教育,具有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特别是战争时期,教育完全抹煞了个人的价值,,一切从属于国家意图,使国家教育成为对外侵略扩张服务的一种手段。
日本战后进行的第二次教育改革效仿美国的教育模式,试图把少年儿童从国家主义桎梏下解放出来。战后盟军总司令部连续发出指令,要求排除教育领域中的*******,禁止用神道进行宣传和教育。国民义务教育由6年延长为9年。通过教育开发“人材资源”,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日本战后的改革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通过改革,进一步废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日本是战败国,把国防交给了美国,日本得以全力发展经济,这是日本经济能够腾飞的一个巨大优势。
但是,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多的还是依赖自己的科技实力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及全民的集体主义精神。
自1956年起,到1973年,日本进入以赶超先进工业国家为目标、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历史新时期。这一时期,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10%以上,工业增长率则平均达13.6%。这个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在此时期,日本工业生产增长8 .6倍,对外贸易从1965年开始出现顺差,到1973年8年中增长3.5倍。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成功实现了日本近代史上的“第二次远航”。
进入七八十年代,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几件大事严重影响了日本的经济发展。一是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引发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机”;二是 1973年底到1975年,西方世界爆发了战后最严重的普遍经济危机;三是 1979 年到 1982年西方世界再次爆发的经济危机。经过这“两次经济危机”和“一次石油危机”,日本经济发展的速度急剧下降。八九十年代,由于受全球经济形势不景气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继续下滑,并引起日本内阁的频繁变更。为了扭转本国经济低靡状态,近年来,日本开始对其产业结构进行根本性改造,即用消耗资源少、附加产值高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取代大量消耗资源、消耗劳动和产生公害的重、化工业。同时,在经济政策上也作了相应调整,即一方面鼓励垄断资本扩大资本输出,把能耗高、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另一方面大力扶植汽车、电子、精密机械、航空、原子能等工业部门的发展。另外,不断加大科研投资力度,坚持“科学技术立国”,努力迈向“自立自主技术时代”。
当今的世界经济格局风云变幻,不管日本未来的国际竞争力如何,但日本的科学技术和日本人的“大和民族”精神都是不容忽视的竞争优势!
/>
改革前,日本的佃租地有236.8万多町步(1町步约合1公顷),占全部耕地的45%左右。无地或少地的101.6万多户农民佃耕这些土地,需要向地主缴纳收获量50~80%的地租,佃农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由于战后空前的粮食危机,土地和粮食问题更加突出。因此,日本政府继1945年12月28日公布第一次《农地改革法》后,在盟军总司令部的敦促下,又于1946年10月21日发布了第二次《农地改革法》。
根据该法,政府征购174.19万町步地主、寺院、神社、教会的土地,加上军用地和其他国有地,列入改革的土地共193万多町步。经改革,474万多户佃农和少地农民买到189.9万多町步土地。自耕地增加到467.5万多町步,占全部耕地的89%。自耕农和半自耕农增加到541.1万多户,占农户总数的87%;佃农和半佃农减少到22.3万多户,占13%。
通过农地改革,寄生地主阶级被彻底消灭,调动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增加了粮食产量,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农民参与农村管理,稳定了日本战后农村的政治基础,缓和了因为土地制度而带来的农村矛盾;改革保护了自耕农,加强了对耕地转移买卖的限制,有利于小农长期保有土地耕种。
从国家长远发展和长远利益来说,大量土地转移给个人耕种,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大生产。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的地价开始不断上涨,高地价成为农地让渡的主要障碍,致使日本经济在高速增长中出现了畸形的土地问题。高地价严重影响了经济开发。而土地投机不断推高土地价格上涨,不仅损害了工业开发、城市建设,也是导致日本经济泡沫化的重要因素。
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离不开科技和人才,而人才的储备离不开教育对人才的培养。
日本历史上有过两次重大教育改革,第一次是明治五年(1872年),改革的指导思想旨在“富国强兵”;第二次改革是在二战后的一九四七年,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中心思想是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贯彻经济至上主义。
日本学者认为,第一次教育改革的最大贡献是发挥了对全民的启蒙作用,它使日本人掌握了作为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教养,扫除了国民中的愚昧和无知,学校成为传播现代文明的窗口。但是,从教育内容来看,日本所进行的是忠君爱国教育,具有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特别是战争时期,教育完全抹煞了个人的价值,,一切从属于国家意图,使国家教育成为对外侵略扩张服务的一种手段。
日本战后进行的第二次教育改革效仿美国的教育模式,试图把少年儿童从国家主义桎梏下解放出来。战后盟军总司令部连续发出指令,要求排除教育领域中的*******,禁止用神道进行宣传和教育。国民义务教育由6年延长为9年。通过教育开发“人材资源”,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日本战后的改革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通过改革,进一步废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日本是战败国,把国防交给了美国,日本得以全力发展经济,这是日本经济能够腾飞的一个巨大优势。
但是,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多的还是依赖自己的科技实力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及全民的集体主义精神。
自1956年起,到1973年,日本进入以赶超先进工业国家为目标、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历史新时期。这一时期,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10%以上,工业增长率则平均达13.6%。这个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在此时期,日本工业生产增长8 .6倍,对外贸易从1965年开始出现顺差,到1973年8年中增长3.5倍。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成功实现了日本近代史上的“第二次远航”。
进入七八十年代,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几件大事严重影响了日本的经济发展。一是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引发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机”;二是 1973年底到1975年,西方世界爆发了战后最严重的普遍经济危机;三是 1979 年到 1982年西方世界再次爆发的经济危机。经过这“两次经济危机”和“一次石油危机”,日本经济发展的速度急剧下降。八九十年代,由于受全球经济形势不景气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继续下滑,并引起日本内阁的频繁变更。为了扭转本国经济低靡状态,近年来,日本开始对其产业结构进行根本性改造,即用消耗资源少、附加产值高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取代大量消耗资源、消耗劳动和产生公害的重、化工业。同时,在经济政策上也作了相应调整,即一方面鼓励垄断资本扩大资本输出,把能耗高、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另一方面大力扶植汽车、电子、精密机械、航空、原子能等工业部门的发展。另外,不断加大科研投资力度,坚持“科学技术立国”,努力迈向“自立自主技术时代”。
当今的世界经济格局风云变幻,不管日本未来的国际竞争力如何,但日本的科学技术和日本人的“大和民族”精神都是不容忽视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