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秦朝那些事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公元前219年,始皇帝东巡,美其名曰:“亲巡远方黎民”。在今后的十年里,他一发不可收拾,先后数次出游,最终丧命在旅行途中。
翻看中国历史,跟始皇帝有同样爱好的帝王不在少数,乾隆爷、明武宗、隋炀帝,都爱巡视领地。他们的目的不外乎两个:首先,他们要通过巡游,向百姓展示帝王的风采和威严,满足他们虚荣的心理。其次,他们本身喜欢游山玩水,在游玩的过程中,能找到宫中求而不得的低俗乐趣。
皇帝们出游的真实目的有些说不出口,他们就口径一致的喊出体察民情的口号。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正好因为他们看不到百姓的疾苦,才会游而忘忧,乐此不疲。
秦朝的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所以始皇帝出游的心情和后世的帝王也有区别,是快乐伴随着忧虑。他不愿意放弃向天下抖威风的机会,又害怕朝中有人谋反,这种矛盾的状态,从他巡游时所带的随从就可以看出。
“天子出行,列侯王贲、王离,伦侯赵亥,丞相隗林、王绾,卿李斯及五大夫赵婴等人随侍”。始皇帝这支工作组阵容庞大,几乎囊括了朝中的文武大员。他不是好心让百官跟他一起出风头,而是怕这些人留在咸阳会发生不可预料的变故。就连王翦的孙子王离都带出来作人质,可见始皇帝行事小心谨慎到何等地步。
始皇帝巡游的车队一路向东,奔泰山而去。他这次出行,要办一件大事,举行封禅大典。封禅起始于上古帝王郊祀天神、柴望山川的礼制,是统治者祭告天地的一种仪式。
所谓“封”者,是以土筑圆坛,增山之高,表示归功于天。所谓“禅”者,是以土筑方坛,增地之厚,表示地广福厚。通过这种形式,统治者向天地表态会认真负责的干好皇帝的工作,同时希望上级领导多多关照,保佑国家风调雨顺,人民生活富足。
从陕西到山东,路途漫长,但始皇帝却丝毫不感到枯燥乏味,因为沿途的地方官员为他安排了很多节目。
道路两旁经常可以听到喧天的锣鼓,到处是百姓的欢歌笑语,显示出大秦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始皇帝随便拉两个到身前,包管百姓都千篇一律的称赞他执政有方,把老百姓从六国当权的旧社会解放出来。现在的秦朝改天换地,官员公正廉明,秦国人民终于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
智慧可以帮人明辨是非,但是不能帮人明辨所有的是非。始皇帝起初对百姓的话尚存怀疑,可是人言可畏,当谎话被人说了千遍,就不由得你不相信。
积非成是,众口铄金。始皇帝把天下人对他的愚弄信以为真,跟着愚弄起自己来。他游经邹峄山,命人刻碑立德:“初并天下,罔不宾服”。说自己上承天意、下得民心,平定天下,四海敬服。
始皇帝已经被自己蒙蔽,身边的人又不愿点醒他,我们看了都着急,实在为大秦的天下担忧。好在不出一年,他就会遇上命中的“贵人”,是继续在功劳薄上睡觉,还是如梦初醒、勤勉治世,他只剩下最后一个机会。
我们随着始皇帝的御驾,来到泰山之巅,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放声吟诵杜诗圣的千古名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天空仿佛被拉近,胸怀变得无限宽广,心灵与自然契合,入神端而物我两忘。在这种空灵至虚的状态,我们的耳边只能听到一种声音,始皇帝在咆哮:“统统给我闭嘴,朕的天下,朕说了算。”看来有人不长眼睛,破坏了始皇帝的好心情。
封禅仪式从古代沿袭至秦,形成了一套庞大的祭祀步骤,始皇帝召来主持庆典大礼的儒生询问祭祀过程。自秦朝以来,由于始皇帝法理治国,儒家的地位每况愈下,学儒的受社会尊崇的情况也一落千丈。难得有个在始皇帝面前表现的机会,儒生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为了突出自己,编造了很多繁文缛节。
始皇帝感觉儒生们的很多举措难以实施,并且实在无法忍受喋喋不休的争吵,终于大发脾气,决定按照自己的想法封禅。他这种霸道的做法,不符合儒家的礼训,许多儒生都心生不满。始皇帝对儒生的迂腐又何尝不厌恶至深,既然双方都没有什么好感,焚书坑儒的祸根就此埋下。
月明、风清、尘星点点,对夜晚来说,这绝对是个好天气。但是,如果人站在泰山玉皇顶上,再好的天气,你的感觉也只能有一个,寒意刺骨。
始皇帝已经用厚厚的棉被,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还是禁不住山风的侵袭,身体瑟瑟发抖。都怪他赶走群臣,说要露宿在山顶,以天为被,以地为榻,好好跟他的天父说说知心话。
多么漫长又难挨的寒夜,始皇帝经受住了考验,至少在群臣上山接驾的时候,他尚未被冻成冰棍。尽管仁慈的天父没有现身,他还是杜撰了跟天父对饮酬欢情景。群臣听到此言,顿时匍匐于地,叩拜天父、叩拜泰山、叩拜始皇,“万岁”之声响彻东岳之颠。
天下臣服于脚下的感觉,涌动在始皇帝的心头,用一夜的严寒换来这些,值了。
从泰山归来,始皇帝继续东行,经黄县、月垂而至渤海之成山,终达琅邪。泰山一夜令始皇帝感染风寒,他在琅邪静养三月,待身体好转便取到彭城,及南郡,归武关而还咸阳。
因为身体的不适,始皇帝这次游历未能尽兴,但他恋恋不忘百姓爱戴、众臣簇拥的感觉,决定翌年再次东巡。天下大定后的生活太过平静,始皇帝的人生如果没有波折又怎会精彩?(未完待续)
公元前219年,始皇帝东巡,美其名曰:“亲巡远方黎民”。在今后的十年里,他一发不可收拾,先后数次出游,最终丧命在旅行途中。
翻看中国历史,跟始皇帝有同样爱好的帝王不在少数,乾隆爷、明武宗、隋炀帝,都爱巡视领地。他们的目的不外乎两个:首先,他们要通过巡游,向百姓展示帝王的风采和威严,满足他们虚荣的心理。其次,他们本身喜欢游山玩水,在游玩的过程中,能找到宫中求而不得的低俗乐趣。
皇帝们出游的真实目的有些说不出口,他们就口径一致的喊出体察民情的口号。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正好因为他们看不到百姓的疾苦,才会游而忘忧,乐此不疲。
秦朝的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所以始皇帝出游的心情和后世的帝王也有区别,是快乐伴随着忧虑。他不愿意放弃向天下抖威风的机会,又害怕朝中有人谋反,这种矛盾的状态,从他巡游时所带的随从就可以看出。
“天子出行,列侯王贲、王离,伦侯赵亥,丞相隗林、王绾,卿李斯及五大夫赵婴等人随侍”。始皇帝这支工作组阵容庞大,几乎囊括了朝中的文武大员。他不是好心让百官跟他一起出风头,而是怕这些人留在咸阳会发生不可预料的变故。就连王翦的孙子王离都带出来作人质,可见始皇帝行事小心谨慎到何等地步。
始皇帝巡游的车队一路向东,奔泰山而去。他这次出行,要办一件大事,举行封禅大典。封禅起始于上古帝王郊祀天神、柴望山川的礼制,是统治者祭告天地的一种仪式。
所谓“封”者,是以土筑圆坛,增山之高,表示归功于天。所谓“禅”者,是以土筑方坛,增地之厚,表示地广福厚。通过这种形式,统治者向天地表态会认真负责的干好皇帝的工作,同时希望上级领导多多关照,保佑国家风调雨顺,人民生活富足。
从陕西到山东,路途漫长,但始皇帝却丝毫不感到枯燥乏味,因为沿途的地方官员为他安排了很多节目。
道路两旁经常可以听到喧天的锣鼓,到处是百姓的欢歌笑语,显示出大秦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始皇帝随便拉两个到身前,包管百姓都千篇一律的称赞他执政有方,把老百姓从六国当权的旧社会解放出来。现在的秦朝改天换地,官员公正廉明,秦国人民终于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
智慧可以帮人明辨是非,但是不能帮人明辨所有的是非。始皇帝起初对百姓的话尚存怀疑,可是人言可畏,当谎话被人说了千遍,就不由得你不相信。
积非成是,众口铄金。始皇帝把天下人对他的愚弄信以为真,跟着愚弄起自己来。他游经邹峄山,命人刻碑立德:“初并天下,罔不宾服”。说自己上承天意、下得民心,平定天下,四海敬服。
始皇帝已经被自己蒙蔽,身边的人又不愿点醒他,我们看了都着急,实在为大秦的天下担忧。好在不出一年,他就会遇上命中的“贵人”,是继续在功劳薄上睡觉,还是如梦初醒、勤勉治世,他只剩下最后一个机会。
我们随着始皇帝的御驾,来到泰山之巅,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放声吟诵杜诗圣的千古名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天空仿佛被拉近,胸怀变得无限宽广,心灵与自然契合,入神端而物我两忘。在这种空灵至虚的状态,我们的耳边只能听到一种声音,始皇帝在咆哮:“统统给我闭嘴,朕的天下,朕说了算。”看来有人不长眼睛,破坏了始皇帝的好心情。
封禅仪式从古代沿袭至秦,形成了一套庞大的祭祀步骤,始皇帝召来主持庆典大礼的儒生询问祭祀过程。自秦朝以来,由于始皇帝法理治国,儒家的地位每况愈下,学儒的受社会尊崇的情况也一落千丈。难得有个在始皇帝面前表现的机会,儒生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为了突出自己,编造了很多繁文缛节。
始皇帝感觉儒生们的很多举措难以实施,并且实在无法忍受喋喋不休的争吵,终于大发脾气,决定按照自己的想法封禅。他这种霸道的做法,不符合儒家的礼训,许多儒生都心生不满。始皇帝对儒生的迂腐又何尝不厌恶至深,既然双方都没有什么好感,焚书坑儒的祸根就此埋下。
月明、风清、尘星点点,对夜晚来说,这绝对是个好天气。但是,如果人站在泰山玉皇顶上,再好的天气,你的感觉也只能有一个,寒意刺骨。
始皇帝已经用厚厚的棉被,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还是禁不住山风的侵袭,身体瑟瑟发抖。都怪他赶走群臣,说要露宿在山顶,以天为被,以地为榻,好好跟他的天父说说知心话。
多么漫长又难挨的寒夜,始皇帝经受住了考验,至少在群臣上山接驾的时候,他尚未被冻成冰棍。尽管仁慈的天父没有现身,他还是杜撰了跟天父对饮酬欢情景。群臣听到此言,顿时匍匐于地,叩拜天父、叩拜泰山、叩拜始皇,“万岁”之声响彻东岳之颠。
天下臣服于脚下的感觉,涌动在始皇帝的心头,用一夜的严寒换来这些,值了。
从泰山归来,始皇帝继续东行,经黄县、月垂而至渤海之成山,终达琅邪。泰山一夜令始皇帝感染风寒,他在琅邪静养三月,待身体好转便取到彭城,及南郡,归武关而还咸阳。
因为身体的不适,始皇帝这次游历未能尽兴,但他恋恋不忘百姓爱戴、众臣簇拥的感觉,决定翌年再次东巡。天下大定后的生活太过平静,始皇帝的人生如果没有波折又怎会精彩?(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