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朱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十七章婆婆归天
放暑假的第四天,乡下来人急告:婆婆病危。朱举人全家和大姑连夜回赶。
走在南坝河滩路上,两旁庄稼变样了:花生代替了油菜;芝麻顶替了小麦;稍高处变成了稻田,原来的牛皮菜地种上了四季豆黄瓜茄子,到处绿油油的,一望无际。阳光一照,绿光耀眼,映绿他们全身,难分红黄紫白。然而,哪有心情观景?
到得院坝,朱举人径直走上正厢街檐。婆婆已是弥留之际,躺在堂屋正中木榻上,不能说话,微气若丝。棺材放在街檐,黑漆发亮,头平脚翘,极象人身平躺。
婆婆若同一具骷髅,身子又小又短,被单盖住的骨节依然凸凹,手背皮包骨头,整个人变形,几乎认不出。朱举人没想到,一向慈祥如佛的婆婆竟成这样。
大姑顿时跪地恸哭,呼天喊地。仲智仲英躲在大人背后不敢走近。唯有庚子不怕,挤到人群前面,走拢病榻,喊:“老祖祖,你莫死。”
朱举人才走在前面,轻轻喊声:“婆婆”。
婆婆慢慢睁开眼,看看他们,眼睛一亮,再慢慢转暗,但没闭上。
“婆婆,婆婆。”罗玉兰连声喊。老人右手一动,看来她已听见。
罗玉兰抱着三个月的奶娃,说:“婆婆,大姑和我们全家看你来了,小重孙也来了。你老人家放宽心,过几天就好了。”罗玉兰握住婆婆手,觉得婆婆捏紧了她,“婆婆听到了,婆婆听到了。”朱举人说:“婆婆,我们一家很好,娃娃们读书都得行,你老人家放心。”
果然,婆婆眼光一亮,胸部微微起伏两下。永忠爸爸告诉大姑,老人十多天没进一口饭,喂糖水也吐,昏迷三天多了,象在等人,等哪个呢?只有三爸永仁没到。
大姑问:“告诉三弟没有?”
爸爸说:“重庆这么远,往返再快也得七天。”
大姑怕婆婆久拖难受,欲减轻她痛苦,挨近婆婆耳边,劝道:“妈,该回来的儿女孙子重孙都回来齐了,你放心嘛。”
或许婆婆听见,右手轻轻一抬,再慢慢卷屈小指和无名指,剩下拇指食指中指,三根。婆婆真等三爸?大姑凑近婆婆耳边,问:“妈等三弟?”老人眼光一亮,显然同意。
大家对视一眼:老人还是喜欢重庆三儿,没记恨他。大姑只好对婆婆道:“妈,三弟在重庆,那么远,莫法告诉他。你老人家放心嘛。”
婆婆一听,右手五指一松,手指放平,眼神黯然下来。
马上,朱家准备后事。朱举人在峡石石碑上,用长锋羊毫楷书“故显妣朱林氏讳秀贞大人之墓”,一撇一勾,力透纸背。峡石很硬,二爸担心惊动婆婆,轻敲慢凿,声音很小,阴刻錾槽,不改笔势。接着,二爸根据外地所见,刻制两根石柱墓联,立于墓碑两旁。他还亲撰联句:“善必报恶必报行善前世福有因祸有因享福今生”。朱举人不懂佛经教义,仍觉二爸造诣不浅,禅意深刻,对仗工整。他亲笔书罢,二爸描龙画凤,细凿于石柱上,末了,丹朱填描,凸显字形,隐喻“朱门”。
第二天子时,半夜时分,婆婆喘息一阵,终于闭上眼睛,长辞人世,享年八十有二。
顿时,鞭炮炸响。大姑率先恸哭,悲痛欲绝。惊醒整个大院,老小纷纷赶来,边哭边烧“落气钱”,保证婆婆路上有钱,不受欺侮。大姑亲自给婆婆“净身”,用温水给婆婆洗脸洗脚擦身,梳好长发,穿上“老衣”。男人们在堂屋摆设灵堂,正前矗立灵牌,正中置放灵柩,白布先铺棺内,三儿一女抬上婆婆遗体轻轻入棺。接着,孝子孝女及五服亲戚皆穿“成服”,从头到鞋全白。爸爸二爸四爸头戴麻冠,穿长“斩服”,登白麻鞋,手持两尺长“戳伤棒”,一走路就用棒触地。大姑和妈妈二妈三妈四妈则将九尺长白布孝帕,折成尖帽戴在头上。继宗等孙子孙媳辈则包白帕穿孝衣。整个大院,不白就黑。按照古来丧事习俗,一丝不苟。
次日上午,亲戚乡邻来堂吊丧,刚走一群又来一群。佃客胡大银牵着儿子胡安贵,率先吊丧,他把香烛钱纸一放,立即跪地痛哭:“老太太,你是活菩萨,心慈性善,为人厚道,待我们佃客如儿孙,哪么也走了嘛,还不如我们顶你去,老天不长眼睛啊。”
爸爸扶起胡佃户,给他一条白布孝帕,胡大银缠在光头上,再跪于继宗后面,如同亲孙。
次日下午,瞻仰遗容完毕,爸爸率姐弟盖棺闭殓,钉上棺盖。瞬间,哭声震天,顿足动地。接着,三天“道场”。每日下午未时开始,先是一阵紧锣密鼓罄响钹鸣,“玩友”响罢,法师作法,念经拜扦,超度亡灵。法师很瘦,声音不高,哇哩呜啦,不快不慢,诵声悠扬,宛转山湾。诵上一阵,法师累了,又是磬钵齐鸣,一阵紧似一阵。每当“道场”开始,锣鼓一响,爸爸马上跪于灵前,低头躬腰,不得移动,“道场”不停,不能站起。“道场”做到夜半,爸爸亦要跪到子时,不得缺席。三天下来,爸爸站立不住,好久才能恢复。
出殡头晚,爸爸率全家向婆婆灵牌祭祀一番,接着,由大姑唱“孝歌”,边哭边唱,诉说婆婆在世恩德和儿女怀念,表示最后挽留,永在人世。亲戚朋友点烛烧纸,跪拜祭祀,以示送行,好生上路。末了,由龙兴场最好的川戏班子,唱戏闹丧,以示隆重送行,夜半方休。
早晨出殡。佃客胡大银和几个青壮抬起灵柩,放院坝长凳上,赶来很多送葬亲友,肃立灵柩一边,默默哀悼告别。
二爸泪如泉涌,哑声喊道:“送灵启程。”胡大银四壮汉一挺腰杆,硕大棺柩抬离长凳。瞬间,锣鼓铿锵,鞭炮炸响,哭声淹没。
于是,送灵队伍出发。朱举人手执“引灵幡”走队前,爸爸端灵牌位紧跟其后,黑娃子朱明理各走左右,走几步撒一张“买路钱”。四壮汉抬上灵柩,紧紧跟上。二爸四爸披麻戴孝,各居左右,手扶灵柩头端。灵柩两边各以白布作纤索,孙辈分别跟在二爸四爸后面,拉住纤索徐徐前行。大姑妈妈二妈三妈四妈由亲戚搀扶边走边哭,送灵亲友尾后,足有半里,浩浩荡荡开进后坡陵寝墓地。
灵柩轻... -->>
第十七章婆婆归天
放暑假的第四天,乡下来人急告:婆婆病危。朱举人全家和大姑连夜回赶。
走在南坝河滩路上,两旁庄稼变样了:花生代替了油菜;芝麻顶替了小麦;稍高处变成了稻田,原来的牛皮菜地种上了四季豆黄瓜茄子,到处绿油油的,一望无际。阳光一照,绿光耀眼,映绿他们全身,难分红黄紫白。然而,哪有心情观景?
到得院坝,朱举人径直走上正厢街檐。婆婆已是弥留之际,躺在堂屋正中木榻上,不能说话,微气若丝。棺材放在街檐,黑漆发亮,头平脚翘,极象人身平躺。
婆婆若同一具骷髅,身子又小又短,被单盖住的骨节依然凸凹,手背皮包骨头,整个人变形,几乎认不出。朱举人没想到,一向慈祥如佛的婆婆竟成这样。
大姑顿时跪地恸哭,呼天喊地。仲智仲英躲在大人背后不敢走近。唯有庚子不怕,挤到人群前面,走拢病榻,喊:“老祖祖,你莫死。”
朱举人才走在前面,轻轻喊声:“婆婆”。
婆婆慢慢睁开眼,看看他们,眼睛一亮,再慢慢转暗,但没闭上。
“婆婆,婆婆。”罗玉兰连声喊。老人右手一动,看来她已听见。
罗玉兰抱着三个月的奶娃,说:“婆婆,大姑和我们全家看你来了,小重孙也来了。你老人家放宽心,过几天就好了。”罗玉兰握住婆婆手,觉得婆婆捏紧了她,“婆婆听到了,婆婆听到了。”朱举人说:“婆婆,我们一家很好,娃娃们读书都得行,你老人家放心。”
果然,婆婆眼光一亮,胸部微微起伏两下。永忠爸爸告诉大姑,老人十多天没进一口饭,喂糖水也吐,昏迷三天多了,象在等人,等哪个呢?只有三爸永仁没到。
大姑问:“告诉三弟没有?”
爸爸说:“重庆这么远,往返再快也得七天。”
大姑怕婆婆久拖难受,欲减轻她痛苦,挨近婆婆耳边,劝道:“妈,该回来的儿女孙子重孙都回来齐了,你放心嘛。”
或许婆婆听见,右手轻轻一抬,再慢慢卷屈小指和无名指,剩下拇指食指中指,三根。婆婆真等三爸?大姑凑近婆婆耳边,问:“妈等三弟?”老人眼光一亮,显然同意。
大家对视一眼:老人还是喜欢重庆三儿,没记恨他。大姑只好对婆婆道:“妈,三弟在重庆,那么远,莫法告诉他。你老人家放心嘛。”
婆婆一听,右手五指一松,手指放平,眼神黯然下来。
马上,朱家准备后事。朱举人在峡石石碑上,用长锋羊毫楷书“故显妣朱林氏讳秀贞大人之墓”,一撇一勾,力透纸背。峡石很硬,二爸担心惊动婆婆,轻敲慢凿,声音很小,阴刻錾槽,不改笔势。接着,二爸根据外地所见,刻制两根石柱墓联,立于墓碑两旁。他还亲撰联句:“善必报恶必报行善前世福有因祸有因享福今生”。朱举人不懂佛经教义,仍觉二爸造诣不浅,禅意深刻,对仗工整。他亲笔书罢,二爸描龙画凤,细凿于石柱上,末了,丹朱填描,凸显字形,隐喻“朱门”。
第二天子时,半夜时分,婆婆喘息一阵,终于闭上眼睛,长辞人世,享年八十有二。
顿时,鞭炮炸响。大姑率先恸哭,悲痛欲绝。惊醒整个大院,老小纷纷赶来,边哭边烧“落气钱”,保证婆婆路上有钱,不受欺侮。大姑亲自给婆婆“净身”,用温水给婆婆洗脸洗脚擦身,梳好长发,穿上“老衣”。男人们在堂屋摆设灵堂,正前矗立灵牌,正中置放灵柩,白布先铺棺内,三儿一女抬上婆婆遗体轻轻入棺。接着,孝子孝女及五服亲戚皆穿“成服”,从头到鞋全白。爸爸二爸四爸头戴麻冠,穿长“斩服”,登白麻鞋,手持两尺长“戳伤棒”,一走路就用棒触地。大姑和妈妈二妈三妈四妈则将九尺长白布孝帕,折成尖帽戴在头上。继宗等孙子孙媳辈则包白帕穿孝衣。整个大院,不白就黑。按照古来丧事习俗,一丝不苟。
次日上午,亲戚乡邻来堂吊丧,刚走一群又来一群。佃客胡大银牵着儿子胡安贵,率先吊丧,他把香烛钱纸一放,立即跪地痛哭:“老太太,你是活菩萨,心慈性善,为人厚道,待我们佃客如儿孙,哪么也走了嘛,还不如我们顶你去,老天不长眼睛啊。”
爸爸扶起胡佃户,给他一条白布孝帕,胡大银缠在光头上,再跪于继宗后面,如同亲孙。
次日下午,瞻仰遗容完毕,爸爸率姐弟盖棺闭殓,钉上棺盖。瞬间,哭声震天,顿足动地。接着,三天“道场”。每日下午未时开始,先是一阵紧锣密鼓罄响钹鸣,“玩友”响罢,法师作法,念经拜扦,超度亡灵。法师很瘦,声音不高,哇哩呜啦,不快不慢,诵声悠扬,宛转山湾。诵上一阵,法师累了,又是磬钵齐鸣,一阵紧似一阵。每当“道场”开始,锣鼓一响,爸爸马上跪于灵前,低头躬腰,不得移动,“道场”不停,不能站起。“道场”做到夜半,爸爸亦要跪到子时,不得缺席。三天下来,爸爸站立不住,好久才能恢复。
出殡头晚,爸爸率全家向婆婆灵牌祭祀一番,接着,由大姑唱“孝歌”,边哭边唱,诉说婆婆在世恩德和儿女怀念,表示最后挽留,永在人世。亲戚朋友点烛烧纸,跪拜祭祀,以示送行,好生上路。末了,由龙兴场最好的川戏班子,唱戏闹丧,以示隆重送行,夜半方休。
早晨出殡。佃客胡大银和几个青壮抬起灵柩,放院坝长凳上,赶来很多送葬亲友,肃立灵柩一边,默默哀悼告别。
二爸泪如泉涌,哑声喊道:“送灵启程。”胡大银四壮汉一挺腰杆,硕大棺柩抬离长凳。瞬间,锣鼓铿锵,鞭炮炸响,哭声淹没。
于是,送灵队伍出发。朱举人手执“引灵幡”走队前,爸爸端灵牌位紧跟其后,黑娃子朱明理各走左右,走几步撒一张“买路钱”。四壮汉抬上灵柩,紧紧跟上。二爸四爸披麻戴孝,各居左右,手扶灵柩头端。灵柩两边各以白布作纤索,孙辈分别跟在二爸四爸后面,拉住纤索徐徐前行。大姑妈妈二妈三妈四妈由亲戚搀扶边走边哭,送灵亲友尾后,足有半里,浩浩荡荡开进后坡陵寝墓地。
灵柩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