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风雨大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地的却交重税,不是某一地某一时的个别现象。认识到这一点害处的人不少,前些年也曾经由郭咨主持对几个县进行过一次方田,却再没有下文。
方田不只是因为利益关系会遇到地方强大的阻力,还有技术原因,丈量田亩不是那么简单的事。用皮尺量长度,算面积,对天下耕地进行精确丈量,是后世工业社会才能做到的事,这个时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说大地主的阻挠,就是他们积极配合,也没有合适的手段和足够的人手去做。
清量地亩之所以叫方田,是因为这个年代能够做到的,就是把耕地分成一方一方,粗略地估算出一个数字来,不可能精确。比如郭谘实行的方田法,就是千步一方,立下标志,作为赋税的依据。再精确下去,耕的形状不可能方方正正,计算各种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根本就没多少人做到。
方田的目的不是朝廷要多收税,实际上每次方田,都是以赋税不变为前提的。查出隐田,耕地面积增加了,则此地的平均税率降低,田税的总额不变。方田的目的实际上是让账簿和实际耕地相符,让朝廷真正掌握一地的农业资源数字,让种地的人按照地多少税赋平均,所以叫均税。
这本册子,如果真能够教会大量的人清量地亩,则方田的阻力会减小很多。没地的人,或者是地少的人,凭什么替别人交税?他们明白了这一点,方田便就有了群众基础。
现在种地的地方,由于种种原因,账簿上的赋税不均,地多的人把负担转嫁到别人身上,地少的本就贫穷,却替别人交着税。这不只是富人对穷人欺压,还因为大量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种的地到底有多少面积。种着一块地,别人说一亩就是一亩,说十亩就是十亩,大字不识,数数不过百,还能自己测出来?
如果农民能够自己算面积了,就会争取自己的利益,方田就容易多了。
这些基本的数学知识不只是对农业有用,各行各业都用得着,数学是科技的基础。
苏颂自己对技术精通,一看就知道这册子的价值。里面的知识并没有多么高深,但胜在成系统,能够让人很容易地学会一些基础知识。这里面的内容也没有超过此时的数学水平,此时的数学家,基本素质超过后世初中生的大有人在,也利于对教材补充推广。
见苏颂态度跟刚才大大不同,杜中宵又递一本册子道:“这一本《会计》,专门讲如何算账的。官府招募吏人,要书算精通,但这种人很是难得。我编了这一本小册子,专门讲计账算账,不只是对衙门的官吏有用,商人也有用,甚至一般人家也用得到。”
不是会基础的数学知识就会算账的,能做数学题但不会算账的大有人在。这里面既有数学方法的问题,也有记账方式的问题,还有必要的查账覆核知识。此时官方使用的是流水账,天下衙门,包括各地税务工场,都有统一格式记账。账目记得清楚,但要算清楚可不容易。
天下账簿都会统一到三司,三司每逢闰年编《会计录》,这就是大宋的经济统计。不过三司的账簿汗牛充栋,除了少数几个天才人物做三司使,账目根本就算不清楚。编出来的《会计录》往往是照抄以前的,根本做不到反映经济的实际情况。
首相陈执中的父亲陈恕为什么被太宗、真宗两个皇帝看重,到现在朝野还念念不忘,认为是最好的三司使?就是因为他强于心算,拿着账目看一遍就能算出来,这种天才可遇不可求。丁谓为什么能够权倾天下?因为他做三司使的时候,能把账算清楚,实实在在编出来一本《会计录》,天下经济情况尽在其心中,不管怎么铺张浪费,他总能够变出钱来。
杜中宵不是天才,没有陈恕那样心算的本事,也没有丁谓那样聪明绝顶又细心肯下苦功,搞清楚账目只好用自己的办法。使用流水账,杜中宵在永城的时候连营田务和公社的账目都搞不清,他的办法是用新的记账方法,每一级都做出详实的统计,上一级只要清算复核就可以了。
复式计账并不复杂,这个年代已经有了雏形,只是不成系统,没有统一规范。这本册子,就是讲的如何记账,如何清算,如何覆核。只要按着这一套程序做,就能够账目清晰,一目了然。当然大到三司小到一州一县,到营田务,甚至各税务场务,如此复杂的系统,错漏在所难免,控制在合理范围就好。
这一套办法,苏颂接任永城知县的时候,管理营田务和永城公社的时候就接触到了,知道其中的好处。现在看见杜中宵总结出来,写成册子,颇有一种拨开云雾的感觉。
以这三本小册子做为教材,建起一些学校,培养必要的人才,营田务基本的业务就包括基中。有了人才,再有必要的制度,才能够健康地发展。
营田务设立的目的,是接加附近几处运河的纤夫。这些人来营田,第一个难处是不会种地,第二个就是文化水平低。不会种地可以教,文化水平低,不能读书认字,教起来就难了。
几个月过去,杜中宵对营田务的建设很不满意,深知其中的难处。要解决问题,按他的习惯就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赚钱,有了钱诸事好办。再一个大兴教育,教育的起点,便是这基本的三个小册子。
营田务需要的不是读书做官的人才,那有州学县学,合适的人到那里上学去。营田务的教育,是以实用为主,要培养有文化的农民,有文化的工匠,有文化的管理人员。学这些的人或许做不了官,但只要学好了,最少可以有饭碗,在营田务里过上像样的生活,做官也只是一种职业而已。
地的却交重税,不是某一地某一时的个别现象。认识到这一点害处的人不少,前些年也曾经由郭咨主持对几个县进行过一次方田,却再没有下文。
方田不只是因为利益关系会遇到地方强大的阻力,还有技术原因,丈量田亩不是那么简单的事。用皮尺量长度,算面积,对天下耕地进行精确丈量,是后世工业社会才能做到的事,这个时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说大地主的阻挠,就是他们积极配合,也没有合适的手段和足够的人手去做。
清量地亩之所以叫方田,是因为这个年代能够做到的,就是把耕地分成一方一方,粗略地估算出一个数字来,不可能精确。比如郭谘实行的方田法,就是千步一方,立下标志,作为赋税的依据。再精确下去,耕的形状不可能方方正正,计算各种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根本就没多少人做到。
方田的目的不是朝廷要多收税,实际上每次方田,都是以赋税不变为前提的。查出隐田,耕地面积增加了,则此地的平均税率降低,田税的总额不变。方田的目的实际上是让账簿和实际耕地相符,让朝廷真正掌握一地的农业资源数字,让种地的人按照地多少税赋平均,所以叫均税。
这本册子,如果真能够教会大量的人清量地亩,则方田的阻力会减小很多。没地的人,或者是地少的人,凭什么替别人交税?他们明白了这一点,方田便就有了群众基础。
现在种地的地方,由于种种原因,账簿上的赋税不均,地多的人把负担转嫁到别人身上,地少的本就贫穷,却替别人交着税。这不只是富人对穷人欺压,还因为大量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种的地到底有多少面积。种着一块地,别人说一亩就是一亩,说十亩就是十亩,大字不识,数数不过百,还能自己测出来?
如果农民能够自己算面积了,就会争取自己的利益,方田就容易多了。
这些基本的数学知识不只是对农业有用,各行各业都用得着,数学是科技的基础。
苏颂自己对技术精通,一看就知道这册子的价值。里面的知识并没有多么高深,但胜在成系统,能够让人很容易地学会一些基础知识。这里面的内容也没有超过此时的数学水平,此时的数学家,基本素质超过后世初中生的大有人在,也利于对教材补充推广。
见苏颂态度跟刚才大大不同,杜中宵又递一本册子道:“这一本《会计》,专门讲如何算账的。官府招募吏人,要书算精通,但这种人很是难得。我编了这一本小册子,专门讲计账算账,不只是对衙门的官吏有用,商人也有用,甚至一般人家也用得到。”
不是会基础的数学知识就会算账的,能做数学题但不会算账的大有人在。这里面既有数学方法的问题,也有记账方式的问题,还有必要的查账覆核知识。此时官方使用的是流水账,天下衙门,包括各地税务工场,都有统一格式记账。账目记得清楚,但要算清楚可不容易。
天下账簿都会统一到三司,三司每逢闰年编《会计录》,这就是大宋的经济统计。不过三司的账簿汗牛充栋,除了少数几个天才人物做三司使,账目根本就算不清楚。编出来的《会计录》往往是照抄以前的,根本做不到反映经济的实际情况。
首相陈执中的父亲陈恕为什么被太宗、真宗两个皇帝看重,到现在朝野还念念不忘,认为是最好的三司使?就是因为他强于心算,拿着账目看一遍就能算出来,这种天才可遇不可求。丁谓为什么能够权倾天下?因为他做三司使的时候,能把账算清楚,实实在在编出来一本《会计录》,天下经济情况尽在其心中,不管怎么铺张浪费,他总能够变出钱来。
杜中宵不是天才,没有陈恕那样心算的本事,也没有丁谓那样聪明绝顶又细心肯下苦功,搞清楚账目只好用自己的办法。使用流水账,杜中宵在永城的时候连营田务和公社的账目都搞不清,他的办法是用新的记账方法,每一级都做出详实的统计,上一级只要清算复核就可以了。
复式计账并不复杂,这个年代已经有了雏形,只是不成系统,没有统一规范。这本册子,就是讲的如何记账,如何清算,如何覆核。只要按着这一套程序做,就能够账目清晰,一目了然。当然大到三司小到一州一县,到营田务,甚至各税务场务,如此复杂的系统,错漏在所难免,控制在合理范围就好。
这一套办法,苏颂接任永城知县的时候,管理营田务和永城公社的时候就接触到了,知道其中的好处。现在看见杜中宵总结出来,写成册子,颇有一种拨开云雾的感觉。
以这三本小册子做为教材,建起一些学校,培养必要的人才,营田务基本的业务就包括基中。有了人才,再有必要的制度,才能够健康地发展。
营田务设立的目的,是接加附近几处运河的纤夫。这些人来营田,第一个难处是不会种地,第二个就是文化水平低。不会种地可以教,文化水平低,不能读书认字,教起来就难了。
几个月过去,杜中宵对营田务的建设很不满意,深知其中的难处。要解决问题,按他的习惯就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赚钱,有了钱诸事好办。再一个大兴教育,教育的起点,便是这基本的三个小册子。
营田务需要的不是读书做官的人才,那有州学县学,合适的人到那里上学去。营田务的教育,是以实用为主,要培养有文化的农民,有文化的工匠,有文化的管理人员。学这些的人或许做不了官,但只要学好了,最少可以有饭碗,在营田务里过上像样的生活,做官也只是一种职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