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李自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四月二十八日申时,盛京城八门擂鼓,声震全城,连郊区的居民人等也惊动起来。原来是从山海关来了消息,知道打了个大大的胜仗,把李自成的人马全部打败了。可是和硕睿亲王多尔衮的正式奏报还没有来到,所以尽管八门击鼓,朝廷上并没有举行庆祝,只是大家都怀着十分振奋的心情,等待着摄政王多尔衮的正式奏捷。留守主持盛京朝政的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将这一好消息报进宫中后,皇太极的大妃才吩咐当晚在清宁宫中庆祝。
福临的母亲、庄妃小博尔济吉特氏,先到清宁宫向大妃贺喜,随即回到自己宫中,在佛像前焚香磕头,祝愿多尔衮顺利地进占燕京。在皇太极留下的众妃之中,只有她对山海关的捷音最为激动。她将福临抱起来,放在腿上,含着兴奋的眼泪,说道:
“孩子,你叔父睿亲王已经打败了几十万流贼,进了山海关,不久就要攻克燕京了。进了燕京以后,你就是中国的皇帝了。我的小皇上,你快要到燕京做皇帝了。”
“我不去燕坑。”
“不是燕坑,是燕京。”
“我不去。妈妈不去,我也不去。”
“你要去,一定要去,妈妈也要去。”
“还回来么?”
“只要到了燕京,消灭了流贼,你就是中国的皇上,住在燕京,不再回来了。”
“妈妈,你想去燕京么?”
“燕京地方好,宫殿好,比这里好得多。”
福临不再问了。他不能想像燕京的宫殿到底怎样好,大概比大政殿的房子还要大一些,也有像凤凰门那样的高台子。他望望妈妈,看见妈妈在想心思,便从庄妃腿上溜下来,跑到院中玩去了。
小博尔济吉特氏回到自己的西厢房中。她面前浮现出多尔衮的影子。对多尔衮改称摄政王以及他最近打的大胜仗,她心中都十分高兴,对他更增加了尊敬和爱慕之意。可是她又暗暗地有点忧虑,害怕多尔衮功劳越来越大,权势越来越高,将来会不会忠心辅佐小福临当皇帝呢?
山海关大战之后,多尔衮统率的征服中原的大军陆续进入关内,其中包括满洲八旗精锐、蒙古八旗精锐以及汉军八旗的人马。满蒙诸王、贝勒、贝子、公、固山额真差不多都来参加这次战争。汉人方面则有原来投降的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等,现在又增加了吴三桂的关宁兵,一共有二十多万人,成为万历年以来一次集中最强大兵力的进军。多尔衮命他的兄弟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统率大军不停地追赶李自成,希望在李自成到达北京后,来不及进行大的抢劫和破坏就匆匆逃走,将一座完整的北京城留给清兵;更希望在李自成逃回陕西之前被他一战消灭,好使他腾出手去实现他的征服中国的野心。
吴三桂的关宁兵走在大军前面。一天晚上,崇祯太子混在乱民和溃兵里边,带着一个太监前来寻访吴三桂。吴三桂听了亲信中军的禀报,吃了一惊。怎么办呢?他知道,如果他不救太子,太子八成会死在乱军之中;或被清兵提去,绝不可能活下去。他是世受明朝皇恩的大将,按良心应该搭救太子,可是他又害怕救不了太子,反而被多尔衮知道,说他怀有二心。他沉默片刻,下了决心,对中军悄悄地说:
“我现在是泥菩萨过河,自己也救不了自己,哪有力量搭救太子,保他平安无事?可是我也不能把太子献给满洲人。你告诉太子,让他向别处逃生吧,不要在这里逗留了。”
中军刚刚转过身去,他又把他叫回来,自己继续低头寻思。要不要把太子献给多尔衮呢?既然投降了满洲人,无毒不丈夫,将太子献出,多尔表会更加相信他。可是他又心中不忍,向中军问道:
“李自成兵败之后,为何不杀太子呢?”
中军向前走了一步,悄悄地说道:“李自成不但没有杀害太子,连永王、定王,还有宗室藩王一大群,全都没有杀害,命他们各自逃生。”
吴三桂说:“这倒奇了,你可问过,李自成为什么不杀他们吗?”
中军回答说:“据太子告我说,李自成对他们说:‘胜败兵家常事,这是我同满洲人和吴三桂之间的战争,与你们无涉。不是你们勾引他们的。我杀你们很容易,可是像这样事情我不做,也用不着把你们带回关中,你们各自逃命去吧!’”
吴三桂一听,心里翻腾了一下,想道,李自成尚且不杀太子,不杀永王、定王等人,我吴三桂毕竟世受国恩,崇祯没有对不起我的地方,我何必要杀太子呢?随即他又对中军说道:
“你去让他们走吧,一定想办法让他们能够逃出这一带,嘱咐他们不要停留,赶快隐名埋姓,远走高飞,千万不要对别人露出口风,说他曾经来到我们军营。”
中军听了吴三桂的几句嘱咐,感动得噙满两眶眼泪,轻轻回答一句“遵命”转身便走。还没有走出军帐,又被吴三桂叫回来。中军猜到吴三桂又要变卦,心中猛然凉了半截,回到吴三桂面前,肃立不动,也不敢问话。吴三桂望望他,问道:
“是谁指引太子来到我们军中的?这么巧,竟会找到我的中军老营,你可问了没有?”
中军小声回答说:“太子离开李自成之后,藏在一个村中,那村中老百姓都逃光了,只剩下一个老汉,原是私塾先生,因身上有病,守着母亲灵柩,没有逃走。太子求这个老汉把他隐藏起来。老汉认出来他不是一般的小孩子,就问他是不是太子。太子看老汉很忠心的样子,就说了实话。老汉赶快跪下去,对他哭了起来,然后把他同太监藏在红薯窖中。今天晚饭后,老头子向我们一个巡逻小校问出来王爷驻扎的地方,就对太子说:‘目今到处都是胡人,你逃不出去的,只有一个办法,不知太子愿意不愿意?’太子说:‘只要能够救我不死,只管说出。’老头子说:‘如今平西伯吴三桂就驻在近处,明天五更还要继续追赶流贼,现在只有他能够救你。’太子说:‘吴三桂也投降了东虏,我怎么敢去见他?’老头子叹了口气说:‘我看他投降东虏也是万不得已。大明朝廷对他有恩。太子现在难中,前去找他,他如果是懂事的人,会连夜保护太子,率领他手下几万人马,离开胡兵,从此往南,拥戴太子,恢复大明江山。全国臣民听说太子还在人间,又有吴三桂拥戴,必然各处都举起义旗,太子的性命就能保全,大明江山也不难恢复。可是,这是一步险棋啊!小民不敢做主,请太子自己斟酌吧。’太子说:‘现在没有别的办法,就试试吧。万一吴三桂把我送给胡人,我也不怕,我父母都已殉国,我也应该随父母于地下。’这样老头子找到我们一个巡逻的小校,先同小校谈到大明故君殉国的事,看见小校颇有思念旧主之情,就悄悄地把太子下落告知,问他能不能把太子引到王爷的中军老营。这小校不敢做主,就向他的长官暗中禀明。我们的将士尽管在山海关投降了满人,可是毕竟是汉人,是大明臣子,所以就把太子和侍候他的太监带到中军老营,同我见面,我就赶快前来向王爷禀明。”
吴三桂本来正在思索,准备重新拿定主意,将太子献给多尔滚,听了中军这一番禀报,心中又一次翻腾了一下。想着这个老汉并没有吃大明俸禄,尚且如此忠于故君,难道我就这样没有人性?这事可不能做呀!他又想到,尽管关宁兵在山海关投降了满人,可是手下将士并不完全同意,北翼城的叛乱就是一个例子。如果趁眼下太子有难,我再落井下石,将手无寸铁的太子献给多尔衮,将士们岂不要离心?这样反复一想,他又一次拿定主意,对中军说:
“既然这样,你赶快送太子逃走吧。凡是知道这件事的人,不管谁,不准露出一丝口风。若有人露出来一丝口风,立刻杀掉!那一个老头子,你也要亲自去找他,嘱咐一番,万一他不很牢靠,也只好杀人灭口。你赶快去办,千万要机密!”
吴三桂休息到四更天气,便又率领人马前进。路过范家庄时,他的父亲已经由仆人们找到一具棺材装殓了。他抚着棺材痛哭一阵,草草祭奠。留下一名家将和一百名亲兵,护送吴襄的灵柩去山海关海宁城中停放。由于多尔衮催促进兵很急,当他祭奠父亲的时候,豫郡王多铎已经率领清兵西去,所以他不敢在范家庄多停留,继续前进。走到玉田和通州之间时,遇到了从北京逃出来的一名家人,知道他母亲以及他一家主仆三四十口都在李自成退回北京的当天被斩了。他放声大哭,几乎栽下马来。但是这事情也在他意料之中,所以哭过之后他便吩咐一个中军副将率领三百将士,另外再派一名会办事的赞画,赶往北京去料理全家的后事。遵照多尔衮的令旨,吴三桂不敢多派将士进入北京城。他自己必须赶快率领关宁兵星夜追赶李自成。大军绕过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和广渠门,直奔卢沟桥,加上满蒙骑兵、汉军步骑兵,但见北京城外黄尘蔽天,马蹄动地,日夜不停地向真定1方面追去。
1真定--即今河北正定。
自从李自成退出北京以后,明朝的一群投降李自成的官僚自动地出来,以五城御史的名义维持城中秩序,等待关宁兵马到来。城中到处以搜捕“余贼”为名,互相告讦。士民们都在盼望吴三桂大军速来,拥立太子登极。
四月三十日下午,忽然满城哄传吴平西伯的关宁兵已经来到北京城外,并说吴三桂有牌谕要京城官民明日上午出朝阳门接驾。实际上谁也没看到牌谕,但是以讹传讹,好像千真万确是吴三桂护送太子返京,从此要恢复大明江山了。城中父老百姓本来对于明朝的二百七十多年江山就很留恋,加上李自成进北京之后的许多措施使他们大为不满,如今一旦听说太子将要返回京来继承皇位,重建大明江山,很多人喜极而悲,不觉哭了起来。大家纷纷地赶制白色头巾,准备好正式为先帝后戴孝。东城御史也赶紧派兵丁保护吴三桂的住宅。还有些士民相约,一起一起地到吴公馆为死了的吴家人焚化钱纸,点燃蜡烛,送去供香。大家都把吴三桂当作了大大的忠臣。此外,这两天来京城一片混乱,许多有钱人家一天到晚惊惊惶惶,也希望吴三桂来恢复秩序。还有一些人,在李自成大军退出北京后,他们赶快向乡下逃去,害怕吴三桂进京以后惩办他们投降李自成的罪。可是一逃到郊外,特别是逃到西山一带,被抢劫的很多。有真正的盗贼,也有老百姓装扮成盗贼的,看见这些做官的平时作威作福,李自成来了赶快投降,李自成一走又逃到乡下,自然要乘机抢劫一番。逃下乡来的官绅人家娇妻美妾遭到强奸和戏弄的事也屡有发生。这些官绅们只好又赶快逃回北京,想办法找门路,以便太子回京后能对他们宽大处理,仍然给他们官做。总之,人们是怀着各种不同的心情,迎接吴三桂护送太子回京。
直到此时,大家仍误以为吴三桂是向满洲借兵复国,报君父之仇,并且哄传太子在吴军中,明日将拥护太子登极。有人知道吴三桂在山海关投降满洲的事,但不敢乱说,半信半疑,他们总觉得吴三桂不是真降,只是向满洲人借兵。吴三桂拥立太子是真的,投降满洲是假的。
五月初一日,人们等了整整一天,没有等到盼望中的太子。初二日,天色刚刚明,朝阳门大开,官绅士民便纷纷拥出城去,一个个衣冠整齐,在五里外的路旁摆了香案。老百姓不能同官绅站在一起,分成一团一团,在旷野路边恭候。虽然早晨有严霜,还刮着冷风,天色阴沉,可是许多人心里倒是愉快的,因为太子毕竟还活在人间,马上就要登极了。只是在香案上不能写明大明字样,这是锦衣卫使和五城御史一再嘱咐的,这使欢迎的百姓心中又生出一个疑问:到底是不是太子回来呢?
锦衣卫使吴孟明已经死了,接任的是罗养性。经过崇祯的亡国和李自成的占领北京,东厂和锦衣卫的侦事机构全不存在,所以罗养性的消息也不灵通。他风闻吴三桂投降了满洲,但又听说太子确实在吴三桂营中。今天来北京的,既有大明太子,又有北朝诸王。罗养性曾在李自成占领北京期间受到拷掠,逼出了许多银子。他盼望太子回来恢复大明江山以后,念他在李自成占据北京期间曾吃了很多苦,仍叫他做锦衣卫使。但是他同时在心中也作了退一步的打算:若是满洲人当了中原之主,他也要奉为主子,保住自己的前程,不再遭殃。他满心痛恨的是李自成,是“流贼”灭亡了他所依靠的大明江山,以后不管谁来做皇帝,他都决定老老实实地称臣。所以他昨天就吩咐手下一班官员们带领重新招集的锦衣旗校和兵丁,连夜将卤簿、龙辇都准备好。今天天色一明,他就亲自指挥锦衣旗校将这些东西陈列在朝阳门内,然后他自己去朝阳门同官绅们站在一起迎驾。
多尔衮用罢早饭,离开通州的驻地,动身赴京城。在北京东郊迎接的官绅士民多数以为迎的是太子,是由吴三桂的军队护送前来的太子,于是大家伏地跪接,有的人落下眼泪,呜咽出声。但也有人听见前边奏的乐声中有海螺的声音,觉得不是大明的音乐,心中诧异,偷偷抬起头来,看见来人的装束和打的旗帜都不是明朝关宁兵的装束和旗帜,不禁在心中惊问:“怪啦,这是怎么回事儿?吴平西伯尽管驻在山海关外,毕竟是大明的将军啊,怎么这服色不对?”再偷眼一打量,看得更清楚:原来这些新来到的将士和兵丁都刮了脸,剃了头,有的辫子露在外面。他们忽然在心中惊叫:“哎哟,我的天,这不是咱大明的人!”当多尔衮来到以后,大家不知他就是多尔衮,只看见他留着发辫,袖子是马蹄形的,威风凛凛。大家十分惊骇,惊骇得简直说不出话,只是仍然跪在地上叩头迎接。
多尔衮在马上没有说话,也不停止,一直来到朝阳门。他只叫一千护卫骑兵随他进城,其余人马留在城外,不许走进城门。朝阳门内陈列着皇帝的龙辇、卤簿,华美非凡,好不气派,这是多尔衮从来没有见过的,甚至想都不曾想到过。那在朝阳门内的众多官员跪地,请他上轿。他用很不熟练的汉语回答说:
“我不是皇帝,是摄政王,这皇帝的轿子我不能用。”
一位很懂谄媚之道的文官在地上直起身子说道:“周公不称王,也是南面受礼,不妨乘辇。”
多尔衮对中国历史已经知道不少,也懂得周公不称王的典故,说道:“我是来定天下的,不可不受你们众位的礼,好吧,我就乘辇吧!”
于是他下了马,乘上龙辇,仍然以摄政王的仪仗开道,不用卤簿,向皇城南门走去。罗养性赶快命锦衣旗校从捷径赶至紫禁城,将卤簿陈设在皇极门外。
多尔衮坐在三十六人抬的非常豪华的龙辇上,一路鼓乐前导,进了承天门、午门,来到皇极门外、金水桥边,然后下辇,来到皇极殿的丹墀上,在乐声中对天行了三跪九叩头的礼,然后换乘小辇,转往武英殿。一路上,到处是烈火焚烧后的惨淡景象,但到处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也到处都有明朝官员向他行跪拜礼,口呼“万岁!”多尔衮心中充满骄傲,也充满胜利的喜悦。多年来他的父兄就做着打败明朝的梦。他父亲努尔哈赤没有想到进入中原,只是想割据关外,不再受明朝的统治。他哥哥皇太极曾梦想到进入中原,但梦想没有实现就突然死了。如今他果然进了北京,而且如此顺利,一战就击溃了李自成,人们竟然用皇帝的龙辇来迎接他,马上他就要坐到武英殿的宝座上,接见明朝的旧臣啦!他的父兄一生都没有办到的事情,他办到了,从此大清朝就成了中国一个新的朝代,而这正是他睿亲王多尔衮的赫赫功劳!看,过去明朝的文武大臣,今天都跪在他的面前,口呼“万岁”!尽管他不是皇帝,可是他是摄政王,年幼的皇帝是要他辅佐的,他是中国人敬仰的“周公”!不过他也没有忘记,他不应称“万岁”以后要禁止。从今天起他要办的事情更多,许多困难都摆在面前。他进入武英殿以后,回头对跪在丹墀上的明朝文武百官吩咐了几句“各安职守,尽心效忠”的话后,就命大家退出。他也走到暖阁中暂时休息。
这一天北京城内仍然很乱。尽管多尔衮进了北京,也有一些满洲兵将进了城,但多尔衮为着不使他们骚扰百姓,就命他们在城上安营驻扎。所以城里边许多地方还是有人借口“抓捕”留下的“余贼”互相告评,互相抢劫。人们都在担心家人的生命财产,处处充满惊疑气氛。至于清兵进入北京,都不相信是永久占领,纷纷打听或心中自问:“胡人占领北京能够长远么?吴三桂是否暂时向胡人借兵,以后仍要退出?”过了两天以后,北京的社会秩序就渐渐地好了。多尔衮命几十支小队人马在街上巡逻,那些自命为五城御史的官吏也出来禁止告讦和诬陷,禁止抢劫。曾经惶惶不可终日的人心开始安定下来。
却说李自成退出北京的那天夜间,二更时分,窦妃乘上一乘青布小轿,两个宫女乘上另外两乘,离开了武英殿宫院。她在轿中实在忍耐不住,不住地小声痛哭,一边哭一边从西华门出了紫禁城。她不知道李自成日后是吉是凶,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同大顺皇上重新见面,也不知道自己能否平安活下去。轿子走得很快,转了许多弯,有时路上十分冷清,有时听见有人马从街上走过,但轿子并不停顿,也无人询问轿夫这轿中坐的何人。轿帘遮住了视线,她无法看清外面的情形,只是透过轿帘的缝儿看到街上十分昏暗。她慢慢地停止了哭泣,想着自己两个月来双重的亡国之痛。一个月前,大明皇上和皇后双双殉国,她原先的主人天启娘娘也在李自成进北京后悬梁自尽。当时她也有意自尽,可是不知为什么竟然又活下来了,后来被大顺皇上看中,成为大顺皇上在北京最宠爱的一个人,在宫中称为窦妃。她原以为大顺皇上能够牢牢地坐天下,没想到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竟然大败,匆匆忙忙退出北京。尽管说是以后还能重新回到北京,可是这希望在她看来也十分渺茫。她痛感到自己又经历了一次亡国之变。她今年二十岁,在深宫中生活了八年,今后能不能活下去,很难说。现在是指靠父母和舅舅能把她暂时隐藏起来,但迟早总会露出马脚;万一被别人查出,她只有为大顺皇上尽节,决不能贪生怕死,留在人间,受人侮辱。想到这里,她几乎已经抱着一个必死的念头,只希望能够同父母再见一面,也不枉她在宫中日日夜夜地盼望了八年。
轿子在一个冷清清的胡同里边停住,放到地上。她在轿中听到轻轻的叩门声,随即后边两乘小轿里的宫女先出了轿子,来到前边将窦妃的轿帘揭开,将她扶出小轿。这时大门开了,有男女三人迎出大门,大家都没有说话。她的东西由两个抬轿士兵送进内院上房,然后这些士兵和那个军官都跪下向她行了礼,便又抬起三乘空轿在昏暗中离开了。
迎出来的是她的舅舅王义仁和舅母以及一个年老的女仆。等抬轿的人一走,他们马上回头将大门关好,上了两道闩,又加了一条腰杠。窦妃对舅父母的面孔已经记不清楚,在昏暗的灯光下更是认不出来,但她知道这是亲人。她从十二岁进紫禁城,幽居深宫至今,人世沧桑,重新看见亲人,她真想放声大哭。但是她害怕惊动了邻人,不敢出声,只好让悲痛的热泪往肚里奔流。一个宫女看见她浑身打战,赶快搀着她走。前院的邻居听见了叩门声,也从门缝里边看见有人向内宅走去,但都回避露面,只在掩着的门缝里向外偷偷张望。窦妃随着亲人们进了二门;将二门关牢了,又往里走,进到上房。窦妃赶快跪下去,向舅父母磕头,叫了一声“爹,妈”就再也说不出话,哭了起来。舅母赶紧拦住她,不让她行礼,哽咽着说:
“娘娘,我们不是你父母,是你的舅舅和舅妈。我们天天在等着你的消息,今天到底看见娘娘了,亲眼看见了。”
窦妃继续哭泣,询问她的父母在哪里。舅舅告诉她,她父母曾... -->>
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四月二十八日申时,盛京城八门擂鼓,声震全城,连郊区的居民人等也惊动起来。原来是从山海关来了消息,知道打了个大大的胜仗,把李自成的人马全部打败了。可是和硕睿亲王多尔衮的正式奏报还没有来到,所以尽管八门击鼓,朝廷上并没有举行庆祝,只是大家都怀着十分振奋的心情,等待着摄政王多尔衮的正式奏捷。留守主持盛京朝政的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将这一好消息报进宫中后,皇太极的大妃才吩咐当晚在清宁宫中庆祝。
福临的母亲、庄妃小博尔济吉特氏,先到清宁宫向大妃贺喜,随即回到自己宫中,在佛像前焚香磕头,祝愿多尔衮顺利地进占燕京。在皇太极留下的众妃之中,只有她对山海关的捷音最为激动。她将福临抱起来,放在腿上,含着兴奋的眼泪,说道:
“孩子,你叔父睿亲王已经打败了几十万流贼,进了山海关,不久就要攻克燕京了。进了燕京以后,你就是中国的皇帝了。我的小皇上,你快要到燕京做皇帝了。”
“我不去燕坑。”
“不是燕坑,是燕京。”
“我不去。妈妈不去,我也不去。”
“你要去,一定要去,妈妈也要去。”
“还回来么?”
“只要到了燕京,消灭了流贼,你就是中国的皇上,住在燕京,不再回来了。”
“妈妈,你想去燕京么?”
“燕京地方好,宫殿好,比这里好得多。”
福临不再问了。他不能想像燕京的宫殿到底怎样好,大概比大政殿的房子还要大一些,也有像凤凰门那样的高台子。他望望妈妈,看见妈妈在想心思,便从庄妃腿上溜下来,跑到院中玩去了。
小博尔济吉特氏回到自己的西厢房中。她面前浮现出多尔衮的影子。对多尔衮改称摄政王以及他最近打的大胜仗,她心中都十分高兴,对他更增加了尊敬和爱慕之意。可是她又暗暗地有点忧虑,害怕多尔衮功劳越来越大,权势越来越高,将来会不会忠心辅佐小福临当皇帝呢?
山海关大战之后,多尔衮统率的征服中原的大军陆续进入关内,其中包括满洲八旗精锐、蒙古八旗精锐以及汉军八旗的人马。满蒙诸王、贝勒、贝子、公、固山额真差不多都来参加这次战争。汉人方面则有原来投降的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等,现在又增加了吴三桂的关宁兵,一共有二十多万人,成为万历年以来一次集中最强大兵力的进军。多尔衮命他的兄弟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统率大军不停地追赶李自成,希望在李自成到达北京后,来不及进行大的抢劫和破坏就匆匆逃走,将一座完整的北京城留给清兵;更希望在李自成逃回陕西之前被他一战消灭,好使他腾出手去实现他的征服中国的野心。
吴三桂的关宁兵走在大军前面。一天晚上,崇祯太子混在乱民和溃兵里边,带着一个太监前来寻访吴三桂。吴三桂听了亲信中军的禀报,吃了一惊。怎么办呢?他知道,如果他不救太子,太子八成会死在乱军之中;或被清兵提去,绝不可能活下去。他是世受明朝皇恩的大将,按良心应该搭救太子,可是他又害怕救不了太子,反而被多尔衮知道,说他怀有二心。他沉默片刻,下了决心,对中军悄悄地说:
“我现在是泥菩萨过河,自己也救不了自己,哪有力量搭救太子,保他平安无事?可是我也不能把太子献给满洲人。你告诉太子,让他向别处逃生吧,不要在这里逗留了。”
中军刚刚转过身去,他又把他叫回来,自己继续低头寻思。要不要把太子献给多尔衮呢?既然投降了满洲人,无毒不丈夫,将太子献出,多尔表会更加相信他。可是他又心中不忍,向中军问道:
“李自成兵败之后,为何不杀太子呢?”
中军向前走了一步,悄悄地说道:“李自成不但没有杀害太子,连永王、定王,还有宗室藩王一大群,全都没有杀害,命他们各自逃生。”
吴三桂说:“这倒奇了,你可问过,李自成为什么不杀他们吗?”
中军回答说:“据太子告我说,李自成对他们说:‘胜败兵家常事,这是我同满洲人和吴三桂之间的战争,与你们无涉。不是你们勾引他们的。我杀你们很容易,可是像这样事情我不做,也用不着把你们带回关中,你们各自逃命去吧!’”
吴三桂一听,心里翻腾了一下,想道,李自成尚且不杀太子,不杀永王、定王等人,我吴三桂毕竟世受国恩,崇祯没有对不起我的地方,我何必要杀太子呢?随即他又对中军说道:
“你去让他们走吧,一定想办法让他们能够逃出这一带,嘱咐他们不要停留,赶快隐名埋姓,远走高飞,千万不要对别人露出口风,说他曾经来到我们军营。”
中军听了吴三桂的几句嘱咐,感动得噙满两眶眼泪,轻轻回答一句“遵命”转身便走。还没有走出军帐,又被吴三桂叫回来。中军猜到吴三桂又要变卦,心中猛然凉了半截,回到吴三桂面前,肃立不动,也不敢问话。吴三桂望望他,问道:
“是谁指引太子来到我们军中的?这么巧,竟会找到我的中军老营,你可问了没有?”
中军小声回答说:“太子离开李自成之后,藏在一个村中,那村中老百姓都逃光了,只剩下一个老汉,原是私塾先生,因身上有病,守着母亲灵柩,没有逃走。太子求这个老汉把他隐藏起来。老汉认出来他不是一般的小孩子,就问他是不是太子。太子看老汉很忠心的样子,就说了实话。老汉赶快跪下去,对他哭了起来,然后把他同太监藏在红薯窖中。今天晚饭后,老头子向我们一个巡逻小校问出来王爷驻扎的地方,就对太子说:‘目今到处都是胡人,你逃不出去的,只有一个办法,不知太子愿意不愿意?’太子说:‘只要能够救我不死,只管说出。’老头子说:‘如今平西伯吴三桂就驻在近处,明天五更还要继续追赶流贼,现在只有他能够救你。’太子说:‘吴三桂也投降了东虏,我怎么敢去见他?’老头子叹了口气说:‘我看他投降东虏也是万不得已。大明朝廷对他有恩。太子现在难中,前去找他,他如果是懂事的人,会连夜保护太子,率领他手下几万人马,离开胡兵,从此往南,拥戴太子,恢复大明江山。全国臣民听说太子还在人间,又有吴三桂拥戴,必然各处都举起义旗,太子的性命就能保全,大明江山也不难恢复。可是,这是一步险棋啊!小民不敢做主,请太子自己斟酌吧。’太子说:‘现在没有别的办法,就试试吧。万一吴三桂把我送给胡人,我也不怕,我父母都已殉国,我也应该随父母于地下。’这样老头子找到我们一个巡逻的小校,先同小校谈到大明故君殉国的事,看见小校颇有思念旧主之情,就悄悄地把太子下落告知,问他能不能把太子引到王爷的中军老营。这小校不敢做主,就向他的长官暗中禀明。我们的将士尽管在山海关投降了满人,可是毕竟是汉人,是大明臣子,所以就把太子和侍候他的太监带到中军老营,同我见面,我就赶快前来向王爷禀明。”
吴三桂本来正在思索,准备重新拿定主意,将太子献给多尔滚,听了中军这一番禀报,心中又一次翻腾了一下。想着这个老汉并没有吃大明俸禄,尚且如此忠于故君,难道我就这样没有人性?这事可不能做呀!他又想到,尽管关宁兵在山海关投降了满人,可是手下将士并不完全同意,北翼城的叛乱就是一个例子。如果趁眼下太子有难,我再落井下石,将手无寸铁的太子献给多尔衮,将士们岂不要离心?这样反复一想,他又一次拿定主意,对中军说:
“既然这样,你赶快送太子逃走吧。凡是知道这件事的人,不管谁,不准露出一丝口风。若有人露出来一丝口风,立刻杀掉!那一个老头子,你也要亲自去找他,嘱咐一番,万一他不很牢靠,也只好杀人灭口。你赶快去办,千万要机密!”
吴三桂休息到四更天气,便又率领人马前进。路过范家庄时,他的父亲已经由仆人们找到一具棺材装殓了。他抚着棺材痛哭一阵,草草祭奠。留下一名家将和一百名亲兵,护送吴襄的灵柩去山海关海宁城中停放。由于多尔衮催促进兵很急,当他祭奠父亲的时候,豫郡王多铎已经率领清兵西去,所以他不敢在范家庄多停留,继续前进。走到玉田和通州之间时,遇到了从北京逃出来的一名家人,知道他母亲以及他一家主仆三四十口都在李自成退回北京的当天被斩了。他放声大哭,几乎栽下马来。但是这事情也在他意料之中,所以哭过之后他便吩咐一个中军副将率领三百将士,另外再派一名会办事的赞画,赶往北京去料理全家的后事。遵照多尔衮的令旨,吴三桂不敢多派将士进入北京城。他自己必须赶快率领关宁兵星夜追赶李自成。大军绕过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和广渠门,直奔卢沟桥,加上满蒙骑兵、汉军步骑兵,但见北京城外黄尘蔽天,马蹄动地,日夜不停地向真定1方面追去。
1真定--即今河北正定。
自从李自成退出北京以后,明朝的一群投降李自成的官僚自动地出来,以五城御史的名义维持城中秩序,等待关宁兵马到来。城中到处以搜捕“余贼”为名,互相告讦。士民们都在盼望吴三桂大军速来,拥立太子登极。
四月三十日下午,忽然满城哄传吴平西伯的关宁兵已经来到北京城外,并说吴三桂有牌谕要京城官民明日上午出朝阳门接驾。实际上谁也没看到牌谕,但是以讹传讹,好像千真万确是吴三桂护送太子返京,从此要恢复大明江山了。城中父老百姓本来对于明朝的二百七十多年江山就很留恋,加上李自成进北京之后的许多措施使他们大为不满,如今一旦听说太子将要返回京来继承皇位,重建大明江山,很多人喜极而悲,不觉哭了起来。大家纷纷地赶制白色头巾,准备好正式为先帝后戴孝。东城御史也赶紧派兵丁保护吴三桂的住宅。还有些士民相约,一起一起地到吴公馆为死了的吴家人焚化钱纸,点燃蜡烛,送去供香。大家都把吴三桂当作了大大的忠臣。此外,这两天来京城一片混乱,许多有钱人家一天到晚惊惊惶惶,也希望吴三桂来恢复秩序。还有一些人,在李自成大军退出北京后,他们赶快向乡下逃去,害怕吴三桂进京以后惩办他们投降李自成的罪。可是一逃到郊外,特别是逃到西山一带,被抢劫的很多。有真正的盗贼,也有老百姓装扮成盗贼的,看见这些做官的平时作威作福,李自成来了赶快投降,李自成一走又逃到乡下,自然要乘机抢劫一番。逃下乡来的官绅人家娇妻美妾遭到强奸和戏弄的事也屡有发生。这些官绅们只好又赶快逃回北京,想办法找门路,以便太子回京后能对他们宽大处理,仍然给他们官做。总之,人们是怀着各种不同的心情,迎接吴三桂护送太子回京。
直到此时,大家仍误以为吴三桂是向满洲借兵复国,报君父之仇,并且哄传太子在吴军中,明日将拥护太子登极。有人知道吴三桂在山海关投降满洲的事,但不敢乱说,半信半疑,他们总觉得吴三桂不是真降,只是向满洲人借兵。吴三桂拥立太子是真的,投降满洲是假的。
五月初一日,人们等了整整一天,没有等到盼望中的太子。初二日,天色刚刚明,朝阳门大开,官绅士民便纷纷拥出城去,一个个衣冠整齐,在五里外的路旁摆了香案。老百姓不能同官绅站在一起,分成一团一团,在旷野路边恭候。虽然早晨有严霜,还刮着冷风,天色阴沉,可是许多人心里倒是愉快的,因为太子毕竟还活在人间,马上就要登极了。只是在香案上不能写明大明字样,这是锦衣卫使和五城御史一再嘱咐的,这使欢迎的百姓心中又生出一个疑问:到底是不是太子回来呢?
锦衣卫使吴孟明已经死了,接任的是罗养性。经过崇祯的亡国和李自成的占领北京,东厂和锦衣卫的侦事机构全不存在,所以罗养性的消息也不灵通。他风闻吴三桂投降了满洲,但又听说太子确实在吴三桂营中。今天来北京的,既有大明太子,又有北朝诸王。罗养性曾在李自成占领北京期间受到拷掠,逼出了许多银子。他盼望太子回来恢复大明江山以后,念他在李自成占据北京期间曾吃了很多苦,仍叫他做锦衣卫使。但是他同时在心中也作了退一步的打算:若是满洲人当了中原之主,他也要奉为主子,保住自己的前程,不再遭殃。他满心痛恨的是李自成,是“流贼”灭亡了他所依靠的大明江山,以后不管谁来做皇帝,他都决定老老实实地称臣。所以他昨天就吩咐手下一班官员们带领重新招集的锦衣旗校和兵丁,连夜将卤簿、龙辇都准备好。今天天色一明,他就亲自指挥锦衣旗校将这些东西陈列在朝阳门内,然后他自己去朝阳门同官绅们站在一起迎驾。
多尔衮用罢早饭,离开通州的驻地,动身赴京城。在北京东郊迎接的官绅士民多数以为迎的是太子,是由吴三桂的军队护送前来的太子,于是大家伏地跪接,有的人落下眼泪,呜咽出声。但也有人听见前边奏的乐声中有海螺的声音,觉得不是大明的音乐,心中诧异,偷偷抬起头来,看见来人的装束和打的旗帜都不是明朝关宁兵的装束和旗帜,不禁在心中惊问:“怪啦,这是怎么回事儿?吴平西伯尽管驻在山海关外,毕竟是大明的将军啊,怎么这服色不对?”再偷眼一打量,看得更清楚:原来这些新来到的将士和兵丁都刮了脸,剃了头,有的辫子露在外面。他们忽然在心中惊叫:“哎哟,我的天,这不是咱大明的人!”当多尔衮来到以后,大家不知他就是多尔衮,只看见他留着发辫,袖子是马蹄形的,威风凛凛。大家十分惊骇,惊骇得简直说不出话,只是仍然跪在地上叩头迎接。
多尔衮在马上没有说话,也不停止,一直来到朝阳门。他只叫一千护卫骑兵随他进城,其余人马留在城外,不许走进城门。朝阳门内陈列着皇帝的龙辇、卤簿,华美非凡,好不气派,这是多尔衮从来没有见过的,甚至想都不曾想到过。那在朝阳门内的众多官员跪地,请他上轿。他用很不熟练的汉语回答说:
“我不是皇帝,是摄政王,这皇帝的轿子我不能用。”
一位很懂谄媚之道的文官在地上直起身子说道:“周公不称王,也是南面受礼,不妨乘辇。”
多尔衮对中国历史已经知道不少,也懂得周公不称王的典故,说道:“我是来定天下的,不可不受你们众位的礼,好吧,我就乘辇吧!”
于是他下了马,乘上龙辇,仍然以摄政王的仪仗开道,不用卤簿,向皇城南门走去。罗养性赶快命锦衣旗校从捷径赶至紫禁城,将卤簿陈设在皇极门外。
多尔衮坐在三十六人抬的非常豪华的龙辇上,一路鼓乐前导,进了承天门、午门,来到皇极门外、金水桥边,然后下辇,来到皇极殿的丹墀上,在乐声中对天行了三跪九叩头的礼,然后换乘小辇,转往武英殿。一路上,到处是烈火焚烧后的惨淡景象,但到处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也到处都有明朝官员向他行跪拜礼,口呼“万岁!”多尔衮心中充满骄傲,也充满胜利的喜悦。多年来他的父兄就做着打败明朝的梦。他父亲努尔哈赤没有想到进入中原,只是想割据关外,不再受明朝的统治。他哥哥皇太极曾梦想到进入中原,但梦想没有实现就突然死了。如今他果然进了北京,而且如此顺利,一战就击溃了李自成,人们竟然用皇帝的龙辇来迎接他,马上他就要坐到武英殿的宝座上,接见明朝的旧臣啦!他的父兄一生都没有办到的事情,他办到了,从此大清朝就成了中国一个新的朝代,而这正是他睿亲王多尔衮的赫赫功劳!看,过去明朝的文武大臣,今天都跪在他的面前,口呼“万岁”!尽管他不是皇帝,可是他是摄政王,年幼的皇帝是要他辅佐的,他是中国人敬仰的“周公”!不过他也没有忘记,他不应称“万岁”以后要禁止。从今天起他要办的事情更多,许多困难都摆在面前。他进入武英殿以后,回头对跪在丹墀上的明朝文武百官吩咐了几句“各安职守,尽心效忠”的话后,就命大家退出。他也走到暖阁中暂时休息。
这一天北京城内仍然很乱。尽管多尔衮进了北京,也有一些满洲兵将进了城,但多尔衮为着不使他们骚扰百姓,就命他们在城上安营驻扎。所以城里边许多地方还是有人借口“抓捕”留下的“余贼”互相告评,互相抢劫。人们都在担心家人的生命财产,处处充满惊疑气氛。至于清兵进入北京,都不相信是永久占领,纷纷打听或心中自问:“胡人占领北京能够长远么?吴三桂是否暂时向胡人借兵,以后仍要退出?”过了两天以后,北京的社会秩序就渐渐地好了。多尔衮命几十支小队人马在街上巡逻,那些自命为五城御史的官吏也出来禁止告讦和诬陷,禁止抢劫。曾经惶惶不可终日的人心开始安定下来。
却说李自成退出北京的那天夜间,二更时分,窦妃乘上一乘青布小轿,两个宫女乘上另外两乘,离开了武英殿宫院。她在轿中实在忍耐不住,不住地小声痛哭,一边哭一边从西华门出了紫禁城。她不知道李自成日后是吉是凶,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同大顺皇上重新见面,也不知道自己能否平安活下去。轿子走得很快,转了许多弯,有时路上十分冷清,有时听见有人马从街上走过,但轿子并不停顿,也无人询问轿夫这轿中坐的何人。轿帘遮住了视线,她无法看清外面的情形,只是透过轿帘的缝儿看到街上十分昏暗。她慢慢地停止了哭泣,想着自己两个月来双重的亡国之痛。一个月前,大明皇上和皇后双双殉国,她原先的主人天启娘娘也在李自成进北京后悬梁自尽。当时她也有意自尽,可是不知为什么竟然又活下来了,后来被大顺皇上看中,成为大顺皇上在北京最宠爱的一个人,在宫中称为窦妃。她原以为大顺皇上能够牢牢地坐天下,没想到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竟然大败,匆匆忙忙退出北京。尽管说是以后还能重新回到北京,可是这希望在她看来也十分渺茫。她痛感到自己又经历了一次亡国之变。她今年二十岁,在深宫中生活了八年,今后能不能活下去,很难说。现在是指靠父母和舅舅能把她暂时隐藏起来,但迟早总会露出马脚;万一被别人查出,她只有为大顺皇上尽节,决不能贪生怕死,留在人间,受人侮辱。想到这里,她几乎已经抱着一个必死的念头,只希望能够同父母再见一面,也不枉她在宫中日日夜夜地盼望了八年。
轿子在一个冷清清的胡同里边停住,放到地上。她在轿中听到轻轻的叩门声,随即后边两乘小轿里的宫女先出了轿子,来到前边将窦妃的轿帘揭开,将她扶出小轿。这时大门开了,有男女三人迎出大门,大家都没有说话。她的东西由两个抬轿士兵送进内院上房,然后这些士兵和那个军官都跪下向她行了礼,便又抬起三乘空轿在昏暗中离开了。
迎出来的是她的舅舅王义仁和舅母以及一个年老的女仆。等抬轿的人一走,他们马上回头将大门关好,上了两道闩,又加了一条腰杠。窦妃对舅父母的面孔已经记不清楚,在昏暗的灯光下更是认不出来,但她知道这是亲人。她从十二岁进紫禁城,幽居深宫至今,人世沧桑,重新看见亲人,她真想放声大哭。但是她害怕惊动了邻人,不敢出声,只好让悲痛的热泪往肚里奔流。一个宫女看见她浑身打战,赶快搀着她走。前院的邻居听见了叩门声,也从门缝里边看见有人向内宅走去,但都回避露面,只在掩着的门缝里向外偷偷张望。窦妃随着亲人们进了二门;将二门关牢了,又往里走,进到上房。窦妃赶快跪下去,向舅父母磕头,叫了一声“爹,妈”就再也说不出话,哭了起来。舅母赶紧拦住她,不让她行礼,哽咽着说:
“娘娘,我们不是你父母,是你的舅舅和舅妈。我们天天在等着你的消息,今天到底看见娘娘了,亲眼看见了。”
窦妃继续哭泣,询问她的父母在哪里。舅舅告诉她,她父母曾...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