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重生朱棣之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太阳越升越高,气温也越发炎热。
此时,朱高煦率先走到了门房下,众人也跟着走了过来。
“本朝开国已数十载,最不缺的就是年老致仕的文职官、吏,而应天府乃天子脚下,辖区内致仕在家的文职官、吏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为何连十几名教授也招募不到?”
朱高煦听了梅殷的解释,十分不解,觉得此事透着古怪,因而有此一问。
梅殷口中的《科举革新试行章程细则》公文(以下简称《细则》),现场除了赵俊臣之外,其余人皆认真读过。
尤其是朱高煦,他现在仍然记得《细则》内的某些条款内容,甚至可以背诵出来。
毕竟,《细则》的大纲便是由朱高煦亲笔草拟,他为了防止推行科举革新“好事变坏事”,在《细则》正式下发给应天府衙门之前,特地检查了好几遍。
在直隶下辖的应天府、苏州府、凤阳府等十四个府级行政区划之中,应天府是朝廷推行科举革新的首个试点区域,因此朱高煦对应天府试行科举革新一事极为重视。
梅殷连忙解释道:“臣不敢有所隐瞒,书院并非没有派人去请那些因年老而致仕在家的官、吏,他们当中的大多数皆是熟读经典(指四书五经)的长者,少数更是拥有一技之长,如善长算术、绘图、修渠等等的专才。”
“臣派出去的人,前后走访了五百余名致仕的官、吏,除了目前招募的五人之外,其他人要么直接以年老多病、眼花、口齿不清或年老行动不便或离开后家里的地没人耕种而拒绝,要么就是说拿不定主意,容其思量一二。”
朱高煦知道朱元璋对待官员的俸禄比较抠门,给退休金也是看心情,并没有形成定制,有些官员致仕后真的要靠种地维持生计。
他也不与梅殷议论具体的原因,只是抓大放小,追问道:“可有统计这些不愿就任书院教授一职的人,分别占了几成?”
“回太子殿下,臣根据下人汇报的结果,确有做了统计,以拿不定主意为由而拒绝担任书院教授者占了五成,以年老多病等理由为借口者占了两成,剩下三成确实是老眼昏花或有病在身,无法担任教授一职。”
梅殷低头垂手,认真回忆了一番,然后恭声说道。
“科举革新利国利民,既可以增加读书人的数量,为国家培养人才,还可以宣扬圣人教化,那些致仕的官、吏,本该积极相应,甚至遣人奔走相告才是,怎得会不愿应聘?”
欧阳伦也看出了此事的蹊跷,他站在一旁,小声嘀咕了一声,表达了心中疑惑。
按规矩,此时朱高煦以太子之尊,与金陵书院的博士梅殷对话,欧阳伦是不该插嘴的。
但欧阳伦似乎为了显示存在感,又或者觉得有必要提醒一下朱高煦重视此事,便忍不住开口自言自语。
他毕竟是进士出身,科举革新对士林来说乃是一件大事。
为了紧跟时事,欧阳伦曾在私下里找应天府衙门里的熟人,打听过科举革新相关的政策,再加上他乃是大明太祖皇帝钦定的驸马,经过一番操作后,便弄到了一份找人抄录的《细则》公文。
换言之,欧阳伦也认真阅览过这篇洋洋洒洒过万字的《细则》,所以他一时间难以理解梅殷说的这种现象为何会出现。
朱高煦是穿越者,前世生活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见多识广。
他听了梅殷的回答后,转念一想,便大致猜出了那些致仕的官员不愿出任教授的最核心缘由。
【鉴于大环境如此,本站可能随时关闭,请大家尽快移步至永久运营的换源App,huanyuanapp.com 】
“梅博士,过两日,你再派人去走访之前那些故意找理由不愿任职教授的人,告诉他们,就说金陵常科书院的院长是我。”
朱高煦已经想好了对策,便对梅殷吩咐道:“另外,再告诉那些人,就说本次招募教授,每科最多只收二十人,名额有限,下次要等到永乐元年。”
“臣谨遵太子殿下口谕。”梅殷面露喜色,连忙躬身恭声道。
方孝孺、解缙听了朱高煦给出的解决办法,皆眼前一... -->>
太阳越升越高,气温也越发炎热。
此时,朱高煦率先走到了门房下,众人也跟着走了过来。
“本朝开国已数十载,最不缺的就是年老致仕的文职官、吏,而应天府乃天子脚下,辖区内致仕在家的文职官、吏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为何连十几名教授也招募不到?”
朱高煦听了梅殷的解释,十分不解,觉得此事透着古怪,因而有此一问。
梅殷口中的《科举革新试行章程细则》公文(以下简称《细则》),现场除了赵俊臣之外,其余人皆认真读过。
尤其是朱高煦,他现在仍然记得《细则》内的某些条款内容,甚至可以背诵出来。
毕竟,《细则》的大纲便是由朱高煦亲笔草拟,他为了防止推行科举革新“好事变坏事”,在《细则》正式下发给应天府衙门之前,特地检查了好几遍。
在直隶下辖的应天府、苏州府、凤阳府等十四个府级行政区划之中,应天府是朝廷推行科举革新的首个试点区域,因此朱高煦对应天府试行科举革新一事极为重视。
梅殷连忙解释道:“臣不敢有所隐瞒,书院并非没有派人去请那些因年老而致仕在家的官、吏,他们当中的大多数皆是熟读经典(指四书五经)的长者,少数更是拥有一技之长,如善长算术、绘图、修渠等等的专才。”
“臣派出去的人,前后走访了五百余名致仕的官、吏,除了目前招募的五人之外,其他人要么直接以年老多病、眼花、口齿不清或年老行动不便或离开后家里的地没人耕种而拒绝,要么就是说拿不定主意,容其思量一二。”
朱高煦知道朱元璋对待官员的俸禄比较抠门,给退休金也是看心情,并没有形成定制,有些官员致仕后真的要靠种地维持生计。
他也不与梅殷议论具体的原因,只是抓大放小,追问道:“可有统计这些不愿就任书院教授一职的人,分别占了几成?”
“回太子殿下,臣根据下人汇报的结果,确有做了统计,以拿不定主意为由而拒绝担任书院教授者占了五成,以年老多病等理由为借口者占了两成,剩下三成确实是老眼昏花或有病在身,无法担任教授一职。”
梅殷低头垂手,认真回忆了一番,然后恭声说道。
“科举革新利国利民,既可以增加读书人的数量,为国家培养人才,还可以宣扬圣人教化,那些致仕的官、吏,本该积极相应,甚至遣人奔走相告才是,怎得会不愿应聘?”
欧阳伦也看出了此事的蹊跷,他站在一旁,小声嘀咕了一声,表达了心中疑惑。
按规矩,此时朱高煦以太子之尊,与金陵书院的博士梅殷对话,欧阳伦是不该插嘴的。
但欧阳伦似乎为了显示存在感,又或者觉得有必要提醒一下朱高煦重视此事,便忍不住开口自言自语。
他毕竟是进士出身,科举革新对士林来说乃是一件大事。
为了紧跟时事,欧阳伦曾在私下里找应天府衙门里的熟人,打听过科举革新相关的政策,再加上他乃是大明太祖皇帝钦定的驸马,经过一番操作后,便弄到了一份找人抄录的《细则》公文。
换言之,欧阳伦也认真阅览过这篇洋洋洒洒过万字的《细则》,所以他一时间难以理解梅殷说的这种现象为何会出现。
朱高煦是穿越者,前世生活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见多识广。
他听了梅殷的回答后,转念一想,便大致猜出了那些致仕的官员不愿出任教授的最核心缘由。
【鉴于大环境如此,本站可能随时关闭,请大家尽快移步至永久运营的换源App,huanyuanapp.com 】
“梅博士,过两日,你再派人去走访之前那些故意找理由不愿任职教授的人,告诉他们,就说金陵常科书院的院长是我。”
朱高煦已经想好了对策,便对梅殷吩咐道:“另外,再告诉那些人,就说本次招募教授,每科最多只收二十人,名额有限,下次要等到永乐元年。”
“臣谨遵太子殿下口谕。”梅殷面露喜色,连忙躬身恭声道。
方孝孺、解缙听了朱高煦给出的解决办法,皆眼前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