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三国全史:全两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就在诸葛亮去世前后,孙权还摊上了另一件闹心事。
孙权应诸葛亮之约亲征合肥的前一年,即嘉禾二年(233)的年初,辽东的公孙渊突然派人坐着船从海上来到江东,表示要向孙权称臣。这是一件挺稀罕的事,自汉末以来公孙氏三代统治辽东,他们都听命于曹氏,曹丕称帝后直接接受曹魏的任命,与孙吴并无来往。
魏明帝继位后拜公孙渊为扬烈将军,仍兼辽东郡太守。公孙渊这个人生性不安分,早晚会闹出事来,必成曹魏的心腹大患,侍中刘晔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公孙氏在汉朝时依附,其后世代相承,他们凭恃山海阻隔,如胡夷一样难以制约,随时会发动叛乱,如不早些诛伐,以后必成大患,到那时,如果他们已心怀二心再出兵,麻烦会更大。不如趁公孙渊新立,其内部既有反对势力也有仇人,干脆先动手,大兵压境,不必动刀动枪,只需悬出重赏、分化瓦解即可成功。”
但魏明帝没有接受刘晔的建议,仍延续之前对辽东的政策。公孙渊可能意识到自己处境不妙,所以在努力扩充势力的同时,他也积极拉拢曹魏的敌人,试图建立一个反曹魏的联盟。
曹魏的敌人其实不用费心去找,都在那里摆着,一个是蜀汉,一个是孙吴,蜀汉距离辽东太远,中间全是陆路,想去也去不了,与孙吴虽然陆路也不通,但从海路可直达,公孙渊决定先联络孙吴。
公孙渊派来的使者是校尉宿舒和郎中令孙综,他们带着厚礼,还有写给孙权的奏章,表示愿意臣服。孙权很高兴,欣然接受,为表示庆贺,孙权特意下诏大赦。孙权准备封公孙渊为燕王,加九锡,派太常卿张弥、执金吾许晏和将军贺达率领一支上万人的船队去辽东,宣布对公孙渊的任命。
孙权这边热血沸腾,但孙吴的大臣们却反应冷淡,自丞相顾雍以下,群臣几乎一致反对这么做,他们都认为公孙渊此人反复无常,信誉很差,对他不能太轻信,更不能过于厚待。群臣建议,即使接受公孙渊称臣,顶多派个低级官员和少数人马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这么隆重,但孙权仍坚持己见。
这件事成了孙吴上下争论的热点,不仅在建业,孙吴在各地的许多重要官员也都参与了讨论,他们纷纷建议孙权慎重处理辽东问题。远在交州的虞翻也听到了,虞翻之前因得罪孙权被流放到了交州,他也认为这件事不靠谱,想上书劝谏又有点儿害怕,不说又不甘心,于是写了封信,请负责交州事务的吕岱替他转呈。
赋闲在家的辅吴将军张昭也跑来劝谏,张昭认为公孙渊称臣只是权宜之计,这种事最不可靠,按照公孙渊的性格,说不定哪一天又会轻易倒向曹魏一边,到那时派去的使者都回不来,将被天下耻笑。孙权还是不听,反而想尽办法去说服张昭,张昭也更加坚持自己的观点。
谁都说服不了谁,孙权急了,手握刀柄,生气地说:“吴国士人入宫拜我,出宫就拜先生,我敬先生,已经到了极限,但你多次在公开场合顶撞我,我真怕做出不愿意做的事!”张昭愣住了,望了望孙权,最后说:“臣虽然知道有些话陛下不会采纳,但我仍然竭尽忠心,不敢不说,这是因为太后临终前呼老臣于床前,吩咐我辅佐陛下的那些话犹在耳边啊!”
张昭一边说一边涕泗横流,这让孙权也大受感动,把刀扔在地上,与张昭对泣,但哭归哭,孙权仍然一意孤行。
&nb... -->>
就在诸葛亮去世前后,孙权还摊上了另一件闹心事。
孙权应诸葛亮之约亲征合肥的前一年,即嘉禾二年(233)的年初,辽东的公孙渊突然派人坐着船从海上来到江东,表示要向孙权称臣。这是一件挺稀罕的事,自汉末以来公孙氏三代统治辽东,他们都听命于曹氏,曹丕称帝后直接接受曹魏的任命,与孙吴并无来往。
魏明帝继位后拜公孙渊为扬烈将军,仍兼辽东郡太守。公孙渊这个人生性不安分,早晚会闹出事来,必成曹魏的心腹大患,侍中刘晔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公孙氏在汉朝时依附,其后世代相承,他们凭恃山海阻隔,如胡夷一样难以制约,随时会发动叛乱,如不早些诛伐,以后必成大患,到那时,如果他们已心怀二心再出兵,麻烦会更大。不如趁公孙渊新立,其内部既有反对势力也有仇人,干脆先动手,大兵压境,不必动刀动枪,只需悬出重赏、分化瓦解即可成功。”
但魏明帝没有接受刘晔的建议,仍延续之前对辽东的政策。公孙渊可能意识到自己处境不妙,所以在努力扩充势力的同时,他也积极拉拢曹魏的敌人,试图建立一个反曹魏的联盟。
曹魏的敌人其实不用费心去找,都在那里摆着,一个是蜀汉,一个是孙吴,蜀汉距离辽东太远,中间全是陆路,想去也去不了,与孙吴虽然陆路也不通,但从海路可直达,公孙渊决定先联络孙吴。
公孙渊派来的使者是校尉宿舒和郎中令孙综,他们带着厚礼,还有写给孙权的奏章,表示愿意臣服。孙权很高兴,欣然接受,为表示庆贺,孙权特意下诏大赦。孙权准备封公孙渊为燕王,加九锡,派太常卿张弥、执金吾许晏和将军贺达率领一支上万人的船队去辽东,宣布对公孙渊的任命。
孙权这边热血沸腾,但孙吴的大臣们却反应冷淡,自丞相顾雍以下,群臣几乎一致反对这么做,他们都认为公孙渊此人反复无常,信誉很差,对他不能太轻信,更不能过于厚待。群臣建议,即使接受公孙渊称臣,顶多派个低级官员和少数人马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这么隆重,但孙权仍坚持己见。
这件事成了孙吴上下争论的热点,不仅在建业,孙吴在各地的许多重要官员也都参与了讨论,他们纷纷建议孙权慎重处理辽东问题。远在交州的虞翻也听到了,虞翻之前因得罪孙权被流放到了交州,他也认为这件事不靠谱,想上书劝谏又有点儿害怕,不说又不甘心,于是写了封信,请负责交州事务的吕岱替他转呈。
赋闲在家的辅吴将军张昭也跑来劝谏,张昭认为公孙渊称臣只是权宜之计,这种事最不可靠,按照公孙渊的性格,说不定哪一天又会轻易倒向曹魏一边,到那时派去的使者都回不来,将被天下耻笑。孙权还是不听,反而想尽办法去说服张昭,张昭也更加坚持自己的观点。
谁都说服不了谁,孙权急了,手握刀柄,生气地说:“吴国士人入宫拜我,出宫就拜先生,我敬先生,已经到了极限,但你多次在公开场合顶撞我,我真怕做出不愿意做的事!”张昭愣住了,望了望孙权,最后说:“臣虽然知道有些话陛下不会采纳,但我仍然竭尽忠心,不敢不说,这是因为太后临终前呼老臣于床前,吩咐我辅佐陛下的那些话犹在耳边啊!”
张昭一边说一边涕泗横流,这让孙权也大受感动,把刀扔在地上,与张昭对泣,但哭归哭,孙权仍然一意孤行。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