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三国全史:全两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曹操晋爵为魏王,也经历了一次“劝进”过程,很多人都抓住这个机会,上表对曹操竭力赞美。有个名叫杨训的人,可能因为职级较低没有出现在史书记载的劝进者名单中,但他也像许多人一样上过劝进表,写的大概有点过,有人讥笑他肉麻。
杨训其人不详,只知道他是钜鹿郡人,虽然才能一般,但品行不错,崔琰主持冀州政府工作期间把他作为人才向曹操推荐,曹操对杨训进行了礼辟。
外面议论的人多了,引起了崔琰的注意,虽然他已不在冀州刺史府任职而改任魏国的尚书,但杨训是他举荐的,如果这个人有问题,他也要受牵连。为此,他专门找来杨训写的奏表看了看,发现并不像大家说的那么严重。崔琰于是给杨训写了封信,信中有一句“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的话,这句话说得很含糊,可以做不同解读,这一下给崔琰招来了杀身之祸。
从字面上看,“省表”的意思是“看过了所上的表”,“事佳耳”的意思是“这是个好事呀”,“时乎时乎”的意思是“时势啊时势”。关键是最后一句“会当有变时”,字面理解是“应当有变化的时候”。史书认为,崔琰的本意是说讥讽杨训的人没有看到时势的变化有点吹毛求疵,“时乎时乎”以及“会当有变时”可以理解为要与时俱进。
但崔琰这几句话说得也太简约了,尤其是“会当有变时”给人感觉他盼着变天。有人拿着崔琰的这封信向曹操报告,曹操果然对“会当有变时”很敏感,认为崔琰用意险恶。
曹操盛怒之下罚崔琰做苦工,这是一种刑罚,却不必关在监狱里,有点像罚做义工的意思。过了几天曹操派人前去探视,看看崔琰是什么反应,回来报告说崔琰在家里仍然每天待客,门庭若市,还看到他待客的时候用手卷着胡须,怒目而视,好像愤愤不平的样子。
曹操更生气了,下令将崔琰赐死。
还有一种记载,认为崔琰不是被赐死而是自杀。
杨训这位老兄果然是个书呆子,一点政治敏锐性都没有,崔琰写给他的信让他顺手就当垃圾扔了,结果被什么人得到,拿它当废纸用来包裹笼盖。
有个跟崔琰有矛盾的人,恰巧在路上看到外面有崔琰信的笼盖,于是跟踪上去,得到了崔琰的信,并报告了曹操。曹操认为崔琰这是心存不满,于是将崔琰下狱,下令剃光他的头发和胡须,罚他到建筑工地做苦工。
前面那个举报崔琰的人后来又向曹操报告,说崔琰仍然心存不满,曹操大怒,想杀崔琰。崔琰是冀州名士,曹操不想公开杀他,就派人到狱中转达自己的意思,希望崔琰自己了断,可是崔琰并没有领会。过了几天,曹操得知崔琰还活着,怒道:“崔琰,一定让我动刀子吗?”曹操命令狱吏将这句话带给崔琰,崔琰说:“我真笨,不知道曹公原来是这个意思啊!”崔琰于是在狱中自杀。
在曹魏政坛上崔琰绝不是一般人物,他的死是当时一个重要事件。作为本地名士,又是大学者郑玄的学生,崔琰很有影响,袁绍父子当年对他都礼遇有加,曹操得冀州后对崔琰加以重用,在曹魏的政治阵营里,冀州本土派显得并不重要,与其他州人才辈出相比,出身于冀州的只有崔琰、邢颙、崔林等少数几个人而已。
曹操因为一件小事就将崔琰杀了,并不是他对崔琰个人有什么成见;相反,长期以来曹操对崔琰的才干和人品都相当欣赏,在很多方面都对他很倚重。崔琰很熟悉冀州事务,曹操让他担任冀州别驾,曹操以后外出征伐,留下曹丕守邺县,都让崔琰辅佐曹丕。史书上说崔琰“清忠高亮”“高格最优”,说明他是一个正直敢言的人,他曾经厉色劝谏过曹操,也当面批评过曹丕,但曹操对他的欣赏一直不改。
一次,匈奴使者来拜见曹操,曹操这个人长得不好看,个子矮,长相没有威仪,而崔琰身材高大,浓眉重目,还有四... -->>
曹操晋爵为魏王,也经历了一次“劝进”过程,很多人都抓住这个机会,上表对曹操竭力赞美。有个名叫杨训的人,可能因为职级较低没有出现在史书记载的劝进者名单中,但他也像许多人一样上过劝进表,写的大概有点过,有人讥笑他肉麻。
杨训其人不详,只知道他是钜鹿郡人,虽然才能一般,但品行不错,崔琰主持冀州政府工作期间把他作为人才向曹操推荐,曹操对杨训进行了礼辟。
外面议论的人多了,引起了崔琰的注意,虽然他已不在冀州刺史府任职而改任魏国的尚书,但杨训是他举荐的,如果这个人有问题,他也要受牵连。为此,他专门找来杨训写的奏表看了看,发现并不像大家说的那么严重。崔琰于是给杨训写了封信,信中有一句“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的话,这句话说得很含糊,可以做不同解读,这一下给崔琰招来了杀身之祸。
从字面上看,“省表”的意思是“看过了所上的表”,“事佳耳”的意思是“这是个好事呀”,“时乎时乎”的意思是“时势啊时势”。关键是最后一句“会当有变时”,字面理解是“应当有变化的时候”。史书认为,崔琰的本意是说讥讽杨训的人没有看到时势的变化有点吹毛求疵,“时乎时乎”以及“会当有变时”可以理解为要与时俱进。
但崔琰这几句话说得也太简约了,尤其是“会当有变时”给人感觉他盼着变天。有人拿着崔琰的这封信向曹操报告,曹操果然对“会当有变时”很敏感,认为崔琰用意险恶。
曹操盛怒之下罚崔琰做苦工,这是一种刑罚,却不必关在监狱里,有点像罚做义工的意思。过了几天曹操派人前去探视,看看崔琰是什么反应,回来报告说崔琰在家里仍然每天待客,门庭若市,还看到他待客的时候用手卷着胡须,怒目而视,好像愤愤不平的样子。
曹操更生气了,下令将崔琰赐死。
还有一种记载,认为崔琰不是被赐死而是自杀。
杨训这位老兄果然是个书呆子,一点政治敏锐性都没有,崔琰写给他的信让他顺手就当垃圾扔了,结果被什么人得到,拿它当废纸用来包裹笼盖。
有个跟崔琰有矛盾的人,恰巧在路上看到外面有崔琰信的笼盖,于是跟踪上去,得到了崔琰的信,并报告了曹操。曹操认为崔琰这是心存不满,于是将崔琰下狱,下令剃光他的头发和胡须,罚他到建筑工地做苦工。
前面那个举报崔琰的人后来又向曹操报告,说崔琰仍然心存不满,曹操大怒,想杀崔琰。崔琰是冀州名士,曹操不想公开杀他,就派人到狱中转达自己的意思,希望崔琰自己了断,可是崔琰并没有领会。过了几天,曹操得知崔琰还活着,怒道:“崔琰,一定让我动刀子吗?”曹操命令狱吏将这句话带给崔琰,崔琰说:“我真笨,不知道曹公原来是这个意思啊!”崔琰于是在狱中自杀。
在曹魏政坛上崔琰绝不是一般人物,他的死是当时一个重要事件。作为本地名士,又是大学者郑玄的学生,崔琰很有影响,袁绍父子当年对他都礼遇有加,曹操得冀州后对崔琰加以重用,在曹魏的政治阵营里,冀州本土派显得并不重要,与其他州人才辈出相比,出身于冀州的只有崔琰、邢颙、崔林等少数几个人而已。
曹操因为一件小事就将崔琰杀了,并不是他对崔琰个人有什么成见;相反,长期以来曹操对崔琰的才干和人品都相当欣赏,在很多方面都对他很倚重。崔琰很熟悉冀州事务,曹操让他担任冀州别驾,曹操以后外出征伐,留下曹丕守邺县,都让崔琰辅佐曹丕。史书上说崔琰“清忠高亮”“高格最优”,说明他是一个正直敢言的人,他曾经厉色劝谏过曹操,也当面批评过曹丕,但曹操对他的欣赏一直不改。
一次,匈奴使者来拜见曹操,曹操这个人长得不好看,个子矮,长相没有威仪,而崔琰身材高大,浓眉重目,还有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