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23wx.cx,佛说四十二章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这一章说明看到人家发心布施,我们能够生欢喜心,同样地可以得到无量的福报与功德。
施,就是布施;用物质帮助人家,或者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布施这一个修持的法门,是修菩萨道的六度之一。六度,行菩萨道必须具备的六个条件──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里只把六度的第一个布施提出来。
讲到布施,佛经中有的讲得非常圆融,布施一度,就圆满具足了六度。现在我把它各别简略说明如下:
一、当布施财物的时候,内心毫无贪惜,就是布施。
二、当布施的时候,会远离悭吝心,所以也等于持戒;因为持戒的主要目的,就是在调伏我们的贪爱和憎恨等烦恼。
三、布施的时候,能够忍受所有受施者的唠叨,以及旁人的闲言闲语和风凉话,不起憎恨等烦恼,这就是忍辱。
四、布施的时候,能够亲手不断地把财物施舍给需要的人;同时也不会考虑到财物快完了,也不会起退却心,这就是精进。
五、布施的时候,能坚定意志,专心系念,施舍的心念绝不改变,这就是禅定。
六、布施的时候,绝不贪求果报,也不选择对象,分别亲疏,大家一视同仁地平等施舍,这就是智慧。
以上这些道理,在优婆塞戒经(第二卷),以及十住毗婆沙论等佛教的经论中,阐释得很详细,你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找来参考。
平常我们说,修行要修六波罗密,什么叫波罗密?心经一开始就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波罗密是梵语,中国的意思是“到彼岸”好象我们人生这个苦海,六道轮回是此岸,到了觉悟的那一边,称为彼岸。我们修持六度法门,就可以到达彼岸。因此,称为六波罗密。
我们做社会慈善福利事业,表面上看起来,是行布施,但真正要做到布施波罗密,能够到彼岸,应该还要具备好几个重要的条件,才可以称为波罗密,这儿,我举出五点来说明:
一、了知实相:实相是佛教的专有名词,就是要了知我们修持的实实在在的本相,称为实相。实相,本来是真如理体,是佛性。布施也有它真正的意义,譬如说,我这条手帕要布施给你,我是能施的人;你接受我的手帕,是所受施的人;还有,我所布施的手帕(东西),是施物。能施、所施、施物,三者都不是实在的,都不要去执着,称为三轮体空。说明白一点,我们救济人家、帮助人家,事情过后就算了,不要认为我送了一条手帕给你,你接受了,就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中,希望有一天,人家来报答。这样就不叫布施,更谈不上是波罗密了。所以,我们要到彼岸,布施时,就必须三轮体空,不执着所行的善举,这样才能够成为布施波罗密,才能够到彼岸。
二、起慈悲心:我们布施时,人家对我们有所要求,希望能得到吃的、穿的,或者希望布施他几块钱,我们生起了慈悲心,满足他的要求,而且不要居功;人家有痛苦时,我们为他解除了,也不要老是记着曾经有过这件事。总而言之,能够怀着慈悲心,无所求地施舍、助人,才是真正的布施。
三、发施济愿:我们帮助人家,必须出于内心,不要等到人家来要求,而能自动发心,以怜悯心、不带丝毫的条件去助他,这样才是真正的布施。发这样的愿,就是实现佛陀的本怀。好象在我们讲堂前面供奉的大愿地藏王菩萨,他的本愿就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我们帮助人家,只是代佛行化,实现佛陀慈悲救世的精神,所以,布施济世的作法,是不需要有所执着的。
四、回向法界:我们无论诵经,做任何善事,都要回向。当我们布施,做了一件好事,应该回自己向他人,把我们的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希望藉着这功德,大家将来共同的完成佛果,这就是发愿回向,回向是很重要的。
五、具足方便:我们布施也要看机缘,要具足善巧方便。你所要布施的东西,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所以,布施要有权巧方便。经中说:“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你要度化众生,想接引人家来信佛,必须先用一种方便,就着他所喜欢的,把他诱导过来,而后再慢慢地把他引入佛门,成为我们的同志,一起修学佛道,这是一种方便,是很重要的。
能够具足以上所说的五点,布施才算达到究竟,也才能称为波罗密(到彼岸)。
把布施解释以后,我们再回头来讲经文。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我们看到人家施... -->>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这一章说明看到人家发心布施,我们能够生欢喜心,同样地可以得到无量的福报与功德。
施,就是布施;用物质帮助人家,或者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布施这一个修持的法门,是修菩萨道的六度之一。六度,行菩萨道必须具备的六个条件──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里只把六度的第一个布施提出来。
讲到布施,佛经中有的讲得非常圆融,布施一度,就圆满具足了六度。现在我把它各别简略说明如下:
一、当布施财物的时候,内心毫无贪惜,就是布施。
二、当布施的时候,会远离悭吝心,所以也等于持戒;因为持戒的主要目的,就是在调伏我们的贪爱和憎恨等烦恼。
三、布施的时候,能够忍受所有受施者的唠叨,以及旁人的闲言闲语和风凉话,不起憎恨等烦恼,这就是忍辱。
四、布施的时候,能够亲手不断地把财物施舍给需要的人;同时也不会考虑到财物快完了,也不会起退却心,这就是精进。
五、布施的时候,能坚定意志,专心系念,施舍的心念绝不改变,这就是禅定。
六、布施的时候,绝不贪求果报,也不选择对象,分别亲疏,大家一视同仁地平等施舍,这就是智慧。
以上这些道理,在优婆塞戒经(第二卷),以及十住毗婆沙论等佛教的经论中,阐释得很详细,你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找来参考。
平常我们说,修行要修六波罗密,什么叫波罗密?心经一开始就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波罗密是梵语,中国的意思是“到彼岸”好象我们人生这个苦海,六道轮回是此岸,到了觉悟的那一边,称为彼岸。我们修持六度法门,就可以到达彼岸。因此,称为六波罗密。
我们做社会慈善福利事业,表面上看起来,是行布施,但真正要做到布施波罗密,能够到彼岸,应该还要具备好几个重要的条件,才可以称为波罗密,这儿,我举出五点来说明:
一、了知实相:实相是佛教的专有名词,就是要了知我们修持的实实在在的本相,称为实相。实相,本来是真如理体,是佛性。布施也有它真正的意义,譬如说,我这条手帕要布施给你,我是能施的人;你接受我的手帕,是所受施的人;还有,我所布施的手帕(东西),是施物。能施、所施、施物,三者都不是实在的,都不要去执着,称为三轮体空。说明白一点,我们救济人家、帮助人家,事情过后就算了,不要认为我送了一条手帕给你,你接受了,就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中,希望有一天,人家来报答。这样就不叫布施,更谈不上是波罗密了。所以,我们要到彼岸,布施时,就必须三轮体空,不执着所行的善举,这样才能够成为布施波罗密,才能够到彼岸。
二、起慈悲心:我们布施时,人家对我们有所要求,希望能得到吃的、穿的,或者希望布施他几块钱,我们生起了慈悲心,满足他的要求,而且不要居功;人家有痛苦时,我们为他解除了,也不要老是记着曾经有过这件事。总而言之,能够怀着慈悲心,无所求地施舍、助人,才是真正的布施。
三、发施济愿:我们帮助人家,必须出于内心,不要等到人家来要求,而能自动发心,以怜悯心、不带丝毫的条件去助他,这样才是真正的布施。发这样的愿,就是实现佛陀的本怀。好象在我们讲堂前面供奉的大愿地藏王菩萨,他的本愿就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我们帮助人家,只是代佛行化,实现佛陀慈悲救世的精神,所以,布施济世的作法,是不需要有所执着的。
四、回向法界:我们无论诵经,做任何善事,都要回向。当我们布施,做了一件好事,应该回自己向他人,把我们的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希望藉着这功德,大家将来共同的完成佛果,这就是发愿回向,回向是很重要的。
五、具足方便:我们布施也要看机缘,要具足善巧方便。你所要布施的东西,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所以,布施要有权巧方便。经中说:“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你要度化众生,想接引人家来信佛,必须先用一种方便,就着他所喜欢的,把他诱导过来,而后再慢慢地把他引入佛门,成为我们的同志,一起修学佛道,这是一种方便,是很重要的。
能够具足以上所说的五点,布施才算达到究竟,也才能称为波罗密(到彼岸)。
把布施解释以后,我们再回头来讲经文。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我们看到人家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